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元日》和《除夜雪》都描寫的什麼習俗?你怎麼看?

寶貝快樂479


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過年景象,最明顯的就是都有“屠蘇”一詞,和“桃符”二字,猛地一看有點陌生,春節年年過,也沒聽說個這倆東西啊,聽我給您細細道來。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夜雪》 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屠蘇”是一種藥酒

古代大年初一有飲用屠蘇酒的習俗,用以驅邪避瘴。現在很少有聽說這個習俗了,所以“屠蘇”二字有些陌生。

  • 屠蘇本是古代一種房屋的名字,相傳在這種房子裡釀出的酒,就叫做屠蘇酒,還有個小傳說。

  • 從前有一名醫住在屠蘇草屋裡,大年夜邊送給鄰里一包草藥,叫他們縫進布包裡投入井中,初一混合著酒與井水一併喝掉,可以預防一年不得瘟疫。此訪果然管用,但人們並不知老中醫的姓名,便用草屋名字命名為“屠蘇酒”,並將此習俗流傳下去。可以預防瘟疫、驅邪避瘴。
  • 有人說“屠蘇酒”的配方是華佗創制而成,後來由孫思邈流傳開來,保健功效甚佳,尤其是可以養肝護肝。

“桃符”就是春聯和門神的前身

桃符也是春節的民俗,用兩塊大小相同的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掛大門上,用來壓邪驅鬼。每年一換。

  • 神荼和鬱壘是一對兄弟,上古神話中能制伏惡鬼的神人,民間稱他為門神,唐代之後,叔寶和敬德就基本代替他們倆的地位了。

  • 又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你看電影裡啥的都用桃木劍抓鬼,這也是有來歷的,我就不多說了,如果喜歡,咱們可以再討論。
  • 當然了,在王安石、陸游那時候,基本已用貼春聯和貼門神代替原來的桃木板了。

從這兩個民俗來看就很顯而易見,是過年時的景象。

《元日》中多了春節放炮的習俗,《除夜雪》中描寫了除夕夜的大雪。

《元日》不僅展現了新年喜慶的場景,更是表達了王安石對改革、推行新發的堅定信念及樂觀態度。

《除夜雪》則更多表達了對瑞雪兆豐年、兆示著來年豐收的喜悅之情。

如果您同樣喜歡這兩首詩的賞析,也很高興與您繼續探討。


語留人


描寫的是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過春節的時候放鞭炮,喝屠蘇酒,貼桃符的習俗,用來驅邪避害。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雪夜》

  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屠蘇是指古代的一種酒,每逢農曆正月初一時飲用。據說還是華佗配製的一種藥酒,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的功效。

這兩首詩描繪的是古代市井人家過年的景象,告訴我們,在一千多年前,中國人已經在熱熱鬧鬧過春節了。

春節不僅僅是傳統佳節,更是每個人心中的佳節。春節是一種團聚,春節是一種希望。一年到頭,正是辭舊迎新的時候。過去一年失意與厄運都已過去,新的一年還有無數的機遇與挑戰,光明就在眼前!讓我們用雙手鑄造未來!


百姓雜壇


這兩首詩都是寫春節的,所提到的習俗都與春節有關。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元日,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詩中“爆竹聲中一歲除”也就是說,在春節,百姓有點爆竹的習俗。伴隨著聲聲爆竹,舊的一年過去了,迎來新的一年。春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一直沿用到現在,變成了春節放鞭炮。“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句提到了飲用屠蘇酒的習俗。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藥酒,到了大年初一,每家每戶老老少少都會飲用屠蘇酒,用來驅邪避瘟疫。“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提到了掛桃符的習俗。古代百姓在正月初一這一天,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掛在自己家門邊,用來辟邪。這個習俗也沿用了下來,即今天的春聯。

除夜雪·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除夜雪》是陸游的一首七言律詩,“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是說在除夕之夜降了一場大雪,“半盞屠蘇猶未舉”一句同樣提到了百姓飲用屠蘇酒的習俗。“燈前小草寫桃符”一句寫詩人在燈下趕寫桃符,也就是春節掛桃符的習俗。

王安石為北宋詩人,陸游為南宋詩人,王安石生年比陸游早100年左右,二人詩作所提習俗並無差別。


太陽加冰


首先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春節飲屠蘇酒,寫桃符的習俗。

其次,我們品詩一定要結合詩人寫詩的背景來看。雖然這兩首詩都是寫春節,但兩位詩人所處的背景卻截然不同。下面具體分析。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此詩作於作者剛擔任宰相推行自己新政的時候。

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所以,總體上來看,這首詩給人一種志在必得,指點江山的豪邁氣象,營造的是一種人生得意的喜悅氛圍,如果不結合背景讀,你很難進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

除夜雪

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

燈前小草寫桃符。

這首詩翻譯一下就是,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

盛了半盞屠蘇酒的酒杯還沒來得及舉起慶賀新年,我便就著燈光用小草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終陸游一生,都未能看到南宋朝廷收復失地,所以,陸游有生之年,一直憂國憂民,因此,他很難有大的快樂,最大的快樂無非就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國家不統一,就像一塊石頭壓在心頭。所以哪怕是在除夕之夜這種值得高興的日子,他也只是獲得了一種微小的快樂,這是悲痛壓抑下的“忙裡偷閒”式的小樂,從他描寫的很細微的一件事——燈前小草寫桃符就能看出。

此詩以小樂寫大哀,愁上加愁,讓人難以自制。

綜上,在我看來,兩首詩的不同就是前者得意,後者失意,前者樂,後者哀。


羊無夷


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

盛了半盞屠蘇酒的杯子還沒有來得及舉起慶賀,我依舊在燈下用草字體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