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古代盔甲的打造,有的用皮,有的用鐵,猜猜宋朝用什麼

在古代戰爭題材影視劇中,戰場上的將軍為了抵禦冷兵器的傷害,往往身披重甲,頭戴金盔,那麼幾千年來,盔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

中國古代將頭盔稱為胄,盔甲往往稱作甲冑。春秋戰國時期,將士多穿皮甲冑,當時的札甲成為非常成熟的甲式。它是由表面塗漆的皮片編綴而成,身甲甲片為大塊長方形,袖甲甲片較小,從下到上層層反壓,以便臂部活動。另外,春秋戰國時期也為戰馬裝備了皮甲冑。這應該是最早的馬甲冑。

到了秦代,札甲的長方形甲片已經日趨細小,從而更貼身和靈活,同時編綴技術也出現了陰線和陽線的區分。陽線在東周札甲的胸部以下和袖部已經使用,適用於臂、腰之類需要活動的部位,特徵是甲片間有一段較長的縱向繩段。陰線則是隨著札甲胸背部製作得更為精細出現的,特徵是甲片表面只露出幾個極短的繩段,甲片間上下左右完全固定,適用於胸、背之類不需活動的部位。

至西漢,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鐵甲冑逐漸取代了皮甲冑,分化為精緻的魚鱗甲和普通札甲。魚鱗甲所用甲片可超過220片,疊壓密似魚鱗,堪稱精品。但魚鱗甲從未普及過,札甲一直是士兵抵禦冷兵器的標準裝備。

魏晉南北朝是甲式發展的重要過渡時期,接踵出現了筒袖鎧、兩當鎧、明光鎧。傳說諸葛亮的筒袖鎧能抵禦拉力近670公斤的強弩射擊,體現了當時對鐵甲質量的重視。另外,南北朝時期多騎戰,戰馬也披上了重鎧。具裝鎧與以往的馬甲胃相比,設計完備,稱得上是完整的馬甲冑。這使得中國的重騎兵先於歐洲900年誕生。

唐時期最著名的甲是明光鎧,由4塊底板組成身甲,胸背各2塊,每塊上有一面大圓護。由“明光”之名推測,圓護應由質量較高的鋼鐵製成,底板大概是皮甲。明光鎧將護臂和延長的護腿納入甲式基本要素,對後世甲冑的設計有重要影響。

古代盔甲的打造,有的用皮,有的用鐵,猜猜宋朝用什麼

唐代明光鎧

唐朝末年,整體化的身甲被札甲取代,經五代至宋代,再次形成了成熟的制式。宋代甲冑通常只分成胄、護臂和身甲三部分,身甲為山字形,融合了身甲和護腿,在肩背腰部綁緊。甲按材料分為鐵、皮、紙三種。紙甲的發明源自唐末,宋明兩代成為軍隊的標準甲式之一,由厚皺褶紙製成,具有一定的防潮溼能力,除輕便外還兼備“勁矢不能洞”的堅固,曾有一次定製3萬套的記載,也曾有一地方官申請拿100套鐵甲交換50套優質紙甲的記載。

古代盔甲的打造,有的用皮,有的用鐵,猜猜宋朝用什麼

清代鎖子甲

當14世紀的歐洲逐漸興起由大馬士革鋼製成的可重達30公斤的大白盔甲時,中國明代卻在將鐵甲冑重量衝至28.5公斤的歷史新高後,因火器的發展而向輕便過渡,重甲開始退出歷史舞臺。至清代就以輕甲為主了。三國時期由西域傳入可防遠箭的鎖子甲,始於明代沾溼可御遠槍的綿甲,都成為清代的主力甲式。頭頂高纓尖胄、外套嵌滿鐵釘的寬大綿甲、內穿鐵環連綴之網甲的八旗鐵騎成為清廷武功的象徵。

甲冑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在槍炮威力大幅提升的排擠下,當連輕甲也變成累贅的時候,新式軍服包括防彈頭盔、防彈背心的形成,就順應歷史的需要登上了歷史舞臺。

古代盔甲的打造,有的用皮,有的用鐵,猜猜宋朝用什麼

宋代壁畫 身穿紙盔甲的士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