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歐洲有歐盟,非洲有非盟,亞洲為何沒有亞盟?

鄉村肖律師


歐盟的成立有堅實的歷史基礎,文化基礎,政治基礎,思想基礎……☞歷史上,曾有數個帝國用武力統一了歐洲的廣大地區,像是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和納粹德國。而王朝聯盟(Dynastic union)則是統一歐洲領土的和平手段,另外也有少數的國家聯盟,如地處中東歐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地處中歐的奧匈帝國和地處亞洲西部、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統一思潮進入高潮。1946年9月,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眾國”。其他人士的類似聲明不斷提出。

1949年成立的歐洲委員會成為第一個泛歐組織。1950年5月9日,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整合歐洲煤鋼工業的共同體,這兩項產品是軍事武器的必要原件,旨在約束德國。1951年4月18日,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以及西德簽署為期50年的《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接管魯爾區的管理權並取消部分德國工業生產的限制,同時合作推動煤與鋼鐵的生產銷售。 1955年6月1日,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六國外長在意大利墨西拿舉行會議,建議將煤鋼共同體的原則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並建立共同市場。 在防禦(歐洲防衛共同體)和政治(歐洲政治共同體)共同體成立失敗之後,各國領導人召開墨西拿會議,成立斯巴克委員會,並發表斯巴克報告。1956年5月29至30日召開的威尼斯會議承認該報告,並決議組織一個“政府間會議”。“共同市場與原子能共同體政府間會議”將焦點放在經濟統合,並促成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署。1957年3月25日,六國外長在羅馬簽署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兩個條約,即《羅馬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1958年,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旨在創造共同市場,取消會員國間的關稅,促進會員國間勞力、商品、資金、服務的自由流通。 1958年1月1日成立歐洲投資銀行(The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1959年正式開業。總行設在盧森堡。 (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創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該聯盟現擁有28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裡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裡赫特條約》。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2012年,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從血緣上看,許多美國人都是幾百年前移民自歐洲的。 從近代歷史上看,20世紀的3場戰爭促使美國歐洲最終形成並升級“特殊關係”,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催生美國歐洲“特殊關係”,冷戰期間,建立和維護國際秩序、反對蘇聯的共同目標,夯實了美歐“特殊關係”的根基,2戰結束初期力量對比懸殊則確保了美歐“特殊關係”的穩定性,美國長期駐軍歐洲如德國以實現霸權,而德國等被美國駐軍國家基本不用支出軍費,二戰結束的初期他們確實也沒有啥錢。其間,美歐在核與情報領域親密合作成為“特殊關係”的重要體現。 美歐高層互訪頻繁, 互相免籤,通婚很多。美國基本上是支持歐洲聯盟的,反正美國在歐洲大量駐軍對歐洲美國是很放心的,互相稱之為盟友好朋友。因為美國原先是要戰略包圍遏制前蘇聯,現在是要北約東擴。而美國並不支持亞洲聯盟。其實最大的敵人就是你的好朋友,因為好朋友才真正瞭解你。

歐洲大國德國樹立正確的對待二戰的態度!而日本沒有。兩位德國總理先後在紀念碑前下跪懺悔, 在1970年的12月7日,細雨濛濛,當時的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民族隔離區起義的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只見面色凝重的勃蘭特他的雙膝突然彎了下去,跪在了雨中冰冷的石階上。這一幕大大的出乎了在場所有人的意料,不僅是周圍觀禮的波蘭官員和群眾,就連他的隨行官員都被這一幕驚得目瞪口呆,一時間在場記者手中的照相機開始閃個不停。這原本根本不在此次的行程安排中,以至於總理都跪在了那裡,隨行的官員和工作人員還都呆呆的愣在那裡,人們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在記者的閃光燈記錄下,一位跪立在冰冷石階上的反法西斯老戰士的形象,馬上就傳遍了歐洲的各個角落。至此以後,曾經殺人不眨眼的納粹德國的形象變得遠去,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勇於承認錯誤,一心想要和歐洲各國人民重歸於好的新德國。當晚,德國和波蘭雙方簽訂了著名的《華沙條約》,原本橫亙在德國與東歐之間的那條深不見底的鴻溝被慢慢地填平。以至於有人這樣評價:勃蘭特跪下了,德國卻站了起來。 對於二戰認錯的這種態度,德國無論從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體現。 在1995年,當時的另一位德國總理科爾,再一次鄭重的下跪道歉,重申對在二戰中歐洲受害各國的歉意,此舉使得歐洲乃至世界的各國人民真正的原諒了德國。並且樹立了德國的威信。為歐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反觀二戰戰犯國日本毫無誠意,大肆修改教科書,年年參拜靖國神社,而且日本從來不把自己當做亞洲國家,而以在亞洲的歐洲國家自居。此外,亞洲許多國家人口眾多眾口紛紜意見難以統一。,許多亞洲國家如老撾,柬埔寨尼泊爾印度……等國家過於貧困,無水無電,各國經濟差距過大如果形成亞洲聯盟天天救濟賑災都忙不過來了,這也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在亞洲,超過1億的國家都好多個


萬里之外AkLzz


因為東亞有中國。就這麼簡單。

歷史上,亞洲也從來沒有聯合過,歷史上,亞洲就是以中國為尊,搞朝貢制度。


為什麼亞洲和歐洲不一樣?去看看歐洲那些國家,大家大小相差不大,實力相差不大,今天大家都知道,德國是歐盟的龍頭,但是當年歐共體期間,法國才是歐共體的龍頭。

德國人口8000多萬,法國和英國人口都是6000多萬,雖然有差別,但是至少相差不大。

雖然德國經濟比較強,但是也沒有強到逆天的地步,軍事上更不用說了,德國是個瘸子,法國和英國都比較強。

大家互相有制約。


非洲和東盟也比較類似,確實有比較靠前的國家,但是沒有強到予取予求,沒有強到足以壓垮所有國家的地步。


但是亞洲呢?中國一強獨大。

中國13億人口,日本1億多,韓國5000萬,朝鮮2500萬,整個東盟加起來不過6億。

也就是說中國一國人口,壓倒日本+韓國+朝鮮+東盟。

這還怎麼玩?


再看GDP,日本GDP約為5萬億,中國13萬億左右,韓國1.62萬億,整個東盟加起來,2.7萬億左右。

很簡單的數學題:5+1.62+2.7=9.32,這距離中國還差得遠。

印度確實是大國,但是印度的GDP也不過2.7左右,9.32+2.7=12.02

也就是說中國的GDP大於日本+韓國+東盟十國+印度。

這樣的力量對比就失衡了。

誰敢搞什麼亞盟?這不是找死麼?


作為一個聯盟實力不能差太大,差太大那就變成了翻版的北約了,今天北約就是名存實亡的,美國一家獨大,一家說了算,為什麼?力量對比失衡啊,什麼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哪有說話的份啊,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德國和法國都反對,反對有什麼用?還不是藉著北約的名義打了。


所以歷史上歐洲各式各樣的合縱連橫,今天英國和普魯士打法國的拿破崙,明天英國支持法國打德國的威廉二世,這都是有原因的,大家互相差別不大,這樣各國才有動力。

亞洲就沒法玩了,中國歷史上打的仗要麼就是內戰,要麼是遊牧民族入侵,已經固定的邊界的國家極少能給中國造成威脅,而最經常出現的情況就是中國皇帝一言不合,就要遠征,敲打敲打那些“蠻邦”。

越南人為什麼對中國有意見:歷史上歷朝歷代幾乎都要把越南敲打一下。所以越南人一直抱怨這個。


實力相差太大就沒有聯盟的必要了,也不會有國家跟你聯盟。


李建秋的世界


組成聯盟不難,難在要真正有在一起的心態。

非洲聯盟和歐洲聯盟相比,更多隻是一個聚會的場合,一體化之路很漫長。所以歐盟其實更有效率和指標意義。

但最近非洲也在發力。

7月7日非洲宣佈建立自貿區,這就是以非盟50多個國家為依託達成的一項協議。說明非洲人在經濟上試圖更加密切的往來。這其實也算是彼此加強合作,甚至進一步一體化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講,非洲人也是挺拼的。不聲不響地在國際社會並沒特別留意的情況下,把自貿區要建立起來。

鑑於非洲面積龐大,建成的話,這將是全球最大的自貿區。

著實可以讓非洲風光一把!

而歐盟的一體化更加穩健。

歐洲聯盟的建立其實也是應對二戰後歐洲現實。

畢竟之前兩次世界大戰歐洲都是策源地,說明彼此之間關係如果不處理好的話,會產生很大影響。

特別是法國和德國,這對國家之間恩怨數百年,如何化解,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此後,歐洲人從經濟著眼,先建立法德煤鋼共同體,從這個逐漸延伸到了雙方經濟上的密切合作,歐洲共同體隨之產生。這也是為什麼法國和德國至今都是歐盟主心骨的原因,因為歐盟本質上就是法德經濟合作發展而來的。

後來又建立了歐洲央行乃至歐洲議會等一系列準聯盟機構,讓歐盟成為國際社會伊極的路更加堅實。

亞洲之所以沒有亞盟,主要是各國之間差異要比歐洲和非洲更大。

具體而言就是,亞洲的文化、種族、制度千差萬別,集合成一個聯盟,想“用一個聲音對外說話”不太現實。

別說整個亞洲幾十個國家了,就是如今東南亞聯盟的10個國家推進一體化都很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盟既有信佛的,也有信真主的,既有全世界最窮國之一,也有全世界最富國之一,既有軍政府,也有西方民主政體等。

這和非盟差不多,雖然整體上是一個聯盟,但與歐盟這樣發展一體化迅速和相對完備的聯盟而言,不可同日而語。

亞洲更復雜,彼此之間矛盾也不少。

舉個例子:

以色列連亞運會都不參加,亞洲盃足球賽也不參加。為啥?因為亞洲很多阿拉伯國家,他們不願意和以色列人同場競技,因此要麼呼籲抵制以色列,要麼乾脆臨場罷賽。

他們在亞運會和亞足聯等地有很多票數,於是把以色列逼走。

這也是為什麼以色列參加歐運會和歐洲盃的原因。

這一個小例子就能看出,亞洲結成聯盟,該有多難。


木春山談天下


亞洲國家沒有成立聯盟的基礎條件,並且也沒有聯盟的必要。先說基礎條件,以西歐國家為主的歐盟之所以能成立的基礎,在於它們具備了以下七個因素。



第一、政治。西歐國家的政治體制類似,沒有政治方面的隔閡。

第二、軍事。歐盟國家多為北約成員國,具備軍事聯盟的基礎。

第三、經濟。歐盟國家的經濟模式類似,且經濟水平也差不多。

第四、歷史。歐洲歷史上本來就是一家,具有結盟的歷史基礎。

第五、文化。歐盟全部為基督教文明,雖然各國教派有所不同,但可以商量。並且歐盟還都是白人國家,價值觀接近。

第六、地緣。歐盟國家多以平原、丘陵地形為主,地理上沒有障礙。尤其是西歐和中歐完全連為一體。結盟是大勢所趨。

第七、美國。歐盟成立的問題上,美國沒有明確反對。

↓歐盟成立的關鍵事件“法德和解”

在以上七個基礎上,法國和德國和解,德國和波蘭和解,諸國把歷史恩怨拋在一邊,攜手發展。因而便成立了一個無內部邊界,擁有統一經濟政策和貨幣的區域經濟聯盟。不符合以上六個基礎條件的國家,比如俄羅斯和土耳其就始終無法加入歐盟。

再來說亞洲。亞洲分為六大板塊:東亞、東南亞、西亞、南亞、中亞、北亞。這裡我們不討論北亞,就說剩下的五大板塊。

第一、政治。亞洲各國政體各不相同,差異為各洲之最。

第二、軍事。西亞、南亞就不提了,就單說最和平的東亞,中日之間、日韓之間均存在衝突的可能性。別說結盟,亞洲國家之間不打起來就算好的了。

第三、經濟。各區域發展嚴重不均,差異也為各洲之最。

第四、歷史。亞洲國家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統一過,沒有結盟的歷史基礎。

第五、文化。這個不用多說了,西亞穆斯林和東亞、南亞、東南亞的儒家、佛教文化完全沒有共存的可能性。

第六、地緣。亞洲實在太大了,並且地形也是支離破碎。(歐盟很小,這也是歐盟能一體化的原因。歐盟擴軍前,一直都很順,但就是擴軍後,也就是面積擴大後,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


第七、美國。美國絕不會讓亞洲結盟。並且美國在亞洲遍佈馬仔,東亞有日韓,東南亞有菲律賓、新加坡、西亞有以色列。這些國家都如同英國般的存在,只要有它們,即便有亞洲聯盟,也會被它們攪亂。

綜上七點可以發現,由於亞洲國家在各方面都嚴重缺乏共同的價值觀,想要結盟,幾乎是不可能。對於亞洲國家而言,避免戰爭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結盟貌似有點太切實際了。

不過,整個亞洲雖沒有結盟的可能性,但分區還是有可能的。比如現在的“東盟”(東南亞十國聯盟)和“中亞國家聯盟”,便都是亞洲國家結盟的案例。

這些亞洲的區域聯盟,其合作深度雖然不如歐盟,但它們的性質和追求也是加強區域一體化合作,力圖實現包括關稅、貨幣、經濟空間統一的追求,和歐盟是一致的。可以稱為“丐版”歐盟。

不過,東盟和中亞國家聯盟的影響力還是太小了。亞洲能不能結盟的關鍵要看東亞、南亞、西亞。



但是,就目前來說,西亞、南亞、東亞目前暫時連區域結盟的可能性都沒有。

西亞的問題在於政治和宗教,歐盟這種政治形態,還不適合西亞國家;南亞的問題在於印度霸權主義,周邊的國家都怕印度;而東亞國家則沒有必要,因為中國的存在就相當於是東亞的“歐盟”了。

中國的國土基本上已經佔有了東亞大陸的主要區域,東邊和南邊到東海、南海,西到喜馬拉雅山,北到西伯利亞荒漠。人口比歐盟多,面積比歐盟要大。在歷史上,亞洲地區的國際關係基本是朝貢體制,即其他亞洲國家向中國進貢,中國負責周邊地區的安全和秩序。當然在中國衰落後,這一體制便不復存在了。

也就是說,歐盟的頂級形態,就是中國。但東亞已經有中國了,所以“歐盟”這種玩意在東亞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至於說中日韓經濟一體化,這個目前還太難實現了。

因為東亞三大民族一體化的前提,是日韓正常化,而目前日韓都不是正常國家,只是美國的半殖民地,尤其是日本更加明顯。前些年三國自貿區的失敗,已經非常明顯的說明了一切。(美國不同意,東亞什麼一體化的動作都別想搞成功)




另外,東亞一體化還有兩個癥結,一個是日本的歷史問題,一個是朝韓的統一問題。如果日本領導人沒有敢於承認錯誤,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朝韓領導人沒有和解的勇氣和擔當,東亞想要一體化,沒戲。

當然,日韓的問題還在於美國。畢竟如果美國喪失了日韓,那就意味著美國的勢力被驅離出亞洲。亞洲就將是亞洲人的亞洲。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將大大下降。而這是美國絕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所以說,亞洲國家既沒有結盟的基礎,也沒有結盟的必要。


Mer86


當前世界上國家之間的合作有兩大潮流,一是經濟全球化,二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後者的合作主要是在相鄰國家之間,它們有更多的相似性與合作便利性。於是歐洲多數國家都加入了歐盟、非洲國家有非盟、南北美洲之間有美洲國家組織。好像唯有亞洲國家之間沒有整體的一體化組織。這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亞洲幅員廣闊,地形複雜,造成了國家之間交往的困難。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一般可分為:東亞、東南亞、北亞、中亞、南亞與西亞。這幾部分之間的地理分隔比較明顯,有大山大河等天然障礙,造成了國家之間交往的天然困難。

亞洲國家數量多,國家之間的差異大。亞洲雖然不是國家數量最多的洲,但國家之間的差異較大,這一點表現在各個方面:經濟上從發達國家到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都有;政治上,從資本主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君主制國家都有;在民族宗教與文化方面,國家之間的差異更大,數百個民族,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亞洲找到,從儒家文明、印度文明到伊斯蘭文明交叉共存。這些差異短期不易消除。



亞洲國家之間的矛盾眾多。這些矛盾既包括歷史遺留下來的矛盾,也有現實的衝突;既領土資源方面的爭奪,也有民族宗教方面的磨擦。比如東亞國家間的歷史與資源問題,南亞國家之間的領土爭端,西亞國家的宗教派別之爭等。

從以上情況來看,與其他洲相比,亞洲國家的整合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姜運倉


歐盟和非盟包含了歐洲和非洲大多數國家,亞洲一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阿盟擁有21個成員國,亞太經合組織有21個成員,但是許多不是亞洲國家,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和墨西哥等,東盟有10個成員國,可見即使是最大的阿盟,成員數量也不到亞洲國家總數的一半。


亞洲為什麼沒有成立類似於歐盟和非盟等國際組織?

亞洲在地理和文化上是分隔的,而且在政治上,各國之間仍有難以解決的矛盾,加上發展程度不同,因此難以結盟。



亞洲大陸有一條分界線: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東是儒家文化,包括中日韓和越南等國,整個東南亞構成相同的文化圈。

青藏高原以西地區則是另一種文化氛圍,它們有著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同時與歐洲文化相互交流,反而與同處於亞洲的東亞國家交流甚少。中東國家即使是擴張也是向北非和歐洲進行,阿拉伯帝國曾向東亞進軍,但是被唐軍擋在中亞。



不同的文化氛圍,相互之間有著很深的隔閡,加上青藏高原這條天然分界線,所以西亞和東亞國家之間難以結盟。

各國之間矛盾重重:西亞國家當中,以色列是另類,為了消滅以色列,阿拉伯國家不斷髮動進攻,雖然以色列通過外交緩和了與埃及等國的緊張關係,但是伊朗和敘利亞等國仍然敵視以色列。中東地區宗教、派系、民眾林立,互相之間對抗,因此很難聯盟。



東亞地區日本與韓國和中國的矛盾很難化解,而且美國勢力進入東亞,更是導致了東亞國家之間的對抗和分裂,因此結盟是不可能的。

歐洲和非洲各國之間發展水平相近,因此即使結盟也不會互相拖累,但是亞洲則不同,東亞地區日本和韓國是發達國家,韓國人均GDP3萬美元,日本3.7萬美元,而越南只有2300美元,跟越南結盟,日本韓國可以出錢出力,越南能夠提供什麼?


結盟的本質是抱團取暖和互利共贏,比如歐盟,然而無論是西亞還是東亞國家都因為發展程度不同而難以互利共贏,至於抱團取暖,亞洲國家也沒有類似俄羅斯的威脅,而且即使有,各國更願意與美國聯合,所以亞洲聯盟不可能成立。


視野新觀


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很骨幹,想象中的亞盟是永遠也不會出現的。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因素。雖然說亞洲開發銀行曾經在中日韓等國的推動下,希望推出以國家貨幣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規模等的加權值制定的虛擬貨幣亞元,來促進亞洲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但是由於中日韓等國的內部矛盾加劇,外加美國的影響,這一計劃基本上已經流產。而隨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中日在大方向上開始競爭。而且一個歐盟已經讓美國坐立不安了,美國絕對不會允許另一個歐盟誕生,那麼日韓在其中的制衡作用就非常明顯了。

一、最近日本對出口韓國的半導體產品實施管制,這讓日本與韓國的關係開始緊張。而這次兩國的緊張關係,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寒冰一樣一點點積累的。就在今年的年初,韓國的軍艦對日本的飛機進行了火控雷達照射,之後由於雙方各執一詞,導致事件雖然經過多次磋商,兩國仍然沒有妥協。而近幾年韓國的法院計劃拍賣日本企業在韓國的資產,來補償在戰爭中受到迫害的韓國慰安婦。但是在朴槿惠時期,韓國與日本已經在慰安婦問題上達成妥協。而文在寅政府直接推翻了先前政府達成的協議,還在前幾天解散了處理日韓慰安婦的財團,這讓日本直接炸毛了,日本政府最終祭出對出口韓國的半導體產品實施管制的措施。

正是由於歷史與現實的各種因素的影響,讓韓國與日本既是敵人又是盟友。正是由於這種複雜的關係,讓韓國與日本很難通力合作。雖然美國是韓國及日本的盟友,但美國出於自身的利益有時會干預兩國的矛盾,但有時又會放縱兩國的衝突。日韓或者美日韓各方的複雜關係其實就是東亞地區各國的複雜關係的投影。

二、中亞各國作為蘇聯的加盟國,直到現在俄羅斯對中亞各國的影響或者控制仍在。作為一個歐洲國家,俄羅斯是不會放棄中亞地區。因為中亞地區是俄羅斯腹地的一塊非常重要的緩衝區,甚至可以說中亞其實就是俄羅斯在亞洲的後花園。從俄羅斯每年對中亞各國的軍事援助到以俄羅斯為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歐亞經濟聯盟等經濟合作組織,都可以看出俄羅斯不會輕易讓這一地區脫離俄羅斯的影響和控制,那麼成立亞盟必然會遭到俄羅斯的反對,雖然俄羅斯是一個歐洲國家。

三、印度夢想作為亞洲甚至世界的大國,雖然這一夢想一直沒有實現,但並不妨礙印度對這一夢想的野心。印度從爭做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到爭做世界經濟大國,這樣的讓印度屈於人下嗎?另外印度一直面臨來自北方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壓力,讓印度一直希望超過北方的鄰國,這讓印度很難為亞盟出力。

四、西亞就更不用說了,阿盟內部一片散沙,加之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西亞地區已經成功取代巴爾幹成為世界新的火藥桶。而隨著伊朗打下美國的全球鷹無人機,讓西亞地區更加熱鬧。伊朗與以色列、伊朗與沙特、土耳其與以色列、沙特與胡塞武裝等等,整個西亞地區就像架在火上的鐵鍋。再加之這一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等資源,讓這一地區成為大國的必爭之地,讓原來已經混亂的局勢更加的混亂。

因此,正是基於這些複雜的原因讓亞盟一直難產,而且未來也比較暗淡。但是像東盟、南盟等區域的發展組織還是比較活躍的,這可能才是亞洲的發展模式。


昨思今明未武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要想組成聯盟,要麼有共同的文化,要麼有共同的利益,然而亞洲太大,文化各異,要想組成一個聯盟是不現實的。

但這不代表亞洲沒有這樣的組織,事實上是有的,只不過按區域分成了幾個不同的聯盟,即:

西亞的阿盟(阿拉伯國家聯盟);

南亞的南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東南亞的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

還有上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

歷史上,亞洲分為中國、印度、中東三大文明區域,而這幾個聯盟與這三大文明區域大致一致,只不過東亞地區是以10+3(東盟+中日韓)的形式存在。

1,阿盟涵蓋西亞、北非,於1945年3月由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敘利亞和也門7個阿拉伯國家在開羅成立,至今有22個成員國,全部由阿拉伯國家組成。



2,南盟主要覆蓋的是南亞,於1985年成立於孟加拉國首都達卡,至今有8個成員國: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代夫、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阿富汗。


3,東盟由東南亞十國組成,於1961年成立於泰國曼谷,至今的成員國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



4,上合組織於2001年成立於上海,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組成,並於2017年接納印度和巴基斯坦為正式成員。


上合組織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區域合作組織。


心向青山


以一個大洲的名字作為聯盟名稱的,好像除了歐洲聯盟,就是非洲聯盟了,當然聯盟能形成的前題是: 同質化和相互依存度。儘管如此,非盟和歐盟也有些名不符實。理由如下:

歐洲雖然叫歐盟,但是也沒有含蓋全部的歐洲國家,確切地講,它應該叫西歐同盟,像國土,人口較大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一票東歐國家,都不是歐盟成員。歐盟創始成員個也才6個,當然那會不叫歐盟,後面擴張到15個,直到21已經初才變成現在的25國。

非盟的組織性就更差了,名義上叫同盟,然而這種同盟關係照歐盟,差老遠。既沒有統一市場,也沒有通用貨幣。

要說組織化程度最高的,可能算是東盟了,但是它是亞洲的地區性同盟,但成員國僅為東南亞10國,影響力一般,整體實力也偏弱。

亞洲最大的問題是: 大,因而多元,崑崙山將亞洲東西阻隔,形成完全不同的文明生態。喜瑪拉雅山南北分割,又生成了獨立的文化特色,還有中亞5斯坦,跟東亞文明,又是兩個世界。也就是說,亞洲的同質性太欠缺,大家從文化,戰略,貿易等最重要的結盟需求上,都尿不到一塊,所以不可能形成亞盟。反倒是出現了一些地區性的緊密同盟,如阿盟,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等。








正經不震驚


經濟全球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區域經濟一體化也經常被人們提起。

說起區域經濟一體化做得最好的組織,非歐盟莫屬。歐盟現在擁有27個成員國,歐洲一大半國家已經加入歐盟。歐盟現在堪稱是世界上最行之有效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也是一體化程度非常深的一個國際組織。

不僅歐洲組建了歐盟,非洲也組建了非洲聯盟。非洲聯盟成員國達到了55個,幾乎所有非洲國家都加入了非洲聯盟。

相比較於非洲和歐洲,亞洲卻沒有亞洲聯盟。

亞洲之所以沒有組成亞洲聯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亞洲面積太大,人口眾多、民族眾多。

歐洲的面積大約為1000萬平方千米,人口大約為7.4億;非洲的面積大約為3000萬平方千米,人口大約為12.3億左右。亞洲的面積達到了4457.9萬平方千米,人口大約為41.643億。相比較來說人口的面積更大、人口更多,民族多達1000多個。亞洲人口之間的差異、民族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亞洲粘合起來更加麻煩,困難也更大。

歐洲絕大部分人種為白種人,99%屬歐羅巴人種(白種人),種族結構非常單一。民族也主要是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等。非洲大部分為黑人,還有一部分黃種人和白種人。

亞洲則是黃種人較多,還有白種人、棕色人以及混合類型。亞洲面積廣大、人口眾多、民族繁多,種族複雜。組合起來則相對比較苦難,組成亞洲聯盟也比較困難。

亞洲的地理地形非常複雜,組合起來也比較麻煩。

亞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還有中亞、西亞乾旱地區,西伯利亞的廣大無人區。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高原、平原、盆地、山地、島嶼、半島。地形上將亞洲分為若干塊,每一塊相對比較獨立。比如若想從中西亞進入南亞地區一定要經過開伯爾山口。想從南亞進入東亞則要翻越青藏高原。除了地理環境比較複雜,亞洲的氣候環境也比較複雜。地理方面的原因也無形中阻礙了亞洲聯合。歐洲主要以平原為主,非常有利於組建歐盟。

由於亞洲的面積廣大、人口眾多、民族複雜、地理環境複雜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亞洲各國的歷史差異非常大。

比如古代東亞地區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漢字文化圈;南亞形成了以古印度為核心的南亞文化圈;西亞各國經常被各族征服各種文化差異更大,有古巴比倫文化、猶太文化、阿拉伯文化等;中亞地區也有相應的文化。

這方面則和歐洲不太一樣,歐盟各國的文化源頭大多為希臘羅馬。歐洲歷史有多次統一的嘗試,亞洲歷史上則從來沒有過此種嘗試。二戰過後,歐洲聯合成為各國的共識,但是亞洲各國卻沒有聯合的共識。

由於亞洲國家眾多,人口、民族眾多,相應的矛盾也比較多。

國家與國家之間隱藏著眾多矛盾,也成為了阻止亞洲聯合的重要因素。比如中東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的衝突,伊斯蘭教內部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伊朗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南亞地區印巴矛盾非常尖銳。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國家矛盾也非常尖銳。日本也因為歷史問題和其他國家多有不和諧之處,比如日本和韓國。

有些國家對亞洲認同感相對較低。

亞洲和歐洲相鄰,有些亞洲國家正好橫跨亞歐兩大洲。亞洲經濟卻比歐洲稍差,橫跨兩洲的國家往往比較傾向於歐洲。比如土耳其只有一個大城市在歐洲,卻一直以歐洲國家自居。

除了這些國家之外,還有一些國家明明是亞洲國家,卻在許多方面和歐洲走得特別近。比如亞洲的以色列,整個國家都處於亞洲,各方面卻和歐洲走得非常近。亞洲的日本早就實行“脫亞入歐”政策,成為黃皮膚的“西方人”。韓國現在也積極向西方靠攏。這些也都稱為組建亞洲聯盟的阻礙力量。

此外亞洲各國的政治體制差異比較大等方面也都是影響亞洲聯合的重要因素。

雖然亞洲沒有組成亞洲聯盟,但是亞洲各國也積極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比如中東地區組建了阿拉伯聯盟,東南亞10國組成了東南亞國家聯盟,南亞各國組成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目前亞洲的區域國際組織,大多基於地緣關係建立,而且組織相對比較鬆散。但是想把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等整個亞洲糅合到一起並不容易。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以及各國之間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亞洲各國組成亞洲聯盟也不是沒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