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和珅的錢比清朝15年收入還多,為何嘉慶花了一年就沒了?

吳孟龍


對於和珅在乾隆一朝貪汙了多少錢,沒人能夠給得出一個準確的定數,即便是《清史稿》中的記述,也不過是一個概數罷了。

《清史稿》記載,和珅“所藏珍珠手串二百餘”、“寶石頂非所應用,乃有數十,整塊大寶石不計其數”、“藏銀、衣服數逾千萬”、“夾牆藏金二萬六千餘兩,私庫藏金六千餘兩,地窖埋銀三百餘萬兩”、“通州、薊州當鋪、錢店貲本十餘萬”,此外,“所鈔家產,楠木房屋僣侈逾制,仿照寧壽宮制度,園寓點綴與圓明園蓬島、瑤臺無異”。

和珅被抄沒的家產只有這麼多嗎?恐怕不然,之所以沒有一個定數,實則是因為他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根本沒辦法完整地統計出它們的總價值。

但是,即便和珅的家產總價值抵得上清朝當時15年的財政收入,最後流到嘉慶兜裡的又能有多少呢?

看過《鹿鼎記》這部電視劇的人想來都應該記得這麼一個情節——韋小寶和索額圖奉命去抄鰲拜的家,抄出了二百三十五萬兩白銀的家產,索額圖突然一句“千里為官也只為財”,便和韋小寶私吞了一百萬兩,每人五十萬兩。

韋小寶頓時激動得直呼:“五十萬兩,五十萬兩,你爺爺的,我怎麼花呀!”

這雖然是電視劇中的劇情,可是,歷史上也確實如此,對於被抄家的人而言抄家自然是滅頂之禍,可對於負責執行抄家的人而言卻是一個發財的好機會。

所以,奉命去抄和珅家的官員豈會錯過這麼一個發財的好機會?一層層刮下來,這個數目恐怕也不在少數了。

此外,和珅被賜死之後,仍然有人向嘉慶皇帝舉報說和珅還有很多隱藏著的家產,要不咱們一塊抄了?

也許是嘉慶皇帝覺得自己的吃相太難看了,又或者是考慮到繼續抄下去的話會牽連出更多的人,從而導致朝堂動盪,所以決定不再抄了,也放過了和珅以前舉薦的以及討好賄賂和珅的官員。

所以,和珅的家產實際上落到嘉慶口袋裡的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多,至少肯定值不了清朝15年的財政收入,當然也少不到哪兒去。

那麼,嘉慶皇帝一夜之間從和珅手上拿到了這麼多錢,為什麼卻只花了一年便花完了?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可是,嘉慶皇帝實際上還遠沒有到吃飽的程度,乾隆皇帝留給了他一個爛攤子,吏治糜爛,官員貪腐層出不窮,經濟也陷入了頹勢,各項財政收支可沒有“乾隆盛世”吹噓的這麼好。

所以,嘉慶皇帝在接手了清朝之後,便得用錢去填補乾隆皇帝製造並且留下來的窟窿,乾隆皇帝肆意揮霍了幾十年,這個窟窿之大可想而知,這得需要多少錢?嘉慶皇帝恐怕只是想想都覺得害怕。

此外,嘉慶皇帝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填補財政上的窟窿這麼簡單,他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

嘉慶皇帝自即位以來,清朝便一直不太平,一直到乾隆皇帝在嘉慶四年去世的時候,鬧了幾年的白蓮教起義仍然沒有平定,從1796年到1804年,嘉慶皇帝用了8年的時間這才基本上平定了這場持續數年的“教亂”,打戰燒的是什麼?是錢!

養兵,用兵,哪樣不是在燒錢?

清朝為了平定教亂,投了太多的錢了。

這一年,嘉慶皇帝還免了陝西35個廳州縣、四川36個廳州縣、湖北47個州縣衛、甘肅48個州縣和河南湖北二省的67個州縣的賦稅。

除此之外,嘉慶皇帝還金手一揮說“普免天下積年逋賦”,不論哪個省哪個州哪個縣,你們過去幾年中還沒有繳上來的賦稅,朕通通給你們免了!

對於部分地區,嘉慶皇帝不僅得免除賦稅,說不好還得往裡砸錢呢!拋開政治,從錢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一筆只出不進的虧本買賣。

從這一點來看,嘉慶皇帝這個人雖然能力一般,但是還挺會做人,不論他是出於什麼目的免除了這些州縣的賦稅和各省以往欠下的賦稅,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生活負擔,這一點確實值得肯定。

只是,他這麼做好事的後果卻是他賺不到足夠的錢,畢竟清朝作為一個農耕國家,田賦是它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免除了賦稅,當然會導致財政收入的降低。

他還得給官員發工資,發了工資還不算,手底下的官員還會貪汙,這兩筆錢算起來應該也不會太少。

此外,他一邊免除了賦稅,一邊他空有一身家當卻不會開源賺錢,所以也只能收著“地租”小心翼翼地過日子,和坐吃山空沒什麼兩樣。

所以,別看嘉慶皇帝抄了和珅的家,發了一筆橫財,可真要用起來的話,和珅的數億家產還是不夠用。


寧糊塗


嘉慶親自下旨將和珅家抄家,得到了8億兩白銀,按理說嘉慶非常的高興。

但是僅僅一年之後,他就發現自己又沒錢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嘉慶為什麼這麼悲催呢?

嘉慶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悲催的皇帝,雖然登基了,但是權力被乾隆牢牢的握在手裡,再加上有和珅這個奴才給乾隆幫忙。

所以嘉慶作為皇帝,不僅是沒錢、沒權,還要看和珅這個“二皇帝”的臉色,壓抑的都快要瘋了。

當然,這也是乾隆死後僅僅15天,和珅就被迫不及待的嘉慶賜死的終極原因。多虧和珅有一個固倫和孝公主當兒媳婦,不然凌遲都有可能。

嘉慶抄家所得超過8億兩,那麼多的財產嘉慶是怎麼敗光的?

一、財產是8億兩,但是真金白銀很少。

和珅的家產確實得非常多,說是有清朝15年的賦稅總和也不為過,但是大家要注意,所謂的財產與真金白銀差別是非常大的。

和珅也絕對不可能有8億兩白銀,放在家裡面。其中更多的應該是,文物、字畫、不動產,這些不能夠變現的東西。所以,嘉慶得到的真金白銀是非常少的。

二、抄家的大臣、宗室過一到手。

抄家反正沒有一個固定的數目,裡面做手腳的地方非常的多。所以當時主持抄家的儀親王永璇、成親王永瑆兩位親王,還有手下的官兵們,一定過了一道手,最起碼其中有一小半,落到了這些親王手裡。

就連和珅的府邸,都被立足不穩的嘉慶用來拉攏恭親王,可見一斑。

三、國庫與內庫分開,大頭進了內庫。

和珅抄家所得,肯定是不可能還給那些受苦受難的百姓,而是直接充入國庫。

但是充入國庫以後,就連嘉慶都不能隨意動用,需要大臣們的同意。因為嘉慶有自己的內庫,支撐皇家開銷。嘉慶為了得到和珅抄家所得,將其中的大部分都納入了內庫,官面上當然只是一小部分,據說只有幾百萬兩。

四、白蓮教起義,花費巨大。

嘉慶可以說一個非常倒黴的皇帝,接手一個爛攤子。

剛一登基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整個白蓮教起義綿延九年多,耗費軍費二億兩,這還只是軍費,其他的各種損失就更多了。

所以和珅抄家以後,充入國庫的那點錢,真的還不夠花的。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和珅的錢比清朝15年收入還多,為何嘉慶花了一年就沒了?(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俗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學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現一個大貪官名叫和珅,是皇帝跟前的紅人、權臣,貪汙受賄,狠勁斂錢。直到新皇帝嘉慶上臺後,才扳倒了和珅,查抄了他的全部財產。據說,和珅家財大概有8億至11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15年的國庫收入,按理說新皇帝收繳這麼多的財產,即便彌補國庫虧空,還會有很多剩餘,過幾年好日子是沒有問題的,但為何嘉慶卻花了一年就沒了呢?事情原來是這樣。

1、年輕有為的和珅成為鉅貪的蛻變。

和許多影視劇裡的形象不同,和珅早年其實是一位“年輕有為”的清官。1750年7月1日(乾隆十五年),和珅出生,滿洲正紅旗人,鈕祜祿氏。父親是福建副都統。3歲時,母親產下弟弟和琳,難產去世。9歲時,父親去世。父母早亡,讓和珅兄弟非常困頓,備受欺凌。15歲,得到資助,狀況才有所改善。少年和珅一表人才,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熟讀四書五經。18歲時,才貌雙全的和珅得到直隸總督馮英廉的賞識,並把孫女嫁給了和珅。和珅因此得以“娶”入豪門。

1769年,和珅19歲參加科舉落選,在馮英廉的建議下,和珅改走侍衛路線,以文生員承襲三等輕車都尉,開啟了官場生涯。1773年,23歲的和珅就任管庫大臣,負責管理布庫。和珅認真工作負責,努力學習理財和管理知識,庫中布的存量大增,令乾隆十分滿意。1776年,26歲的和珅任戶部右侍郎、軍機大臣。這時的和珅為官清廉,能力突出,稱得上是一位年輕有為的清官。也正是在這個位置上一步步淪落為鉅貪的。

和珅就任侍郎後,一位名叫安明的官員,向和珅行賄,希望升職。和珅斷然拒絕了賄賂,但仍然向上司舉薦了安明。和珅不要錢,安明便投其所好,帶和珅大吃一頓,再到處花天酒地爽個夠。不料,這時安明的父親去世了,按規定安明應該回家守孝三年。剛剛升職的安明不甘心,便隱瞞下來,但最終被尚書得知,上奏給乾隆。乾隆大怒,安明被凌遲處死,和珅也因失察降兩級留用。

1780年,乾隆派和珅查辦雲貴總督李侍堯貪汙案。和珅假裝遊山玩水,暗中查獲了李侍堯犯罪的實據。迫使李侍堯低頭認罪,押解京師,被判斬監候。和珅因此被升為戶部尚書。但也就是在這起案件中,由於案發在外地,天高皇帝遠,和珅私吞了李侍堯的大部分財產。窮慣了的和珅,突然嚐到財富的味道,喜不自禁,從此走上貪腐之路。同年,乾隆把十公主嫁給了和珅的長子。和珅成了皇親國戚,百官爭相巴結,從此和珅更加肆無忌憚。

1782年,甘肅剛剛平定叛亂,百廢待興。32歲的和珅調用5萬戰俘,作為免費勞動力,大興建設。朝廷沒花多少錢,就迅速恢復了甘肅的經濟,乾隆大為讚賞。1783年,乾隆帝在乾清宮舉辦千叟宴,由和珅主辦。和珅發明了火鍋,宴會大獲成功。1784年,乾隆開始第六次南巡。在和珅的安排下,由各府進獻資金,包攬南巡的各項開支,國庫未花一毛錢,乾隆玩得又開心又痛快。不久,和珅就任四庫全書館正總裁。他大興文字獄,肆意打擊政敵。他也掌控科舉,以“價高者得”販賣功名,既賺足了銀兩,又收穫了大批學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貪汙集團。

1790年,和珅發明了議罪銀製度:假如官員犯罪,可通過罰款免罪。一時間,官官皆貪,但國庫銀兩充實。

1796年,85歲的乾隆退居二線,任太上皇,由嘉慶繼位。46歲的和珅再次主辦千叟宴,再獲成功。這一年,掌控軍權,任大將軍的弟弟和琳在戰爭中染病身亡,這對和珅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在朝廷上,乾隆老態龍鍾,和珅和嘉慶分立兩旁,但只有和珅才能聽懂乾隆說什麼。所以官員三跪九叩後,和珅就等同於攝政,被大家稱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慶,則毫無實權。

此時的和珅,爵封一等公,頭上頂著的官職有:領班軍機大臣、首席內閣大學士、吏戶刑三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內務府總管等數十個要職。

2、乾隆駕崩,和珅被抄家。

1799年2月7日,乾隆駕崩。第二天,長年故作老態的劉墉突然上奏,彈劾和珅。恨死了和珅的嘉慶,不顧乾隆“屍骨未寒”,立刻任命和珅為首席治喪大臣,軟禁在宮中,開始徹查。五天後,和珅被革職,逮捕入獄。隨後,沒收了和珅的全部家財。晚清外交家薛福成所著的《庸庵全集》中的《查抄和珅家產清單》,說查抄的家產中,能估值的為兩億六千四百萬兩白銀,而難以估值的地產古玩等,則難以盡述。有人估算和珅總資產有二十億兩!

在《清朝檔案史料選編》中,有一節《查辦和珅案》,涵蓋了和珅案所有的原始史料。以此估算,和珅家財大概有8億至11億兩白銀。而當時清朝每年的國庫收入,才只有7000萬兩白銀!也就是說,至少相當於十多年的國庫收入!和珅當之無愧是世界“首富”,第一鉅貪!

2月22日,在乾隆死去僅15天,當時的世界首富、49歲的和珅回到家中,以一條白綾自盡。

3、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為何嘉慶花了一年就沒了?

拿到和珅全部財產的嘉慶皇帝可以說是坐在“金山”上,但不可思議的是嘉慶一生都被錢不夠花的問題所困擾,那麼這些驚天財富都哪去了呢?

一是以清朝的官場的風氣,但凡抄家,欽差們總會在朝廷和皇帝默許的潛規則下,先過一道手,中飽私囊。當然和珅抄家這件事情嘉慶皇帝肯定的上心,兩位前去抄家的親王也不敢拿太多,但是這也是其中一個去向,更何況“任你清官似水,自有吏滑如油”,下面具體負責抄家的人又豈能放過這個大好的機會。

二是將這些罪產分潤宗室。因為乾隆時期一直對宗室保持“親親和睦”的政策,所以剛剛獨立親政的嘉慶自然也會去拉攏宗室,其中將和珅宅邸賜給恭親王就是最好的證明,現在北京的恭王府前身就是和珅的家。而且所有的土地田產以及大量不能直接變現成金銀的東西都被收沒進皇莊,將這些土地上的產出用以維持宗室以及各處皇室場所的運轉。

三是在乾隆執政後期,所謂康乾盛世便已經是落日餘暉,出現了頹敗的現象,國家經濟吏治糜爛。乾隆六下江南、四處用兵、營建宮室等等都耗費了大量錢財。據不完全統計乾隆年間的國家歲入大約是白銀5000萬兩,糧食1300萬石左右,而他所謂的“十全老人”所花費的錢財對於歲入來說都是入不敷出的,都是在做用國家的財政做抵押,寅吃卯糧的“使錢老人”。而這些後果都要嘉慶來承擔,而且嘉慶又不能否定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為,所以只能默默的做一個接盤俠,用和珅的罪產來彌補父親的虧空。

四是清朝官場貪腐到嘉慶時期已經深入骨髓。其實在康熙朝中後期,官員貪腐問題就已經很嚴重,就連國庫都快被各級官吏拿空了;到了雍正上臺鐵腕反腐、整飭吏治才挽救回了局面,清朝財政好轉,國庫充盈;乾隆登基後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就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官員的管制,特別是乾隆朝中後期官員貪腐、奢靡之風日盛,兩淮鹽引案、甘肅監糧案、山東虧空庫帑案等貪腐大案連發,各級官吏上下勾結集體貪汙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和珅就是乾隆朝官員中的“貪汙之王”。嘉慶帝雖然剷除了和珅,但是嘉慶帝缺乏父祖做大事的決心氣魄,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穩定,反腐力度有限,只是剷除了和珅等大貪官,沒將反腐制度化、擴大化,使得貪汙問題反而更嚴重了。有這一大幫“碩鼠”在,嘉慶就是有金山銀山也被搬空了。

五是清朝財源枯竭。清朝的稅賦收入主要農稅和鹽稅等商稅,這些在嘉慶時期都出了問題。先說農稅,農稅就是從種地的人身上收錢,是封建社會國家的主要財富來源。因為“康乾盛世”時中國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到了嘉慶時期人多地少的問題非常嚴重,人們靠種地普遍吃不飽飯,再加上官員的欺壓,土地日趨集中到官僚士紳手中,雖然清朝在雍正時期制定了“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政策,但由於吏治腐敗這些善政難以執行。再說商稅,清朝商稅的敗壞要怪到乾隆身上。乾隆自號“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古今第一,還曾經六下江南、大興土木,而這些都是建立在大筆錢財之上的,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兩淮鹽商。鹽商給清廷捐款的行為叫做捐輸,沒有定額,反正朝廷有事鹽商們就要掏錢,比如乾隆屢次南巡鹽商花費就得過億兩。鹽商除了應付皇帝的花銷,還要接受官吏的盤剝,為了賺錢就不斷抬高鹽價,使得官鹽滯銷私鹽氾濫,官鹽賣不出去自然收不到鹽稅,作為清朝重要財源的兩淮鹽政廢弛。另外嘉慶本人重農抑商,多次禁止開礦,進一步加強了閉關鎖國政策,嚴重影響清朝貿易,收入越來越少,坐吃山空。

六是在嘉慶年間,公元1815年至1817年雲南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饑荒整整持續了三年,民不聊生,餓殍滿地,易子而食。而且在嘉慶統治的後期,直隸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地區,頻頻遭遇大旱,百姓生活極為困苦。嘉慶年間的直接財政收入大約只有4000萬兩左右,財政吃緊,國家經濟捉襟見肘,皇帝的內帑私庫也不得不拿出錢來賑災,而內帑中的絕大部分也都是當年抄沒和珅得來的罪產。而且由於繼承了父親驕奢淫逸的性子,嘉慶在位時也是揮金如土,揮霍不已,將接盤俠的命運又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道光皇帝。

七是社會矛盾尖銳,起義頻發。嘉慶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反清起義運動高發時期,不滿貪官汙吏剝削、文字獄壓迫的民眾紛紛起義,此起彼伏,為了鎮壓起義清廷花錢如流水,再加上戰後安置重建等花銷,錢花的就更多了。比如爆發於四川、陝西、湖北等地區的白蓮教起義,從嘉慶元年到嘉慶九年,白蓮教起義軍攻佔州縣達204個,清廷為了鎮壓起義調集十六個省份數十萬大軍,花費超兩億兩白銀軍費,清王朝元氣大傷。

歷史上的嘉慶可以說是一個守成之君,面對父親乾隆留下的爛攤子、清朝統治百年間積累的各種矛盾,缺乏改革弊端的氣魄和才能,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是完全的解決問題,積重難返下再多的銀子也難以扭轉清王朝的衰落。所以,雖然有和珅的億萬家財,仍然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葛大小姐


和珅留的錢多,嘉慶花錢的地方就更多。

清朝在乾隆末年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處於疲軟狀態,只是為了維護乾隆這個十全老人的面子,才不得不偽裝成一副盛世的模樣。到了嘉慶登基的時候,問題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封建歷史上避免不了的地主階級興起這個毛病,當時清朝許多普通百姓手中已經沒有土地可以進行耕種。再加上乾隆年間滋養的官員腐敗,雍正生前一力推行的“攤丁入畝”,“官紳合一”的政策現在也難以實施。

還有就是困擾了清朝幾代皇帝的白蓮教起義。乾隆末年的時候,四川,湖北,陝西等地頻繁爆發白蓮教起義,等到乾隆去世,起義都沒有被剿滅。

嘉慶登基以後,白蓮教愈演愈烈。為了剿滅白蓮教,嘉慶花費了很大一筆錢,這其中的軍費大部分都是來源於抄和珅家抄出來的白銀。

嘉慶登基以後面臨的問題實在過於嚴重,所幸康熙還給他留下了和珅這個錢袋子,否則嘉慶這位勤政皇帝的日子可能會更加難過。


是阿維啊


樹倒胡猻散,牆倒眾人推想。

當初乾隆活著的時候,和珅大權在握,大部分朝臣都給他拍馬屁。有些大臣雖然相反對和珅,但是連和珅的狗腿子劉全都扳不倒,對和珅只能無可奈何。就連嘉慶也只能忍氣吞聲,任由和珅獨斷專橫、貪贓枉法。

乾隆剛死,嘉慶就到了出惡氣的時候。大臣們一看風頭變了,一個個對和珅落井下石,足足列出20多項無厘頭的罪行。什麼騎馬進了圓明園啦;坐轎子進了神武門啦;娶了個小妾是宮女呀;蓋房子用了楠木啦……

於是乎,曾經風光無限的和珅,被擼了頂戴花翎,打入死牢。一眾大內侍衛將和珅家裡,查抄得跟水洗過一樣。前廳後堂、閨房臥室、地窖牆縫,一處不落。看看在和珅家查抄什麼好東西?

  • 洗臉盆一個(金的);酒杯4800個(銀的);筷子接近1萬雙(金的、珊瑚的);水壺800個(銀的);貂皮260張;狐皮38張;綢緞4730卷;西洋鍾78個;玻璃眼鏡10個;玻璃鏡子10個……
  • 銀子107萬兩,金子8萬多兩了;銅錢6000吊;房子1000間;花園一個;房契地契五箱......看清楚了和珅的財產,八九億是怎麼算出來的。

所有財產雜物(大到房屋、商鋪,小到尿壺、痰盂),加上現金現銀,總共估價八九億兩白銀。中國人做什麼都喜歡誇大吹牛,什麼時候能改改?現金現銀只有銅錢6000吊、白銀107萬兩、黃金8萬兩。估價最多的是各種首飾玉器、古玩字畫和房屋商鋪。

就說那“翡翠西瓜”吧,肯定是值錢,值多少錢?還不是由人說了算!

所以和珅這個“大清首富”水分太大,說什麼超過歐洲羅斯柴爾德家族,還世界首富呢?

說出去也不怕丟人,人家羅斯柴爾德家算資產,絕對不會把鍋碗瓢盆、痰盂尿壺,都算進去把?還大清15年財政收入呢?和珅蓋個墳也要算進去嗎?

說什麼“和珅跌倒,嘉清吃飯”。和珅是真倒了,嘉靖是真沒吃著多少。嘉清在和珅跟前裝孫子那麼多年,宰了和珅以後。實實在在的也就那107萬兩白銀、8萬黃金、6000吊銅錢。

對了,那些珊瑚筷子、金筷子可以拿到宮裡,以後不用花錢買了、綢緞貂皮、金銀首飾也可以後宮,給三宮六院做衣服、裝飾。哇!又省了一筆錢!

剩下的呢?

什麼古玩字畫、玉器珍寶,又沒能折現。只不過是從和珅的庫房,倒騰進了紫禁城的庫房。不能吃,不能喝,還得派人保管,等著100年以後,英法聯軍或者八國聯軍來取走。得嘞,嘉靖給列強做了保管員。這樣一算,嘉慶這不是做了虧本生意呢?

再說那房屋、商鋪、田產那些個不動產,那時候有司法拍賣嗎?也是無法折現嘛。嘉慶只能讓奴才們打理,或者賞給八旗貴族。不過是讓這些不動產換了個主人罷了。打到和珅這個貪官,又扶起來好些個貪官。和珅府,後來不是嘉慶的弟弟:慶郡王永霖住了嗎?

凡大惡,必有大材。和珅27歲就做到戶部部長、軍機大臣、一品大員。是乾隆眼瞎嗎?和珅執掌戶部(財政部)以後,乾隆對外發兵打仗,國庫從來不缺銀子。乾隆前五次南巡,花錢花的肝顫。第六次南巡,輪到和珅打理,國庫一分錢不花,南巡辦的妥妥的,這就是能耐。

慶郡王永璘,沒啥名氣,他有個孫子可給咱國人長臉了——就是那個很有名的貪官:慶親王奕劻,跟八國聯軍籤賣國條約的那孫子(《辛丑條約》)。

嘉慶帝其實就是個臭棋簍子,和珅跌倒,嘉慶跟本沒吃飽,反而國庫空虛更嚴重。嘉慶打出“鹹與維新”口號,說是要整治內政,實際打倒和珅以後就沒音了。要整治幹嘛不整治到底,把和珅黨羽也一併收拾。

事實上,嘉慶就是沒有容人之量,他殺和珅純屬積怨,跟貪贓枉法,關係不大。而嘉慶絕對是庸君一個,清朝在他老爹手裡已經爛徹底了,他卻碌碌無為不做整治,天理教200人攻入皇宮,古今中外有這樣的荒唐事嗎?


爾朱少帥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已經八十九歲高齡的清朝太上皇乾隆帝逝世,不久一代大貪官和珅轟然倒臺,被親政的嘉慶皇帝抄家賜死。和珅是乾隆的寵臣,在乾隆朝後期權傾天下、富可敵國,是18世紀時期的世界首富,聚攬財富多達八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當時有一句民諺“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拿到和珅全部財產的嘉慶皇帝可以說是坐在“金山”上,但有意思的是嘉慶一生都被錢不夠花的問題所困擾,那麼這些驚天財富都哪去了呢?

1、清朝官場貪腐到嘉慶時期已經深入骨髓。其實在康熙朝中後期,官員貪腐問題就已經很嚴重,就連國庫都快被各級官吏拿空了;到了雍正上臺鐵腕反腐、整飭吏治才挽救回了局面,清朝財政好轉,國庫充盈;乾隆登基後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就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官員的管制,特別是乾隆朝中後期官員貪腐、奢靡之風日盛,兩淮鹽引案、甘肅監糧案、山東虧空庫帑案等貪腐大案連發,各級官吏上下勾結集體貪汙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和珅就是乾隆朝官員中的“貪汙之王”。

嘉慶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就目睹了以和珅為首的貪官集團是如何貪贓枉法的,因此對於對貪汙深惡痛絕,剷除和珅可以說是他的反腐第一槍。可惜嘉慶帝缺乏父祖做大事的決心氣魄,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穩定反腐力度有限,只是剷除了和珅等大貪官,沒將反腐制度化、擴大化,使得貪汙問題反而更嚴重了。像皇帝吃一個雞蛋內務府就要十兩銀子的事可不是光緒時期才有的,有這一大幫“碩鼠”在,嘉慶就是有金山銀山也被搬空了。

乾隆南巡

2、清朝財源枯竭。清朝的稅賦收入主要就是兩大塊,一個是農稅,一個是鹽稅等商稅,這些在嘉慶時期都出了問題。先說農稅,農稅就是從種地的人身上收錢,是封建社會國家的主要財富來源。因為“康乾盛世”時中國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到了嘉慶時期人多地少的問題非常嚴重,人們靠種地普遍吃不飽飯,再加上官員的欺壓,土地日趨集中到官僚士紳手中,雖然清朝在雍正時期制定了“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政策,但由於吏治腐敗這些善政難以執行。另外因為天災頻繁,嘉慶每年都要減免災區的錢糧,還要撥款賑災,為了一個南河治河工程就花費了4000餘萬兩,可以說嘉慶在農稅上基本賺不到錢還要往裡面搭錢。

再說商稅,清朝商稅的敗壞真的要怪到乾隆身上。乾隆自號“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古今第一,還曾經六下江南、大興土木,而這些都是建立在大筆錢財之上的,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兩淮鹽商。鹽商給清廷捐款的行為叫做捐輸,沒有定額,反正朝廷有事鹽商們就要掏錢,比如乾隆屢次南巡鹽商花費就得過億兩。鹽商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除了應付皇帝的花銷,還要接受官吏的盤剝,為了賺錢就不斷抬高鹽價,使得官鹽滯銷私鹽氾濫,官鹽賣不出去自然收不到鹽稅,作為清朝重要財源的兩淮鹽政廢弛。另外嘉慶本人重農抑商,多次禁止開礦,進一步加強了閉關鎖國政策,嚴重影響清朝貿易,收入越來越少,坐吃山空。

天理教起義

3、社會矛盾尖銳,起義頻發。嘉慶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反清起義運動高發時期,不滿貪官汙吏剝削、文字獄壓迫的民眾紛紛起義,此起彼伏,為了鎮壓起義清廷花錢如流水,再加上戰後安置重建等花銷,錢花的就更多了。

比如爆發於四川、陝西、湖北等地區的白蓮教起義,從嘉慶元年到嘉慶九年,白蓮教起義軍攻佔州縣達204個,清廷為了鎮壓起義調集十六個省份數十萬大軍,花費超兩億兩白銀軍費,二品以上官員20多人、副將以下中級武官400多人陣亡,清王朝元氣大傷;再比如東南沿海地區的蔡牽起義,受不了清政府壓榨的沿海部分民眾成為海盜,佔據島嶼、封鎖航道向過往商船收稅,最終發展成大規模反清起義,戰事從嘉慶三年一直打到嘉慶十五年;再比如爆發于山東、直隸、河南地區的天理教起義,這次起義從嘉慶十八年九月至十二月,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因為爆發於清朝統治核心地區,特別是紫禁城都差點被攻破,因此影響力空前。

嘉慶可以說是一個守成之君,面對父親乾隆留下的爛攤子、清朝統治百年間積累的各種矛盾,缺乏改革弊端的氣魄和才能,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是完全的解決問題,積重難返下再多的銀子也難以扭轉清王朝的衰落。


當狗容易做人難


清代歷史上一樁常叫圍觀群眾“開眼”的大事,就是“抄貪官的家”。

哪怕在幾個影視版本的《鹿鼎記》裡,陳小春扮演的韋小寶,抄鰲拜家時望著銀子流口水的一幕,以及周星馳扮演的韋小寶,在鰲拜家作天作地,拿著大把白銀高唱“憂懷國恨”的雷場面,不知叫多少觀眾笑破肚皮。而在真實的清代歷史上,“抄家”這事兒,也常見勁爆場面。

比如雍正年間抄直隸總督李維,“核算家產”三千六百兩,抄來抄去抄出“現金”三十四萬兩。這都還算“廉潔”的。乾隆年間查抄貪官李侍堯和王士任,這二位一個兩廣總督一個福建巡撫,家裡除了抄出大筆錢財,還抄出了各種新鮮“洋貨”,簡直和大洋彼岸的歐洲同步。另外還有浙江巡撫王亶望,家裡的宅子裡都安了夾層,藏著三千七百多個元寶——官越大,抄出來的財富越驚人,越讓人開眼。

但是跟一位大清鉅貪相比,上面這幾位,那又成了小兒科:乾隆皇帝生前最寵愛之人,大清朝“領班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鈕祜祿·和珅。

這位野史裡赫赫有名的鉅貪,生前既囂張又有錢,落馬更是突然: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駕崩,正月初四“親政”的嘉慶帝就雷霆出手,罷免和珅一切官職。正月初八正式將和珅下獄,正月十五定了和珅二十條大罪,三天後將和珅“賜令自盡”——這位大清朝的一代鉅貪,20世紀末諸多古裝劇裡的“票房擔當”,人生就此打住。

但比起他貪了一輩子的“蛀蟲人生”來,和珅更讓後人津津樂道的,卻是他鉅額的財富。以《清朝野史大觀》《清俾類鈔》等資料記載,大清“抄和珅家”抄出來的財富“八百兆有奇”,如果這個數額屬實的話,那就相當於此時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這麼大一筆錢,以《清俾類鈔》的說法“悉以輸入內府”,甚至還演變成一句流傳上百年的民謠: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可清代歷史上的一幕奇景,正在於此:理論上說,嘉慶把和珅的家產照單全收,那等於是發了一大筆橫財,那還不是財大氣粗?但事實是,在嘉慶“親政”後的一年裡,他就經常哀嘆沒錢。而在他執政的二十多年裡,“沒錢”更成了大清王朝的常見景象:這位嘉慶帝的衣食住行,一輩子都極盡簡樸,連大清官員出使外國,都常宣揚嘉慶帝“觀於宮殿多簡陋”。幾乎是天天從牙縫裡省錢,可攤上事情,還是不夠花。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吃飽”了和珅的家產,那嘉慶帝的一輩子,為何如此窮酸?

首先一條原因,就是那被誇張了的“和珅財富”。和珅的財產真有“八百兆”?看看《清實錄》的記載:和珅“落馬”後,總共被抄了兩次家,第一次被抄出了二百多個手串和十幾個寶石,還有數百萬兩白銀。第二次又抄出了上千萬兩白銀,以及和珅家牆壁夾層裡藏的三萬多兩黃金,另外還有他通州薊州等地的店鋪,“折現”後又是十萬兩白銀。

這一筆錢,比起之前的李侍堯王亶望之流,當然算是大尺度,但比起“八百兆”的“民間傳說”,卻還是差距巨大。而嘉慶帝本人呢?別看他鐵了心要和珅的命,卻真沒在乎過和珅的錢,詔書裡他就說得明明白白:“朕之所以辦理和珅者,原為其大奸大惡,罪狀昭著”。

甚至,當鑲藍旗副都統薩彬圖自作聰明,要求追查和珅“隱產”時,本以為摸準了嘉慶帝的脈,卻被嘉慶帝劈頭一頓罵,拍錯了馬屁的薩彬圖,也被“交部嚴加議處”——這就不是錢的事。

所以,嘉慶法辦和珅,既然是沒圖他錢,自然不會像好些野史影視劇裡那樣,指望靠和珅的錢,來補大清的窟窿。

而第二個原因,卻更是實在:以和珅貪來的錢,是根本填不滿嘉慶帝的“窟窿”的。

大清發展到嘉慶年間,已是舉步維艱。外加“太上皇”乾隆帝在位時,各種事“作”的太厲害。諸如“下江南”等大事,他晚年自己也承認“做無益害有益”。可承認也晚了,“下江南”的花費數字,明面上就有兩千萬兩白銀,比後來第一次鴉片戰爭賠款還多。實際更是多得多。相關的“爛賬”,當然全由嘉慶帝扛。

另外還有乾隆晚年時,越演越烈的西南“白蓮教大起義”。這事兒在乾隆帝執政時,就是鬧得兇。可那時乾隆帝好大喜功,各級官員也就各種瞞報,成天報喜不報憂。待到乾隆與和珅都前後腳離開人世,前線在各級文武官員的糊弄下,已經“糊”成一鍋粥。雖說接下來嘉慶帝發了狠,撤換了大批無能軍將,調集重兵圍剿,總算在嘉慶九年把這場大亂平定下來,可清王朝前後花費了兩億兩白銀——相當於多年後甲午戰爭賠款。

另外還有黃河大水,這更是乾隆和珅“君臣”,親手甩給嘉慶的大鍋。乾隆晚年時,在和珅的“操辦”下,河道總督成了大肥缺,歷任總督都是和珅的心腹,上任就知吃拿卡要,大清如“生命線”一般的“河務”,完全歇了菜。乾隆六下江南期間,黃河就多次發水,到了嘉慶年間,更變成了空前大患:黃河在河南山東等地多次決口,京杭大運河屢次被斷,北京城也有“斷血”風險,只能大修!

於是,也同樣從嘉慶親政起,到嘉慶九年,歷經五年時間,投入大筆巨資,清王朝完成了一次空前的黃河治理工程。嘉慶九年工程順利在衡家樓合龍,從此“全河已歸故道,江境水勢順暢”。堪稱整個十九世紀裡,拼死拼活一二十年的嘉慶帝,乾的最有影響力,效果最卓越的大事。當然,錢也沒少花。

所以,單看這幾樣,任何一樣拿出來,和珅“留下來”的那些錢,說是天文數字,其實都不夠塞牙縫。

更要命的,是嘉慶年間越發衰敗的社會經濟:人口的激增,土地兼併的加劇,叫嘉慶年間人口突破三億的大清朝,卻只擁有七百九十一萬頃耕地。國民經濟的壓力可想而知,偏偏此時的嘉慶,還抱著老一套的治國思路,閉關鎖國越發加劇,荒唐的“禁礦”政策,更遏制了經濟發展。另外極度嚴苛的“禁墾”政策,嚴禁內地農民出關屯墾。多餘的勞動力,連“找活”的出路都沒有,這大清,怎能不窮?

再加上越演越烈的腐敗,日益巨大的貧富差距,種種雜七雜八的難題,叫嘉慶一輩子,都在苦苦地撐,甚至還因“天理教之亂”,痛哭流涕下罪己詔。但說到底,他能把一個完整的大清江山,交到兒子道光帝手裡,已經算很不錯。

因為,“扛鍋”原本就重,治國的思路又與歷史大勢背道而馳,嘉慶帝面臨的治國大坑,就算再抄十個和珅的家,也是填不平啊。

參考資料:韋慶遠《清代的抄家檔案與抄家案》、關文發《清帝列傳:嘉慶帝》


我們愛歷史


嘉慶在清朝皇帝中,幾乎沒有存在感。俗話說的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雍正嘔心瀝血,為乾隆創下盛世!而到嘉慶呢,乾隆留下一片爛攤子撒手而去了,這爺孫幾個真的挺有意思,像極了輪迴。

嘉慶火速處死和珅,和珅意外入選世界級大富翁行列

乾隆晚年自稱"十全老人",好大喜功,貪圖享樂,六下江南花費巨大,十足的敗家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更是信任大貪官和珅二十餘年,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汙成風,政治腐敗,全國各地的起義此起彼伏,給嘉慶留下了更大的爛攤子。乾隆剛死不久,嘉慶就火速殺了和珅,抄了和珅的家,抄的白銀八億兩,清朝一年的稅收才不到七千萬兩,和珅的家產相當於清朝15年的稅收,民間有句“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更諷刺的是,2001年,和珅競還入選了《亞洲華爾街日報》世界級富翁行列。


和珅的錢比清朝15年收入還多,為何嘉慶花了一年就沒了?

第一官員腐敗日益嚴重。嘉慶上位後,非但沒有遏制住官員的腐敗,還越來越嚴重。八億兩白銀,經過層層貪汙,真正入到國庫的又有多少呢?打個比方,現如今法制這麼健全,網絡這麼發達,新聞上看到的腐敗官員,貪腐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千萬甚至上億,更別說當時的封建社會了!

第二各地爆發農民大起義。乾嘉慶上位不久,各地就爆發農民起義,雍正就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四川,湖南,陝西的起義軍,打仗是需要錢的,清朝那個時候的官服貪腐也十分的厲害,沒銀子誰會替你賣命!後期光是鎮壓白蓮教就耗費白銀二億兩。



第三八旗生計的問題。我們的熟知的就是滿洲八旗。八旗原本是清朝建國的支柱力量,一直受到歷代皇帝的重視,給予種種優惠。朝廷完全是包養了整個八旗,吃穿不用花錢,把最好的土地分給這些八旗子弟,俗稱圈地活動。但隨著八旗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康熙的時候廢止了圈地活動,朝廷已經養不起這麼多人了,但這些人已經好吃懶做已久,又不善於經營,要讓他們重新自謀生路實在太難。八旗生計的問題便成為每一位在位皇帝的頭疼問題。嘉慶繼位時,這種問題更加的嚴重,但還不得不養著他們,再多的銀子也不夠他們花的。



第四自然災害的問題。嘉慶年間全國各地自然災害頻發,河北、山東、河南百姓流離失所,餓死的餓死,淹死的淹死,不計其數,發生自然災害你不能不管吧,然後就撥款賑災,但是經過層層剝削,真正賑災的銀兩幾乎所剩無幾,導致各地的農民起義這也是一項重要因素。


第五海盜問題。東南沿海海盜發展已有十數年,在嘉慶年間更是猖獗,達到最頂點!不得已清朝派大量兵力前去圍剿

結語:嘉慶皇帝雖然是個好皇帝,但並不是個有能力的皇帝。清朝早已內外憂患,千瘡百孔!雖然竭盡全力企圖維護清朝根基穩固,但終究抵擋不住歷史發展趨勢,清王朝從此走向衰亡!


燈下螢火學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嘉慶這事,咋說呢?誰讓嘉慶攤上個坑兒子的爹呢?乾隆要是活的時間短點,嘉慶他也不會這麼累,所以啊這豈止是個坑啊!

而這事,您得從康熙說起。

話說滿清擱到康熙的手裡頭的時候,因為連年的戰爭,已經為了進行戰爭需要在政治上玩平衡,康熙對整個宗室實行的是寬容的政策。

啥寬容呢?簡單的說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政策,要不後邊的雍正也不會給康熙的諡號里加個仁字,讓大傢伙叫他聖祖仁皇帝不是。

當然您也不要瞅錯了,他的仁只是針對滿人的,至於漢臣還是洗洗睡吧,瞅個熱鬧就得了。

所以啊,就因為他的仁,滿清的官場上那叫個腐敗,補都不補過來,國庫虧的耗子都在哭。

要不然九子奪嫡的時候,他雍正也不會入了康熙的法眼。

雍正這人苛刻的厲害,皇家的東西,國家裡的東西,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損失,有了損失你自己個填,不夠把你腦殼揪下來填。話說那會把國家的東西往自己個小家倒騰,那都是宗室裡拿大頭。所以啊,這一傢伙就把個宗室得罪慘了,後來那史料裡描寫雍正,那就使勁的黑的,滿人壓根就不介意,根子其實就在這裡。

畢竟滿人修改歷史那也不是一次兩次的了不是。但經過雍正這麼一治理,滿清那國庫終於又豐滿了起來,老百姓在滿清這統治下也有了幾年的好日子,但氣不打一處來的卻是滿人整個群體。

但雍正這人過於勤勉把自己個的身子早早的掏空了,別說好兒子了,就是兒子也沒幾個,所以皇位就留給了乾隆。

而這乾隆可以說是康熙教育出來的。所以啊,乾隆那是特別的崇拜康熙,他這輩子啥都想和康熙比個高下。

康熙整了兩次千叟宴,他也有樣學樣不多不少也整兩次,康熙下江南,他乾隆也有樣學樣也下江南。康熙為了打仗方便玩了一輩子的仁字,他乾隆也有樣學樣把個仁字玩到了極致。

但乾隆這輩子學的都是表面上的功夫,實質性的東西他是一丟丟都沒有學到。

雍正朝好多利民的政策,在乾隆看來這就是違背康熙的意願一腳丫子全踹到了垃圾桶裡邊去了。

所以啊,康熙朝出現的弊端,在短短的幾年之後,一傢伙就全都有了。啥國庫虧空,啥奢靡無度比康熙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所以雍正朝整出來的利好,全在乾隆的手裡邊毀的啥也不剩了。滿清打乾隆中後期這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了,要俺說如果沒有雍正,乾隆打一開頭就應該走下坡路了,用不著啥中後期。

所以啊,乾隆這個二世主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這就開始開源,至於節流您想多了,乾隆的字典裡就沒有這倆字。

咋開源呢?簡單,買官賣官,老祖宗留給他的黃馬褂都能拿銀子購買,還有那雙眼花翎,單眼花翎的,要不是和珅制止乾隆都想把表示最高戰鬥勳章的三眼花翎拿出來賣,而且還想多弄個四眼五眼花翎的。

所以啊,滿清有好多好一點的規矩其實就是打乾隆這個時候破壞的,就連後來的慈禧都特別的崇拜乾隆,把乾隆好好的研究了一番。

有了六十多年的糟蹋,您覺得乾隆留給嘉慶是個啥攤子?爛攤子唄!

嘉慶接手的攤子

首先,是這官場的風氣。那叫個腐敗,國庫空了不說,那官員之間相互勾結,上下齊手欺上瞞下的那叫個玩的溜。

咱別說嘉慶,就說乾隆中後期,那些個案子,兩淮那鹽引案,甘肅的監糧案等等,這些個案子那個不是窩案大案,一拉一大串,集體貪汙,那個案子都不下上百萬兩的銀子。

您就說吧,這事到了嘉慶的手裡邊能少了嗎?不能啊!而嘉慶真真的是個平常人,壓根就沒有啥魄力像雍正那樣搞事,所以這腐敗的事,只能是任其發展下去了。

其次,滿清那會抄家您覺得那幫子腦瓜摸油的傢伙,會老老實實的去抄?啥叫雁過拔毛,他們比任何人玩得都溜,畢竟這可是發財的好機會啊!

當然這是小頭,但乾隆這輩子的虧空,你以為他這一走,就結束了嗎?哪能啊!這乾隆的虧空,您這嘉慶還得接手不是!

而且嘉慶剛剛接手國家權力,那屁股後面的宗室還瞅著天上掉餡餅,畢竟乾隆這小子定下的規矩,不管幹嘛都要把這幫玩意餵飽了,才能行事。要是雍正在的話,壓根就不想看這幫子宗室。

最後一條,滿清自打入關以後,年年都有戰事,天天都有人想著反清復明,這是歷史任何一個封建王朝所沒有的。

而嘉慶當然也不能免俗啊,白蓮教起義,攻佔的縣城多大二百多個。這得開戰吧,打仗你就得花錢,從開打到結束,兩億兩白銀就這麼沒了。

還有嘉慶朝的天災他也不少,1815年到1817年雲南這地饑荒就持續了整整三年,這還不算,其他的地也相繼發生過大的天災,您這也得用銀子吧。所以嘉慶這輩子給乾隆補窟窿不知道填進去多少,加上自己個弄的這些個事,您算算和珅的家產就算是再多,夠花嗎?

而且和珅那些個財產中有些個壓根就不能花,比方說字畫啊,古董啊。

您自己個琢磨琢磨,那個皇帝拿這些個東西去拍賣整毛毛錢,沒有魄力的皇帝還真幹不出來。

所以啊,和珅的財產被嘉慶沒多久就整沒了,當然不至於題主說的一年就花了流光,畢竟這比乾隆還敗家不是。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提到和珅,就不得不提到重用他的那位主子——乾隆。

如果乾隆是勞勃國王,和珅就是他的財政大臣小指頭。既然國王非常能花錢,就必須要有一個財政大臣給他掙錢,否則國庫就要完蛋了。

乾隆在位期間,給自己封了個十全老人的名號。這“十全”之中,就包括他四處用兵的成果。但我們都知道: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一旦打起仗來,那是非常花錢的。這些戰爭,給國庫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但對於乾隆這個浪費錢的君主來說。戰爭花錢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而已。乾隆個人的生活非常奢侈,冬天吃一頓飯,要上幾十個火鍋。除此之外,乾隆還大辦什麼千叟宴,這可是花錢的大項目。另外他南巡多次,每一次都要帶著許多人出行,這又要花費很多錢。

當英法使團來到中國的時候,乾隆在招待這些客人的時候,也是鋪張浪費得很。根據馬爾戛尼的記錄:乾隆派出了和珅招待他們,每一頓飯,都給他們準備了豐盛的食物。但為了預防食物變質,每一次都要派人扔掉舊的食物,下一頓再準備新的東西。這種鋪張浪費的行為,連英法的使臣看了,都表示瞠目結舌。

各方面加在一起之後,清政府的財政壓力空前加劇。所以乾隆才會重用“大清小指頭”和珅。和珅的斂財手段非常高明,而且是各種不擇手段。但是很可惜,和珅雖然給自己攢下了萬貫家財,也給乾隆進獻了許多財富,但在乾隆死後,財政的虧空仍然存在的。就算是千千萬萬個和珅,也無法填補這巨大的漏洞。

嘉慶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殺掉和珅,然後沒收和珅的財產,其實就是因為一點:前朝皇帝留下的窟窿太大,他必須馬上填補,才能夠安撫人心,可惜天不遂人願。白蓮教在嘉慶年間鬧事頻繁,鎮壓自然還要花錢,舊的窟窿沒補上,新的窟窿又來了。所以和珅的鉅萬家財,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正是這巨大的財政危機,才把大清朝推向了一條下滑的不歸路。而很多人眼中的“賢君”“明君”乾隆皇帝,便是這最大的罪魁禍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