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博士緊缺,為何越來越多的碩士卻不願繼續讀博?

餘仲文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


博士緊缺的表述少個"部分學科"的前提,否則無法談起"博士緊缺"呢!

注:上圖是西湖大學博士招生複試。

小西5月26日(今天)剛好參加一場學術交流會,和其他院校導師聊到博士招生的話題。教育部門近幾年縮減了部分高校、研究院的博士招生指標,如部分985高校普通博士生導師人均僅有0.5個招生指標/年,帶有"長江"、"傑青"等帽子的大牛導師1.0個招生指標/年。相對限制較少、生源較多的是首批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的22所頂尖院校,你知道有哪些嗎?

有人會反駁,說我怎麼看雙非院校具有博士點的,一個博士生導師每年帶2-3個博士生呢?沒錯,但是核算下學校博士生導師數量,和年博士招生總指標後發現,大牛導師生源多,普通博士生導師招不到人呢。其實,不同層次間院校博士招生差異非常大,普通雙非院校可遴選為博士生導師的人數少,而且考生報考選擇導師時非常集中,如院長、學科帶頭人、長江(傑青)等大牛。

為什麼小西會說部分學科博士緊缺,關鍵在於博士學位授予點的數量和年招生指標。比如,碩士招生非常火熱的風景園林專業,是不少農林院校碩士招生中的王牌專業,超國家線幾十份很常見,但是有博士學位授予點的高校不多,而且畢業比較難,結果就是每年該專業畢業的博士數量有限。結果就是部分院校在師資招聘時,可接受該專業優秀的碩士做教職呢!當然,該專業選擇讀博人數少的原因還有碩士就業非常好,收入高。

為何越來越多的碩士不願意讀博呢?

小西覺得,不是越來越多的碩士不願意讀博,而是碩士招生數量暴漲(2020年在讀研究生總量將達到290萬,其中碩士生佔據絕對主導),博士招生總量增長速度不快,給人一種越來越多的碩士不願意讀博的假象呢。

很多時候,不是一個圈子的朋友也許忽視了博士招生的"內幕",比如小西經常在小木蟲博士板塊發現,非常多的考生因為博士生導師招生名額被拒絕(過了初試,複試中未被導師選中),無奈選擇去工作或在導師團隊做1-2年科研助理後再讀博。之前,小西就認識一個女博士因為入學排隊,等了2年導師才給名額入學,而且4年學制中想要提前畢業的限制不少。因此,就算是普通招考,導師肯定也會優先將名額給自己課題組碩博連讀或考博的學生,導致外校學生考博非常困難。

另外,985大學等院校博士招生普遍採用"申請-考核制",其中一條潛規則得是"雙一流院校"碩士生(部分是要求本科、碩士最少一個是雙一流院校)。有些學院說的比較透,直接在招生公告中註明"雙一流院校學生優先",部分學院處理的比較隱晦,只會在申請過程中的資格審查環節將雙非院校的學生淘汰呢!有人會說不信,但是類似的"不公平"在碩士生複試中見的還少嗎?當然,凡事無絕對,要是碩士階段科研成果非常多,也有機會"破格"呢!可是,在雙非院校平臺和導師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有多少人能做出比985大學碩士還優秀的成果呢?也許投稿幾次科研論文就會明白,編輯也看學校層次和導師地位的,無處不在的差異啊!

小西聊這個話題,不是想說雙非院校學生不能讀博,而是說有很多優秀的學生想要進入名校讀博,最終被種種因素限制而沒有機會獲得這樣的機會。比如,小西一個師妹想要申請-考核讀本校的博士,但是她的本科是省內二本院校,考入985高校碩士不受限制的,但真的不符合博士申請的基本條件。希望她這次雅思能夠高分通過,已有國外頂尖院校(全球前50名)的導師願意接受她讀博呢,就差英語啦

有哪些博士階段的壓力可能讓人選擇退卻呢?

之前,小西也說過,讀博最大的問題是延期率過高。2018年的數據顯示,博士4年學制內未能如期畢業,最終延期的比例高達2/3。超過學制,意味著1500元/月的國家補貼都停止發放,而導師能給的津貼數量有限,生活的壓力非常大。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延期呢?比如,部分院校社科類博士要求發2篇C刊論文,可C刊的期刊數量和文章數量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博士的發文要求。這也是清華大學年初取消博士畢業科研論文限制的原因,但是學院、學科、導師的畢業要求依然還在,想要一步取消論文要求難度非常大!

其次,部分學科博士"性價比"不高,如軟件工程、計算機等專業的碩士畢業就能找到不錯的高薪崗位,熬幾年讀個博士進入高校做科研不是所有人的理想選擇。比如,小西這個月和在某985高校傳媒專業讀研的表弟聊天時,談到他是否想要讀博的話題。但是,在他心中,傳媒專業碩士畢業後工作幾年,然後創業才是他的夢想。

同時,還有女博士擔心婚戀對象等帶來的壓力,不過就我身邊認識的女博士而言,找對象還是比較容易的。在工作後談對象時,你會發現彼此都較為看重對方的工作、家庭條件、經濟實力等,而不是學歷高低帶來的壓力。甚至,還有不少人在炫耀自己找了高學歷的對象呢。年齡的話,大部分博士30歲之前就畢業,這個年齡結婚生子屬於普遍現象,又不是過了35歲呢!

是否需要選擇讀博呢?

是否要讀博,關鍵在於你自己想要通過讀博獲得什麼,或者能找到讓自己讀博的理由。讀博期間肯定會遇到各種壓力和難題,得學會和朋友家人傾訴,也要學會抗壓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有一個"自己讀博的理由或信念"就非常關鍵呢!比如,小西當時就想讀博找個不錯的工作,給自己帶來一些改變,畢竟讀書是來自農村的我較好的選擇之一。

作為導師在選擇博士生時,非常看重科研潛力和勤奮。和讀研不同,博士想要完成一篇高水平的學位論文非常不容易,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能力高低暫且不論,但是一定得勤奮,之前小西就看過凌晨2點一個同學發的中科院某中心實驗室基本都亮著燈,很多博士、碩士都在趕實驗。也沒有哪個導師說一定得熬夜加班,但是作為同期入學的學生,誰願意比其他人成果差呢?

一旦選擇讀博,小西建議3-4年內什麼都不要想,沉心做課題。只要有足夠多的科研成果,高額的安家費(幾十萬)或一套120平米的房價、解決配偶工作、高額的科研啟動費,甚至是組建實驗室(比如青年千人),給予特聘教授、副教授的待遇(5年考核合格後可轉為正式的教授、副教授職稱)都不是問題。國內目前的大環境是,只要夠優秀,引進條件都可以坐下來談,就怕你不來呢!近幾年不少側重研發的企業在博士招聘中,未能招滿足夠的博士。這個和博士就業傾向於高校、研究所等有較大關係呢。

最後,小西想說普通博士不算緊缺,畢竟年畢業約有7-8萬多博士(2020年畢業博士達到10萬人+)。按照職場的二八定律,這裡面優秀的前20%才是各個單位想要的優秀人才,也是各行業緊缺的一部分人。

有機會又有想法的大前提下,小西還是建議各位碩士可選擇攻讀一個博士學位呢。申請-考核制模式越來越廣,甚至大部分985高校早已取消在職博士,必須脫產攻讀全日制博士學位,工作幾年後再想要讀博希望不大,或者說連申請的基本條件都未能滿足呢!而且,畢業真的不是想的那麼難,認真努力運氣不算太差的博士生都按期畢業且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呢。小西下午就聽了一個優秀女博士的報告,今年就發表了4篇一區論文,熬過前提的痛苦探索,課題進展順利後產出驚人!加油!

▼小西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贊,這將是我答題最大的收穫!

帥小西De


讀博壓力大,一是科研壓力,二是經濟和家庭背景壓力。我當時有兩次碩博連讀機會都放棄了,一是岩土工程專業發SCI確實難,傳統的研究方向就更難了(導師是大牛、idea多本本多的除外),順利發文章的話碩博連讀6年拿到博士學位,文章卡殼可能就要延期了;二是讀博補貼雖然較高,但平時花銷之後也所剩無幾了,存不了多少錢,父母都是農民的,每次回家多少會有些負罪感,看到高中同窗買房買車結婚也會掠過一絲慌張。我和我同門都是貴州人,但讀研前他父母已經幫他在貴陽觀山湖區買了兩套房子,而我書學費還要靠國家國家助學貸款,所以他讀博就沒有什麼負擔了。

如果條件允許,我非常建議讀博,博士層次比碩士高太多了。另外,看看每年各地人才引進福利,博士安家費就是碩士的數十倍,還有其他補貼。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我計劃條件好點了讀個在職博


曉浪師兄


博士畢業出來最年輕的也要28了,30歲畢業很正常。對於一個男生來說,事業未定,婚姻怎能提前定下來呢?當時我身邊也有博士在讀把婚結了,前提是,父母已經將他的後顧之憂全部考慮在內了。

比如房子給他買好,結婚幫他也張羅好,只要兒子安安心心把博士念出來,全家支持,做他的後防線。很多男生博士沒畢業之前,兒子就出生了。只有這種情況,讀博士的壓力會小很多,全家人一起陪讀,共同承擔他的生活煩惱,打消他的經濟壓力。那又有多少個這種情況呢?

不排除還是有部分,家裡人沒有太多能力供他深造,他靠打零工負擔自己的博士學費。全家又對他寄予期望,至於談對象、結婚、買房子這些事情想都不敢想,35歲之前都不能保證成家,壓力太大。那些一門心思鑽在學術上,所選的專業碩士畢業不被認可,比如醫生、大學老師,博士是起步,沒有討價還加的餘地。

無論是從個人家庭、就業現狀,必然很多人就會終止讀博,碩士畢業25抓緊工作,這也是對的,幸好也沒有那麼多人讀博,否則人人讀博眼球博士又要不值錢了,也降低了博士的含金量,未來就業更加雪上加霜了。

本科就業、碩士就業、還是博士出來的最終都要根據自己的家境、所選專業去做出最終決定,並不是每個博士畢業都是心甘情願的讀出來,有時候也是麼有辦法的事。


閃亮金星


以前也不願意吧,尤其是對於出去以後薪水比較高的計算機系,通信等比較熱門的專業,願意讀博的還是比較少,不說現在,以前也是如此。

我91級本科,95碩,那時的情況就是如此 教師薪水不高,生活清貧,看看大學裡那些教師,為分房,常常計算自己那一點點積分,每次分房,都是滿肚子希望,滿心的失望,無他 狼多肉少而已,讀研時,去過一個老師的家,前幾年他就已經是院士了,而他當時是副教授(那個時候,教授還沒氾濫,含金量很高的,尤其是90年代前面五年一般一個系也就有一個就不錯了),就一間房,狹窄擁擠。。。這還是學校裡面的骨幹中青年教師,大有前途的副教授,也只能這樣,何況那時候的講師?

那時候,分房要看工齡,職級。我們的教育投入,當時在世界上都是排名很靠前的,只不過是倒數,現在,呵呵,也不高,只是條件比以前好多了,還是佩服日本,明治維新時代就一直大力投入教育,教師地位高。而我國,現在地位高的是公務猿,令人嘆息。

那時候,學習好的,想致力於科研讀博的,都出去留學了。我們還是想掙錢,人,總是吃飯,成家的吧,沒有多少人願意象自己的老師一樣,每次分房機會,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失望,那是科研工作者的悲哀,誰也不想老是體會這種悲哀。

所以,我們大多都奔著薪水高一點工作去了,也有去航天院所的科研單位的,大多還是奔著著名外企(那個時候,精英學生才有機會),工資高的民企和效益好的國企,至少也要選擇城市,比如北京上海,解決戶口問題。

然後就是,沒人讀博了!當然讀博的去海外名校了。然後我們就一個個地被問:

想讀博嗎?

不想。

留校讀博,可以去香港大學一年。

不想。

然後,又問:想去中科大讀博嗎?他們學校和我們學校關係很緊密,他們的老師對我們的學生還是比較信任的,願意招收我們的學生。

不想。

想去xx學校讀博嗎?不想。

多了這麼多年的書,掙錢養家,是那時我們最迫切的願望。

當然,現在想進一個一般的學校,據說都要名校海龜,博士優先。

世事如棋。


流浪在遠方的憂傷


拿我自己舉個例子,活生生的例子,我一個高中玩的比較好的同學,沒上大學,自己乾點小生意,五年之內在青島買了兩套房,當然,貸款還沒還完,不過也差不多了,那時候房價一平6000。我去年博士畢業,來青島高校工作,房價漲到了三萬一平,我目前連首付也拿不起,然而我那高中同學目前已經是600多萬的身價。自己考慮考慮吧,勸人讀博,天打雷劈。


DespacitoCharlie


我看了樓下老師的回答,非常感概。

我來說幾個我身邊人的例子吧。我工作第一年在高校做財務,和我一起入職的一位孟老師,同時也是剛開始讀博,電子工程信號分頻研究,我大學共任職6年,離開時他博士仍未畢業,他跟我說他是北方的一所大學畢業,科研能力較弱,論文發表也很難。一直讀到33歲才好不容易畢業。說心裡話為了一個博士學位枉費了青春其實是可惜的。

我的一位好友,姓李,文學碩士學位,後來去美國讀心理學博士,結果沒畢業就回來了,問題一樣,論文能力太弱。

雖然我本人沒有讀過博士,但和碩士不一樣,論文可以由導師指導完成。只要老師有辦法,基本能過。但博士不一樣了,那是需要實打實的學術功底的,搞科研項目成功還好,能發表點有實際價值的論文,搞不成功,等於寫總結教訓,導師不一定喜歡不說,沒有科研經費,你連生活都困難,又要這個博士學位有何用處呢?第三,博士畢竟是學術頭銜的金字塔頂端,不是那麼容易的,碩士已經是精英人才了,又何必強求都要去讀博呢?


小U的流浪生活


其實很簡單,博士讀出來,能走的路就很窄了。除非去科研機構,進了一般企業很難適應魚龍混雜的工作環境。我們單位每年也有博士願意來,薪水也就比碩士高一點,但壓力山大啊,大家都看博士能帶來啥效益,結果基礎工作不願意做,創新工作一兩年也不出成績,大家都覺得還不如招個本科生,至少工作有人做,每天覺得他們可尷尬


JohnDickie


從我自己經歷來談談:我目前剛剛研究生畢業2年,運氣比較好,進了一個高校,本來想著邊工作,邊繼續考個博士,可是現在慢慢滴,這種想法越來越淡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讀博期間壓力真的很大,我對象目前正在讀博,有時候論文來了,經常晚上失眠,論文送出去,那個等待過程也是煎熬的。二、現在的論文難發表,早些年讀博的人少,論文要求比較低,這幾年論文要求越來越高了。三、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考科研的,論文這個東西對於一些人來說,相對簡單,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哪怕一天24小時都做實驗室,也是寫不出來什麼的。四、現在博士的待遇也沒有很好,博士就業時會有一筆安家費,但是如果沒有選擇讀博,這三年也可以掙到這個安家費的錢。五、一般讀博的年紀都特別大,尤其是對女生,非常不利於以後找對象。我說的可以並不是很全,只是發表我的一些看法。



蝦米老師vlog


你自己都不是博士,要求別人幹這幹那,不可笑嗎?


Doctor韓6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