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年金險是騙人的嗎?

MILKLA


年金險不是騙人的。之所以有這樣的誤會是因為很多人對年金險並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認知,加上一些不專業人員的誤導,導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年金險並不適合所有人群,在進行購買之前,需先明白是否適合自己,是否應該進行配置。


1、你真的做好配置年金險的準備了嗎?

在購買之前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1. 保障配置齊全了嗎?重疾、醫療、意外、壽險都買了嗎?保額是否足夠抵禦風險呢?

  2. 有長期閒置的資金嗎?是否有一筆錢,未來幾十年都不會動用,並且想要獲得長期穩定的增值;

如果以上兩個問題你可以很自信的給出肯定的答案,那麼你還要考慮是否準備好了承擔他的風險。


2、年金險短期很難有回報

年金險其實就是披著保險外衣的理財產品,保險公司拿著我們的保費,去進行投資。而大部分的投資,是沒有辦法短期獲得回報的。

所以,年金險是個長期規劃的過程,只有經過多年的複利積累,才會逐漸看到收益,可能是 20 年、30 年、50 年……


3、年金險不是想取就能去

保監會 2017【134】號文件規定:

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 保單生效滿 5 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 已交保險費的 20%

也就是說通常前5年,我們是拿不到年金險裡的錢的,而且之後領取也是每年有一定的限額。

如果由於突發情況,急需用錢,提前開始取錢,相當於提前退保,那麼保單會受到不小的損失。


4、年金險的利率並沒有那麼高

我們在宣傳資料上看到的大部分年金險的利率都是預估的,並不是實際收益率。

一般我們看到的收益率是由預定利率和不確定分紅組成的。

預定利率就是保險公司承諾給我們的收益率,一般不會高於4.025%。

而不確定分紅與投資的收益密切相關,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很有可能保單分紅為零。


5、寫在最後

年金險很複雜,對於缺乏金融知識的人而言,理解起來會有難度。為了避免選到不適合自己的年金險,還是要諮詢專業的代理人,或者自己多多學習,這樣才可以選到不騙人的年金險。


如果你對年金險非常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識,歡迎點擊我頭像,私信回覆:年金險,即可自動獲得答案。


深藍保


年金險肯定是不會騙人的,保險公司發行的產品都是受監管部門監管的,所以既然年金險能公開來銷售,自然不會是騙人,但為什麼市面上好多客戶購買了年金險就認為是上當了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模糊年化收益率甚至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做比較來給客戶錯誤的判斷分析,例如:一款定期年金險,每年存一萬,一共存3年,10年後本金和利息能取出來,銷售人員可能會跟客戶說每年可以返600,這樣摺合年化收益可達6%,其實不然,他是把10年的總收益平均到了每年才能達到每年返600。

第二:誇大收益,年金險可以附加萬能險,銷售人員一般只會說萬能險的現行結算利率是多少,不會說最低保障收益,萬能險的現行結算利率是不固定的,根據公司盈利情況會隨時有變動,甚至會降到最低保障收益,單說年金險,其實年金險的收益並不高,只不過相比其他的理財方式,更加穩固且能提供一定的風險保障。

第三:投資期限長,退保只能退現金價值,所以損失會很大,年金保險是長期理財險,期限長。雖然有很多產品宣傳時都說投資3年,第5年就可以支取,但是記住,5年後支取只能支取本金,利息幾乎沒有,而且合同就終止了。

以上是我總結的幾個年金險的坑,年金險本身這個產品還是不錯的,因為有強制儲蓄的功能,年輕人在購買年金保險後,可以養成長期堅持儲蓄養老金的習慣,做到專款專用。若選擇具有分紅功能的商業年金保險,其複利增值作用具有抵禦通脹風險的作用。,而且年金險的回報是明確的,可以根據自己退休後每年或每月希望從保險公司領取多少養老金,就可以計算出個人購買的額度和繳費期限。到了合同約定時間後,即可領錢。


理財經理邊曉斌


騙人的不是年金險,而是不專業的保險人!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一直以來我對年金都是可有可無的態度。對一些大肆宣傳年金收益的文章,我總會忍不住噴一噴!因為年金這個東西實在太特殊了,脫離時間成本談收益的都是流氓!

不過我今天不是來噴年金險的,而是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來講解一下年金險到底是什麼東西。

其實年金險分兩類:一類是儲蓄型年金險,一類是純養老年金險。共同特點是前期有一段年金的“積累期”,也就是繳費期;到了約定的年齡開始每月或者每年返還,即“年金期”,有的產品在“積累期”就開始返還。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比較多的是儲蓄年金險,比如某某享,某某金生。這類年金險的特點是高現價,有些良心產品現金價值在返本後按照4.025的年複利累計滾存。這類產品在“積累期”結束後,身故按照現金價值與已交保費較大者給付。大多約定返還時間,有一部分產品返還時間較早,返還的錢會進入萬能賬戶進行所謂的“二次增值”。(萬能賬戶以後再扒)

發現沒有,這類產品更像箇中長期的理財產品,並且指定受益人的方式可以從法律上保證這筆錢的流向。另外,寫進合同的年複利更是沒有其他投資渠道的普通人的不二選擇。躉交,選擇返本最快的產品以及推遲領取年齡是能使消費者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聽上去好好的樣子,但我也不得不說一下缺點。第一,除去一兩款第一年躉交,第二年就快速返本的產品。其餘大部分都要個幾年才能返本,而這類產品就意味著這幾年內失去了流動性,因為急需用錢退保就是虧損的。第二,看似年複利,實際需要比你認為多的多的時間才能突顯出價值!如下圖:(假設頂格4.025的年複利下對應的結算年利率,分別為5年,10年,20年,30年,40年,不包括積累期)

不難發現,儲蓄型年金險真得是一款犧牲長期流動性的產品,很多時候買了就是給後代造福的。其實這類產品如果能像港險一樣更換被保險人作為資產傳承更能凸顯它的價值,但很可惜目前市面上沒有。

接下來說一下純養老年金險,類似社保的養老金形式,也是目前市面上不太受待見的產品,比如某某福壽,某某幸福到老產品。這類產品在累積期中是沒有任何年金領取的,為的是在累加期最後一天擁有儘可能高的現金價值,這一天的現金價值直接決定了年金期能派發多少年金。一部分在領取後現金價值為零,一部分在約定的20年或者25年的“強制年金期”後現金價值為零。當現金價值為零的時候,意味著無法退保,身故無返還。如果在“強制年金期”身故的話,受益人可以繼續領取直到期滿合同終止。如果活過了“強制年金期”,被保險人可以繼續領取,能領多少全看能活多久。這類產品的特點是在相同年齡的情況下,每年領取的年金甩儲蓄型幾條街,並且一樣活多久領多久,真正做到了抗通脹的養老金。

缺點就是如果短命的人會很虧,只能拿回在積累期積累的本金,這也是反人性的地方。但是,退一步想,養老年金的初衷不就是讓長壽的人轉移長壽的風險給短命的人嗎?


所以年金險到底是不是騙人的?如果在瞭解了年金險的優缺點後,匹配自身的需求就能物盡其用。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得在不專業的保險人的煽動下盲目購買,將來可能會後悔。


布丁小蝦米


我的一個客戶曾經向我投訴說,她通過銀行買的一款年金險,當時銀行說得挺好,告訴她五年就可以取出來。結果到五年去取的時候,發現產品是10年交的,只能取價值,只能拿回已交保費50%。


結果她很是生氣,我看了一下合同,的確是這樣的。其實年金險本身是個產品,有它獨特的產品,並不存在騙人之說,騙人永遠都是銷售人員。


就像一款化妝品,用來洗臉挺好,但是老用來忽悠它洗頭髮的功效好,那就太不要臉了。年金險銷售就是如此,如何防止被騙,要做到以下幾點:


1.瞭解自己購買年金險目的是什麼


我個人大學同學曾經問我公司有沒有一年期儲蓄理財產品,收益還不錯的。我一聽,當即回絕他了,不是我不想做保單,而是他購買目的賺錢短期收益。


不是沒有短期年金險,只是收益達不到。保險分紅和收益是需要經過長期投資和複利得來的,如果想短期收益,不管是哪款產品,都有可能是”騙人“的。


但如果你的目的養成強制儲蓄習慣、準備個人養老金、孩子教育金等,這個倒是不錯的選擇。


2.要清楚給誰購買


我一個客戶見了我,就說她被坑經歷。


她說她本來想給自己購買一份年金險,作為養老補充,跟身邊的代理人溝通好了,對產品也挺滿意,結果呢?那個代理人錯把她女兒做為被保人,錄單的時候客戶也沒太留意。


現在,客戶欲哭無淚地說,我女兒現在10歲不到,我要等她到55歲才能開始領取養老金,我這份保險買來有什麼用呢。


事實上,很多客戶清楚買保險目的,結果一時疏忽,給自己買了教育金,給子女買了養老金的不在少數。


這種情況,產品再好,都有可能被”騙“。


3.充分利用年金險現金價值


保險產品的流動性像房子一樣,一般都不是特別好,但年金險產品的現金價值普遍會比重疾險高,這個時候通過現金價值使用,讓保險資金流動起來。


現在不少年金險現金價值比較高,如果正好趕上不錯的理財產品或者機會,可以通過保單貸款貸出來進行投資,只要投資收益能夠覆蓋保單收益,就可以實現一筆資金兩種收益,讓資金收益最大化。


七舅老爺的保險匯


聽說你想買年金險?這幾個坑要注意!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和真真說要買一份保險,瞭解幾天保險知識後,興沖沖地和小貝說買了一份年金險!

真真頓時愕然……這位朋友就是一個普通白領,工資也不高,保障類產品一個都沒有,卻想買一份年金險!真的很無語。

其實從風險規劃和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年金險對於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不合適的。為了避免更多人掉坑,真真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說一下年金險:

通俗上來講,一般年金險能返錢、能分紅,還有部分身故保障。

所以很多人認為年金險相比其它保險划算很多,在代理人的誘導下紛紛入手,其實這只是大家對年金險的淺顯認知!下面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年金險的誤區:

誤區1:買了年金險,短期內即可獲益

很多人認為,買了年金險短期內就可以躺著賺錢,其實並不是這樣!真真可以告訴大家,很多年金險在前8-10年都是虧錢的。因為前幾年返給我們的錢很大一部分是我們交的保費,只是在還沒來得及投資增值時又回到了我們手上,所以算下來的話是虧錢的。

年金險是個長期規劃的過程,只有經過多年的複利積累,才會逐漸看到收益,可能是 20 年、30 年、50 年,所以想要短期獲利的可能性並不大,切勿通過購買年金險追求短期暴利。

誤區2:年金險裡的錢很靈活,可以隨存隨取

很多人聽信了代理人的話,說存在年金險裡的錢很靈活,以後自己或家庭成員出現意外、急需用錢的話,就可以將錢隨時取出來救急。但事實真的是在這樣嗎?我們看看保監會的規定:

保監會 2017【134】號文件:

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 保單生效滿 5 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

可見在前5年,我們是一分錢也拿不到的,而且今後每年領的錢也會有一定限制。所以買年金險的錢應該是一筆多年都用不到的閒錢,這點很多消費者就不適合。如果你遇到突發事件,想退保拿回保費會蒙受不少的損失,這點在購買前一定要知道。

誤區3:年金險的利率比存進銀行還高

有些人會認為,把錢存進年金險裡比存進銀行卡的利率要高不少,並且年金險裡所有的錢都可以源源不斷地複利增長,其實你是中了代理人的圈套。

首先,萬能結算利率不是長期保證利率。代理人口中說的高利率是僅僅是萬能賬戶的,而能進入萬能賬戶進行復利的,只是每年返給我們的和後期存入的錢,並不是我們交的保費都按這個利率計息。

其次,精算預定利率不是產品收益率。通俗的說,保險精算的預定利率,是指壽險產品在計算保險費及責任準備金時,預測收益率後所採用的利率,但是保單的收益,和精算的預定利率,沒有直接關係。

所以在購買時,一定要搞明白產品的大致規則,不能盲目跟風,稀裡糊塗亂買。

真真提醒大家,年金險本質上並不是保障類的產品,而是保險公司開發的,方便極少數人進行投資理財的商品。而且年金險前期都是支出沒有收益,只適合有長期打算的家庭作為財務規劃的一部分。


真真保


年金險不是騙人的,是保險理財的一種,是提前一次性或分期存儲一筆錢,然後在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金額進行領取的人身保險。

年金的意義,在於提前強制儲蓄,利用中長期投資獲得比較高的回報,然後用在未來的消費。

舉個栗子,國外老人的養老金,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繳納的企業年金累積增值後,在退休時進行發放。

國內年金突然被關注,是因為整體經濟環境出現新變化,讓保險年金突然有了用武之地。

首先,簡單說下年金為什麼突然被關注。

1、p2p是過往幾年最受關注的理財產品,高收益吸引大量資金進去,但頻繁暴雷讓投資人血本無歸,引起大眾理財安全性的關注。而保險年金是少有近乎剛兌的長期理財產品;

2、全球經濟下行,進入低利時代。銀行儲蓄利率不斷降低、股市基金收益過山車難以捉摸、房地產被嚴控,大眾難有好的投資渠道,此時保險年金仍可以鎖定終身最高4%左右收益,顯得十分珍貴,因為未來利率可能一降再降;

其次,分析下什麼樣的年金更加購入。

1、推薦固定收益類年金,就是把現金價值寫進合同的年金,這樣通過收益率可以直接計算出一款年金的收益率(irr),目前固定收益年金最高預訂利率接近4.025%;

2、目前不推薦分紅型和快返進入萬能賬戶的年金,因為它們的收益是浮動的,不確定的。當下環境,分紅水平和萬能賬戶利率很難長期持續高收益,而分多少紅,萬能賬戶利率水平完全由保險公司控制,不如固定收益的年金安全穩健。

總體來說,年金是一筆長期投資,主要是用來對沖未來教育金和養老金風險,或者穩健型理財使用。目前4%左右的收益還是比較適合入手,因為監管部門已經明確要求降低收益預期。




七色土保險說


年金保險,不騙人,其實很簡單的道理:你有閒錢,你又沒有地方去投資,或者你覺得你怕投其他的不穩當,或者你怕夜長夢多遭外人惦記,那麼,你就買年金保險,但是,短期內你比如三兩萬塊、十來萬塊本錢的話,你不要希望有像別人投幾十萬、上百萬那種的收益多,利率都差不多一樣,你投的少,自然收益就少,心態要平衡才行。

而如果從長期看,你買年金保險會比較正確,懶得去管,用時間成本去複利,獲得收益還是不錯的。

這種叫做懶人理財,不擔風險,本金安全,收益適當。當然,你一定要選擇經營保險業務的時間足夠長、觀察其歷年來的年金回報穩定的報表,買這種公司的產品,你可以穩穩當當睡大覺,因為他們不會亂來,也不會胡來。

另外,年金有兩種形式:1.返還固定收益額,指的就是類似教育金這種形式,比如,第五年返還nnnn元,第六年開始到第n年,每一年分別返還nnnn元,到nn歲,有什麼祝壽金啊,什麼特別金啊這類的,2.按照利率返還,比如2.5%左右等(保底收益)再加上預期利率和配置的二次增值的萬能賬戶,目前沒有什麼問題,比較穩妥。

如果你非要說,你總共投進去才三五萬,你三五幾年你就想挖個金娃娃,告訴你,不可能,又想本金安全,又想收益爆表,又不會有風險,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你想要的這種東西,如果有,就100%毫無疑問的是騙子!

有閒錢,可以買,放心買,但是如果你的代理人給你許諾什麼幾年就翻幾翻,拿隨隨便便一個小公司跟你說比誰誰誰強,比誰誰誰好,你讓他夾住尾巴趕緊從你面前滾蛋!願意滾多遠就滾多遠,因為,他對這個玩意兒球莖不懂來迷惑你!

記住,年金保險,你一定要買能夠附加萬能賬戶,參與二次收益分紅的產品,實際上就是二次增值,這樣,才會有更好一點的收益。

你的回收預期,一定是跟時間成正比的,時間越長,你放進去的錢收益才會更多。適合於做中期教育金投資,和晚年退休後的額外一份保障。

關鍵一點,你的錢並不多,但是,你放進銀行卡,或者某寶,你隨時到多不少,心裡發癢控制不住,就會東想西想弄來挪用了,你放不住的,很少有人放的住。

另外,別人知道你有點點錢,三天兩頭嫁女娶媳婦,或者買房子,或者子女上大學,或者出國留學,或者要醫病,會想方設法的天天來磨你,喊你資助或者借給他,你的那點點錢幾下就沒有了,還不還你很難說。

同樣是存錢,你換個地方,換成年金保險,沒有任何人能夠打你的主意,既有一定收益,又不擔心風險。

重點再強調,年金保險是靠時間去換取收益,優選繳費期越短,領取快(第五年開始)而領取年限越長的為佳(領終身的),如果你30歲買這個玩意兒,按照平均壽命80歲算,你要領45年,如果你40歲買這個,你要領35年,你自己可以掂量一下,為什麼必須選擇保險經營時間久的公司,而不是選才剛剛出道不幾年十來年的了,因為,你放進去的是一筆資產,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搞來耍的。

中途,你交費滿了,如果你需要資金週轉,你是可以申請保單貸款的,這種保單貸款,不是市面上第三方拿保單標的去抵押的那種貸款,你按照你所交保費當時的現金價值按照一定比例(一般為80%)把本金從保險公司直接貸出來,期限一般是半年,不影響你的收益和保障權益,但是,你需要交納一定的貸款利率,跟收益率差不了多少。

年金保險,其實還有個說法就是,保單泛黃,想起爹孃,是作為父母把現金合法、安全傳承給下一代的有效工具,很多家庭是作為婚前財產給到子女的,父母在父母領,父母不在子女領,子女不在,孫子孫女輩領,三代受益。當然,這也是防止大額財富子女揮霍、晚年不孝父母的有效手段,需要輔助另外的工具加以控制,既是一種安排,也是一種家庭制度,更是一門工具。

因為,你那幾萬塊十來萬塊錢,放其他地方有可能會賺更多,但並不一定穩當,到大不小,那點點本金實際上發不了什麼大財,輸了,你就會認為,你又要爬幾年才爬得出來,哎呦哎呦喊半天。

想發財的心每個人都有,但是,本金才幾千,幾萬塊的,你最好先去用冷水洗個頭,不要跑來鬧笑話。


bolinx


蛋蛋曾經非常不喜歡這類國內的商業年金保險,所謂返還型、分紅型、儲蓄型、萬能型、兩全型、投連險的,因為:

1. 親身經歷:蛋蛋的父親被某銀行保險業務員忽悠買了一堆非常坑的產品,包括兩全險、萬能險,交了10年錢,現在退出只能拿到1/2的本金(還包括所謂的分紅!這筆錢保障責任保額非常低,作為投資都虧本了還好意思說有分紅!)這是一部中國保險產品大坑血淚史,一交就是10年、20年,結果10年的時候退保連本金都拿不回來,這樣的保險產品,蛋蛋非常的深惡痛絕的!

2. 蛋蛋以前的老闆說:保險的本質是保障,防範重大風險,返還儲蓄型的保險都不是真正的保險,既沒有保障責任,作為理財收益低,流動性又很差!非常不主張推薦。我們只推薦純消費型的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壽險這類健康型險種。

3. 蛋蛋不需要被強制存款。蛋蛋認為用自己的錢發給未來的自己,那保險公司有個P用,我媽幫我存著就好了。

4. 流動性極差!這種“理財產品的儲蓄”並不是儲蓄,用錢的時候不能隨時退保提現,如果任性退保,本金損失代價是很高!遇到年金險、養老金、教育金等等、兩全險、投連險、萬能險,先找業務員要現金價值表!重點看前5年或者前10年的“退保現金價值”是多少?哪一年的“現金價值”可以回本?找個專業的人給你計算下不同年份的複利率。

隨著蛋蛋年齡越來越大,觀念在轉變,這類保險產品需要配置。

不是不能買,要看買什麼?怎麼買?

目前中國大陸市場上靠譜一點兒的固定收益類年金險大多在3.5%左右,少數產品可達4.025%(後面會有更好的產品的數據對比)。

而蛋蛋的一位同事跟我說,在2000年初投保過一款中國人壽年金險,保證利率(預定利率)10%,特殊時代的產物,要到領取年金的年齡,這位仁兄要發財了。雖然那一年有錢人很少,投入的資金可能不多,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複利的威力是很誇張的!

但是,在我們這個年代,這種保證收益率這麼高的產品早就絕種,就不要再奢望了。餘額寶收益爆棚的年代,某些銀行保險還短暫出現過年複利6-7%的保險產品,但是都是5年期短期的產品,並不能實現長期、持續的複利收益,無法實現養老計劃。

長期終身的儲蓄分紅/年金才有養老價值

香港 VS 大陸

為了實現長期、持續高收益 + 身故壽險 + 財富傳承

看看國際上百年曆史的國際保險公司,它們的同類保險產品和國內的產品對比,怎麼樣?

國內和香港兩款產品都是從孩子1歲開始,每年存101.2萬,交五年,5年一共交506萬,保終身:

注:這兩款產品,從某年開始,被保險人每年都可以選擇領取一部分錢(兩全險稱之為教育金、生存金也好、祝壽金也好,都是一個性質,就是分批返還一些改善生活),也可以選擇不領取,一直滾存。

為了簡單起見,我們看中途不取錢的情況下,如果5年我們給孩子一共存了506萬,孩子65歲的時候

香港 雋x的退保現金價值:2.99億(翻了59倍)實現後代億萬富翁的偉大使命

大陸 x安的退保現金價值:4114萬(翻了8倍)實現後代千萬富翁

為什麼收益率差多?

1. 複利IRR即使1個百分點的差異,在後期的收益規模差異是巨大的,香港產品的長期年複利率較高可以達到6%以上

2. 投資渠道。內地保險資金渠道有限,只有低收益的債券、央票、銀行協議存款和少量風險高的股票為投資賺取收益。而香港保險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保險巨頭雲集之地。經營理念和管理水平也是全世界頂尖的,又憑藉香港無外匯管制優勢可以來往全世界多種貨幣進行投資,渠道是面向全世界的,自然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比如:2015~2018年的3年間,美國股市每年均大幅上漲,而目前此一香港保險計劃之保費,60%投資於美國股票市場,因此這期間獲利豐厚,而另外40%保費投資於固定收益市場(美國國債和高評級公司債券)。

香港的保單可以是美元資產

美國金融危機後通脹控制在3%以內

懂經濟和金融的朋友都知道,美聯儲之所以之前一直鬧著加息、縮表,就是為了預防之前QE量化寬鬆造成的通脹風險,一般3%的年通脹率對於美國來說就是無法接受的,所以美金的抗通脹能力比人民幣會更好。而人民幣的通脹率(沒把房價統計在內)具體是多少很難講,我就不說了,各方說法不一,大家自有體會。

香港保險還有一個優勢:可以變更一次或者幾次被保險人的,也就是說這筆錢是一個家族財富的種子,只要國外保險公司不倒閉,可以兩代甚至四代人一直滾存下去,財富一直傳承下去。





京城研究僧


年金險不能說是騙人的,只能說年金險不適合大多數人。

因為對很多人來說,它的收益率不夠(大部分都在2%左右),保障也不夠(幾乎沒保障),所以並不適合我們。

而且,跟你推銷產品的人,一般也不會提醒你,中途退保會損失一些保費,甚至都不告訴你這是保險。

等你發現不合適時,想提前退保,只能虧錢。因此也讓很多人覺得保險是騙人的。

什麼叫年金險呢?年金險實際上是一種保險。

保險呢,分為兩種。一種是純保障的,比如你熟悉的重疾險、醫療險。

還有一種是保障+年金和分紅的,但是收益通常非常低——比定期存款好不了多少。

這種年金險=保險保障+收益非常不好的理財產品。

舉個栗子,支付寶最近上線了全民保終身養老金。

用小助理的賬戶試算一下:她今年26歲,如果現在買入1萬元全民保,按照產品演示,接下來的收益——


把這個時間成本算進去,大概相當於你買了一份年化1.8%的理財產品。

而銀行定期存款三年的利息是2.75%。

這時候有人要問我了,銀行銷售告訴我了,年金險還有另外的分紅啊!分紅你咋沒算進去呢?

是的,有分紅!但你能分多少呢?不確定。

在產品說明裡,一般都有分紅的演示表,把紅利分成三擋:高、中、低。

用紅框框出來的,是這個全民保的低檔分紅。


最後保險公司給你的分紅是“0”,還是3.2%、6.1%,只有天知道。

當然,年金保險還帶了點保障功能,推銷的時候也會告訴你,萬一你中途掛了,還能賠償。

賠多少呢?就把本金原樣賠給你,連利息都沒有。


說到這裡,大家該明白了吧?靠分紅型年金保險養老,可能到老了連粥都喝不起。

這類保險,我一個有錢朋友買了不少,但他是為了對抗極端風險:比如經濟長期停滯、經濟負增長、零利率甚至負利率……

但這超級有錢的人買年金險,他考慮的不是收益,而是保住本金。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投資考慮重點又是不一樣的了。

我們凡人,就不要拿著那點可憐的本金,給保險公司送錢了。


萬能的老左


從風險規劃和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年金險對於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不合適的。

年金險是指以生存與否為給付保險金條件,按約定分期給付保險金,且分期給付保險金的間隔不超過一年(含一年)的人壽保險。通俗上來講,一般年金險能返錢、分紅,還有部分身故保障。所以很多人認為年金險相比其他保險划算很多,在代理人的誘導下紛紛入手。

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年金險的誤區:

誤區1:買了年金險,短期內即可獲益

很多人認為,買了年金險短期內就可以躺著賺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很多年金險在前8-10年都是虧錢的。因為前幾年返給我們的錢很大一部分是我們交的保費,只是在還沒來得及投資增值時又回到了我們手上,所以算下來的話是虧錢的。年金險只有經過多年的複利積累,才會逐漸看到收益,可能是20年、50年,所以想要短期獲利的可能性並不大,切勿通過購買年金險追求短期暴利。

誤區2:年金險裡的錢很靈活,可以隨存隨取

很多人聽信了代理人的話,說存在年金險裡的錢很靈活,可以隨時將錢取出來救急。但是,事實是,保監會規定: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可見,前5年我們是一分錢也拿不到的,而且今後每年領的錢也會有一定限制。

誤區3:年金險的利率比存進銀行還高

首先,萬能結算利率不是長期保證利率。代理人口中說的高利率僅僅是萬能賬戶的,而能進入萬能賬戶進行復利的,只是每年返還給我們的和後期存入的錢,並不是我們交的保費都按這個利率計息。

其次,精算預定利率不是產品收益率。通俗的說,保險精算的預定利率是指壽險產品在計算保險費及責任準備金時,預測收益率後所採用的利率,但是保單的收益和精算的預定利率沒有直接關係。比如說有的代理人說他們公司產品利率是3.5%或者4.025%,但其實代理人口中說的不是投資收益,是產品定價利率。也就是說你看到的高收益率只是代理人為誘惑你的一個虛假數字。

所以在購買時,一定要搞明白產品的大致規則,不能盲目跟風,稀裡糊塗亂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