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熊偉:國家管網順勢而生 市場各方借勢而為(上)

SHPGX導讀: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後,將逐步催生多渠道、多主體供應格局。接下來市場將如何演變?各方主體影響幾何?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管道氣交易部負責人熊偉撰文解讀。今日播發上篇《熊偉:國家管網順勢而生 市場各方借勢而為》。

熊偉:國家管網順勢而生 市場各方借勢而為(上)

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後,將逐步形成多渠道多主體供應格局,但不足以改變上游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下游企業競爭壓力加劇,將迎來新一輪洗牌。管輸費用短期不會明顯下降,國內氣價將出現“短期升高、長期緩降”,沿海地區不再是價格高地。天然氣市場體系將會重塑,門站價格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將出現“條+塊”定價模式,各區域逐步實現同網同價,交易中心市場化定價成為常態,將形成價格標杆。

1、國家管網公司順勢而生

(一)政策推動水到渠成

國家2005年啟動天然氣市場化改革以來,2012年確定 “放開兩頭、管住中間”價格改革目標,2014 年以來相繼頒發管網公平開放相關政策。

2017 年 5 月,印發了《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輸配氣成本和價格”監管,加快放開“氣源”和“銷售”價格,政府只對屬於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的管網輸配價格進行監管。

跨省管道管輸價格已核定並公佈,各省省內管輸價格和配氣價格成本核定尚在進行,天然氣價格改革“管住中間”環節接近完成,天然氣市場化已奠定基礎。

(二)主幹管網初現雛形

2004年,西氣東輸一線工程投產,正式拉開我國天然氣利用序幕,2010—2018年年均增長214億方,年均增速12.5%,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由2000年的4%上升到7.8%。與之對應的是天然氣管網快速建設,2018年底建成長輸天然氣管線7.6萬公里,12月初中俄東線北段投產,已建成“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就近供應”供氣格局。

我國長輸管網建設需提要落實資源、市場,主幹線輸送能力主要基於上游油氣田或境外進口氣資源量,而不是下游市場潛在需求。目前幹線管道里程和密度僅為美國的1/8,主幹管道建成後處於高負荷運行狀態,在採暖季基本無剩餘能力。

長期以來,管網設施都是上游企業內部單獨規劃及投資建設,建成後相互獨立運營,網格化程度低。經過2017年冬季考驗,2018年開始加強長輸管網、省網及沿海LNG接收站互聯互通建設,目前已打通部分關鍵節點。

(三)公平開放及多渠道供應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來先後建成投產慶華、新天、大唐等煤制氣,頁岩氣、煤層氣開發取得較大突破,2018年非常規氣產量達183億方,佔國產氣比例的12%。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近年中海油共同嘗試LNG窗口期開放,50餘家用戶積極報名參與,成交LNG140餘萬噸。2019年以來現貨價格持續走低,迫切需要LNG窗口期及管道更大程度公平開放,可預見資源供應主體將進一步增加。

新疆新天煤制氣2017年投產後一直由上游企業採取統購統銷模式,近日成功通過西氣東輸代輸至浙江市場。

為保障冬季供氣安全,三大油公司冬季互聯互通已經成為常態,高峰日超過4000萬方/日。

國家已經逐步放開外資石油企業獨立在中國開展油氣田的勘探開發限制,吸引社會資本加大油氣勘查開採,並將油氣對外合作項目總體開發方案審批改為備案,國內資源供應主體將逐步增加。

(四)天然氣市場和管網建設面臨機遇

據機構預測,2035年以前,我國天然氣仍處於重要發展期。2035年預計將超過6000億方,其中國產氣超過3000億方,對外依存度達50%,將逐步構建一張網,形成東西互補、南北並濟、海陸互通管網體系和資源多元、調度靈活、安全可靠的供氣格局。

亟需成立專業化的管網公司,進行國內管網統籌規劃,加快啟動新一輪天然氣管網建設,逐步建成“主幹互聯、區域成網”全國天然氣基礎網絡。

熊偉:國家管網順勢而生 市場各方借勢而為(上)

2、天然氣市場格局有望重塑

(一)上游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不會改變

國產氣供應仍處主體地位。天然氣行業勘探開發資本、技術密集,風險高、回報週期長,目前資源探礦權主要集中在上游企業手中,其他市場主體進入門檻比較高,短期效果有限。

進口氣貿易仍處主體地位。天然氣涉及國家能源安全,大型天然氣貿易均由國家層面主導,由央企簽署相關協議。國內LNG接收站運行負荷高達76%,高出世界平均負荷率36%兩倍之多,短期在採暖季並無較多窗口期。2019年現貨資源價格僅為長協的1/2,管網及接收站設施放開後,LNG現貨貿易主體會增加,若海外大型貿易商規模性進入必將嚴重衝擊長協資源,上游企業將與其複議長協價格,外部現貨LNG資源短期進入規模有限。

儲氣調峰市場仍處主體地位。地下儲氣庫高投入、技術密集,上游企業佔據陸上主要枯竭油氣藏,其他主體缺乏地下儲氣庫建設參與渠道。目前各地均在當地或沿海開展LNG儲罐建設,港華燃氣已經在金壇建設首家民營鹽穴地下商業儲氣庫,上游企業在庫容和採氣能力有較大優勢。


繼續主導資源地市場。管道獨立後,上游企業在生產經營上不再綜合考慮管輸收入等因素,就近銷售是最經濟模式。西部地區尤其是氣源地普遍離海岸線距離較遠,LNG資源競爭力不足,新疆、青海、陝蒙、川渝等地市場仍由中石油主導。山西煤層氣資源初期受制於產地較為分散、省網中間環節費用較高,上載管網外輸意願不強,更多采取在當地就地銷售模式。

市場競爭加劇但並不影響主體地位。管網公司獨立後,三大油公司資源均可進入國家管網,會加劇不同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但不影響上游企業主體地位。

(二)下游企業競爭壓力加劇

下游用氣成本將增加。管網獨立後,上游企業將優先保障自有終端,將嚴格控制外部市場增量需求。下游企業用戶新拓展市場及存量市場新增需求將需向外部獲取,儘管面臨更多氣源選擇,但均需通過市場獲取,將增加用氣成本。

下游競爭將出現白熱化。管網剝離後,從提升經濟效益及在市場低迷時段發揮“壓艙石”作用角度,上游企業會持續強勢進軍下游市場,城市燃氣行業面臨新一輪洗牌階段,小型燃氣公司面臨生存風險,燃氣公司將更加集團化、規模化。

配氣環節盈利空間面臨壓縮。中游自然壟斷環節理順以後,國家將加大具有自然壟斷屬性配氣管網監管,收益率面臨壓縮,並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向供用氣企業公平開放配氣服務。

(三)天然氣價格會出現短期升高、長期緩降

管輸費用短期不會明顯下降。管網獨立後,近期還將迎來管道建設高峰期,形成全國高效集輸網絡還有待時間,從吸引社會資本等角度,還將確保管道穩定收益,短期管輸費不會明顯降低。但從長期來看,隨著互聯互通逐步完善,注氣點、取氣點相互交織,管輸效率將得到極大提升。管網設施建成完善後,將降低外部資本需求,將適度降低管道投資收益。在役管道資產折舊逐年提取完畢,管輸費率將得到降低。

合同外用氣價格將降低。管網獨立後,當前的單氣源用戶均將變為多氣源用戶,不再侷限於從一家上游企業獲取計劃外資源。將出現不同主體在交易中心投放資源,計劃外用氣競拍價格將出現下降。

合同內用氣價格預計短期升高、長期緩降。管道從上游企業剝離後,天然氣批發屬於純虧損業務,為彌補進口長協虧損,上游會加大推價力度,力推非管制氣資源市場化定價,短期合同內天然氣價格會出現上漲。從長期來看,隨著市場主體增加及管輸費率降低,此外天然氣市場化程度提升後,將逐步形成“中國價格”,有利於消除“亞洲溢價”,將降低天然氣進口成本,天然氣價格出現下調。

(四)天然氣定價體系將會重塑

管輸費將從分銷價格中剝離。當前門站價將氣源價與管輸費捆綁,實行“基準價+浮動幅度”,管輸價格從門站價中剝離後,可實現氣源價充分競爭。今後對願意承受價格波動及氣源較多的用戶,可通過交易平臺直接向上遊售氣方購買資源並即配管容,由相應管網公司安排管輸服務,可選擇不含管輸費模式。

不同省區間分銷價格將出現“條+塊”模式。為避免地區間的交叉補貼,不同地區按照管輸費率核算,管輸價格整體呈條狀,為鼓勵在欠發達區域投資支線建設,各區域逐步實現同網同價。

沿海地區不再是價格高地。中國LNG進口量佔比的快速提升和世界LNG供大於求中短期持續,將逐步出現陸地與海洋的“氣液競爭”,沿海地區一直以來作為價格高地的局勢將被打破,西部的國產氣、進口管道氣與遠洋運輸LNG資源將在河南、兩湖、江西等資源匱區形成平衡。

天然氣價格逐步由市場形成。上游企業將會將更多非管制資源在交易中心投放,尋求合理價格。其他新進入市場主體不熟悉國內市場及下游用戶,希望藉助過交易中心平臺優勢及信用體系,將資源通過交易中心投放,並利用交易平臺組織交收,實現效益最大化,交易規模和交易方式擴大後,將逐步形成“中國價格”。

面對上述機遇和挑戰,市場各方又該如何應對?敬請期待——國家管網順勢而生 市場各方借勢而為(下)

熊偉:國家管網順勢而生 市場各方借勢而為(上)

熊偉 高級經濟師

2006年7月-2008年9月,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生產運行處主辦,駐中石油北京油氣調控中心工作,獲加拿大Enbridge公司調度員證書,中控調度崗位。

2008年9月-2015年6月,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西氣東輸二線籌備組、規劃計劃處主辦、主管,負責生產運行、企管法規、計劃統計、投資管理工作。

2015年7月-2016年12月,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油氣銷售部銷售與客戶管理科副科長,負責天然氣營銷、調運、運行協調、客戶管理及線上交易工作。

2017年1月-2019年6月,中石油天然氣銷售西部公司營銷調運處調運科科長,高級經濟師,負責天然氣營銷、調運、協調監督及線上交易工作。

2019年7月-至今,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管道氣交易部負責人(總監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