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送別趙忠祥老師後,我想談一談我們面對癌症的態度

今天的新聞被趙忠祥老師突然離世的消息刷屏,前幾天才看到有人傳謠說趙老師去世,結果不到一週時間,趙老師就突然的走了,驚聞噩耗,扼腕嘆息,人生無常,當我們與癌症不期而遇的時候,是應該閃躲、應該放任、還是應該無比重視、迎難而上?每一個人的做法都不一樣,當然,這也關乎於很多性格因素,家庭因素等不同的因素。但這種對癌症的態度,真的會左右我們的生存質量,甚至會左右罹患癌症之後的生存時間。

送別趙忠祥老師後,我想談一談我們面對癌症的態度


很多人都說過一句話:“癌症患者大多不是病死的,是嚇死的”,這句話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怎麼說呢,確實有些道理。筆者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也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因為得知自己患癌後出現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並且存在嚴重失眠的患者。甚至有一些患者稍微一接觸就可以確定,症狀標準,嚴重程度標準,病程標準均已達到抑鬱症的診斷標準,所以接受抑鬱治療是一定對於患者的生存質量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因為癌症而抑鬱的患者來醫院就診的,或者說開展抗抑鬱藥物治療的,少之又少,很多患者和家屬,都將得知身患癌症後長時間的情感低落表現當成是理所當然。

送別趙忠祥老師後,我想談一談我們面對癌症的態度


一項2013年的薈萃分析將來自英國、荷蘭、美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總計樣本數超過1w的70項獨立研究的結果彙總,得出的結果是癌症患者的抑鬱症時點患病率為16%,甚至其中來自美國的23項研究的的結果為患病率22%。我國這方面的大型研究目前還存在空白,但相信我國的結果可能不會低於美國的患病率,只是對於癌症患者的負面情緒造成的長期且深遠的影響,我們的患者和家屬是習慣性忽略掉的。

送別趙忠祥老師後,我想談一談我們面對癌症的態度


就在去年,對我意義非凡的兩位長者先後查出了四期膽管癌,已經沒有手術機會,並被醫生下達了“三個月大限”的結論。其中一位是我的老主任,精神科醫生出身的他在被恐懼、迷茫折騰了1個月的時候並沒有放棄,自己給自己服起了抗抑鬱藥物和安眠藥物治療,積極調整心態,沒有放棄,積極治療。雖然北京上海的醫生都說化療的效果也不會太好,但也還是堅持了化療,奇蹟真的發生了,沒有放棄的老主任同樣也沒有被“幸運”放棄,發現晚期癌症距現在也有整整一年了,他奇蹟般的挺了過來,甚至已經恢復了部分工作。他說,他想總結一下癌症患者進行抗抑鬱治療的必要性,希望給同樣的病友留下一些有幫助的經驗。

送別趙忠祥老師後,我想談一談我們面對癌症的態度


另外一位長者是我的親叔叔,遺憾的是到最後他也沒有戰勝對癌症的恐懼,從發現到離開正好100天。同樣留下永遠的遺憾的是,作為親侄子,到最後我也沒有說服家人給他服用抗抑鬱藥物……

每一次令人惋惜的遺憾,都應該讓我們從中吸取一些經驗和教訓,包括我在內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百分之一百的保證自己不患癌,那麼什麼樣的癌症患者可能達到抑鬱症的標準,需要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呢?說一說我的經驗吧,相信對你判斷是否需要抑鬱治療會有些幫助:

  • 不能配合治療的癌症患者
  • 社會或家庭功能受損嚴重
  • 明顯的身體或心理困擾
  • 負性
  • 煩躁
  • 絕望
  • 無助
  • 毫無價值
  • 士氣低落(失去信心或希望)

上面說的是癌症患者抑鬱症可能出現的一些臨床表現或者說臨床特徵,當然,也可以參考DSM-5美國精神行為障礙第五版的重度抑鬱診斷標準,比如下圖中所描述的診斷標準。

送別趙忠祥老師後,我想談一談我們面對癌症的態度

DSM-5重度抑鬱發作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要忽視癌症患者的抑鬱問題,早期治療患者的抑鬱症狀會改善患者對抗癌治療的依從性,甚至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最後的治療結果。雖然這個課題目前還缺少積極的研究,但我堅信,對於癌症患者的抗抑鬱治療一定會對癌症患者幫助巨大。如果這方面需要我的幫助,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幫大家解答的。


參考文獻

1.Mitchell AJ, Chan M, Bhatti H,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djustment disorder in oncological, haematological, and palliative-care settings: a meta-analysis of 94 interview-based studies. Lancet Oncol 2011; 12:160.

2.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美國精神病學協會,阿靈頓,2013年

送別趙忠祥老師後,我想談一談我們面對癌症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