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2020年,IPO大擴容背景下該注意什麼?

不知不覺中,2020年A股已經交易了半個月,儘管指數整體上表現還算平穩,但是限售股解禁、IPO擴容的情況始終還是存在的。

Wind數據顯示,今年全年限售股解禁規模高達3.3萬億元,僅一月份解禁市值就高達7000多億元,為各個月份中最高的。

IPO大擴容、限售股解禁、上市公司股東大手筆減持,是上市公司常見的“三部曲”。

在新股常態化發行的背景下,可以預見的是,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的節奏會越來越快。

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今年3月1日新修訂的證券法要上路了,但是信息披露違規的成本還是遠遠小於信息披露造假的收益。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方說,某個上市公司蹭了個熱點,股票市場大幅攀升好幾十億,然後上市公司股東隨手減持好幾億元的市值,然後最多交個一千萬的罰款,即便罰款金額比以前高了,但獲利規模遠遠超過罰款金額。

市場全面推進註冊制的背景下,IPO常態化發行早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這樣一來,一邊上市的企業越來越多,導致限售股解禁的市值也越來越大;另外一邊,退市的節奏遠遠趕不上上市的節奏,市場的規模雖然越來越大,但整體的活躍度大概率是會不斷下滑的。

A股市場垃圾股越來越多,交易金額越來越小的情況,也會隨著IPO的大擴容而逐步出現。

很多人喜歡問,為什麼A股市場上市公司退市那麼難?

其實,道理並不複雜。主要還是很多上市公司關係到地方的利益,比如說稅收、就業等政績考核指標等。最明顯的就是康美藥業,一個上市公司出問題,直接影響到當地的稅收和就業,這樣的公司,基本上是不可能退市的,也就是所謂的“大而不倒”。

2020年,IPO大擴容背景下該注意什麼?

(“大而不倒”的康美藥業)

相對來說,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保護向來都是比較差的,離所謂的“公平、工作、公開”和“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目標相差甚遠。

說得不好聽的,像《證券投資分析》考試教材裡,明明就是寫著“資本市場是實體經濟風險轉移的場所”,言下之意,所有的二級市場參與者,從一開始就是“接盤俠”,就是“韭菜”。

儘管A股市場有1.5億股民,但從投資者的結構來看,市場90%以上的投資者股票市值都在10萬元以下,參與科創板,也就是有50萬市值的投資者,大概人數也只有300萬人。

股市對於二級市場投資者最有利的保護措施,除了加大處罰力度外,更應該加大股民因為虛假陳述導致股票虧損後的追償機制。比如說,強化“集體訴訟”教育,建立簡單有效的法律求償機制,讓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能夠高效、快捷地獲得賠償。

說實在的,如果按照安然那種處罰力度,把上市公司造假的人罰得傾家蕩產、牢底坐穿,估計上市公司也不敢那麼肆無忌憚造假了。

總體上來說,IPO擴容之後,隨著新股破發速度越來越快,中籤收益越來越低,投資者最好還是少參與一些大盤股的申購,畢竟,無論是京滬高鐵、郵儲銀行還是浙商銀行,這些股票的新股收益大幅下滑,已經是非常明顯的現象了,後續上市的銀行股只會多不會少,投資者需要警惕。

你看好今年的A股嗎? (單選)
0人
0%
看好
0人
0%
不看好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