03.06 39年芬蘭沒有答應蘇聯交換領土的要求,導致爆發蘇芬戰爭,芬蘭做得對嗎?

丁1A


相對而言的正確或者錯誤,其實沒有客觀性可言。

二十世紀初的芬蘭終於擺脫了那些寄人籬下的日子,沙皇俄國的垮臺讓它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一次獨立,但接踵而至的領土糾紛卻也讓芬蘭政府應接不暇:蘇芬邊界之爭、瑞芬阿蘭群島之爭等等。

不過,由於彼時新生的蘇俄政權正忙於同波蘭的戰爭,因此莫斯科與包括芬蘭在內的波羅的海國家簽署了承認後者們獨立和疆界劃定的《塔爾圖和約》;該和約對於芬蘭來說可謂是受益匪淺:在與蘇俄接壤的東部地區,芬蘭獲得了遠超於芬蘭大公國時期的領土面積,包括原屬於沙俄的維堡和貝柴摩(這兩個地方現在都屬於俄羅斯)。

這裡我們需要清晰一條時間軸:在1808年爆發芬蘭戰爭之前,芬蘭一直都是瑞典的附庸國;甚至當瑞典十字軍在十三世紀中葉首次佔領芬蘭時,後來統一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公國都尚未成立,而在《塔爾圖和約》中劃分給芬蘭的維堡雖自十八世紀起就屬於沙皇俄國,但最初是由瑞典人建立的。

如此一來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包括蘇芬在內的領土爭端,到底應該是以更早的還是更晚的歷史沿革來判斷?

其實於芬蘭而言,拒絕蘇聯的領土要求無可厚非,畢竟當時的芬蘭已經宣佈並在實質上取得了獨立,且雙方在1932年簽署的《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中也明確表示:兩國保證尊重現有邊境劃定並保持中立,對於爭議也會和平、公正的解決。

但在蘇聯看來,芬蘭把條約裡的“中立”僅僅只是當成了一個政治詞彙:西歐國家為了達到有效的遏制蘇聯的目的,長期在芬蘭保持著軍事存在。芬蘭也理所當然、毫無顧忌的接受著來自西歐的軍事援助,並在他們的授意和幫助下在卡累利阿地峽一帶大肆修建防禦工事。

要知道,卡累利阿地峽的東側邊界距離蘇聯重鎮列寧格勒(如今的聖彼得堡)僅三十餘公里,而芬蘭聯合西歐勢力在該地區展開的一系列軍事動作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這不僅阻礙了蘇聯西進的步伐,而且還讓西歐擁有了東擴的跳板。

鑑於此,蘇聯當時認為有必要和芬蘭政府商討邊界問題,並站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澄清厲害關係。但芬蘭卻以“不介入大國衝突,不在大國陣營選邊站”的理由拒絕了蘇聯;說到這裡不禁讓人疑惑:既然芬蘭秉持不介入政策,為何還要允許西歐的軍事力量存在於本國?為何還要接受來自西歐的軍事援助呢?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按我們受的教育,芬蘭的行為是對的。可是世界上的事不是隻有一種選擇,實際上每個人,所有國家都希望對搶劫的壞人勇於鬥爭,讓他們沒有生存的環境,只是現實是你在那些不安全的國家,身上最好帶點零錢,有人搶就給他,這樣可以避免更大的傷害。

國亦如此,所謂對錯,不在於你選擇如何符合價值觀,正義感,而在於你能否更好的保護自己!芬蘭選擇的對錯,已經被歷史所證明,當時芬蘭英雄曼納海姆,是選擇同意蘇聯調換卡累利阿地區的,然而正義而正確的國會不幹,他們選擇了戰鬥,曼納海姆也只得接受,並受命指揮芬蘭軍隊抵抗侵略,大家也都知道,芬蘭軍隊和人民,在他指揮下,打得既頑強又聰明,給蘇聯以重大殺傷,但是有什麼用呢?最後還是以芬蘭損失十分之一的國土求和。芬蘭跟蘇聯的國土糾紛很複雜,不能簡單的說蘇聯欺負人侵略人,芬蘭是二月革命後才獨立出蘇聯,然而一出去就參與白衛軍進攻蘇聯,蘇聯怎麼可能容忍它的國境離蘇聯重鎮列寧格勒只有三十公里,架上大炮就能打到列寧格勒?



同樣的事蘇聯自己也發生過,十月革命後,蘇聯覺得因該立即停止跟德國的戰爭,實在打不下去了,雙方談判,德國要求蘇聯支付五十萬金馬克服輸,列寧認為可以接受,但是正義而正確的人民委員會選擇了拒絕!那麼接著打,打得人民委員會覺得還是別打了,求和吧,這一次求和的代價是四百萬金馬克,但是人民委員會覺得完全可以接受……
弱者要先保護好自己,沒能力改變結果時,捱打要立正,該認的栽要認,面對一個能要你命的人,要你的命,當然要拼命才能求活,如同當年的日本侵略我們,那是無法讓步的,只能不計代價的拼,但是隻是問你要錢,選擇就不是是否正義,而是命重要還是錢重要。


李三萬的三萬裡


一個國家的領土主權不可侵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無論是基於當時芬蘭的處境,還是從戰爭之後的結局來看,芬蘭都做得很對。

芬蘭處境——當時的蘇芬關係

雖然軍事實力差距不小,但是當時的芬蘭是把蘇聯當自己人的,一方面是因為1934年簽署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讓芬蘭有了安全感,另一方面則是雙方貿易往來密切,在1939年之前芬蘭還派出大使去蘇聯商量生意的事。也就是那個時候蘇聯提出租借戈格蘭島的建議,前面已經說過了國家領土不能侵犯,所以芬蘭就拒絕了。

芬蘭處境——蘇芬戰爭的導火索

1939.11.26位於蘇芬邊界的一處蘇聯炮兵基地遭到芬蘭襲擊,但是若干年後俄羅斯歷史學家在整理資料時發現並沒有這場事故的任何備案。也就是蘇聯炮兵遭到襲擊完全是莫須有的罪名,但是在當時這已經足夠讓蘇軍撕毀和平協議,向芬蘭開戰。

我們站在後來人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的芬蘭只有租島,和被打之後租島兩個選項,這已經構成了侵略,只不過“識相答應”的樣子體面些,所以筆者認為從當時的處境來看,芬蘭做得沒有錯。

戰爭之後的結局——被放大的慘勝

打開搜索欄可以看到各種搜索結果,什麼70萬打7萬慘勝,什麼50萬打18萬慘勝,但是以當時蘇軍整體實力來說,個人認為這個數據肯定被放大了。但是慘勝是真的,因為芬蘭人的反抗,導致蘇聯也付出一定欺侮芬蘭的代價,偷偷摸摸佔據要地的計劃流產。

最重要的是這次反抗讓芬蘭建立了不好欺負的國際形象,雖然這拳沒能打開,但已經免了九十九拳。古人有句話:今日割一城,明日割一池,換得一宿安息,第二日,床頭虎狼環聚。


前線觀察員


芬蘭做得對。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蘇芬戰爭。1939年11月30日,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蘇聯最終慘勝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分領土。芬蘭巧妙周旋,兩國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雙方爭議結束。

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過於威脅到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兇,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通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重回以往俄屬芬蘭的地位。

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上世紀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炮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這次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

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繫芬蘭加入其計劃,最終引爆了1941年6月底的「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出兵奪回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今有所悟



在這裡我認為,任何一個國家反抗另一個國家對自己的主權、領土侵犯都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


Scratch少兒編程園地


做的對。面對強大蘇聯的軟硬兼施,芬蘭的做法值得肯定。


關中漢子009


肯定是對的呀,難道任由蘇聯侵略嗎?


太陽下的冰0328


當然做的對,蘇聯說要給它2.5倍的土地交換,但那都是大片大片荒涼貧瘠的雪原,它被交割的可都是戰略地位重要的要地,用有用的小東西換回一大堆用不著的東西,它又不傻。


顫動的丹田


維護自主權!


皓月凌空故事會


芬蘭沒什麼錯。錯在命不好,與餓熊為鄰。我們作錯了什麼?被人家擄去那麼多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