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21歲小夥子投軍被拒,路遇一軍官,多年後幾大軍閥焦頭爛額

小說中主人公偶獲至寶後的逆襲並不僅僅只發生在小說裡,懷才不遇的謀士投靠劉備後建功立業也不僅僅只有在《三國演義》中,自古有才華的人多有傲骨,像楊修,但有傲骨卻不懂得韜光養晦一樣無法有所建樹。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有這樣一個人,二十一歲的時候從軍投靠袁世凱,卻被袁世凱手下的將士諷刺,怒而離開,偶遇伯樂段祺瑞,在其手下效忠二十多年,為段祺瑞贏來了無數榮譽。

如果不是對民國軍閥史有一定了解,可能你都沒有聽說過這個人,名不顯聖,徐樹錚。為了和同時期但比徐樹錚輩分大的徐世昌區別來,所以人稱“小徐”。

21歲小夥子投軍被拒,路遇一軍官,多年後幾大軍閥焦頭爛額

徐樹錚出生在今天安徽省的一個農村裡,父母隨不是名家學士但也知禮數懂教育,徐樹錚年幼時便顯露才名,“七歲能詩”坊間傳其神童之名。十三歲中秀才,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徐樹錚為報效祖國,響應清政府的招兵計劃,後雖被父母苦口婆心暫時攔下,可從軍之心不變,一年後再次踏上行軍路。

一開始先是投奔袁世凱,後被袁世凱派來接見徐樹錚的朱鍾琪譏諷,憤而離開,巧遇到了當時在袁世凱手下當兵段祺瑞,兩人一見如故,臭味相投,而這一次的知遇之恩徐樹錚一報就是一輩子,不管段祺瑞以後遇到多大的困難,徐樹錚一直鞍前馬後,從未離開,直到生命的盡頭。

段祺瑞惜才愛才,支持徐樹錚東渡日本去學習國外的先進軍事技術技能,進入到日本陸軍軍士官學校學習,學成回國後投入到段祺瑞麾下。

21歲小夥子投軍被拒,路遇一軍官,多年後幾大軍閥焦頭爛額

在徐樹錚幫助段祺瑞的二十多年裡,徐樹錚最重要的一個成就就是幫助段祺瑞三造共和。第一則是在辛亥年間,由徐樹錚幫助段祺瑞擬訂擁護“共和”的通電,迫使清政府退位。對於這第一個共和,傳言有說是徐樹錚自作主張通電共和,事後段祺瑞才明白情況,被迫接受。

第二個則是袁世凱稱帝,徐樹錚支持段祺瑞堅決反對,隨後等袁世凱死去,將總統一職託福給黎元洪,段祺瑞任總理,袁世凱最終稱帝失敗,此二造共和。三造共和則是段祺瑞在徐樹錚的幫助下起兵討伐企圖復辟的張勳部,最終擊敗張勳,成功將復辟的帝制扼殺在萌芽當中。

在徐樹錚跟隨段祺瑞的期間,曾一度出謀劃策,使袁世凱、張作霖、馮國璋等大軍閥一度感到頭痛,甚至講道要對付段祺瑞就要先對付徐樹錚。在以後段祺瑞被迫下臺以後,徐樹錚仍舊為段祺瑞來回奔波,拉攏直隸督軍曹錕和其他一個北洋軍隊,使段祺瑞再次東山再起,迫使馮國璋贊同段祺瑞的要求。同時又將張作霖引入關中,使張作霖和馮國璋兩虎相爭。

21歲小夥子投軍被拒,路遇一軍官,多年後幾大軍閥焦頭爛額

徐樹錚一生除了輔佐段祺瑞,軍功赫赫之外,在地方上的建設同樣不俗,徐樹錚三訪外蒙古,實施各種政策措施,使外蒙古打消了想要自治獨立的想法,雖後來外蒙古自治,但不可否認的是徐樹錚在外蒙古的治理上作用很大。

誰也沒有想到當初那個21歲投奔袁世凱的小夥子最後在段祺瑞的手下大放光芒,如果早知道是這樣,袁世凱會不會很後悔沒有親自去接見然後把徐樹錚收在麾下呢?

參考文獻:

《徐樹錚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