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如果大唐第一名將王忠嗣猶在,“安史之亂”只是一場鬧劇?

歷史上,能夠善始善終的武將,極少。即使他們在保家衛國、開拓疆土上,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滿腔的憤懣與無奈,卻終究鬥不過厄運。

唐代的這名將軍,雖以驍勇善戰而聞名,但卻被稱為“儒將”,他為唐朝政權的鞏固和安邊撫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有他在,席捲唐朝半壁江山,導致生靈塗炭的“安史之亂”,或許只是安祿山、史思明的臆想罷了。唐朝,也不至於分崩離析得如此迅速。

發生的已發生,歷史不不會重來。

這位堪稱中華民族軍人典範的大唐將軍,他叫王忠嗣


如果大唐第一名將王忠嗣猶在,“安史之亂”只是一場鬧劇?

大唐名將王忠嗣(公元705-749年)

將門虎子,初顯身手

王忠嗣,生於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原名王訓,山西祁縣人。

父親王海賓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以驍勇善戰聞名軍中。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與吐蕃發生戰爭。王海賓任唐軍先鋒率部英勇作戰,接連擊敗吐蕃軍隊,屢立戰功,以致引起了別的將領妒忌。

在與吐蕃的武街大戰中,當王海賓領軍與佔優勢的敵軍激戰需要支援的時候,其他將領卻故意按兵不動。結果,王海賓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戰死沙場。

王海賓捐軀時,王訓年僅9歲。唐玄宗感其父為國陣亡,將他收養在宮中,並賜名忠嗣(意為忠良之後)。

剛進宮時,因不習慣周圍環境,加之懷念亡父,見到玄宗便伏地痛苦,玄宗好言相撫,以漢朝霍去病的事蹟勉勵他,又讓他陪自己的兒子忠王

李亨練武學藝,遂與忠王自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忠嗣初長成時,雄毅寡言,有武略。

一次,玄宗與他談論用兵之道,忠嗣應對從容,縱橫捭闔,玄宗當面讚許他“爾後必為良將”。

果然,王忠嗣不負玄宗所望,在以後的歲月裡,很快脫穎而出,成為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一代名將。

開元十八年,18歲的王忠嗣離開宮廷,被任命為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鎮守河西(今甘肅武威)。

三年後,當蕭嵩準備回朝時,王忠嗣認為自己“三年未立寸功,無顏見天子”,於是不顧唐玄宗針對他而特下的“以其年少,有復仇志,詔不得特將”的禁令,請求率精兵數百突襲吐蕃。不料正逢吐蕃首領贊普正在玉川舉行大閱兵,部下們見狀紛紛要求撤退,但忠嗣不僅不撤退,還一馬當先,提著大刀殺入敵陣。此一戰,斬首上千級,俘虜四千餘人,繳獲牛羊上萬頭,贊普倉皇逃命。

如果大唐第一名將王忠嗣猶在,“安史之亂”只是一場鬧劇?

王忠嗣率部殺入敵陣

此堪比霍去病800騎兵夜襲匈奴之戰,王忠嗣的勇猛程度可見一斑,其也因此一戰成名。

蕭嵩向朝廷奏報他的戰功,唐玄宗非常高興。

再戰吐蕃,以功授將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蕭炅為河西節度使,會同隴右節度使杜希望、劍南節度使王昱,兵分三路,分道進擊吐蕃。

杜希望特意請求調王忠嗣隨軍出征。作戰中,忠嗣果然驍勇異常,唐軍長驅直入,大敗吐蕃,攻取新城(今青海門源),在黃河東岸修築鹽泉城防守。

當年秋,吐蕃在黃河西岸地區集結了三萬人馬,向鹽泉城展開反撲。面對來勢兇猛的吐蕃大軍,唐軍寡不抗眾,首戰唐軍失利,“師人皆懼焉”,全軍上下士氣低落。

關鍵時刻,能夠反轉不利局勢的人,叫關鍵人物。此時,王忠嗣就是這樣的一個關鍵人物。

他主動請纓出擊,集合起兵精銳,冒著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陣地發起進攻。看到王忠嗣身先士卒,衝入敵營,左劈右砍,其部下也個個奮勇向前,砍倒了數百人,竟使吐蕃的戰鬥隊形大亂。

一直在觀戰的杜希望見王忠嗣的敢死隊破壞了吐蕃人的防線,馬上趁機率全軍發起進攻。王忠嗣的悍勇大振士氣,終於以寡敵眾,大敗吐蕃。


如果大唐第一名將王忠嗣猶在,“安史之亂”只是一場鬧劇?

王忠嗣率部視察前線

戰後論功,王忠嗣升為左金吾衛將軍。

果敢善戰,終結突厥

王忠嗣不但勇猛過人,而且用兵打仗果敢慎戰。

他在戰爭實踐中注重瞭解敵情,見有機可乘,方興師出兵,故每戰必勝。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突厥發生內訌,突厥餘眾擁烏蘇米施為可汗。唐玄宗遣使令其歸順大唐,遭到拒絕。於是,已擔任朔方節度使的王忠嗣奉命率大軍進駐磧口(今內蒙古二連浩特西南),對突厥進行戰略性威懾。烏蘇米施可汗大為恐慌,上表請降。

突厥表面上請求歸附,實際上卻遲遲不見行動。於是王忠嗣結營於木刺、蘭山,以探虛實,知其不是真心歸附,隨後向玄宗進獻 《平戎十八策》。一切準備就緒後,王忠嗣施行反間計,遣使說服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酋長,向突厥發起進攻。結果,烏蘇兵敗逃遁,國中大亂。此時,王忠嗣才從容出兵,“取其右廂(突厥以其親屬分掌東、西兵,稱之為左、右廂)

以歸唐。”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王忠嗣趁突厥大亂之機,再次出兵北進。這次唐軍的打擊重點是實力較強的東方部落。朔方軍進軍神速,直抵薩河內山,一路勢如破竹,攻勢凌厲,一舉擊破突厥東部軍事力量。至此,曾經稱雄北方一百餘年的突厥汗國終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這場前後延續達百年的戰爭,最終以大唐帝國的勝利而告終。

佩四將印,控制萬里

終結了突厥後,唐玄宗更是倚重王忠嗣。

到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已掌有河東(今山西太原)、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兩節度使帥印。從朔方到雲中(今寧夏靈武至山西大同一線)數千裡的大唐北部邊境,都由王忠嗣率兵鎮守。

次年,唐玄宗命王忠嗣替代唐將皇甫惟明兼任河西(今甘肅武威)、隴右(今青海樂都)節度使。

這樣,王忠嗣就“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

一人佩四鎮將印,控制萬里邊境,其掌握總兵力達26萬之多,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王忠嗣掌管邊塞四鎮,主張“以持重安邊為務”。他曾經對人說:“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他這樣做並不是麻痺大意,喪失警惕。他仍經常注重軍事訓練,妥善保養軍械,採取多種措施建設邊疆,加強軍備,充實邊防,隨時補充兵源。

他在朔方至雲中長度達數千裡的邊境上修築了一系列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軍築有舊城,他便派人加以修復,繼續使;有的地方地勢險要,若無舊城,便派人據險修建新城。 堅固的城防連綿不斷,其作用相當於萬里長城。這種做法不但能夠達到軍事目的,而且由於施工量小,可以防止士兵過於勞累,又節約政府財政,因此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擁戴。


如果大唐第一名將王忠嗣猶在,“安史之亂”只是一場鬧劇?

大唐邊塞駐地之一,月牙湖

王忠嗣修築城防,不但改變了過去龐大的唐軍與靈活的遊牧軍隊打游擊屢屢失敗的的窘境,加強了邊疆防務,而且還為大唐帝國向外開拓了邊境領土達數百里。

從此,萬里邊塞烽火不舉,人民安居樂業,“自國初以來,未之有也”。

讒言加身,雄才早逝

王忠嗣任河東、河西、隴右和朔方四鎮節度使,手握重兵,舉足輕重,卻引起了“口蜜腹劍”的當朝宰相李林甫的妒忌。《資治通鑑》記載:

李林甫以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

王忠嗣若入朝為相,一方面李林甫的權力必將被削弱,另一方面王忠嗣從小就和太子李亨一起長大,如今又手握重兵,是太子李亨集團軍事力量的重要支持者。

而當初唐玄宗欲立忠王李亨為太子時,李林甫曾極力反對,二人就此結下怨恨。

一旦太子李亨在王忠嗣的扶助下羽翼豐滿,對李林甫十分不利。所以,李林甫處心積慮,定要除掉王忠嗣,其根本目的還是在於削弱太子李亨的勢力。


如果大唐第一名將王忠嗣猶在,“安史之亂”只是一場鬧劇?

李林甫(劇照)

李林甫,在等待時機。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十月,極喜邊功的晚年唐玄宗,詔問王忠嗣奪取吐蕃佔領的石堡城(今青海西寧市西南)方略。

王忠嗣久在邊境,對石堡城的情況瞭如指掌。其依山而建,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只有一條山道通往城中,要攻克此城,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

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邊為已任,接到玄宗的詔書後,便上言說:

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他給玄宗的策略就是主張靜待時機。然:“上意不快。”意願受阻的唐玄宗對此很不高興。

這時將軍董延光為了迎合上意,自請帶兵攻打石堡城,玄宗立即批准,並詔令王忠嗣分兵相助。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對此舉存有異議,故相助不力。

王忠嗣曾對部將李光弼說:

今以數萬之眾爭一城,得之未足制敵,不得亦無害於國,故忠嗣不欲為之。今受責天子,不過以金吾、羽林一將軍歸宿衛,其次不過黔中上佐。忠嗣豈以數萬人命易一官乎!

意思是說現在我們拿幾萬士兵的生命去爭奪一城,得到了它,不足以制服敵人,失掉了它,也不會有害於國家。所以,我王忠嗣不想這樣做。現在為此事即使受到皇上責罰,不過就是當一個金吾、羽林將軍,返回宿衛京師;再不然的話,也不過貶為一名黔中上佐而已。我怎能忍心拿數萬人的性命換取一個官職呢!

由於得不到王忠嗣的有力支持,唐軍強攻未果,使得董延光怨憤不已,便將責任推到王忠嗣身上,說他“沮撓軍計”,配合不力。

李林甫認為除掉王忠嗣的時機到了。

他趁機指使其爪牙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圖謀不軌,在擔任河東節度使時就曾揚言:“早與忠王同養宮中,吾欲尊奉太子。

玄宗聞訊大怒,雖不相信王忠嗣會謀反,但還是將其召入朝中,交付御史臺、中書省與門下省共同審問。

由於李林甫等極力疏通,三司會審後,王忠嗣被判死罪。

當時曾為王忠嗣部下的哥舒翰也被徵入朝,代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玄宗對他十分賞識。哥舒翰入朝時,有人勸他多拿一些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說:

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將喪,多賂何為!

於是就隻身背了一個行李包裹入朝。

當得知王忠嗣被判死罪,哥舒翰堅持認為王忠嗣冤枉,並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走入宮後,哥舒翰隨後叩頭,聲淚俱下,為王忠嗣申冤。玄宗受到感動,最終開恩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與天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被貶為漢陽郡太守。

王忠嗣滿腔忠心卻蒙受不白之冤,身居顯位卻突然被流放僻地。並非天不如人意,而是人間過於險惡。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王忠嗣在抑鬱的心境中暴病而亡,終年四十五歲。

同年哥舒翰奉命率軍攻打石堡城,果不出王忠嗣所言,最終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佔領石堡城。

王忠嗣的冤死對大唐王朝的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死後僅6年,席捲大唐半壁江山,使唐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亂”爆發,此後,大唐再也未能恢復元氣,同時導致了西域的丟失。


如果大唐第一名將王忠嗣猶在,“安史之亂”只是一場鬧劇?

安史之亂,導致西域丟失

從這次失去西域以後的1000年間,漢族政權再也沒有掌控過這片土地。

有學者認為,如果王忠嗣不被貶黜,“安史之亂”就沒有爆發的可能;如果王忠嗣不早死,而重新被重用,“安史之亂”也不過是一場瞬間既逝的鬧劇而已,盛唐的局面有可能延長50-100年。

這說法不無道理。

王忠嗣在任時,對安祿山的種種做法和形勢預判洞若觀火,很早已經對安祿山有預案、有防備,所以安祿山對王忠嗣可謂忌憚到極致。但由於有李林甫暗中幫忙,藉助唐玄宗幫忙搬走了這塊“障礙”。

王忠嗣死後,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後來成為當時唐朝實力至大、勢力至強的藩鎮,從而發動“安史之亂”。若王忠嗣猶在,以安祿山的實力,根本不敢反。

然而歷史就是歷史,它允許我們去假設和猜測,但不是可以隨意裝扮的小姑娘,歷史已不可再重來。

信哉!斯言!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卷215、《舊唐書.王忠嗣傳》、《新唐書.王忠嗣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