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朱棣為何恩將仇報,在北征蒙古部落迴歸途中將朵顏三衛剿滅?

司馬長史


中國歷史上最受人非議的一個朝代就是明朝,而大多數皇帝在經歷過一番玉學奮戰之後總能開創出一個較好的局面,然而有一個人卻是在名不正言不順的情況之下登上了皇帝之位的這個人就是朱棣。

按道理說朱棣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有他自身對於皇位的渴望之外,更多的還是要依靠所謂的外部力量。這些外部力量當中,最為強大的一股勢力就是來自於蒙古族當年歸順於明朝的朵顏三衛。

可是為何朱棣在後來會恩將仇報,將這個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軍事力量消滅掉呢?

這個原因其實也非常的簡單,當然是因為這個武裝力量有了反叛之心,所以引起了朱棣的注意。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江山更加穩固,他只能選擇消滅掉這個勢力範圍。雖然曾經這些人對自己有恩,但是為了自己整個國家的發展,他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只有將這股勢力完全消滅自己才能夠心安理得的在皇位上。當然除開這個原因之外,也有這些人給自己的邊境帶來了困擾,還有讓自己的內心感到非常的失望的個人情感因素在裡面。

那麼這個朵顏三衛到底是什麼呢?它跟明朝又有著怎樣的淵源?

這個朵顏三衛最初的時候並不屬於明朝,他們是屬於少數民族聚集的蒙古部落。在明朝建立起來之後,為了能夠消滅這些曾經的殘餘勢力進行了很多次的征討。這些戰爭打到了蒙古範圍之內的時候,這些人失去了保護自己的屏障他們又打不過明朝,為了能夠繼續存活下來,所以只能夠選擇投降。

投降了以後他們就成了被明朝款待的一撥人,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也是將自己與明朝的關係拿捏得非常到位,後來在扶持之下逐漸壯大起來,有三個最為明顯的部落是最強大的,後人也將他稱之為朵顏三衛。

然而我們都知道的是,任何一個好戰的民族都不會選擇一直屈服於別人的麾下,這個朵顏三衛在自己的力量壯大起來之後也起了反叛之心,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並不是那麼的大張旗鼓,而是將自己的人混入到跟明軍對戰的隊伍當中。

但是這個事情很快就被發現了,於是兩方就有了猜忌之心,可是這個時候還並沒有撕破臉面。由於明朝內亂髮生,所以當時的朱棣就尋找了寧王,也就是跟朵顏三衛有著非常密切關係的哥哥夥同自己一起來進行政變,而這一場政變當中,朵顏三衛在其中貢獻的力量也是非常不容小視的,因此後人也將這各軍隊稱之為朱棣最大的恩人。

但是在後來繼續發展的過程當中,朱棣卻發現對方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歸順於自己,並且聽從自己的調遣,可是在自己消滅殘餘勢力的過程當中,卻摻雜了一些人到其中與自己唱反調。這讓他的內心非常的不爽,所以就找到了朵顏三衛的頭目,讓他們管教好自己的手下,然而這些朵顏三衛的人早已經不滿自己跟明朝之間的關係,所以根本就沒有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於是朱棣在一氣之下只能夠選擇將這些人完全收服。

朱棣前前後後進行了兩三次的打擊才將這股勢力完全剷除。在這個過程當中,明軍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但是最終的結果總算是還比較讓人滿意。他命令一群人將其進行剿滅,通過偷襲的方式讓對方的主力部隊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挫傷。

後來在他在向北打仗的過程當中,並沒有真的去刻意的收拾這個不聽話的部落,但是由於自己內心對他們有了看法,所以在班師回朝的路途當中,順便就將這些不安定的分子都收拾了一番。雖然歷史上的人對於他這個行為有著很大的爭議,但是我們也不得不說他之所以會將這些人收拾了,主要還是因為這些人對於整個明朝有著巨大的威脅,若是他們能夠安分守己想必也不會受到這麼嚴重的打擊。


貓眼觀史


朵顏三衛是蒙古人在東北的三個部落,包括朵顏衛、泰寧衛和福餘衛,也稱為兀良哈三衛。

本來,朵顏三衛是歸附北元的。由於朱元璋建國後,多次追打北元,特別是藍玉等人一直追到了捕魚兒海,在那裡給予了北元重創,北元不得不西遷。這樣一來,朵顏三衛只得歸附明廷。朱元璋安排寧王朱權鎮藩大寧城,負責管理這三衛。

(朵顏三衛的騎兵)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由於兵力不足,一開始就覬覦寧王朱權的兵力。按照《明史》記載,當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這裡特別提到了朱權所管理的朵顏三衛的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想要獲得這些騎兵,於是以拉家常為由,進入朱權的大寧城。最終把朱權活捉,軟禁到北京。朱權那“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以及所屬的“朵顏三衛騎兵”,也就全部歸朱棣所有了。

朱棣利用朱權的這些兵力,打贏了“靖難之役”戰爭,當了皇帝。

朱棣當了皇帝以後,由於當時北元已經分裂成了韃靼和瓦剌兩部分,尤其是韃靼,多次南下騷擾明朝。因此,朱棣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發動了他一生五次北伐中的第一次北伐。

永樂二十年(1422年),朱棣發動了第三次北伐,討伐韃靼首領阿魯臺。但是阿魯臺知道朱棣要來,提前逃跑了。結果朱棣除了找到阿魯臺留下的一些輜重和牛羊外,什麼也沒有獲得。

看起來朱棣這一次北伐就要無功而返,沒想到朱棣突發奇想,回頭把朵顏三衛胖揍了一頓。

明明朵顏三衛曾幫助朱棣獲得“靖難之役”的勝利,朱棣為什麼卻要恩將仇報,殺曾經幫助過自己的這一支蒙古部落呢?

朱棣之所以要打朵顏三衛,給出的直接理由是朵顏三衛幫助韃靼阿魯臺,並多次南下抄掠。

(朱棣像)

朱棣在給朵顏三衛的信中,說明了他要打朵顏三衛的理由:“昔兀良哈之眾數為韃靼抄掠,不能安處,乃相率歸附,誓守臣節……數年以來生聚蕃息,朝廷於爾可為厚矣。比者爾為本雅失裡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給雲馬市,實行窺伺……”

那麼,既然朵顏三衛已經歸明朝管轄了,他們為什麼還要依附阿魯臺,並南下抄掠明朝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朵顏三衛雖然歸明朝管理,但是他們本質上是蒙古人,與蒙古有很近的血緣關係,所以他們要歸附韃靼,背叛明朝。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顯然粗糙了一些。

儘管朵顏三衛與韃靼的血親更近,但並不表明他們就一定會歸附韃靼。事實上,當時蒙古人北逃,又多次被明朝打擊,內部已經產生了分裂,爭權奪利的情況非常嚴重。蒙古最大的兩個部落韃靼和瓦剌競爭得非常厲害,一直征戰不休。

從這個角度來說,朵顏三衛絕對不會因為他們都是蒙古人,就成心歸附韃靼。他們之所以要歸附韃靼,其實有多方面的原因。

(靖難之役)

當時,韃靼想要爭奪草原上的霸主地位,曾經多次對朵顏三衛進行打壓。事實上,最初並不是朵顏衛最大,其它兩個部落其實比朵顏衛更大。但是,在這種不斷的打壓中,最終,朵顏衛成為老大。所以那三個部落才叫做“朵顏三衛”。

當然了,韃靼對朵顏三衛也並不是一直打壓,更多的還是拉攏。韃靼想要拉攏朵顏三衛與瓦剌鬥,與明朝鬥。在韃靼的打壓與拉攏相結合的手段下,最終朵顏三衛就有了歸附韃靼的行為。

不過,朵顏三衛也並不因為韃靼打壓或者拉攏他們,他們就歸附。他們之所以要歸附,主要還是對明朝有著複雜的感情。

誠然,他們已經歸明朝管理,而且在朱棣的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對朱棣有功。但是,當他們看到朱棣一次次北伐,打擊韃靼和瓦剌的時候,他們內心還是有恐慌的。他們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一旦韃靼和瓦剌被明朝消滅,可能接下來就是他們。所以,他們絕對不會也絕對不能對明朝那麼忠心。否則的話,絕對不會有好的結果。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他們要與韃靼阿魯臺眉來眼去,還南下惹事。

志在消滅蒙古的朱棣,當然不允許這種行為。所以,在第三次北伐無功而返的情況下,他要前去打擊朵顏三衛。

當然了,朱棣打朵顏三衛,與打韃靼是不一樣的,並不是要把他們趕盡殺絕,只是要給予他們一些教訓。等朵顏三衛再表示歸附的時候,朱棣也會收手。真要打得太狠,把朵顏三衛完全逼到韃靼懷抱裡了,那絕不是朱棣願意看到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棣這個人,通過“靖難之役”搶奪了自己親侄子的江山,逼死了親侄子,株連了數萬人。

或許事後問心有愧,自知有罪,所以一輩子就拼命的建功立業,不但派鄭和下西洋,宣示天朝威德,還編撰了永樂大典,更是數次深入漠北親征。可謂文治武功,近乎於千古一帝。

最後一次親征,原本目標是韃靼,而後發展成同時收拾瓦剌、兀良哈,也就是說,對於朱棣來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無所謂哪個部落,在他眼裡,最終都是大明的威脅。

他其實沒有看錯,他過世(1424年)不過二十多年(1449年),瓦剌就成了差點將明朝滅國的心頭之患。

朵顏三衛雖然一度是他的忠實打手,戰鬥尖刀,不但幫他收拾了朱權,還幫他打贏了靖難之役。但是朱棣明白那只是朵顏三衛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而已,他們畢竟是與大明有亡國滅種之恨的蒙古人。

所以,朱棣去的目標是打阿魯臺,結果阿魯臺大汗眼見惹不起,一趟子跑了。朱棣這人又閒不住,所謂賊不走空,就順便把朵顏三衛狠狠的收拾了一頓。這朵顏三衛又叫兀良哈三衛,也就是兀良哈。

朵顏三衛見了朱棣大軍正搖尾巴呢,被突然揍了一頓,頓時懵逼了,什麼情況?當然,朱棣作為大明雄主,自然也不會師出無名,他把朵顏三衛收拾完了,還是情真意切的給人家寫了封信,讓人家明白了為什麼會捱打。他在信中說:

“昔兀良哈之眾數為韃靼抄掠,不能安處,乃相率歸附,誓守臣節……數年以來生聚蕃息,朝廷於爾可為厚矣。比者爾為本雅失裡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給雲馬市,實行窺伺……”

他的意思很明確,老子沒有瘋,不是無緣無故打你娃,主要是你自作聰明,揹著我乾的那些勾當我早已曉得了。

他還把功過給朵顏三衛分的清清楚楚,不要說你們那個時候報效我,那只是你們被韃靼搶劫毆打,走投無路了,才跑來依附於我,誓死效忠。老子把你當一條好狗養著,給你好吃好喝,待你不薄,你卻與那些壞傢伙沆瀣一氣,掠我邊境,探我情報……

所以,朱棣這個人既有遠見,還抹的下臉,是一個腹黑的皇帝好胚子。只可惜一生五次兵發漠北,但是太急功急利,收效甚微。國庫耗盡,卻終究沒有給漠北的敵人形成致命打擊,未能對北邊邊境安寧打下堅實的基礎。


謝金澎


洪武年間,朱元璋擊破蒙古遼陽行省,迫降元太尉納哈出,納哈出下屬蒙古諸部也隨即歸降。朱元璋以歸降的蒙古諸部為基礎設立三衛,分別為朵顏、福餘和泰寧三衛,明朝官方也稱之為兀良哈三衛。


朱棣並沒有徹底剿滅朵顏三衛

根據記載在1422年3月,即永樂二十年,朱棣親率大軍從北京出發,發起了第三次北征蒙古,兵鋒直指韃靼太師阿魯臺。由於韃靼太師阿魯臺得到了消息已避鋒芒,朱棣只在闊欒海北道發現阿魯臺所部大批輜重,隨即發兵將其縱火焚燒。由於阿魯臺避戰,玩起了遊擊,糧草將盡,朱棣下令撤軍。大軍回軍途中,向朵顏三衛發起了進攻,三衛慘敗損失慘重,但並沒有被徹底剿滅。


朱棣真的是忘恩負義嗎?其實也不是,朵顏三衛是自己活該

朱元璋設立朵顏三衛原本是打算用來加強明朝邊地統治防備蒙古南下,三衛的地位高於東西蒙古,待遇也不錯,但朵顏三衛本身都是蒙古人,與東西蒙古的關係本就難以割斷,而且待遇雖好,卻遠不如蒙元時期上等地位那麼瀟灑。所以三衛與明朝之間關係並不穩定,經常時叛時附,經常附從東西蒙古中的強勢一方騷擾邊境,讓明朝當局很頭疼。

洪武二十一年設立三衛,然而第二年朵顏三衛便反叛明朝,忍無可忍之下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郭英率大軍征討朵顏三衛,中斷了與三衛之間的聯繫。與此同時北元覆滅,正式分裂為韃靼和瓦剌。由於瓦剌實力強於韃靼,為了扭轉劣勢,韃靼太師阿魯臺將目標瞄準了朵顏三衛,通過迎娶三衛女作為自己兒子的妻子,與朵顏三衛建立了姻親關係,並藉此拉攏朵顏三衛,朵顏三衛向阿魯臺提供兵員和物資。得到三衛的支持後,阿魯臺實力得到了擴張,不僅向西進擊瓦剌,向南也騷擾明朝邊境,迫使朱棣不得不親率大軍征討韃靼。
1410年,朱棣發動第一次北伐蒙古,大敗韃靼太師阿魯臺和大汗本雅失裡,導致本雅失裡被殺,阿魯臺則逃往朵顏三衛,並得到了三衛的庇護。被打怕的阿魯臺向朱棣上表稱罪願意臣服,朱棣也不願意徹底擊潰韃靼使瓦剌獨大,也接受了阿魯臺並封為和寧王。 然而阿魯臺由於在朱棣第一次北伐蒙古中損失慘重,才與明王朝結好,這本是他的權宜之計。經過了幾年時間,他的實力得到了恢復,便不再看明王朝的臉色。1421年,阿魯臺與明王朝失和,驅騎南下騷擾大明邊境,進犯大寧、開平,興和等邊境重鎮,朵顏三衛積極配合,招致明軍的猛烈攻擊。1422年,明成祖朱棣第三次發起北征,這一次阿魯臺避開了明軍的鋒芒,朵顏就沒這麼幸運了,明軍深入屈裂兒河,大敗朵顏三衛。



而且所謂朵顏三衛參與靖難,並且立下大功也是值得商榷


前文已經說到,朵顏三衛建於洪武二十一年,但第二年朵顏三衛就反叛明朝,並於洪武二十四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征討,從此與明朝斷了聯繫。直到朱棣繼位,三衛才復遣使來朝,重新與大明建立聯繫,所以寧王下屬朵顏三衛可能並不為真,朱棣是得到了全部大寧精銳,但很可能沒有朵顏三衛,自然也就沒有三衛為朱棣立下大功這事。朱棣軍中也的確存在不少蒙古人士兵,但由於明初投奔明朝的蒙古人太多,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且根據著名史學家和田清的考證,明初時期朵顏三衛駐地還在大興安嶺的白山黑水,未至大寧,也無割地求兵一事。在朱棣看來,朵顏三衛沒怎麼給自己打過工,還經常給自己搞事,更何況朱棣在打朵顏三衛幾年前就已經警告過他們別惹事,可朵顏三衛不聽,繼續配合韃靼騷擾明軍,這種貨色不打難道留著過年嗎?


龍武驍衛


其實朵顏三衛討伐朵顏三衛看似沒有任何緣由,朱棣這樣做更像是恩將仇報,畢竟朵顏三衛對明朝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朱棣這次攻打朵顏三衛的之初本不是衝著他們去的,而是要對付阿魯臺,只不過阿魯臺跑得快,朱棣一時氣不過,就拿朵顏三衛出氣。雖然看似沒有什麼道理,其實在瞭解了整個過程中就會明白,朵顏三衛被剿滅是有原因的。



首先要了解一下朵顏三衛的起源,這要從1387年說起,當時是朱元璋在位時期,他當時讓馮勝去攻打遼東,馮勝這次出征大獲全勝,將納哈征服,同時設置了朵顏三衛、泰寧和福餘,在這個過程中將一部分降服的蒙古人放在這些地區生活,後來這些地區歸朱權管轄。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當時就拉攏了朱權,他希望用這些強悍的蒙古戰士來提升勝算,在作戰過程中朵顏三衛的功勞很大,所以後來朵顏三衛得到了朱棣的封賞,讓朵顏三衛的地位一下子躍升到福餘和泰寧之上。這樣看來朵顏三衛好像對朱棣是十分忠心的,畢竟朵顏三衛為朱棣做出了很多貢獻,但實際上朵顏三衛對明朝並沒有那麼忠心,更不要說朱棣了,之所以會一直依附於朱棣,還為朱棣賣命,是因為朵顏三衛希望可以依靠明朝來獲得更多的利益。



這就是朵顏三衛當時的小心思,而且朵顏三衛本不明朝子民所組成的軍隊,要完全為明朝效忠其實也不太可能,在朵顏三衛心目中明朝只是一個暫時依附的對象,而這一點其實朱棣也是看在眼中的,雖然朱棣一直重用朵顏三衛,也賞賜了大量的財寶,可是對於朱棣來說朵顏三衛並不是十分可靠,這也為日後剷除朵顏三衛埋下了伏筆。對於朱棣來說,諸如朵顏三衛一類,只能利用,不可長期留用,否則勢必會給大明江山帶來危機和禍患,所以朱棣剷除朵顏三衛是勢在必行,只不過在朵顏三衛被剷除之際,比朱棣所料想的要快一些。



當時朱棣率領明軍去討伐阿魯臺,可是阿魯臺已經得知了這個消息,所以阿魯臺就逃跑了,朱棣很氣憤,既然阿魯臺跑了,這一趟也不能白來,所以就轉向剿滅朵顏三衛,雖然朵顏三衛並不是朱棣打擊的目標,但是朵顏三衛之前有過侵犯明朝的苗頭,所以朱棣藉由這次機會將朵顏三衛滅掉了,看似是毫無緣由,其實也是必然。


江上孤舟


兀良哈三衛早在洪武年間就已經投降大明,但它們與大明的關係總是若即若離,雖然在靖難之役中曾立下汗馬功勞,但之後同樣於阿魯臺太師來往密切,且多次南下襲擊大明邊關。朱棣北征時就發掘阿魯臺軍中有不少朵顏三衛的士兵,這種情況下,朱棣自然是要予以懲戒一番。

朵顏三衛的建立

朵顏三衛最早源於大興安嶺以東,到女真地區,北抵黑龍江流域,南臨西拉木倫河的廣大地域的兀良哈部、翁牛特部、烏齊葉特部和札剌亦兒部等蒙古部落。

△明初形勢

明朝洪武年間,為了消滅北元殘餘勢力,先後進行了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奶奶),馮勝、付友德和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繞道慶州,包圍了納哈楚軍隊駐地,並迫使其投降。這使得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各部失去了屏障,其駐地直接暴露在了大明的打擊範圍之內。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又在捕魚兒海大敗,這不僅使他失去了對蒙古諸部的影響和統治,更使得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處於了孤立無援的境地。這些部落在沒有實力與大明對抗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臣服。

△捕魚兒海之戰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明在這一地區設置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同時封阿札施裡為泰寧衛指揮,塔賓帖木兒為指揮同知;海撒男答奚為福餘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爾為朵顏衛指揮同知,“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隸屬寧王大寧都司。

最初,三衛當中以泰寧衛最為強大,但後來朵顏衛實力迅速壯大,躍居三衛之首。而朵顏衛又是以兀良哈部為主,因而後來也將該三衛稱為“朵顏三衛”或“兀良哈三衛”。

朵顏三衛與大明若即若離

朵顏三衛雖然一度依附於大明,但是不久後便又再度反叛,歸附北元新汗。於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朝又派遣付友德、郭英率軍討伐遼王阿扎失裡於挑兒河一帶,於是朵顏三衛與明朝關係再度中斷。

△朵顏三衛

直到建文年間,因為靖難之役的爆發,朱棣在獲取了寧王朱權支持之後,朵顏三衛隨大寧軍隊一同被收編,並在之後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後便派人去招撫兀良哈三衛,永樂元年(1403年)五月再度遣使,三衛之後也遣使前來進貢。之後,明朝“命脫兒火察(即脫魯忽察兒)為左軍都督僉事,哈兒(兀)歹為都指揮同知,掌朵顏衛事;安出及土不申俱為都指揮僉事,掌福餘衛事;忽剌班胡為都指揮僉事,掌泰寧衛事;餘及所舉未至者總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揮、千、百戶等官,賜誥印冠帶及白金、鈔幣、襲衣”。

△朵顏三衛

永樂初年,雙方表面雖然相安無事,但兀良哈三衛卻多次侵擾明朝遼東廣寧等地。而在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第一次親征韃靼時,又發現有兀良哈人加入韃靼軍隊。於是在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再度遣使,對其侵擾大名邊境和勾結韃靼之事予以譴責。

但兀良哈三衛對於朱棣的譴責似乎並未放在心上,不僅依舊與韃靼來往密切,且曾在阿魯臺受到打擊的情況下,多次對其予以援助,甚至聽從阿魯臺的調遣。而一些不願服從控制的部落,也遭到阿魯臺的鎮壓,於是一部分福餘衛人放棄駐地,逃往海西女真地區。

朱棣對其進行懲戒

朱棣第一次北征,韃靼損失慘重,瓦剌則趁機崛起,並多次掠奪大明邊境;於是朱棣又進行第二次北征,重點打擊瓦剌,瓦剌又損失慘重。之後,歷經數年發展,韃靼再度趁機崛起,於是再度改變對明朝的依附政策,不僅侮辱或居留明朝派去的使節,還時常對明朝邊境進行劫掠,而在這其中,同樣有著朵顏三衛的影子。

永樂十九年(1421年)初冬,韃靼圍攻明北方重鎮興和所(元中都),殺死明指揮官王祥,這其中同樣有朵顏三衛的參與。

△第三次北征回師途中進攻朵顏三衛

於是在永樂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再度率軍北征,然而明軍主力剛剛到達宣府東南的雞鳴山,韃靼太師阿魯臺得知明軍來襲之後,連忙逃離興和,避而不戰。七月,明軍進抵煞胡原,在得知韃靼已經逃走後,朱棣便停止了追擊。

在回師途中,朱棣率軍深入屈裂兒河流域,對不斷支持阿魯臺的兀良哈三衛發動進攻,使其受到極其慘重的傷亡。這次行動可以看做是對兀良哈三衛助紂為虐的懲戒,瓦解了其戰鬥力。

然而明成祖之後,隨著仁宣二帝的戰略收縮,而朵顏三衛又想要獲取大寧地區的豬牧權,遭受打擊的兀良哈三衛不僅沒有屈服,反而不斷南下,最終在15世紀中期,他們終於來到了明長城邊外駐牧。


香茗史館


“我比竇娥還冤吶”!永樂大帝要是看到本提問,定會這樣悲憤喊到,原來根本就沒有“恩”,何來“仇報”呢?雖然《明史》都說兀良哈幫成祖定天下及因此得到大寧之類,但那與歷史嚴重不符的。想反,明成祖第三次北征返圖中,幹了兀良哈一“票”,倒是後者咎由自取。另外更正一下,兀良哈(朵顏)三衛並未滅亡,子孫後代在明亡清興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源頭:三衛初建那會兒

繼洪武二十年(1387)金山之役,明將馮勝率領20萬大軍迫降北元太尉納哈出後,第二年,不遜衛霍的明將藍玉又在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貝爾湖)大敗元軍,元帝脫古思帖木爾也在逃亡中被殺,北元自此崩盤。見此,故元遼王阿札失裡一時間也喪失了信心,率領部眾投降了大明。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便在今西拉沐淪河以北遼王轄區內設置了兀良哈(朵顏)三衛:阿扎失裡為泰寧衛指揮,牧地在今吉林省眺安縣一帶;朵顏衛在今鳥蘭灰河流域,福餘衛則在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附近的瑚裕爾河流域,以上皆歸寧王大寧都司管轄。

可三衛建立沒多久,阿扎失裡又率眾叛歸蒙古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還是燕王的朱棣,帶著傅友德等大將前往征討,結果不了了之。隨後,明太祖又遣使詔諭過,還是無疾而終,直到建文帝時,三衛也不復再見,那您說還會有《明史》講的那些事兒嗎?怎麼可能!

永樂:從頭收拾舊山河

自打造反成功登上大寶後,明成祖積極招撫蒙古各部,向原來的兀良哈三衛也多次派出使者,很快在“商賈貿易一從所願”等的誘惑下,後者響應來歸。

永樂二年(1404),明成祖在老爸基礎上,重新設置了兀良哈三衛:脫魯忽察兒為左軍都督僉事,哈兒(兀)歹為都指揮同知,掌朵顏衛;安出及土不申俱為都指揮僉事,掌福餘衛;忽剌班胡為都指揮僉事,掌泰寧衛;另外還有357人,也受封了指揮、千戶和百戶等官職。從此,大明帝國又恢復了對兀良哈三衛的羈縻之治。

這段歷史,正如明成祖後來自己所言:“昔兀良哈之眾……相率歸附,誓守臣節,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窮,設福餘、朵顏、泰寧三衛……臣屬既久,後竟叛去。及聯即位,復遣使來朝”。十五年間,兀良哈歸-叛-歸的情況,就這麼被說的清清楚楚。

交惡:三衛暗助阿魯臺

永樂初年,蒙古分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後者相對較弱,高原上的“主旋律”是前兩位的東西雙雄對峙,尤韃靼還是蒙古正統所在,更得到永樂大帝的重視。

但招撫那會兒,瓦剌與兀良哈都稱臣而來,獨韃靼不僅拒絕,還殺掉來使,結果引爆戰爭,明成祖五徵漠北的偉業也正式拉開帷幕。

可就在首徵韃靼高奏凱歌時,明軍清點戰果竟然發現敵軍中還有兀良哈人,這讓永樂大帝極為憤怒,他嚴厲指責:“比者爾為本雅失裡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給雲馬市,實行窺伺。狡詐如此,罪奚可容”《明太宗實錄》。

後來,兀良哈雖然貢馬謝罪,卻依然在大明與韃靼間首鼠兩端,且更傾向於後者,明成祖當然不爽了,所以才有第三次北征返途中痛擊三衛的事兒。如此咎由自取,哪能怨得了別人。


漢吾軒


品讀歷史,感悟真香,真香君來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其實這個問題的題幹有問題,恩將仇報這個詞用的非常不恰當,另外朱棣只是重創了朵顏三衛,並沒有將其剿滅,而為什麼要胖揍在靖難之役中立有戰功的朵顏三衛,請容我細細道來!

朵顏三衛的由來

在大明朝推倒元朝統治之後,明太祖對蒙元的殘餘勢力繼續進行窮追猛打,在這一過程中本來就非鐵板一塊的各部族開始逐漸分崩離析,負隅頑抗的一部分被直接剿滅,不願投降但有自知之明的一部分跑到草原的深處,剩餘的一部分則是明哲保身直接投降了大明朝,這其中包括朵顏、泰寧和福餘三部,後來被統稱為“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設立於洪武二十二年,因為所屬地域為寧王主權的封地,所以朵顏三衛的軍事指揮權被朱元璋授予給寧王所有,令遼王阿札失禮為泰寧衛指揮使,海撒男答(塔)失為福餘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兒為朵顏衛指揮同知,各領所部。

在靖難之役中,朵顏三衛更多是扮演僱傭軍的角色,並非朱棣嫡系

明太祖駕崩之後,建文帝登基後開始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削藩工作,卻未曾料到碰上了四叔燕王這個硬骨頭,朱棣起兵之後施計脅迫寧王朱權陪他一起靖難,朵顏三衛隨著寧王的大軍一起被收編。


不過由於大明朝一直對於這些歸順的蒙古部族缺乏足夠的掌控力,所以朵顏三衛雖然依附於大明,但彼此之間的關係總是若即若離,頗有一些牆頭草的性質。朵顏三衛在大草原上可以說是個較為奇葩的存在,因屢受韃靼蒙古、瓦剌蒙古的侵襲而與明廷交好,卻又因各種原因而屢屢南下犯邊。終明一朝,朵顏三衛始終保持著這種時叛時附的態勢。

而即便是在雙方的蜜月期中,由於在成立衛所第二年朵顏衛就曾經進行過反叛,因此朵顏三衛也無法得到完全的信任,即便被列入為燕王的戰鬥序列之中,並且是朱棣所倚重的最為強大的力量,卻一直沒有被當做嫡系。不過在靖難成功後,朱棣念朵顏三衛立下赫赫戰功,曾多次派人去招撫朵顏三衛,並“命脫兒火察(即脫魯忽察兒)為左軍都督僉事,哈兒(兀)歹為都指揮同知,掌朵顏衛事;安出及土不申俱為都指揮僉事,掌福餘衛事;忽剌班胡為都指揮僉事,掌泰寧衛事;餘及所舉未至者總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揮、千、百戶等官,賜誥印冠帶及白金、鈔幣、襲衣”。

靖難之役後,朱棣未能如數兌現承諾,造成朵顏三衛蛇鼠兩端

上面我們說過,大明朝和朵顏三衛的合作基礎其實相當薄弱,所以雙方都是心知肚明,暫時的同進退共生死不過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因此朱棣對於朵顏三衛的賞賜更多是在自己根基未穩時的一種安撫手段。

因此雖然他最初表示把大寧割讓給朵顏三衛,但是之後又下令不允許朵顏三衛南下到大寧衛地區駐紮放牧,這讓朵顏三衛十分不滿,他們決定尋找機會自己動手把地給搶過來。但是靠自己的實力肯定是不夠的,於是他們表面上依然依附於大明,但是逐漸開始和韃靼暗通款曲。

在明成祖第一次北伐時已經發現韃靼大軍之中有朵顏三衛的身影,雖然朱棣曾下詔責問,但朵顏三衛部分部落卻和韃靼太師阿魯臺結為兒女親家,開始明目張膽的反叛明朝。於是,在第五次明成祖再度北伐回軍途中,率軍深入屈裂兒河流域,對不斷支持阿魯臺的朵顏三衛發動進攻,於屈烈河大敗兀良哈部軍,朵顏三衛遭此重創,部眾紛紛降明。

總結:由於大明在對待蒙古部族的時候缺乏有效的手段,所以即便像朵顏三衛這樣的“親明派”一旦有了機會也會馬上反咬一口,在洪武至宣德年間尚可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進行壓制,但是在土木堡之變雙方實力發生變化後,大明再無法對朵顏三衛進行有效的彈壓,最終朵顏三衛還是掌握了大寧衛,並且和瓦剌聯合,不再聽命於明朝。


歷史真香


朱棣在稱帝之後,為了徹底的消滅北方遊牧威脅,也特地的進行了五次北伐,將北方的遊牧民族驅趕到了數千裡之外,再不敢望王庭,”剿滅”朵顏三衛也是在這期間發生!

朵顏三衛對於朱棣來說也是一個老相識了,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因為兵力不足,沒有辦法打贏自己的侄兒,於是就從各地“借兵”

朵顏三衛也在其中,作為草原上的部隊,朵顏三衛大多都是騎兵,戰鬥力也都十分的強大,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對於朱棣的幫助也非常的大。

但在奪取皇位成功之後朱棣也逐漸的疏遠了朵顏三衛,並且朵顏三衛也是一個由草原部族組成的軍隊,和明朝中原軍隊也顯得格格不入。

這時候的朵顏三衛也回到了草原,在後期甚至加入了草原部落對抗大明,這時候的朱棣也特地的派遣了使者,對於朵顏三衛進行譴責。

但朵顏三衛對於這個譴責卻似乎並沒有放在心上,於是在明成祖朱棣北征的時候,在得知韃靼已經逃走後,朱棣便停止了追擊。

這一停下來,朱棣就開始對於朵顏三衛動手了,在回師途中,朱棣對支持阿魯臺的兀良哈三衛發動進攻,讓其受到了重創。

但朱棣並沒有徹底的將其消滅,只是瓦解了他們的戰鬥力,朵顏三衛在明朝時候,就是明朝與蒙古直接拉攏的對象,一直都是時附時叛,叛附無常。

而朱棣也並沒有徹底的將其消滅,只是一番敲打,如果直接消滅,那麼將會讓草原上的部落直接站到明朝對立面,對明朝也不利。

同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朱棣此舉也是為了為以後掃清障礙,畢竟一個部族,在失去掌控的草原,也可能會成為明朝日後的心腹大患。


娛樂吃瓜主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分別介紹一下朱棣和朵顏三衛。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朵顏三衛是指朵顏,泰寧和福餘,他們是內附的蒙古人,確確實實離朱棣的根據地北京特別近。而朱棣又是一個如果他的手下是忠心耿耿的對他,那麼他就會對他們厚待有加,如果他們對他心懷不軌,朱棣就會感覺寢食難安,事實上,就是因為朵顏三衛有二心,所以才會最後被朱棣剿滅。

朵顏三衛最初不是朱棣的人,他們是朱棣兄弟寧王的人,當年朱元璋分封兒子們駐守邊塞,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寧王麾下的朵顏三衛設置於1389年,他們全部是蒙古騎兵,戰場衝殺能力最強。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對朱棣有防備之心,朱棣找寧王要援助,看中的就是朵顏三衛的戰鬥力。這些蒙古人為什麼要替明朝賣命?無非是明朝不打他們,給他們優厚的服役條件,不時還送吃送喝的。朱棣起事之後,也是大力拉攏他們,所以朵顏三衛也是盡心幫他打天下。


不知道在朱棣手下幹久了,有了自滿之心,還是受到北方同胞的誘惑,有了背叛之心,總之朵顏三衛不再那麼聽話了。一旦朱棣察覺此事,自然是又怒又怕,怒其不忠、怕其起兵。早在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第1次北征,就發現有朵顏三衛的人加入敵方,第二年朱棣就派人譴責朵顏三衛的頭頭們。但是,朵顏三衛明裡認錯,暗裡還是老毛病不改。這樣一來,朱棣就不能不下決心了,他的決心就是滅你沒商量。永樂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征歸途中,突襲朵顏三衛。朵顏三衛遭受重大傷亡,軍事力量被朱棣摧毀性剿滅,但是他們並未被完全剷除。

朵顏三衛曾經幫助過韃靼的阿魯臺,助紂為虐,以朱棣的話來講就是:“朝廷於爾可為厚矣。比者爾為本雅失裡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給雲馬市,實行窺伺……”。我對你很好了,你們為什麼還幫助阿魯臺南下擄掠?

其時,明義上朵顏三衛雖然已歸成祖了,為什麼還有幫助北元殘部的行為呢?原來,韃靼部一心想成為草原霸主,對朵顏三衛既打又拉由來已久。最終朵顏三衛心有所動,也就有歸附韃靼的行為。這讓成祖很是不爽,他擔心任其發展下去會變生不測,認為給點警告是有必要的。
朵顏三衛對明朝的感情很複雜,在靖難之役中,朵顏三衛對朱棣有功。但是後來,朱棣連北伐打韃靼和瓦剌,這讓朵顏三衛有了後顧之憂,他們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不願意看到韃靼和瓦剌被朱棣剿滅,“皮之不在,毛將附焉?”。這擔心並不多餘。所以,朵顏三衛與韃靼阿魯臺暗通款曲,眉來眼去,偶爾還南下為明朝增加點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