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微信新出的“僅聊天”和原有的“不讓他看”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這麼出?

黑妹李麗霞


微信發佈了新版本,除了朋友圈支持圖片評論外,還上線了一個權限功能。以前我們設置朋友權限的時候,智能設置朋友圈的權限。不看他的朋友圈,或者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

而微信新推出的這個功能,將會擴大權限的範圍,除了朋友圈以為,我們的微信運動排名等也被包括在內了。

這個功能被叫做“僅聊天”。

一旦你將朋友的權限設置為了僅聊天,那麼,你和你的這位好友,就僅僅剩下聊天的功能了。和原有的不讓他看,不看他相比,僅聊天將會讓你更加徹底的和你這位朋友之間的社交互動隔離。

我個人自然是願意有這樣的功能的,畢竟微信裡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聯繫人,很多時候我並不想把自己的一些私生活都同步給這些工作聯繫人。

可能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這個功能不一定那麼的重要了。

微信這次的更新,讓微信的隱私性更加強了,我可以根據我個人的意願來進行我信息的公開。個人覺得,這也算是微信的一個升級進步。微信一直都是對於社交網絡的隔斷做到很不錯的一款產品,和QQ不一樣,QQ要開放一點,微信更加的私密。

而這次,微信再次升級私密性,我覺得是一大進步。雖然有的人說,“僅聊天”會讓你沒朋友,但是我很想說,我和僅聊天的這些人,本來也不是朋友。

功能是挺好的一個功能,但是,可能微信這次又是灰度發佈吧,我並不能將微信的版本升級,沒能夠第一時間體驗這個功能,有點可惜了。


會技術的葛大爺


“僅聊天”,除了聊天以外的功能就全都沒有了,包括微信運動,以及朋友圈收到共同好友的點贊/評論權限,遊戲在線也看不到的。朋友圈的背景圖,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頭像,個性簽名和下面一條長長的黑線。

“不讓他看”,還可以看到朋友圈的背景圖,微信運動,共同好友評論等。

“僅聊天”有別於朋友圈的天數設置和微信運動的記錄設置,“僅聊天”相當於完全抹除了你和對方的交集,彼此間剩下的,只有聊天框。

從此,微信裡多了另一種好友。叫做:“僅聊天”朋友。

最近微信更新了一些功能,其中,朋友圈的兩個新功能的最火:

可以單獨設置“僅聊天”;可以用表情包評論朋友圈。

也就是說,如果我對一個人勾了“僅聊天”,他點擊我的朋友圈,只能看到與“加入黑名單”一樣的界面——

一條尷尬的橫線。

如果我沒有勾“僅聊天”,也不屏蔽他。

他不僅能看到我的朋友圈,沒準還能看到我在朋友圈歡樂鬥圖時,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改版後,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被好友悄悄勾了“僅聊天”。

突然覺得,以前的“朋友圈3天可見”都不算什麼。

這一次,才叫真的“狠”。

“狠”是“狠”了點,但總體來看,這波操作收穫了一片叫好——

天下苦“無效社交”久矣!

今年上半年,一位美食博主感慨:“今年最大的感悟,拒絕無效社交。”

短短几個字,引無數網友共鳴,一度登上了話題榜。

幾乎每個人,都有被“無效社交”困擾的經歷。

“遞了一圈名片,加了一堆微信,轉身不知道誰是誰”

“現在真心不敢在朋友圈發東西,也不喜歡在QQ發說說,別人疲於點贊,自己累於應付”

……

不過,這種都還算好的。

最尷尬的事情大概是明明不太熟的人,卻裝熟向自己借錢。

《圓桌派》上,作家蔣方舟的一段經歷,讓人哭笑不得。

一個幫她賣房子的中介,突然找她借錢,“姐,這關我實在過不去了,找你借十萬塊錢。”

蔣方舟莫名其妙,為什麼要找她借?

中介立馬展開熟人攻勢:“咱們都很熟了。”

蔣方舟一頭霧水,“頻繁見過面,一起賣過房,就很熟了?”

雖然最後錢沒借,她卻落得滿滿的愧疚感。

其實,蔣方舟大可不必感到愧疚,那個中介並不是她的好朋友。

如果我發現被人勾了“僅聊天”,我也不會暗自神傷。

人這一生中,本來就沒有那麼多值得在意的人。

甚至,有些人以為的“好朋友”,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而已。

2016年,曾有一項面向大學生社交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們認為是朋友的人裡面,一半的人並不把你當朋友。

扎心嗎?一點都不扎心。

社會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人一生中,同時交往的朋友數量極限是10 、30 和60 。

“10 個”真朋友,當你陷入困境或急需用錢,把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都算上,願意幫忙的不會超過10 個。

“30 個”會聯繫的朋友,沒事能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60 個”關係最淡的朋友。比如你因為某件事認識了某個人,你們互相換了名片,聊過兩次,提起有印象,無事不聯繫。

看,這已經是人社交的極限。

當然,仍然有人兢兢業業地經營著朋友圈——他們過度迷信“人脈定命論”。

需要打官司了,不是先找律師,而是先找關係;

孩子要找工作了,不是幫著他一起進行職業規劃,而是先找關係;

生病動手術了,即使走常規看病流程沒問題,也要找關係才放心。

所謂“人脈定命論”,不過是謊言。

作家李小墨就明確指出,“能力是1,人脈是後面的0,沒有這個1,後面再多0也沒有意義。”

《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也寫道——

“你忙於交際、疲於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你為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彷彿都不是你的。

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記著,圈子可以小,乾淨最重要。

簡約但又精緻的人生,值得擁有。

與其對不對的人熱心,不如對愛你的人釋放愛意。

早在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過分在意、依賴微信社交的人,超過60%。

正所謂,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在看你,而你在看手機。

今年,以90後、00後為主的年輕人發起的社交“斷舍離”運動,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拒絕尬聊、拒絕混“圈”、屏蔽“槓精”、清理“殭屍友”。

“勁椎病”不如多陪朋友說說話,“近視眼”不如多和父母談談心。

知乎上有個問題:好的關係是怎樣的?

高贊答案寫道:

“就是你和他在一起,不用刻意尋找話題,只要陪伴就安全感,再無聊的小事,你們之間對一個眼神,都能找到裡面的樂趣。”

我看到的,是愛的陪伴,是珍惜眼前人。

我們不斷尋覓,不斷放手,驀然回首才發現,最愛的人原來站在你的面前,從來都不曾離開。

所以啊,

人生路長,遇見不易,

還請珍惜你身邊愛你的那個人。


人生處處惹塵埃


感謝您的閱讀!

最雞肋,且重複的一項功能。但是,微信似乎暗藏玄機!

我們嘗試在微信中進行設置朋友權限為“僅聊天”,對方是看不到你朋友圈的內容的。只會出現“一道橫線”。

如果你設置了“不讓他看”,你去觀看它的朋友圈,出現的也是我們很清晰看到的“一條橫線”。你可能會覺莫名其妙,兩種的功能都一樣,為什麼還有設置兩種不同呢?

實際上,兩者真的沒有差別嗎?其實,是有的!我們打個比方,你選擇了僅聊天,那麼,你將看不到對方的除了聊天以外的所有東西了。

但是,你又能夠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選擇不讓他看,其實就是屏蔽了看你朋友圈的功能,但是微信運動之類還在保留。

雖然看似類似,微信卻也是為了能夠讓朋友圈的功能更細化,採取了朋友圈權限的設置,有用,可能對我們來說,用處不大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