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戰疫情 社區醫生的平凡“英雄”

四川新聞網眉山3月4日訊 在東坡區通惠街道有這樣一群可愛可敬的衛生人,他們走村入戶,測量血壓,測血糖,量體溫......把健康送到千家萬戶,他們充分發揮自己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主動請纓,監測群眾健康狀況,默默地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成了百姓的健康守護神。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豐功偉業,他們都有一個自豪的名字“社區醫生”。

居家“好醫生”李玉平

“新冠肺炎是不可怕,可防可控又可治,不信謠,不傳謠”,“少外出,少聚集,勤洗手就是最好的防護”,“體溫正常,但還是要戴好口罩,待在家別出門,哪裡不舒服及時告訴我,電話微信都可以,我24小時在線”,這些叮囑,李玉平每天不知要重複多少遍。疫情突起,有的居家隔離人員對她的上門隨訪監測十分不配合,感覺她的到來讓自己變成了“另類”;有的甚至出現焦慮情緒、牴觸情緒;有的閉門不見,即使開門也是罵罵咧咧。每每這個時候,李玉平總是忍著委屈,耐心解釋與疏導,安撫他們的情緒。一次次地上門,一次次的溝通交流,金石為開,“李醫生,您放心,我們都不外出,現在宅家就是為國做貢獻,我們不給政府添麻煩、添亂”,“感謝了,李醫生,你自己也要保重身體哦!”他們也被深深感動了。

疫情突至,一時間醫用口罩、“84”消毒液、酒精、體溫槍等物資成了緊俏物,N95、防護服等防護物資更是一物難求。李玉平沒有退縮,每天行走在杭州路、長安路、崇義三大社區,戰鬥在監測“新冠”疫情第一線,一件白大褂、一把體溫槍、一個記錄本、一個醫用口罩便成了她的“戰鬥武器”。李玉平常說,作為一名社區醫生,多承擔點,領導和同事壓力就要少一些;能夠得到大家的理解,大家的信任,比什麼都強,這種感覺是最幸福的。

战疫情 社区医生的平凡“英雄”

特殊生日:社區醫生孫建偉

“都這麼晚了,一家人都在等你過生日,你咋還不回來?!”“還有好幾位外地返鄉人員的體溫未測,還有一位武漢返鄉人員情緒有點緊張,你們先吃,不等我”,電話那頭是妻子的埋怨與無奈,電話這頭他是深深的愧疚。今天是農曆正月二十八日,是孫建偉的生日,知道這段時間他很辛苦,妻子早早張羅了一桌飯菜,一家人左等右盼等著他回來慶祝......然而當他拖著疲憊身體回到家裡時又是深夜,家人都睡了,桌上的菜幾乎沒動過。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又是一名社區醫生,疫情來了就該我上!”孫建偉負責新村和快樂兩個農村社區,地大人稀,每天他都是早早出門,根據上級反饋的數據,挨家挨戶的排查,一家一家的叮囑,入戶監測體溫,宣傳政策,講解防護知識,開展隨時消殺防疫工作等等......為了全身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他關了衛生站,對家也不管不顧。父母年紀已大,兒子還很年幼,一家人的重擔全落在妻子身上,妻子有些埋怨他也理解。他總是說,能為父老鄉親的健康盡一份綿薄之力,我覺得很幸福,這麼多年他們對我也很信任,有些村民還把我當成了自己的私人家庭醫生,我很享受這種成就感。

战疫情 社区医生的平凡“英雄”
战疫情 社区医生的平凡“英雄”

輕傷不下火線:社區醫生唐洪、吳小平

通惠街道城南社區、先鋒社區是東坡區的城鄉結合部,幾乎都是老舊小區,樓高梯窄均沒有電梯,人多複雜。唐洪、吳小平分別是這兩社區的社區醫生,多年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使他倆都患上了嚴重的腰椎疾病。

疫情就是命令。大年三十,全省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唐洪、吳小平迅速趕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我們請戰,您安排!”隨後的防疫日子裡,走村入戶,爬坡下坎,入戶面監測體溫、送醫送藥、防控宣傳、居家留觀群眾成了他倆工作的“兩點一線”。有時為了趕時間,三步並作兩步上下6樓、7樓,一天下來,口乾舌燥,衣服溼透,腿腫腳痛......有時為了緩解疲勞和疼痛,深夜回家偷偷喝上兩小口酒,第二天忍著疼痛繼續戰鬥。公衛科科長隆俊見他們腰椎病犯得厲害,腿腳也腫了,強制休息,他倆總說,非常時期,要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能夠換來了這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战疫情 社区医生的平凡“英雄”

他們之中還有人稱“社區醫生內務總管”的莊店社區衛生員唐生華、“農家帥醫生”的平春社區醫生李松林、“政務、衛生兩不誤”的瓦窯社區主任兼社區醫生熊濤,在物資奇缺的防疫日子裡,他們踐初心,敢擔當,立足本職崗位,用愛回報社會,無論颳風下雨和晝夜。

正是無數像李玉平、孫建偉一樣的平凡“英雄”,他們每天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線,沒有半點猶豫和退縮,用職業操守和專業知識守護著人民群眾的健康;他們在疫情防控中充分發揮“網底作用”,積極配合基層幹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向群眾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提高群眾自我防範意識和個人防護能力;他們每天為外地返鄉人員監測體溫並及時上報監測情況,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他們全力以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處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用行動譜寫著村醫的職責。(東坡區通惠街道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