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老人在地裡耕作呢?

冬日暖陽187603428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老人在地裡耕作呢?

大家好,我來說點我個人的淺見。有不同見解請評論。

首先,你說的現在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只是相比前十年,二十年,現在確實提高了很多。比如十年前每家每戶有摩托車,但小車少。而現在農村家庭大多數有小車,就算沒有的,也不能說誰怎樣,也許只是人家暫時不打算買而已。但是,還是離我們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差太遠太遠了。畢竟家庭開支極大,每天日常開支,如孩子上學,禮尚往來等各方面就不一一去述說,不過這些城市與農村都一樣。但是農村人的醫療保障比城裡人差太遠了。例如我鄰居去年在武漢同濟醫院住院時,同病房的城裡人幾乎不用自己花一分錢,而我鄰居一天少則幾千,多則上萬,這都是我們農民朋友一分一釐,辛辛苦苦,風裡來雨裡去,長期積累才擁有的血汗錢。

農民是不容易的。農村人本就長時期呆在農村,農村人都不種地,自己沒得吃,城裡人也不好過的。如果真的有一天農民都不種地了,你就是有錢也可能買不到糧食。也許你會說去國外買,但我只會認為你太天真了。所以,現在依然有許多農民在種地。而且現實是,種地又確實賺不了多少錢,有時連成本都收不回。

農民是樸素勤勞的。農村老人都會盡自己能力為子女多積累一點錢,會省吃儉用,會有病硬抗著。正因為也勤勞,所以農村老人不會讓自己土地荒蕪的,他們會心疼的。

這就是你看到現在許多農村老人依然在種地的原因。





湖南平安是福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我是最有資格講的,因為我出身農村,也是最瞭解農村的。

80年代初,中國農村實行分田到戶制度,每個家庭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候的我還很小,根本不知道這個分田到戶到底是什麼,只知道不管任何時候,父母親總是在地裡忙活,風裡來雨裡去的,特別是農忙時節,總是來去匆匆一天見不到人,你想想那時候,為了養活幾個孩子,父母親承受了多大的苦累呀?儘管如此奔波勞累,但在那個年代,靠幾畝田的糧食,僅夠維持一家幾口人的溫飽而已,就談不上什麼小康生活了。

長大後,我們都離開家鄉各自奔波在外地,有時候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家裡就剩下兩個老人在忙碌那永遠也忙不完的農活,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家蓋起了小洋樓,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父母親的歲數也越來越大了,身體不像年輕時那麼好了,但依然堅持在田地裡勞作,我也能理解,土地就是他們唯一的依靠,他們已經離不開自己的土地,也太愛自己的田地了。

其實我們兄弟姐妹幾個也曾勸過父母親,叫他們不要做了,畢竟年紀大了,身體越來越吃不消,就放棄了吧,但他們依然不聽我們的勸說,後來想想,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已經習慣了一輩子在地裡面操勞,如果真的閒下來,他們反而覺得無所事事。

於是我們也不再說什麼了,直到父親走了,母親一個人還在堅持了這麼多年,但終究還是抵不過歲月的風霜,如今已經80多歲的她,也僅僅是種了一小片玉米地和一片菜地而已,我也沒再勸說,只能任由她去吧,我也終於明白,以前年輕的時候,在田地裡忙碌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如今生活好了還在堅持,卻是因為這麼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也只有這樣遵循她的意願,才能讓她找到生活的樂趣,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讓她更加健康快樂的生活吧!


壯族老三


我講一個我村兩老人種地的真事。我村裡有個煤老闆,聽說年入千萬,三天兩頭就會安排人給他父母送吃的,可以說是吃用不愁。就這生活水平你說高不高,那是絕對高,恐怕城裡也沒幾個比的上。但是兩個老人家,在家也沒閒著。把門口別人荒了地,全部挖出來,一年四季種土豆、種玉米、種紅薯…忙的不亦樂乎。施肥時,一個老人擔不動就兩個人就抬。他們兒子不讓他們做,他倆就偷著種,還讓鄰里別告訴他兒子。別人說,你兒子那麼多錢,種那地幹嘛?兩個老人家說:家裡兒子啥都給買的有,我倆不種點地,會閒出病的。

從這兩個老人種地的事實可以看出,土地對於他們具有非凡的意義,在現在生活水平提高的農村,土地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他們維持生計的需要,而是他們給生活找樂子的手段,是他們發自骨子裡對土地的那份熱愛,是我們上一代人勤勞的一種提現。富人家老人尚且耕作於地,對於我們那些一般家庭的老人更會執著於土地,他們除了上面兩位老人的消遣式耕作,更多還是出於對家庭的責任,對後代的愛。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提高是事實,但是提高不代表高,否則國家也不會搞什麼扶貧運動,這個說明我國農村生活水平還是有限,還不足以讓農村人放棄耕作。現在每年年一過,很多年青人被迫無奈,把孩子留給老人,兩口子外出務工。老人家便承擔起在家扶養孫輩的任務,所有的生活來源只能依賴兒子,踏實孝順的兒子每月還會寄一部分錢回來,碰到那些不成器的兒子,老人家帶著孫子只能自求多福了。這一農村社會現實,讓不少老人不得不主動或者被動去選擇耕作。一方面,他們無法外出打工,在家種點地,日常吃的可以自足,也可以幫兒子們分擔點壓力,自己也不用伸手問兒子要,吃的也舒心,硬氣。另一方面,現在城裡人都認為農村自己種出來的東西綠色健康,老人家種點東西,也是為了生活在城裡的兒子孫子,自己也吃不了那麼多,子女回來了全部給他們打包走,這完全是出於對下一代的愛。

對於現在農村老人耕作現象,是他們與土地的那份無一割捨的感情的產物,同時是生存的需要,也是自我消遣打發時間的一種生活習慣。但我希望,農村所有的參與耕作的老人,都是和我鄰居那對老人一樣的原因,不是生活所迫,而是無聊消遣,他們找樂子的手段。




幫不幫忙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老人在地裡耕作呢?

你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覺得涉及到幾個方面把

自食其力 想著幫一下小輩 就像我得父母,他們現在已經有了退休工資,坦白說就算他們什麼都不幹,自己過日子是絕對沒有問題,但是還是在上個班,有時候勸都勸不住,我得一個忘年交也是一樣得,他60多歲了,兒子跟我一樣大,退休了還是繼續上崗去幹活,他說兒子又貸款,工資又低,能幫著儘量幫一點把。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這一輩得父母都是這樣得。我得老丈人也是一樣,每年還想著種蘋果,然後賣掉得蘋果錢給兒子貼補,地裡耕種也是一樣,解決了自己得口糧也可以支持小輩。

幹活也是一種也是一種社交方式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這樣得感覺,年紀越大,知心得朋友其實越少,圈子呢也越來越固定,可以接觸到得人也越來越少,其實老人們也是如此,不管是去地裡耕作,還是去單位上班,還是去打麻將,下圍棋,對很大一部分來說就是維護自己得社交圈子,讓自己得晚年顯得不那麼孤單,所以有時候我們小輩來說也應該要理解,在可接受範圍內,也就由著老人們豐富自己得生活吧。


節儉 現在得老人大部分都是過著苦日子過來得,都捱過餓,受過凍,如果你讓他們看見地荒著,果子爛著沒人管,會很心疼,沒有經歷過得人是不會深切感受到得,換一種方式來說這可能都算是職業病,我是做食品得,就像我每次去超市我去看食品類目得東西就跟普通人看東西得角度不同,很多時候也是一種習慣吧。


如昔®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談我的看法。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現在農村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可是年輕人都去外面打工了,只剩下老年人,老年人不忍看到土地荒蕪,不顧自己年老體衰,依然在地裡忙活。另一方面城裡老人有退休工資,農村老人雖然有養老保險,卻少的可憐,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種些糧食蔬果,滿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我的父母親已年近八十,依然種了一些地,每次回老家,媽媽在我走的時候,裝了大包小包的青菜,還給我們帶一些玉米麵和白麵,回到城裡我把青菜分給鄰居,他們都羨慕我有個農村的家,有時候我怕父母累著,讓他們別種地了,可媽媽說能幹就乾點,如果停下來身體就不行了.我也就不強求他們。


我愛我家emmmm


傳播農業知識,分享農村見聞,關注農民生活。大家好,我是我家生活在農村,今天和大家探討的問題是: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老人在地裡耕做呢?


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和以前相比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家家都住樓房,條件好一點的還會在城裡買房,而且還會買一個轎車開。不說頓頓都吃肉,最起碼是餓不著,就是這樣還是有一些農村的老人會在地裡耕作,我大爺就是其中一個。

大爺有兩個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也就是我的堂哥堂姐。在他那個年代有兩個孩子算少的,大爺小的時候家裡比較窮,又是老大,所以沒上過學,一輩子吃了沒學問的虧。所以大爺對堂哥堂姐上學的事,比較用心,即使家裡在困難,也沒有讓他倆下學,堂哥和堂姐也爭氣,學習都好,都是大學生,都在事業單位上班。按道理講,大爺可以好好享福了,不用在那麼辛苦了。可是大爺沒有,一直都在地裡耕作著。我問大爺為什麼還要幹農活?大爺和我說了原因。我把大爺告訴我的理由整理一下,有兩點:

一、還能幹活,不想麻煩子女。

現在身體還可以,農活還能幹,不想在還能動的時候,給子女增加負擔。現在雖然國家有養老保險,每年可以領一些錢。但是由於繳納的少,領的也不多,不夠生活的,又不想問子女伸手要,所以只有從地裡增加收入,把莊稼管理好,有個好收成。



二、閒不住,更看不得地荒著。

農民勤勞、樸實,幹了一輩子的農活,突然間不讓他幹了,不習慣。如果說每天就讓他吃飯、溜達,什麼活都不幹。他會覺得渾身難受,不如干點活自在。另外,如果他不種地的話,地可能就會荒著,這樣他會更看不得,地荒著是對莊稼人的侮辱,所以他堅持著種地。


農村老人年齡大了,不能出門打工,而且也在土裡刨了一輩子,不能一下適應沒地的日子。我相信隨著國家的發展,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一定和城裡老人一樣的。


我家生活在農村



實惠2019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老人在地裡耕作呢?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還有好多老人在地裡耕作,我結合我的實際分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吧:一是繼續通過勞動,增加農業收入,貼補兒女;二是對土地有根深蒂固的感情,把農業勞作當終生職業,不忍心讓土地荒蕪;三是閒不住。大多農村老人,由於兒女們進城,孫子孫女都在城市生活或上學,老人們沒有了帶孫子的任務,在家也閒不住,不如下地幹活,還可以鍛鍊身體。

我是農村出生,家裡有十二畝水地。我剛參加工作時,由於工資低,生活壓力很大,自己的生活都過得很不好,更別說貼補家用家。我吃的面和清油都是從父母那裡帶的,父母在農村的養殖、種植收入反過來貼補我的生活,所以父母不僅承擔著全家的生活、生產開支,還要分擔我一部分生活開支,所以還離不開土地。

到後來,我的生活逐步穩定,我曾接父母到城市生活四年,期間,我家的承包地給我叔叔經營。但後來由於不習慣城市生活,父母執意要回老家,然後又開始種地。到2008年,由於父母年齡、健康等原因,我和弟弟又接父母進城,並且在縣城單獨買一套137平方的樓房,只有父母兩人生活,並把家裡的舊房子拆了,把承包地全種了樹苗,才斷了父母回家種地的念頭。

現在,父親已經去世,母親也73歲了,應該在家裡頤養天年的時候了,但母親還是不願意呆在城裡,說一到城裡就容易生病,確實是老人呆在城裡就經常感冒、腰腿不舒服,可能是生活空間小,缺乏鍛鍊的原因吧。現在一直在我家農場,養幾十只雞,一年到頭挖野菜,樂此不疲,不光一家人一年三季都有野菜吃,連養的雞也是隻用野菜和紅棗喂的,我和弟弟家裡吃的雞蛋都由我媽給提供,今年過春節,由於擔心回家後值班的工人把雞喂不好,母親堅持不回城裡過年,我和弟弟兩家七口人全部去農場陪老媽過的年。

所以說老人們在地裡耕作,大多數與生活水平高低沒多大關係。

我家農場局部照片:


三農情懷大老楊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特別的難受,我家現在還留有幾畝地,對於我們年輕人的思想和現在社會的影響感覺種地不是一種光榮的事,可是對於小編我來說是一種傷。

農村的土地放到以前,這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我父親種了一輩子的地,對於現在我也有的時候也不理解父親的行為,為什麼不把地租出去。現在我理解了,父母對地已經有感情了,地對於父母就像是孩子,你懂嗎,哪一天如果真的沒有地了,父母會感覺自己一點作用都沒有,理解老人的行為你就會知道為什麼現在農村的老人為什麼還要種地,不是年輕的我們不孝順而是感情



農村阿寶哥


我出身農村,也是最瞭解農村的。

80年代初,中國農村實行分田到戶制度,每個家庭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候的我還很小,根本不知道這個分田到戶到底是什麼,只知道不管任何時候,父母親總是在地裡忙活,風裡來雨裡去的,特別是農忙時節,總是來去匆匆一天見不到人,你想想那時候,為了養活幾個孩子,父母親承受了多大的苦累呀?儘管如此奔波勞累,但在那個年代,靠幾畝田的糧食,僅夠維持一家幾口人的溫飽而已,就談不上什麼小康生活了。

長大後,我們都離開家鄉各自奔波在外地,有時候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家裡就剩下兩個老人在忙碌那永遠也忙不完的農活,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家蓋起了小洋樓,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父母親的歲數也越來越大了,身體不像年輕時那麼好了,但依然堅持在田地裡勞作,我也能理解,土地就是他們唯一的依靠,他們已經離不開自己的土地,也太愛自己的田地了。

其實我們兄弟姐妹幾個也曾勸過父母親,叫他們不要做了,畢竟年紀大了,身體越來越吃不消,就放棄了吧,但他們依然不聽我們的勸說,後來想想,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已經習慣了一輩子在地裡面操勞,如果真的閒下來,他們反而覺得無所事事。

於是我們也不再說什麼了,直到父親走了,母親一個人還在堅持了這麼多年,但終究還是抵不過歲月的風霜,如今已經80多歲的她,也僅僅是種了一小片玉米地和一片菜地而已,我也沒再勸說,只能任由她去吧,我也終於明白,以前年輕的時候,在田地裡忙碌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如今生活好了還在堅持,卻是因為這麼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也只有這樣遵循她的意願,才能讓她找到生活的樂趣,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讓她更加健康快樂的生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