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和記者探尋青龍老豆腐是怎麼做成的

青龍滿族自治縣是雜糧大縣,這裡的水好,大豆品質高,幾乎家家都會做豆腐。特別是青龍老豆腐更具特色,是青龍人的鄉愁。

王素豔是青龍龍王廟鄉遠近聞名的能手,做了40多年豆腐,只要她做老豆腐,附近鄰居都會跑來幫忙,豆腐做好了也要吃上一碗。

“豆腐好吃磨難推”,豆子是提前一天泡好的,如今磨豆子變得簡單,電磨取代了磨房和蒙著眼的驢。“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磨豆子急不得,急了磨出的是豆瓣,豆腐的品質就會下降,王大媽泡了15斤豆子,要經過兩輪1個多小時的研磨。先放豆子,再放水,要不豆子不愛下。記者:"這小磨磨出來的夠細嗎?"王素豔: "細啊,這是頭遍,完了還要第二遍。"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和記者探尋青龍老豆腐是怎麼做成的

研磨出來的豆汁是奶白色的,做老豆腐還要將豆漿與豆渣分開,灶裡添火,灶臺上燒上大鍋,大鍋上放裝上過濾用的吊杆,掛上過濾用的包袱,一人將豆漿倒到包袱裡,一人輕搖吊杆過濾豆漿,豆漿落入大鍋里加熱,留在包袱裡的就是豆渣了。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和記者探尋青龍老豆腐是怎麼做成的

搖豆漿是技術活,搖晃太猛,漿會濺出,要讓包袱裡的豆漿呈圓形滾動,並加上開水,使豆渣裡的營養充分的流出。灶裡的柴火燒的噼裡啪啦,滿鍋的豆漿已經香飄四溢,煮開的豆漿後沒有豆腥味,開鍋要及時撤掉爐灶裡的火,不然豆漿就會從鍋中溢出來。豆漿冷卻後會起一層薄膜,用筷子順著挑起,一張豆皮兒就新鮮出鍋。豆漿泡著豆皮,放糖、放鹽都好吃,熱氣一吹,一喝一嚼之間,留下滿口的餘香。記者:豆香味出來了,先來一口,你這豆漿甜,沒放糖就甜。王素豔:“甜,豆腐點完都甜。”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和記者探尋青龍老豆腐是怎麼做成的

“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青龍人點老豆腐用的是滷水,做出來的豆腐水分含量低,口感偏硬,韌性更強,像極了青龍人,憨厚勁中透著一股子的倔勁兒。

王大媽一手拿著滷水碗,一手拿著手勺,滷水從鍋的四周滴下,一邊滴一邊舀。了,這一碗滷水能點兩鍋豆腐,今天的這豆腐能好吃,一點就看出來了,要是沒點好啊,就跟豆渣一樣,這都一坨一坨的,這就沒事了。

過去,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肉類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並不是都能承擔得起的,他們在臘月二十五會選擇做豆腐來取代肉類。漢語中,豆腐的腐與福同音,“做豆腐”也意味著“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和記者探尋青龍老豆腐是怎麼做成的

青龍人好客熱情,好吃的東西從不獨享,遠親近鄰都得叫上。豆漿、豆腐丸子、豆皮千子,豆腐伴著鹽滷,賓朋滿座,觥籌交錯,歡聲笑語。

“魚生火,肉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現在生活好了,人們吃膩了雞鴨魚肉的油膩,青龍人還是喜歡鑽回山溝子,貓到自家的大院,吃自己老孃煮好的老豆腐。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和記者探尋青龍老豆腐是怎麼做成的

王大媽的兒子張雲坡:"從小就吃啊,愛吃,一般整這個要整一天,起早貪黑整,小時候都是石磨,和小驢拉,條件好點買電磨,老太太做一輩子豆腐了,在我家這都挺有名的,最還吃媽媽做的豆腐。"

豆腐雪白細嫩,滑潤鮮美,營養豐富,老少咸宜,如果說青龍人喜愛吃老豆腐。不如說是青龍人離不開豆腐,豆腐是青龍人的鄉愁。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和記者探尋青龍老豆腐是怎麼做成的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和記者探尋青龍老豆腐是怎麼做成的


編審:劉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