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吳建民】

硬筆書法的誕生,給徘徊多年的中國書法帶來了發展的契機。若以它擁有的極其廣大的愛好者來看,無疑是對傳統書法領域的拓寬。

拓寬並非“拓荒”。因為硬筆書法並非一幢在廢墟之上拔地而起的高樓。它賴以產生的基礎之一,就是具有豐富的創作實踐和濃郁的藝術感染力的毛筆書法;而它的發展壯大,還將受到毛筆書法的薰染。

我認為,硬筆書法理論工作者必須明確這樣的觀點,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否則,對祖國文化抱虛無主義的態度,將人為地製造書法界的“內耗”,反而使硬筆書法陷於孤立的境地,所以沒有必要去從遠古洪荒時代挖一個“祖宗”出來與毛筆書法分庭抗禮。

“拓荒”之類的詞是用得不夠嚴謹的,——中國書法從來沒有出現過“城春草木深”的荒蕪;“鐘錶興而漏壺廢”之說也失之偏激,硬筆書法沒有也不可能取代毛筆書法。硬筆書法躋身於書法藝術之林自有其獨立的存在價值,而欲求其壯大,首要任務是要“拓寬”自身:推動創作的繁榮和挖掘硬筆書法中屬於自我”的東西。

速度,是硬筆書法“自我”中一個帶有本質性意義的方面。如何認識它在書法中的地位,探索其自身發展的規律,理順它與硬筆書法的關係,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十分必要的,非常有意義的。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速度是書法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時間就是生命,速度就是財富。

書法藝術也然。它也自覺不自覺地在遵循著速度規律。它的演變歷程表明,從篆變隸,由隸變草,由真入行。其目的在當年都是非常明確的,為了加速書寫速度,以便“趨變”,以便“適時”以便“濟世”,速度是書法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硬筆書法,以鋼筆書法為代表,由於硬質筆的筆尖是尖細(銳)而剛健(硬)的,因此,速度與生俱來。所以魯迅先生斷言:“毛筆最終是敵不過鋼筆的。”魯迅先生的“敵不過”,是說在速度上毛筆大遜於鋼筆。恕我直言,鋼筆用於書法創作,至今“敵得過”毛筆的地方尚不多。但在出墨流暢(墨水在筆腹,書寫時是“自來”),行筆便利(簡化了蘸墨、舔筆的手續),也就是說,在書法速度上確實佔了毛筆的“上風”。硬筆書法在速度上顯示了“自我”的優勢。

繁難拖迂、費神而難就者,人所共畏也;簡便快速、功省而易成者,人所喜歡也。

唯其如此,硬筆書法才佔有著比毛筆書法多出數以萬計的愛好者。今天,硬筆書法已被最廣大的群眾所掌握,廣泛地應用於工作、學習、生活和社交等方面,充分發揮了它的社會效能。

硬筆書法,以其速度優勢,縮短了書法與社會的遠距離”,使書法藝術在書寫速度上與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相吻合。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速度要以法度作根基】

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象中國書法這樣嚴重地依賴於傳統的法度。

硬筆書法的產生,一方面是書寫工具的引進,但更重要的是傳統書風的影響。很難設想,沒有毛筆書法的法度,怎麼會有今天這麼多姿多彩的硬筆書法就某種意義上講:“硬筆書法脫胎於毛筆書法”,此說並不為過。在硬筆書法中,速度與法度是辯證地統一著的。

速度固然重要,然而一味追求它而不顧法度,也會把硬筆書法的藝術性斷送。

鋼筆人人會用,但懂不懂書法;有沒有法度,其效果是涇渭分明的,不懂書法者,其所寫點畫容易失之散亂,線條容易流於纖弱,假如再去偏求速度,那麼,就會越寫越潦草,越寫越浮滑,其“惡性循環”產生嚴重的後果:線條癱瘓纖弱,字跡如亂麻相纏“

張丞相自書不識,李天官掉頭不辯”,可悲也哉!豈有書法可流便不等於草率,速度不等於馬虎。硬筆書法對速度的佔有,始終離不開法度的制約。具體地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點畫的外化。硬筆書法借鑑毛筆書法中的“行味”,把毛筆書法的“內轉”方式加以“外化”。毛筆書法,特別是篆書與楷書,為謀求“人木三分”的質感和筆力,往往“藏頭護尾”,“滅跡隱端”,使轉於ー點一畫之內,一個筆畫,本身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楷法體系”。鋼筆書法顯然是把這種內轉方式加以外化,化為出鋒和映帶了。

一則,鋼筆書法貴在寫出筆鋒,鋒芒銳利則神采逼人。二來鋼筆書法特別注重點畫之間的映帶(此處與呼應關係同義),它用起首和末尾順勢作出的牽絲(儘管在楷書中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把許多筆畫相連貫,產生行筆的氣勢。因此,“氣勢生於流便,精魂出於鋒芒”硬筆書法明確點畫與它們之間的出鋒映帶,既能有效地避免點畫線條的刻板與鬆散,又使筆法趨於“簡約”。筆法簡約“外化”,使硬筆書法大增其速度。

2、筆順的貫通,書法有書法的筆順。它與小學習字課所說的“先上後下”、“先裡頭後封口”之類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書法的筆順,不光是單純機械地規定哪一筆先哪一筆後的問題,而必須使得行筆便利利線條的流貫。書法的筆順,實際上是線結構的“流程”。合理的筆順能使一些單獨的線條(即點畫),形成分組線。分組線的連綴,使筆意貫通,筆畫與筆畫一脈相承,造成流動的氣勢,從而直接有助於書寫的速度。

比如:寫“與”字,人們常常把上面的短橫安排在最後,作為這個字的末尾,這樣的筆順是不理想的,因為這樣一來,“與”字勢必被分為兩筆來寫,影響了氣韻與速度。

書法中寫“與”,其筆順則不然。它先寫上橫,橫末朝左上翻起銜往豎畫,這樣,“與”字自始至終氣脈不斷,行筆暢通無阻,因而一氣呵成,也就贏得了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書法的筆順是有其可變性的。書法中一個字往往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筆順(這也充分說明書法的筆順絕非小學以字課聽講的筆順),如寫“必”字,有的人先寫“心”然後寫撇;有的人先寫左點、斜鉤和上點,然後寫撇,撇末挑起牽絲,最後寫右點,而更多的書法家則歡喜用這樣的筆順:先寫上點,上點挑起寫撇,長撇之末向上回鋒寫斜勾,最後寫左右顧盼的兩點,“必”字三個筆順無一不可(但以後者為佳),因為它們都便於行筆,能使諸多線條在行筆過程中形成一個首尾相續的”流程”。

所以,寫硬筆書法,必須先找到一個最理想的筆順,這會給增加速度,帶來很大的幫助。而理想的筆順之尋求,除有時可以發揮主觀創造性之外,往往得力於古代行、草書的欣賞。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3、指感的培養。指感,是指手指感覺的靈敏度。毛筆在於運腕,鋼筆則以運指為主。一支筆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間,“三指”能戰力同心,協調動作,控制著筆尖在瞬間完成系列複雜的動作,寫出細勁而精微的點畫線條。所以鋼筆書法對指感靈敏度的要求特別高。

鋼筆書法要注重對指感的訓練與培養。

人手凡屬生理健全者,指感都可以是相當靈敏的。他們寫字的速度甚至可以超過書法家。但必須指出,這種敏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可怕的偽敏感。之所以斥之為“偽”,是因為他們顧此失彼”一一在速度中丟掉了書法線條的審美品質,“龍飛風舞”之下,線條乏力而雜亂鋼筆書法線條的審美品質,按其筆性,應具有勻淨、潤暢、明麗、剛健等特色,勻淨即光潔勻稱,不象毛筆書法那法外廓是毛絨絨的。潤暢是滋潤流暢,它沒有毛筆線條因“飛白”而產生的枯渴感;明麗是點畫有天姿麗質,點畫之間呼應關係明朗化;剛健是細而能銳;以剛為主,剛裡求柔。偽敏感喪失了這些審美品格,所以可怕。

要在硬筆書法中融入這些線條的審美品質,全賴指感指法一手勢輕重、提按、挑掠、摯打、拒送、緩急、快慢等技巧動作的綜合運用。

“三指”能於瞬間作出這系列“小動作”的話,說明指感已達到高度的靈敏,所謂真敏感。手指靈敏,筆下的線條才能精美灑脫。要在保證線條包涵豐沛的審美趣味的前提下“搶時間,爭速度”!只有這樣既有法度又有速度的敏感才是真敏感,也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速度。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硬筆書法應當發揮自身的速度優勢】

一幅優秀的鋼筆字小楷,其精美雋永可與毛筆小楷媲美,而書寫速度顯然以鋼筆為優。所以硬筆書法是書法。這從理論上也可證實。鋼筆書法與毛筆書法是“同源”的:它們作為藝術,都以美作為歸縮,它們作為書法,都以漢字作為美化對象;它們作為線條藝術,都以寫徒手線的基本功為表現情緒意識的媒介;它們作為東方獨特的線條造型藝術,都以文字線條質感和形體風度美的追求,表現中華民族特有的氣質風貌和精神內涵。在當今,“硬筆書法家”的稱呼已並不陌生。而對硬筆書法,“橫眉冷對”,硬梆梆地要把它“入另冊”者,大概也不多了。

這原本是硬筆書法“曲低和眾”一創作氣氛活躍和藝術素質提高的必然結果。而其中速度優勢無疑在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可以這樣說,與其速度有關的筆法簡潔,線條明麗,線結構的流程和真敏感等等,體現了硬筆書法強烈的個性色彩,是硬筆書法先前賴以生存,日後靠它壯大的資本。硬筆書法的種種優勢正在不斷地顯示出來;而速度優勢還是毛筆書法望塵而莫及的呢!

認為硬筆書法筆具之“硬”,便會帶來“先天不足”,因而心灰意懶,不去作“後天努力”者,固有“井底之蛙”之嫌。反之,皈依古法,步毛筆書法之後塵,不敢越雷池一步者,尤見“東施效顰”之醜。硬筆書法應該發揚自身的速度優勢!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論硬筆書法的速度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