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看待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演化出兩個亞型,且傳染力或有差異?發生了哪些變化?

Mc少爺


看起來這個病毒讓人越來越頭疼,其實類似流感病毒以前應該也是這種特點,所以感冒年年流行,無法消滅。人類或許只有想辦法怎樣與之共存吧!有些國家在讓兒童在小時候儘量接觸自然環境,以獲得各種普通病毒的免疫力或許是一種解決方法吧!


永恆的1o


我是一個小醫生的科普,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新冠病毒變異究竟什麼?

3月3日,《國家科學評論》發表題為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的論文,通過對迄今最大規模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

揭示了新冠病毒已經演化出L和S兩個亞型,這兩個亞型在地域分佈以及人群中的比例相距甚遠。

分析表明,這些病毒株一共存在149個突變位點,且多數突變在近期發生。進一步的數據分析表明,103個病毒株中的101個屬於兩個亞型之一。

具體而言,兩個亞型的區別在於病毒RNA基因組的第28144位點,L型是T鹼基(對應亮氨酸,Leu),S型是C鹼基(對應絲氨酸,Ser)。

通過與其他冠狀病毒比較,作者發現S型新冠病毒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從而得出S型相對更古老的結論。

常規應該是相對古老的S型新冠病毒應該產生更多的病毒株,因其有更多的時間在人群中傳播。

然而,基因組數據表明L型佔70%,S型佔30%,且每個L型病毒株比S型攜帶了相對較多的新生突變。

作者認為:L型病毒傳播能力更強,或者在人體內複製更快,因此可能意味著其毒力也更大。L型病毒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表現出症狀,因而更容易受到人工干預,通過強力的管控,感染人數大量減少。

這兩個亞型都有何不同。

S型率先出現,更加古老但是突變概率較低,同時傳染性較低,因此較容易控制。

L型後面出現但是攜帶了更多的新生突變。因此更容易發生變異,同時L型病毒傳播能力更強,但是通過強力的管控可以大量減少感染人數。

先說一個最重要的點,我們目前沒有特效藥針對新冠病毒。

雖然目前有大量的臨床試驗在進行中,但都還沒有公佈最終的結果。

臨床上目前主要是中藥治療,抗病毒臨床試驗以及對症支持治療為主。

其中對症支持治療是目前治療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手段。

對症支持治療可以理解為,缺氧我給你氧氣,血壓不足我給你補液升壓等等措施。

包括ECMO等都屬於對症支持治療的範疇。

因此這次新冠的突變對於主要的治療沒有影響。

我們接下去要做什麼?

這幾日的疫情也告訴我們疫情還遠沒有結束,國外在持續爆發,且沒有看到控制的跡象。

因此加強管控仍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要加強對基因的檢測,及時發現病毒突變。為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還要警惕新冠病毒向類似流感病毒突變的可能,最終有可能變為一個傳染性極強,致病力低,最終死亡率接近流感病毒的可能。


一個小醫生的科普


來自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最新發表的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提出,新冠病毒已經變異,並且髮型了L亞型和S亞型。L亞型更為普遍達到70%,S亞型佔30%。

論文作者認為,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演變方式推測,L亞型和S亞型的傳播能力、致病嚴重程度或許存在較大區別。


發現亞型有什麼意義?

我們拿感染人最多,造成死亡最多的流感病毒為例。

他們為什麼那麼厲害,屢禁不止,就是因為突變!

首先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而甲型是最常感染人類的亞型。

而曾經造成全世界5億人感染的西班牙流感就是H1N1,2009年的墨西哥大流感也時H1N1。


這裡的H代表血凝素(HA),N代表神經氨酸酶(NA)。

H血凝素的作用是讓病毒更容易結合細胞,而N神經氨酸酶的作用是讓細胞裡大量增值的病毒可以脫離原來的細胞,去感染新的細胞。

岔開一下話題,我們常用的流感神藥——奧司他韋。就是針對N神經氨酸酶的,作用就是讓細胞裡的病毒不能脫離,就不利於他們去感染新的細胞了。

H和N都有很多類型,並且會不斷變異,排列組合起來,現在已經有135個亞型了,即使有疫苗也防不勝防。


每隔幾年或十幾年,流感病毒就可能會出現這種H和N端的改變,也叫做移變(shift),出現一種新的病毒亞型。這種程度的突變就可能導致全球性大暴發,因為人體內幾乎完全沒有能抵禦這種新生病毒的抗體。


而每一年都可能會出現小的變異,被稱為飄變(drift)。可以導致人體免疫系統無法有效識別,因此如果要通過打疫苗的方式預防流感,就必須每年都趕在流感爆發前注射當季容易引起流行的流感病毒疫苗。

還有大家都知道的病毒之王——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有5個亞型。其中最厲害的扎伊爾埃博拉毒有高達90%的致死率;然而還有一種亞型叫做雷斯頓型,對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對人類並沒有致命性,但是會出現隱形感染的問題。

有些致死性強,有些隱藏的深,如果兩者通過突變,互相取長補短,那麼人類的命運就不好說了。


DrX健康科普


近期我國科研團隊發表回顧研究性論文揭示:新冠病毒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如何解讀這一研究結果?這裡結合專業人士的觀點來探討這一觀點,同時分析,結合現實疫情防控,新冠病毒突變會不會導致疫情嚴重?影響疫苗開發?

首先給大家一個定心丸,專業人士認為:病毒都會有突變,目前新冠病毒的突變很少,沒有對疫情產生影響,疫情也沒有變嚴重,同時目前的突變還不太會影響到現有疫苗的開發工作。

新冠病毒已突變,演化出兩個亞型,且傳染力或有差異

研究團隊認為,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演變方式推測,L亞型和S亞型的傳播能力、致病嚴重程度或許存在較大區別。

專業人士解讀這一研究結果,目前大都認為,變異之後的新冠病毒,致病力可能沒有那麼強(若太強,會導致宿主迅速死亡,病毒也不會在宿主身上長期存活,如SARS和MERS),但是傳染力有可能會更強。新冠病毒有個特點,就是致病力不如SARS強,但其傳染性更強,部分原因也和之前致病力較強的新冠病毒類型被抑制傳播和阻斷有關。

新冠病毒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首先來說下病毒為什麼會突變?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一樣,病毒突變也只是為了生存。病毒一旦感染了新宿主(如人類),就有可能產生變異,突變目的是為了能夠適應新的環境,能夠更好地在新宿主(人類)身上活下來。那麼,新冠病毒發生了哪些突變?

通過與其他冠狀病毒比較,論文作者發現佔30%的S亞型新冠病毒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從而得出S亞型相對更古老的結論。佔70%的L亞型在暴發的早期階段更為普遍,而L亞型的發生頻率之前已經有所下降。

論文作者認為,人為干預可能對L亞型施加了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如果沒有這些干預的話,L亞型可能更具侵略性、擴散得更快速。另一方面,由於選擇壓力相對較弱,在進化上較老且攻擊性較小的S型可能在相對頻率上有所增加。

論文作者特別強調,新冠病毒不是最近發生突變而分化成L和S型,而是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經存在,是當前的隔離和醫療措施把可能更有害的L型頻率給降低了。這說明當前防疫措施和治療策略是卓有成效的。

結語

有人說,新冠病毒發生突變,肯定會對當前的治療方案有影響。其實不然。我們都知道,就目前而言,新冠病毒肺炎是沒有特效藥,其治療主要是對症支持治療,比如升壓、吸氧、ECMO等,當然還有中醫藥治療。就當前而言,新冠病毒發生突變對新冠病毒肺炎的主要治療方案不會有影響。

雖說新冠病毒發生突變對新冠病毒肺炎的主要治療方案不會有影響,而且當前的防疫措施和治療策略也是卓有成效的。但是,我們不能鬆懈,要警惕出現傳染性極強、致病力低、死亡率高的新冠病毒突變型。


藥師方健


新冠病毒已經發生149個突變,主要分為兩大類,S型(較早型)和L型(新型)。這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

一,發生的變化簡述

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人員於3月3日在中科院《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題為《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經發生149次突變。主要分為S型(較早型)和L型(新型)兩大亞型,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

論文通過對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103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發現病毒株已發生了149個突變點,而且多數是近期產生的。該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已經演化出L和S兩個亞型。其中101個屬於這兩個亞型。從佔比上看,L亞型更為普遍達到70%,S亞型佔30%。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演變方式推測,L亞型和S亞型的傳播能力、致病嚴重程度或許存在較大區別。

二,研究及時發現突變的意義

第一,對防控及診療的意義。該研究表示,人為干預可能對L亞型施加了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如果沒有這些干預,L亞型可能更具侵略性和擴散得更快速。另一方面,由於選擇壓力相對較弱,在進化上較老且攻擊性較小的S型可能在相對頻率上有所增加。這些發現意味著,目前迫切需要結合基因組數據、流行病學數據和新冠病毒患者臨床症狀圖表記錄,進行進一步的全面研究。通過對不同亞型的更加深入瞭解,將有助於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

第二,對疫苗研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變異是病毒的特性,病毒毒珠分屬其種群不同,突變後所產生的亞種不同,自然在人體血清中所產生的抗體也就不同,因此也就給疫苗研發帶來了新的變數,增加研發的難度和降低研發的速度,可能不得不重新改變方向,或者不得不針對不同亞種研製更有針對性的不同疫苗,或者重新另起爐灶從頭開始。

第三,可以為預防與人類共存儘早做好準備。病毒的突變的目的是為了無非是為了適應新的宿主以利於自己繁殖和生存,從這方面說應該會往更弱的方向發展。研究也發現在進化上,較老且攻擊性較小的S型可能在相對頻率上有所增加,這也意味著於人類共存的可能在加大。同時近段各地出現的治癒後複查又陰轉陽的現象似乎也在印證著這種可能,因為按照治癒標準2次核酸檢測為陰性後3~5天應該已產生抗體,再次轉陽除抗體不足之外,是不是有可能不再具體較強的傳染性,而要長期與患者伴隨呢?對新冠病毒的進一步的跟蹤研究終將接開這些迷團。

病毒發生突變是它的天性,但它再突變也還是新冠病毒的延續,隨著科研工作的深入,對它的瞭解也必將會越來越深入,應對的策略和措施也自然會越來越多,戰勝它將是遲早的事。


yc老楊話養生


這個問題應該問專業人員或醫科大的學生,一般人誰他媽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