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閒話鄉賢祠——被爭奪的貴鄉縣官

·恩義雜談 ·

閒話鄉賢祠——被爭奪的貴鄉縣官

閒話鄉賢祠——被爭奪的貴鄉縣官

李恩義

現代社會有紀念館,用來紀念那些為國為民做出突出貢獻的人,這是國家或民間修建的社會主義教育基地,用來弘揚英雄模範的美德和精神,國家的如雷鋒紀念館;民間的如安陽市龍安區馬投澗鎮王二崗村的高樹勳紀念館。

當然,現代也有老百姓自發為賢達之士,建立的紀念碑,與紀念館有同工之妙。比如河南輝縣的優秀退伍軍人張榮鎖,改革開放後,搞運輸掙了些錢,又辦了一個小企業,自己拿出大批資金修了一條山路,使昔日的“鬼見愁”路段變成了通途,使山民以前常常爛掉的山貨走向社會,鼓了山民的錢包。當地老百姓深感其賢,自發為他立了一塊石碑記其事。可老張不領情,自己動手掄大鐵錘毀掉了深含百姓敬意的石碑。但他的高大形象卻鐫刻在人們的心裡。

古代有鄉賢祠,是老百姓自己掏腰包,為給他們帶來福祉的賢達人員修建的祠,表達對賢達的敬佩。誰曾奉享鄉賢祠,這在古代的志書中都有記載,是十分光榮的。我參觀過家鄉的鄉賢祠,鄉賢不僅有本地賢達人員,還有曾經在本地做過官,為老百姓做出過福祉,特別受敬仰的的人。每年春秋,政府官員還要率百姓到鄉賢祠祭祀,表達對鄉賢的懷念。

筆者是冀魯豫交界處的人,我的北鄰大名縣有狄公祠,是紀念狄仁傑的。當時契丹叛軍攻陷冀州,河北震動,時任長官讓老百姓遷入城中,修築工事固守,這讓那些以土地為生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狄仁傑奉命任魏州刺史後,說,敵人還遠著呢。就是賊寇來了,我自有辦法對付。就讓老百姓遷出城,各司其業。這一下,敵人反而不敢進犯中原了,從此人民安居樂業。老百姓感念其恩德,為狄仁傑修了狄公祠。如今狄仁傑祠碑仍巍然屹立在道路一側,彰顯著他的不朽事蹟。

家鄉南鄰過去叫頓丘縣,即曹操曾任縣令的地方。隋朝出了個大孝子叫張清豐,以做燒餅為生,他每天打出的第一個燒餅都給老母親留著,無論給多少錢都不賣,被舉為孝廉。有官員把張清豐的事蹟上報朝廷,朝廷為了弘揚張清豐的孝道美德,就把頓丘縣的名字改為清豐縣。如今縣西的三岔路口立有清豐亭,石碑記載著張清豐行孝的事蹟。

筆者的故鄉歷史上曾叫貴鄉縣,地域包括河南省南樂縣東北部及河北省大名縣之一部,有墓磚為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從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修築的今南樂縣谷金樓鄉平邑城,出土一塊巨大墓磚,就刻著貴鄉縣。貴鄉縣治在未被漳、衛河同時發水淹沒的今大名縣城東,大街一帶。

據鳴弓文說,隋朝一個名魏德深的人,因才調任貴鄉縣當縣長,清正廉明,勤政愛民,施政並不嚴厲,轄區卻很安定。不久,魏德深被調入北邊離此不遠的館陶縣任縣長,貴鄉的官民聽說了哭得泣不成聲,全城百姓自發為其送行。魏德深至館陶縣,鄉民夾道歡迎,從此惡霸收斂,逃亡他鄉的人紛紛返鄉。

貴鄉縣的父老鄉親群體赴京上訪,請求調回魏德深縣長,朝廷竟然允調,而館陶縣的官民不答應,反而認為貴鄉縣的文書是假的。最後,上司讓魏德深重回貴鄉縣任職,館陶人無不悲哭,有的乾脆把家搬到貴鄉縣。

像這樣的好官,即使不建鄉賢祠,老百姓已把他的功德銘記在心上,記入了史冊。

大凡鄉賢祠都是賢人離職或去世後,老百姓自發為其修建的。但歷史上也有建生人祠的,即人活著建祠,為他歌功頌德,有的是當地老百姓自願為賢達人員建的生祠。 古大名是宋代陪都,是個繁華的大都市,也是歷史重鎮,因此有許多名人在此做過官,並留下美名。三朝宰相韓琦在河北地震、黃河決口的危難時刻,臨危受命主政大名,安置災民,發展生產,深受老百姓愛戴,當地官民為他立生祠,碑文是大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所撰,可見之隆重。不僅證明大名府的老百姓有情有義,不忘對老百姓有恩的賢官,從而也表明對賢官的推崇與愛戴之情。

而有的是出於政治壓力被迫建的生祠,如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魏忠賢生人祠。

魏忠賢是明朝一個宦官,權傾朝廷,高壓態勢下,一些官員卑躬屈膝,討好魏忠賢,紛紛為他建生祠,據統計全國竟有400多座。這是官員的恥辱,也是歷史的無奈,官員更非出自內心。可是好景不長,魏忠賢一倒臺,這些生祠立即牆倒屋毀。建生祠成了一曲卑劣的鬧劇,也是對玩弄權勢的魏忠賢一記響亮的耳光。

我想現在的官員入不入鄉宦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為人民為國家,做了哪些值得老百姓出自內心點讚的事,是不是把政績建在人們的心坎上,如焦裕祿那樣雖死,卻永遠刻在老百姓的心裡。職位不在高低,就是一個普通百姓,只要你行了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的,你一樣配享人民心中的鄉賢祠。

2014·5·12下午於恆大綠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