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廣州 · 華嚴寺

廣州 · 華嚴寺

廣州 · 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距廣州市中心20公里有“羊城衛星”之稱的花都區。明末清初對中國佛教文化頗有影響的番禺海雲寺和丹霞山別傳寺開法第一祖,嶺南海雲詩派、海雲書派創始人,著名高僧天然和尚的故鄉就在這裡。

  華嚴寺原名觀音寺,始建於清宣統元年(公元1908年),地處花都區芙蓉大道西側華藏山(又名仙姬山),以芙蓉山脈浩氣所歸,地脈雄渾,狀如蓮瓣,清幽典雅,身臨其境,萬塵俱忘。歷史上信眾雲集,香火鼎盛,近百年來幾經興衰。

  1996年,應花都區佛教信眾敦請,在當代禪門泰斗本煥老和尚的大力鼎承下,委派丹霞山別傳寺首座兼監院印覺法師承擔重建重任。2001年10月11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正式發文批准為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

  花都形似千葉蓮花,是天設地造的佛教寶地,堪稱為“華嚴世界”,花為“華”意,取是緣起賦之義;“嚴”是莊嚴之意,“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將觀音寺更名為華嚴寺,正是順和了花都之地勢。

  《華嚴經》長達八十一卷,是經中之王。本寺導師當代禪門泰斗本煥老和尚專修華嚴經,曾經血書《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取名華嚴寺,亦是為了繼承和發揚本煥老和尚弘法利生的精神。

廣州 · 華嚴寺

  數年來承蒙各級政府的關懷,各級佛協大德的指導,護法善士的相援,本寺籌建委員會本著“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僧才、以慈善溫暖人心、以共修和諧社會”的宗旨,通過各種形式的捐贈,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徵地150多畝,建成了華嚴萬佛寶殿、天王殿、鐘鼓樓、法堂、齋堂、方丈樓、藏經樓、講堂等建築,成為海內外信眾學佛和進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2005年成立了“華嚴寺慈善功德會”,在社會福利、助學救災、敬老扶孤、放生等慈善活動中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時值目前,華嚴寺主體建築已經全面竣工,鐘樓安放的大型青銅鐘,重達萬餘斤,鐘聲洪亮悠遠綿長。已投入使用的華嚴萬佛寶殿,全部採用印尼進口紅木波羅格,52根大石柱為福建惠安優質花崗岩,最大直徑為0.6米,高8米。大殿內供萬尊聖像,當中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三尊,高6米,所有大小佛像均用紫銅鑄造,面貌生動,栩栩如生。殿內壁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造型活潑可愛,色彩豔麗多姿,置身其中,倍感法喜充滿。殿外牆壁遍圍用紅木刻制的本煥長老血書字體《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整座大殿古樸典雅,莊嚴肅穆。

廣州 · 華嚴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