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9成創業公司熬不過前3年”,陸奇:原因不是缺錢

“9成創業公司熬不過前3年”,陸奇:原因不是缺錢

硅谷資深創業者本·霍洛維茨曾這樣形容他的創業生涯:“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裡,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誠如他所言,創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到了2019年,這件事似乎變得更不容易了。

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2019年關閉的創業公司達335家,其中,還不乏淘集集、熊貓直播、暴風影音等在內的昔日明星企業。

當覆盤這些企業的死亡原因時,外界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融資難”的問題。事實上,不止上述企業,對於整個創投圈來說,2019年都顯得格外寒冷。

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19年前11個月僅有5387家企業拿到了融資,不足去年的1/2。融資收緊,資本趨於保守,明星企業尚無錢可拿,早期初創企業所面臨的形勢則更為嚴峻。

某初創企業創始人對投中網表示:“2019年特別難的一點就是融資,資本變得保守,越往後期輪次走,早期創業公司拿到融資難度加大。” 而對於大多早期初創企業來說,缺錢,很可能意味著公司的壽命無法延續。

2019年的資本寒冬可謂給創業者帶來了不小的阻礙,但寒冬卻從來不是創業失敗的原因。事實上,除了融資難題,從0到1創辦一家企業更是需要解決無數棘手的問題。

某初創企業創始人提到,除了融資,初創企業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很多創業公司遇到的第一道檻——在低成本獲取用戶上總是要走很多彎路,核心團隊有時會對業務發展方向有分歧,初創企業也很難招聘到獨當一面的人才...某投資經理也深有體會,認為初創企業不僅需要解決拿融資、搭建團隊等基礎問題,更要注重產品質量、是否對口市場、用戶體驗等種種難題。

縱觀國內的創業團隊,多靠自身摸爬滾打積累經驗,少有專業而具體的指導。某創業者向投中網表示,初創企業其實是迫切需要一些支持和幫助的,比如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些渠道,和這個領域的先行者建立關係,防止新進企業走彎路,錯路。某投資人也認為,對於初創企業而言,不僅需要業務和邏輯的梳理,更需要幫助對接投融資以及修改BP、路演等,以彌補企業的短板,強化了初創企業對業務和市場的理解。

對此,前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YC中國創始人陸奇在接受晚點LatePost採訪時也曾表示;“對創業者來說錢不是最重要的,能投錢給他們的人很多。重要的是你能給創業者帶來的能力提升和有價值的資源。”

將目光投到國外,在這方面做得比較突出的就是YC,YC是近10年早期創投領域中最成功的創業加速平臺。過去的14年裡,YC一共加速了2000多家創業公司,聚集了超過4000名創始人。所有項目的總估值已超過1500億美金,包括20家市值過10億美金,和101家市值過1億美金的公司。

“目前還沒有出現哪個真正能將YC本地化的機構。這不是一個傳統的早期投資人或者加速器能夠實現的,雖然這些都很有價值。但與YC提供的價值很不一樣,必須要手把手很重地幫助創業者解決問題。”陸奇稱。

陸奇要做的,就是將YC模式中國化,而奇績創壇就是其付出實踐的載體。

11月21日,在YC創業營結營儀式上,YC中國創始人陸奇宣佈,奇績創壇將接棒YC中國,用完全本地化的YC模式專注地服務好中國早期創業公司。

作為早期創業生態圈的新物種,奇績創壇主要向創業者提供像Co-Founder一樣,高價值的服務。投入近3個月的時間,與創始團隊一起高強度地工作,手把手通過定製輔導,高強度、高效益的提升每一個創業企業的核心能力,特別是產品與市場匹配的加速,以及在路演日獲得下一輪融資的機會。

具體來看,奇績創壇也對YC模式進行了多維度的本土化落地,同時保留了最核心的內容。

首先,奇績創壇與YC的投資結構與准入標準不同。投中網瞭解到,YC美國為每家初創公司提供15萬美元的投資,換取其7%的股份;而基於中國的創業環境與商業環境,奇績創壇的協議標準20萬美元換取5%的股份。此外,在面試與評估創業團隊的問題設置、盡調與創業營環節,其也做了不一樣的調整。

在奇績創業營,陸奇博士、欒運明(COO)和曹勖文(合夥人)會每週與項目創始人通過office hour進行溝通,幫助他們做出產品、技術、市場、融資等方面的關鍵性戰略決策。在奇績創壇第一期的22個項目中,經過十週的孵化加速後,將近三分之一的項目在路演日後的一週內獲得了新一輪融資的TS(投資條款)。

除了投資和創業營加速,奇績創壇致力於搭建一個早期創業生態,降低創業成功的門檻,提高創業成功的可能,最大化地為創業者創造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