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你才会成功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你才会成功

据说,每个人都符合“三八”理论,也就是说,八个小时工作,八个小时休息,剩下八个小时娱乐和学习。当然,我也不例外,每天保持看书的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并且我几乎把学习当成了娱乐。
可以这么说,我嗜书如命,曾经标榜,书与老婆不能外借。曾有好友光临寒舍小坐,几乎都发出惊叹,你家真象图书馆哦!这些书,你都看过了吗?我笑着说:有些仅是翻翻而已,冬天来了,我会用一条床单,将它们装起来,当被子盖。接着,我反问:你买那么多的衣服,你也都穿遍了吗?朋友只好一笑而过,他已经心明意会了。
我给书分为四类:一类是精读,一类是通读,一类是泛读,一类的查读。精读就象教材,通读就象经典,泛读就象小说,查读就象字典。
我这辈子可能就是这样子了,读书,品书、写书,教书。换一句话就是学道、悟道、得道、弘道。我一个教书匠而已。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你才会成功


如果问:读书有没有终南捷径?我们应该怎样去选书、买书和读书?
关于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首先,说说读书的目的。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为了增长知识。第二是为了休闲和娱乐。第三是为了应付考试。
以前有位同事,儒林人称“考试机器”。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70后,大学里他已经拿到了双学位,想不到毕业六年后,他自考了3张本科文凭,一共有5张本科文凭。不说招聘单位看到了这么多文凭后会相当犯晕,连我们同事个个都说他在吹牛,并且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后来,我们还是相信了。他说:为了应付考试,7天的时间可以搞定一本书了。首先是心态的问题,要以改书的心态去看待一本书,只有这样你的记忆会非常深刻。另外,找来一只削好的铅笔,三天划书,四天复习。不过,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外语和数学。说完,他拿出来当年参加考试的复习用书。我们面面相觑,心里还是有点疑虑,这个家伙,考那么多的文凭,到底是想干吗?
上面所说的读书是为了考试的目的。下面继续聊聊关于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的问题。


如果问:这么多年有没有卖错了书?我的回答是经常有。说起来,也真奇怪,这个年代已经是开架阅读了,看到心里痒痒的,才掏腰包了,为什么还会后悔呢?其实,在书店看书跟在家里看书的感受不一样。在书店看书,翻的是刚开始的几页,容易产生购买冲动,回家后,仔细翻读,就发现味道不对了。这好象去追一个漂亮的MM一样,没有追到手之前,总觉得她十全十美。一旦金屋藏娇后,就平淡无奇了。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你才会成功

为了减少买书后的惊呼‘上当’现象。鄙人在挑书上总结了几条原则:
第一,看作者,不看印量。先审查作者的年龄和身份。黄侃先生说过,50岁后,才是出书的最佳年龄,当然,这是针对学术类的图书,娱乐类的书籍还是有商量的余地。另外,作者的身份非常重要。如果这位作者就是这个学科的带头人或者是业内公认的老大。我是毫不犹豫地掏腰包的。鄙人的看法是:学习了一流学者的三分之一,远远超过学习三流学者的全部。
第二,看出版时间,再看版次。如果这本书经常修订,说明这本书的时代感很强。就象教材一样,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已经更新到十二版了。难道你还会怀疑现代营销学之父的学识水准?另外,看到出版日期是二年前的图书,我也不会购买了,因为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实在太快了。
还有,想补充一点是,读书的指导原则了。个人看法是读中国最古老的书籍,读外国最新出的专著。
  


随后,就管理学大类的图书,一一列举鄙出人所喜欢的书籍,并且标出喜欢的理由,希望能跟大家一起交流。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你一种心得我一种心得,交换一下就是两种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