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象棋瘋子


要知道:任何感情都會讓步於政治,這是亙古不變的鐵律!

馬皇后是明朝初年繼朱元璋之後的頂樑柱,也是唯一一對創造了“開國夫妻”神話的夫妻。如果所馬皇后能夠撐到朱允炆時期,朱棣會不會反?

符合邏輯的分析因該是雙向,我們要追根溯源的去捋順這一個話題,我們的落腳點先放在假設最初的問題上,然後逐步回答!

假設一:如果馬皇后活著,朱允炆還會不會削藩?

如果要回答題主的問題,那麼這個問題就是不可迴避的。既然已經靖難之役了,那就說明朱允炆已經削藩,試想一下,如果馬皇后在世的話,會允許朱允炆有這樣不合時宜的行為嘛?

我們都知道,並不是朱棣一直在找機會,而是自己的侄子已經把刀架在脖子上了,如果不反絕對是死路一條。馬皇后是何等賢明的皇后,怎麼能夠洞察不到這樣明顯的訊息呢?

所以,如果馬皇后在,朱允炆削藩可要要往後推,至少要推後到馬皇后壽終正寢。因為馬皇后本身就是朱元璋“子嗣戍邊”這一政策的支持者,馬皇后肯定清楚分封諸王的危害,但是盲目削藩難道危害就不大嘛?再三權衡,只有循序漸進才是正經方式。

假設二:如果馬皇后活著,朱允炆會怎麼削藩?

我們姑且為馬皇后做了這個主,那就是馬皇后支持削藩,朱允炆也開始放開手腳削藩了,那麼方式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朱允炆的削藩手段可以總結為:安罪名、羈押、抄家、弄死,這四步走戰略。其實這也是朱棣造反的直接原因之一,如果削藩之後,藩王能後以兵權換生命、以權力換爵位,至少能有生命保障。朱允炆是直接斷了朱棣的後路。反是死,不反也是死,為什麼不豁出去反了呢?或許還能博得一線生機。

所以,如果馬皇后或者,更可能採取“懷柔政策”,推行類似與“推恩令”一樣的政治制度,已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若干年後,藩王勢力自動瓦解,這才是上承之道。

假設三:如果馬皇后或者,朱棣敢不敢反叛?

我們在為馬皇后做一次主,就當是馬皇后那天喝醉了,同意了朱允炆削藩、並且是刀光劍影、殺伐決斷的削藩,那麼朱棣敢不敢反?

當然敢,不僅敢,還要打起“奉天靖難”的旗號造反,為什麼呢?

很簡單,朱棣可不是蒙恬,更不是扶蘇,賜一杯毒酒就老老實實的喝下去。朱棣從小跟隨父親南征北戰,沒有功勞亦有苦勞,這大明江山就是在他眼裡逐漸建立起來的。

此時朱標、朱樉、朱棡三位皇子都已經死去,朱棣成為皇子之長,本來有可能成為太子繼承皇位的他卻被朱元璋冷冷的拋棄,可以說是一肚子怨氣沒地方釋放。

但是在朱元璋剛走沒多久,大侄子朱允炆就連一口飯都不願意給朱棣吃了,朱允炆是恨不得將朱棣碎屍萬段,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本來讓一個學堂長大的人當皇帝已經夠痛心了,現如今連命都不給,你們說朱棣還能忍嘛?

我想這個時候不僅僅是馬皇后攔不住,就算是自己最敬仰的哥哥朱標復生也攔不住,朱棣必定造反!

當然,朱棣不是不尊重馬皇后,馬皇后的為人,宮內宮外無不交手稱讚,但是這個時候,所有的情感都要讓位於政治!

朱棣反叛成功之後,必定會善待馬皇后,這是臣服於馬皇后的威嚴,如果是被刀架在脖子上任人在宰殺,那就不是朱棣了,更不是老朱家的子孫!


楚南青史君


靖難之役,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朱允文看到叔王們的權利都非常大,讓他有一種危機感,於是下令削藩,也就是將權力掌握到自己手裡,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更何況是帝王。
(馬皇后像)

但削藩政策觸動了藩王們的利益,而且被削藩的皇叔下場都不好,這就讓燕王朱棣為了自保,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也是為了告訴世人:我朱棣不是想篡位,是我的侄子聽信小人的話,將我們老朱的江山搞得遍體鱗傷,我是出來收拾殘局的。同時朱棣還說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是嫡出的皇子,也是在為自己後面做永樂帝鋪路。看到這裡,試想下,如果馬皇后還沒死,朱棣還敢反嗎?答案只有兩個字,不敢!

燕王朱棣名不正,言不順

據《明史》記載:後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馬皇后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賢良淑德皇后,明史也給了她非常高的評價。馬皇后從小家境殷實,父母死後被郭子興收了義女(朱元璋職業生涯中的貴人),文化水平也非常高,屬於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女性。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時候就一路相伴,可以說在軍隊中也是有一定的威望。

而且馬皇后性格非常溫和,深受百姓及群臣愛戴。舉個例子,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之後,殺伐之心很重,馬皇后就經常勸諫他。當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要殺太子朱標的師傅宋濂時,馬皇后就出面立保,最終宋濂才得以平安無事。朱元璋也想動劉伯溫的時候,她也立馬隱晦的告訴劉伯溫讓他趕緊離開是非之地,劉伯溫也是立馬辭官,多活了幾年。
(馬皇后劇照)

因為馬皇后關心百姓及群臣這個特點,導致她的威望很高,很多將領也願意聽她的。如果她堅定的站在朱允文這邊,或者明確發佈懿旨,老朱的後代不準窩裡鬥,我想這對朱棣來說是致命的。這也會導致朱棣發起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及合法性蕩然無存,而且連辯解的權力都沒有,也就是朱棣名不正言不順,是篡位的行為,會被所有人批判。

削藩或許將不會實施

馬皇后是在太子朱標去世前就已經病逝,朱元璋也是再也沒有立後以表達對馬皇后的思念。朱元璋為了給朱允文留下一個太平盛世,將可能威脅到皇權的功臣,斬殺殆盡。同時在朱元璋死之前,老二秦王,老三晉王也都病逝,燕王朱棣是資格最老的皇子。

如果馬皇后在,或許朱元璋哪怕在朱標病逝後,都不會殺了那麼多功臣,因為馬皇后肯定會出面保下一部分,比如大將軍藍玉等。如果藍玉活著,朱棣還敢反嗎?估計朱棣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了。退一萬步,如果馬皇后無法阻止朱元璋清除功臣,時間點來到建文帝時期,或許削藩就不會進行。


削藩是為了將皇權集中,也是消除潛在的危險。如果馬皇后依仗在軍隊裡的威望,或許朱棣軍隊裡就有不少受過她的恩惠,真正跟隨戰爭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建文帝倚靠馬皇后,心裡就有底了,或許還會跟皇叔們關係處的非常好,畢竟有馬皇后從中協調緩和。
(朱棣像)

哪怕削藩勢在必行,馬皇后也會讓朱允文不要對皇叔們趕盡殺絕,先來看看削藩的王爺們的下場:周王朱橚貶為庶人流放雲南,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全家自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緶都被貶為庶人流放到明朝邊境。可以說朱允文對待叔叔們沒有一點親情可言,暴力過激,心腸硬的像石頭。而恰巧馬皇后是有慈愛之心,她說的話,相信朱允文肯定會聽,或許削藩就變得結局非常圓滿,中央集權也完成了,叔叔們也都願意交出權力跟地盤。

結合這兩點,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得好好想想,天下民心都不在朱棣這,而且從歷史上可以看出,朱朱允文心腸軟,朱棣才勉強贏了,如果馬皇后還在,借一百個膽給朱棣,他都不敢有所謀反之舉。
(朱棣劇照)

馬皇后如果還在,朱棣起兵就是謀逆之舉,同時或許連削藩都不會實施,因為馬皇后可以掌控全局。


歷史每日說


馬皇后不是朱棣親媽,朱棣想造反不會顧及她。但是如果馬皇后憑藉自己的政治經驗影響了建文帝,就像竇太后之於漢武帝,孝莊之於康熙,改變了當時的一些政策和策略,以至於朱棣沒有造反的理由,或者是經過評估造反沒有勝算,朱棣就不會造反了。


門前67樹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我們更應該先搞清楚馬皇后是誰,她有什麼能耐阻止朱棣造反呢?其次我們還需要搞清楚朱棣為什麼要造反?最後還需要明白為何朱棣造反能夠成功?

如果以上問題都弄清楚了,那才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準確性的回覆,所以接下來,我就帶大家從這3個方面來深入瞭解一下靖難之役。


一、馬皇后何許人也?

馬皇后(1332—1382年),“有智鑑,好書史”,大約在1352年左右被義父郭子興許配給朱元璋,後來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成為皇帝后,她也水漲船高成為馬皇后。

馬皇后主要的功績就是幫助朱元璋處理好後宮事情,她“講求古訓”,在後宮治理方面是個能手,除了後宮治理之外,馬皇后還有最大的優點就是給朱元璋做些提醒,防止朱元璋濫殺無辜。



比如朱元璋為了保住朱家江山,肆意殺戮功臣時,馬皇后就多次建議朱元璋不要繼續殺戮,朱元璋也還是聽取了一些馬皇后的建議。直到1382年馬皇后去世之前,還依舊叮囑朱元璋要“求賢納諫,慎終如始”,並願“子孫皆賢,臣民得所”,《明史》中對馬皇后的評價是“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縱觀馬皇后的一生,我們根據客觀事實而言,其實她就是一個賢內助,對於權力的控制,她並沒有什麼建樹,要說她活著,頂多也就是給皇帝朱允炆提些任用賢臣以及聽取納諫的建議,至於權利本身,還是掌握在朱允炆手上,因為馬皇后從歷史資料而言對權利並不感興趣,也不會像武則天一樣讓朱允炆成為傀儡皇帝自己掌權。

單純從馬皇后的生平事蹟以及能力而言,她對於控制朱棣或者靖難之役並沒有什麼決定性作用,換言之,也就是說即使馬皇后在世,靖難之役一樣要發生。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二、朱棣為何造反?

朱允炆原本是朱元璋大兒子朱標的第二個老婆生的孩子,朱元璋登基之後將朱標立為太子,可惜朱標太早就去世,去世後朱元璋才把朱標的第二個老婆扶正成為太子妃,然後立嫡孫子朱允炆為太子。


朱元璋這個操作,其實我是無法理解的,他的兒子朱棣,在朱標以及前三個哥哥相繼去世之後,按理來說就是最年長的,而且朱棣戰功赫赫,沒有理由不立朱棣為太子,朱元璋的做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就讓朱棣以及其餘兒子都在內心有些許不滿,只是不敢說而已。

後來朱元璋於1398年去世,朱允炆登基成為皇帝,這個年輕的皇帝史稱建文帝,可是由於年齡太小,而且朱元璋只給他留下“三文一武”大臣來輔佐支持朱允炆處理朝政,可以說難度係數較大。

朱允炆沒有賢臣相伴,自己還急功近利,一上任沒有幾天就開始削藩,對他的叔叔們權利進行限制收回,他的做法還相當殘忍,先後將周王以謀反之罪直接貶為庶人,發配雲南、齊王也是謀反,廢為庶人、代王被廢、湘王更是被逼得舉家自焚。

削完這些之後他還打算繼續削岷王、燕王朱棣,他的手段殘忍,沒有留下絲毫餘地,已經徹底引起各地藩王反感,可是朱允炆還沒有自知之明。

輪到朱棣的時候,原本朱棣也沒有想造反,可是他派人收回了朱棣北平的兵權,還把朱棣的燕山三護衛嚴密控制,朱棣一看形勢不對,再看看那些兄弟的結果,最終朱棣也是綜合利弊不得已而謀反發動靖難之役。




三、朱允炆為何會失敗?

原本朱棣手上所有兵力加起來也就十萬左右,而朱允炆全國兵力差不多接近200萬,實力懸殊如此之大,為何朱棣還能反敗為勝呢?

其實這就和朱允炆的軍事能力以及經驗謀略有直接關係,年輕的朱允炆論經驗以及手段謀略斷然趕不上朱棣,關鍵身邊還全是一群能力不足的大臣。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允炆才開始就已經陷入悲哀之中。比如最開始朱允炆叫朱元璋留下來的武將耿炳文帶領13萬大軍去平叛朱棣,原本按照當時實力而言,朱棣肯定要失敗。

可是朱允炆倒好,眼看56歲的耿炳文被朱棣先後襲擊損失三萬兵馬,就開始坐不住了,耿炳文一再強調要守城熬死朱棣,讓他兵力耗盡,就可以不戰而勝。

但是朱允炆斷然不聽耿炳文的,而是聽取一個文臣黃子澄的建議用李景隆那個乳臭未乾尚無作戰經驗的孩子作為主帥,最終導致朱棣運用游擊戰術將朱允炆十萬大軍逐漸消耗,再抽時間去內蒙古找到寧王朱權借兵八萬,讓朱棣實力雄厚,勢不可擋,最終朱允炆大敗。

也許你會好奇,全國接近200萬的兵力,為何當時只有13萬去平叛朱棣呢,這就和朱允炆削藩有很大關係,由於他的殘忍手段讓所有藩王都感到害怕,如今朱棣起兵造反,大家當然選擇隔岸觀火,沒有人願意插手幫忙,所以調遣兵馬難,想要尋求支援更難。

在這樣的形勢下,基本相當於朱允炆已經失去軍心,又怎麼可能勝利呢?


結語

綜上分析,我覺得即使馬皇后尚且在世,她對整個靖難之役又能怎樣控制呢?朱允炆是皇帝,即使馬皇后對他好言相勸,朱允炆又何嘗會聽呢?至於朱棣,生命垂危,迫不得已,又憑什麼聽取馬皇后意見不起兵造反?


所以歷史始終就是歷史,某件歷史事件的發生,遠遠不是某個人可以阻止或者徹底改變的,而是需要整個大環境的配合,才可能將一件事情做成功。清朝時期的曾國藩看著朝廷腐敗,自己用一生的努力去改變,到最後換來的一樣還是自己累死,而國家依舊走向衰亡。



嗔痴歷史觀


既然假設在馬皇后活著的時候,朱棣是否敢起兵造反,那麼我們就首先要找到朱棣起兵造反的原因和馬皇后之間的關係。

正史中記載,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嫡子,但不是嫡長子,因此在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做太子的時候,朱棣是沒有希望做皇帝的。早年的朱棣配合大將軍藍玉,在今天北京的周邊共同打擊蒙元殘餘勢力,表現出了很高的軍事才能。

二十三年,同晉王討乃兒不花。晉王怯不敢進,王倍道趨迤都山,獲其全部而還,太祖大喜,是後屢帥諸將出徵,並令王節制沿邊士馬,王威名大振。——《明史·本紀第五》

但是,同時期的太子朱標卻表現出了隱隱的君王之範,通過臨朝聽事力圖矯正朱元璋過重的懲罰政策;面對已經封王的手足兄弟犯下的過錯,太子朱標也盡力在朱元璋面前加以掩飾,使得不少藩王免於處罰。因此朱標不光在大臣中的威信很高,各地的藩王也都很支持他。因此太子朱標在朱元璋駕崩之後,繼任皇位是無可挑剔的。

無奈天公不作美,朱標在巡查陝西回到南京之後,就一病不起,不久之後就駕鶴西去了,‘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慟哭。’此時,朱元璋面臨重新選擇繼承人的問題,在朱元璋的在世的眾兒子當中,作為嫡子的朱棣應該是首選,在孫子輩中自然是朱標的次子朱允炆是首選。

在這兩個繼承人之間,不知道是因為朱允炆整天就生活在眼前,還是因為朱棣和朱元璋一樣殺氣太重,反正朱元璋最終選了嫡孫朱允炆作為繼承人。朱棣那?在聽到哥哥朱標去世之後,心情自然是沉痛,因為太子朱標曾在朱元璋面前為朱棣求情,才讓朱棣免於處罰,‘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但是悲傷之後,朱棣馬上想到的是按照順位繼承的原則,自己變成了太子的最佳人選,因此又是一陣欣喜若狂。

等啊等啊,朱棣始終等不到讓自己進京的聖旨,就感覺到情況不妙。不久,南京傳來已經立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的消息。朱棣聽到消息之後,是無比的失落,知道事情已經萬無更改的可能。首先,歷史上立皇孫為皇太孫的並不在少數。例如,北魏皇帝拓跋浚、南齊皇帝蕭昭業、金國皇帝完顏璟等等,都是以太孫的身份榮登八寶。再說,朱棣不同意又能怎麼樣,起兵南下討伐老爹朱元璋嗎?恐怕自己還沒出北平城,就被拿下了。冷靜下里的朱棣,只好繼續安靜的做自己的燕王。心中雖有不甘,但是也只能忍著。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作為太孫的朱允炆即位。年輕的朱允炆即位之後,在治國方面嚴重缺乏經驗,因此特別依賴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在建文帝最開始執政的時候,在三位大臣的輔佐之下,朝廷的氣象煥然一新,洪武朝人人自危的緊張氣氛也一掃而空。

詔告天下,舉遺賢。賜民高年米肉絮帛,鰥寡孤獨廢疾者官為牧養。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振罹災貧民,旌節孝,瘞暴骨,蠲荒田租。—《明史·本紀第四》

但是,隨著太平日子久了,三位輔政大臣開始商量著削藩的計劃。缺乏鬥爭經驗的朱允炆又怎會不聽從那,因此在三位大儒的提議之下,朱允炆除了打造‘理想國’之外,就把經歷放在了削藩一事上。

儘管在削藩一事上,有歷朝歷代的經驗總結,但是建文一朝的削藩政策卻依然是簡單粗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有數位王爺罷黜。比如第一個被廢的周王朱橚(sù),在其次子朱有爋(xùn)舉報其父謀反之後,建文帝直接派李景隆突襲周王朱橚的宮殿,將朱橚抓住。

帝使李景隆備邊,道出汴,猝圍王宮,執橚,竄蒙化,諸子並別徙。——《明史·列傳第四》

先不管周王朱橚是否有謀反之心,建文帝首先拿他下手的原因是害怕周王支持燕王朱棣,因為這二人是同母的兄弟。朱棣登基之後,恢復了周王這一支脈的爵位,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故技重施告發長兄朱有燉謀反,最後被英明睿智的宣宗皇帝識破,朱有爋被廢為庶人。

弟有爋數訐有燉,宣宗書諭之。有爋與弟有熺詐為祥符王有爝與趙王書,系箭上,置彰德城外,詞甚悖。——《明史·列傳第四》

由此可見,周王謀反的事情並不可靠。但是建文帝不管這個,在其為了削藩而削藩的政策之下,只要找到一個藉口就可以了。在這種簡單粗暴的削藩政策下,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周王朱橚、代王周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fù)、岷王朱楩(pián),這五位手握兵權的王爺相繼被廢。湘王朱柏素有才能,朱元璋在世之時對其讚賞有嘉,但是建文帝依然藉口湘王謀反,想趁機將其抓住。時年僅二十九歲的湘王朱柏悲痛萬分,最後只能於宮殿之中自焚以明志,‘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諡曰戾’。

在五位手握實權的王爺陸續倒臺之後,朱棣內心惶惶不可終日,因為在所有的王爺之中,燕王朱棣是實力最強的一個。建文帝朱允炆這是在殺雞儆猴,或許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燕王朱棣在裝瘋賣傻兩年之後,公元1399年6月,建文帝終於鬆口送朱棣的三個兒子回北平。再無後顧之憂的朱棣,為了不坐以待斃,在同年8月開始以消滅朝廷的貪腐官員為名,起兵攻擊北平周邊的府縣,以試探朱允炆的態度,就此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燕王朱棣曾有兩次想舉兵的衝動:一次是朱元璋改立朱允炆為繼承人的時候,另一次是朱允炆推行削藩的時候。這兩次事件發生的時候,馬皇后都已經過世,如果馬皇后還在世的話,結果會是怎樣那?

朱元璋改立朱允炆的時候,雖然馬皇后已死,但是朱棣是不可能起兵的。這個時候都不用考慮馬皇后,朱棣即使再想做皇位,有朱元璋在世朱棣也只能忍著,否則會死的很難堪。

朱允炆推行削藩的時候,朱棣真的起兵造反了。如果馬皇后在,朱棣還會不會起兵造反呢?答案是不會。原因很簡單,雖然朱元璋制定了後宮不得干政的鐵律,‘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但是並沒有什麼用,就像朱元璋制定的宦官不得干政的鐵律一樣,都是擺設。《明史·后妃傳》中就有馬皇后多次規勸朱元璋,使得很多大臣免於刑罰的記載,‘帝前殿決事,或震怒,後伺帝還宮,輒隨事微諫。雖帝性嚴,然為緩刑戮者數矣’。同樣,朱允炆執政的時候,馬皇后也會多多少的干預朝政。

而且史書記載,馬皇后對待諸皇子素來仁慈,‘妃嬪宮人被寵有子者,厚待之‘。當建文帝在粗暴的推行削藩政策的時候,馬皇后肯定不會不管不問,任由建文帝殘害自己的孩子們。比如湘王朱柏,肯定會跟馬皇后解釋,從而不會發生自焚以明志的事情。如此以來,諸藩王就不會跟朝廷離心離德了,精明的朱棣自然就沒有造反的勇氣了。

馬皇后從朱元璋未發跡之前,就一直相伴左右,在朝中素有威名。如果馬皇后在世,以她的經驗,首先就不會同意建文帝簡單粗暴的削藩政策;以她的威望,朱棣斷然沒有起兵的勇氣。


歷史淘沙


我們都說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歷史中某些大事件時,還會以不同的角度去深入看待這個事件。有時候自己的一個大膽假設,會讓這件事情變得面目全非,甚至會改變整個事件的走向。例如我們假設靖難之役時,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我們首先大致的去了解一下馬皇后

在《明史》中馬皇后是一位賢良淑德的好妻子,一位愛民如子的好皇后,同時也是一位對孩子呵護備至的慈母。

馬皇后自幼聰明,特別喜歡看史書,能詩會畫。當時朱元璋投奔義軍首領郭子興,因才能出眾獲得重用。郭子興還把義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

此後,馬氏就成為了朱元璋的賢內助。她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精心輔佐朱元璋,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她不但鼓舞士氣穩定軍心,還勸解朱元璋不要濫開殺戒。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馬氏身為皇后,貴為一國之母。她不僅成為後宮典範,還愛民如子。太子朱標的老師宋濂以及商賈鉅富沈萬三等人都是在馬皇后的求情下,得以免去死罪。

靖難之役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朱元璋駕崩後,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位繼承人並不是從朱元璋的兒子中選擇一個人來繼承,而是選擇了皇太孫朱允炆來繼承大統,這在歷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

朱允炆上臺之後,聽從文官集團的建議進行了一系列過激的削藩行動。一年之內就把5個舉足輕重的藩王被廢,最重要的一個藩王燕王朱棣就成了朱允炆的下一個目標。

朱棣在朱允炆進行削藩的時候就開始準備做好對抗他這個侄子的準備。由於他有三個兒子在京城作為人質,他在1398年和1399年搞了許許多多鬼把戲,不僅裝病,還裝瘋賣傻。

經過一段時間對朱允炆的麻痺後,他請求遣反他的兒子們。朱允炆竟然在1399年6月真的把朱棣的3個兒子都放回去了。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朱棣,在他兒子們歸來一個月後,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改變歷史走向的靖難之役。

如若靖難之役發生時,馬皇后還在朱棣敢造反嗎?

  • 首先,馬皇后絕不允許她的子孫自相殘殺

朱允炆登基稱帝時,如若馬皇后還在世,以她仁慈的性格,絕對會阻止朱允炆做出如此激烈的削藩動作。而朱允炆同樣也不敢有半點違逆馬皇后的舉動。沒有了過激的削藩,也就不會有後面的靖難之役。

  • 其次,馬皇后也絕對不允許朱棣做出謀逆之事

馬皇后還在世,朱棣也不敢行如此大逆不道之時。儘管朱棣是不是馬皇后所生有很大的爭議,但馬皇后視朱棣為己出。在古代講究忠孝仁義的社會里,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要遵守其中的規則。

  • 最後,馬皇后還在的話,朱棣就師出無名

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打的是“清君側”的名義,而馬皇后還在的話,朱允炆作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她肯定會輔佐他治理大明朝。這個時候朱棣再反就是在對自己的父母不忠不孝。

結語,靖難之役發生時,馬皇后還在的話,朱允炆也不會進行如此激烈的削藩行動,而朱棣更是不敢也不可能進行造反。


觀景說史


題主的這個提問,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側重點不同,得到的答案也會不一樣,歷史君以這兩種側重點簡單分析之,第一種側重點強調靖難之役,也即朱棣的靖難已經發生,結論就是朱棣已經造反,不是敢不敢的問題,最終結果與歷史的走向一樣,朱棣成為新一代帝王;第二種結論強調馬皇后還活著,朱棣還敢造反麼?結論則是朱棣不敢,歷史發展進入另外一種可能。

細說第一種,此時朱棣已經靖難,相當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馬皇后雖然很有威望,但在這種危急時刻,馬皇后已不能再扭轉什麼,剩下的和歷史上一樣,就是朱棣於與允炆之間的軍事較量。以朱棣的軍事才能,歷史早已告訴我們結果,朱棣入主南京城,不過建文帝的下場可能會有所不同,朱棣看在馬皇后的面子上,不殺建文帝,建文帝也不會自焚。

第二種假設,馬皇后還活著,靖難之役還未發生,這種情況下朱棣想要造反的理由不復存在,在歷史上朱棣造反無外乎建文帝削藩太過急切,短時間劇烈的損害了藩王的利益,再加之自身的野心,這才造就了朱棣的謀反。

在馬皇后活著時,有幾點不能忽視,其一建文帝削藩問題,馬皇后不會坐視建文帝劇烈削藩,在她的干預下,削藩會緩慢進行,或者以另外一種方式進行,如此做法不會激起藩王們的同仇敵愾。建文帝經過幾年的施政,威望也有了,一切會水到渠成,朱棣就算想造反,理由也不會充分;其二以馬皇后的威望,再加之她對建文帝施政的影響,朱棣原本就對馬皇后尊敬,他想謀反的野心只會被無限稀釋,最終朱棣會放棄謀反。

不過一切終究只是假設,歷史沒有按照後人的設想去演義,馬皇后早已仙去,朱棣也選擇了造反,最終歷史如史書呈現的那般,朱棣再造了明朝的輝煌。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在這裡我想向大家提出另外一個問題:假設歷史上沒有慈禧,清朝就能順利完成變法圖強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慈禧是封建頑固派的代表,但是縱使她不存在,那麼多封建勢力也不會容忍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慈禧的存在只是讓那場新與舊的鬥爭的天平傾斜到了頑固封建勢力這一邊,但他們的根本利益是不可調和的。靖難之役也是如此,馬皇后的存在可能會是這場戰爭變得不那麼殘酷,但卻無法阻止它的發生。



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利益的衝突。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孫子穩當的繼承皇位就將對他皇位可能產生威脅的大臣,將軍殺光殆盡,把他自己的子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朱元璋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他的孫子朱允炆安穩的做皇帝,但是沒想到各地藩王的勢力日益強大,隱約有威脅皇權的意思。朱允炆為此也很是忌憚,由於害怕自己的皇叔會突然站起來搶奪自己的皇位,所以,朱允炆便和親信之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措施進行削藩。


他們向建文帝朱允炆提出來兩個建議:一是徹底的廢黜諸位藩王,二是減少他們對政治,軍事大權的控制。而此時恰逢兩個勢力比較雄厚的藩王相繼去世,只剩下了現在最為年長權勢又大的燕王朱棣,於是建文帝採用了第一種方案。

朱允炆的這個舉動徹底激起了燕王的反抗,於是他打“清君側”的口號發起進攻。

當初朱元璋為了保證皇帝對分封藩王的控制便在他的《祖訓錄》中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來制約藩王的行為,不過後來《祖訓錄》又被做了稍加修改。其中有一條是這樣說的,如果有“奸臣”在朝廷當道,諸位藩王可以集結他們的軍隊,等候皇帝下達命令召回他們“撥亂反正”,不過在完成了捉拿奸佞之臣的任務之後應立即回到封地。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對後世留下了嚴厲的警告,禁止他們對《祖訓錄》中的內容進行改動,否則就算是皇帝,也可以對他進行群起而攻之。

朱允炆先觸犯了藩王們的利益,在他們看來已經違反了祖訓,再者人們一直把削藩的政策看作是黃子澄和齊泰出的主意,這也就為燕王的發兵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

結果便是朱棣兵臨城下,逼迫朱允炆退位,自己在繼位以後就將生母改為馬皇后,以便於讓自己的皇位看起來更理所當然。

如果馬皇后真的還活著的話,她是無法改變皇權受威脅和藩王勢力過大之間的矛盾的。

如果想要靖難之役不發生的話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朱允炆不削藩,等待著有一天藩王起兵造反;要麼就是朱棣甘願被削藩。這兩種情況無論哪一種都不太可能,

一,朱允炆削藩的原因是因為藩王權利太大,沒準哪一天會找出理由謀反。

二,馬皇后雖然心善,聰敏,有才華也無法阻止人家造反,在皇位面前連親兄弟都不重要了,更何況親情,況且不管誰登上皇位她都會是太后。

三,朱棣就更不用說,朱棣又不是馬皇后的兒子,雖然對她也十分敬重,可是如果馬皇后發話不讓他起兵的話,很可能還會被朱棣誤會她自私自利,一心只想著自己的孩子。

綜上所述,就算馬皇后在世也改寫不了歷史。


小姐姐講史



這個問題比較獨特,但是宋安之認為,如果馬皇后真的可以活到靖難之役發生的年代。

那麼更接近現實的場面不在於朱棣敢不敢造反,而在於朱棣有沒有合理的理由造反。

因為按照馬皇后的性格,根本不會允許建文帝朱允炆如同廢藩一般的削藩。

我們來看看朱允炆的削藩成績,短短几個月連削五王,其中湘王朱柏被逼的是自焚而死,剩下的周王等四王都是被廢為庶人,然後被徒遷偏遠之地或者禁錮起來。

雖然這其中五王並非馬皇后親生,也就是周王的生母有爭議,有可能是馬皇后有可能是碽妃。在這裡就暫時算為與其他王爺一般並非馬皇后親生,但這些藩王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嗣,馬皇后絕對不可能放任建文帝朱允炆這般削藩的。

畢竟馬皇后是開國皇后,朱元璋清洗功臣的時候也保全了不少人,還是頗有聲望的,她這個祖母反對建文帝朱允炆肯定是有效的。更何況她是反對孫子朱允炆迫害自己名義上的那些兒子,是師出有名,所以根本不會出現建文帝朱允炆那般激烈的削藩情況。

本來建文帝朱允炆這樣心狠手辣的對叔叔,其他沒有被削的實權藩王還有一些大臣肯定不滿意,朱棣一起靖難,這些人肯定是默默地的支持朱棣,最起碼不會在朱棣背後捅刀子,這可以視為朱棣巨大的政治優勢。

但如果馬皇后在世的話,阻止建文帝朱允炆那般削藩的話,那麼朱棣就沒有這種政治優勢了,自然是勢單力薄。

所以宋安之認為這是不是面對馬皇后,敢不敢反的問題了。而是朱棣失去了政治優勢,還會不會反的問題了。

而這個推理才是符合如果馬皇后活到靖難時期的接近現實的推理。

至於朱棣還會不會呢,宋安之認為應該不會了,因為朱棣沒有了巨大的政治優勢了。


宋安之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一切都會不一樣。馬皇后在明朝有著絕對的地位和威望。朱允炆繼位,有馬皇后坐鎮,就算朱棣有天大的膽子,想要造反也是困難重重。

(朱元璋與馬皇后劇照)

大明江山是馬皇后和朱元璋同甘共苦一起打下的,當年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又在郭子興死後繼承了他的地位。

而馬皇后是郭子興的養女,正因為朱元璋英明能幹,表現突出,在軍中展現了各方面的才能,所以郭子女把養女許配給朱元璋。

馬皇后在朱元璋一路走來,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幫助,兩個人相濡以沫,情比金堅。

在政治上,朱元璋雖然以鐵腕著稱,但有時也要聽馬皇后的建議。

國家危難之時,馬皇后雖是一介女流,上不了戰場,但她發動後宮勤儉節約,把省下來的錢財用於支援前線,多少將士都感念馬皇后的恩德,她不愧為一國之母,堪稱典範。

當年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留下一個太平盛世,怕他太過軟弱降服不了那些功臣,大開殺戒,是馬皇后明裡暗裡保護著這些人,救下了許多人的性命。

如果馬皇后還活著,她絕不會允許朱棣造反,即使朱棣執意造反也會困難重重。如果馬皇后活著,她也會勸告朱允炆不要急於撤藩,這會降低朱棣造反的機率。

朱元璋死前一再叮囑朱允炆萬萬不可急於撤藩,否則後患無窮,可朱允炆偏偏沒聽朱元璋的勸告,最後把朱棣逼上了造反的道路。

朱棣雖然一直覬覦皇位,但也不敢冒然走上造反這條路,朱元璋不讓朱允炆撤藩就是怕他逼得藩王狗急跳牆,公開反抗。

明朝藩鎮割據的弊端雖然很嚴重,但為了大局的穩定,不能急於撤藩。可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按捺不住那顆熱烈的心,先後把十幾位叔叔要麼軟禁,要麼廢為庶人,甚至有的被逼自殺。

(朱允炆劇照)

這些朱棣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生怕有一天厄運會降臨到自己身上,與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為強,所以他打著“清軍側”的旗號,舉兵造反,將朱允炆推下皇位,自己登基,成為史上的明成祖。

如果馬皇后在世的話,她雖然不會干預朝政,但朱允炆必然要顧及到爺爺朱元璋生前的遺囑,也會聽取奶奶的意見,必不會將自己送上絕路。

朱允炆必竟還是太年輕,過於意氣用事,他的初心是好的,可朱棣豈是普通之人,那也是千古一帝,以朱允炆的實力無法與朱棣抗衡。

(朱棣造反劇照)

兩個實力不在同一水平的人,輸贏早已註定,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原因的促成,朱棣雖走了一步險棋,最終還是人生的贏家。只是不知朱元璋在地下有知會作何感想,他花盡心思要保護的人敗在他的無能和不聽話,他一人想要避開的鋒芒還是刺傷了他最愛的孫子。可是朱棣的功績有目共睹,有這樣的兒子朱元璋就算再生氣,也該欣慰的吧。(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