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關於薪酬調整、渠道爭議、城市佈局、市場預判……鬱亮這樣說

關於薪酬調整、渠道爭議、城市佈局、市場預判……鬱亮這樣說

談到萬科的未來規劃,鬱亮始終強調說,萬科要當個好農民,換個外部說法就是,“做個時代好企業”。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豔豔

圖片來源|被訪者

“我們不預測天氣,預測天氣對農民沒有意義,把地種好是我們的唯一責任。”鬱亮說了這番話。大概,跟土地打交道,是房地產商和農民唯一共同的特點。

前者“種”的房子,後者種的是莊稼。中國大地上,陸陸續續“種”起了無數新樓房,房地產商的一舉一動,就牽動著在城市裡工作、生活的人們的心。

11月28日的萬科北方區域媒體交流會上,萬科高級副總裁兼北方區域首席執行官劉肖演講結束後,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從會場後面走到臺前。在場的所有記者都想聽聽鬱亮會講什麼,然而現場主持人卻要求,讓每個城市的媒體就本地情況提問一個問題,接下來,有意思的事發生了。

這次專場交流會,因此成了鬱亮對十幾個萬科城市總的一次現場考核。某個城市的媒體拋出問題,隨即鬱亮拉出對應城市的城市總回應提問,他再做補充。從這些城市總的現場回應看來,他們事先並不知道會有這麼一出,有些回答過於倉促。而鬱亮本人的補充回答,也顯示了他對很多城市的情況頗為了解,他發現大連有很多坡,因此出跑步人才;他發現石家莊的城市空氣環境改善了很多;他發現瀋陽乃至東北整體的營商環境在改善。他說,萬科到了東北後就再也沒有離開。

萬科“種”下的房子畢竟是要賣給人的,人是要居住的,要發展的。所以,鬱亮表示,“我們在一個城市是否加大投資力度,是否看好未來,主要看是否有實體經濟的機會,是否不斷有年輕人加入,如果是,那麼,我們一定會加入。”

在臺上,鬱亮誠懇地說,“未來年輕人是最寶貴的資源,如果一個城市不遺餘力給年輕人創造發展條件,一定有機會。”

給年輕人創造發展機會,似乎是鬱亮看重的。在他看來,城市缺少的並不是土地,哪怕是中國的大城市,依然有進一步開發的空間,他分享了一個數字,“北京開發了不到10%面積,深圳開發了46%面積,廣州開發了不到10%面積,而東京超過了60%面積。所以我們還有提升空間。”

當城市越來越大,就急需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在鬱亮看來,“東京模式”可以借鑑,“目前我國特大城市的軌道交通分擔率還不高,東京的軌道交通分擔率達到了80%。軌道交通不僅解決點對點交通的問題,解決了地面交通的問題,還會為沿線提供高密度的集辦公、休閒、消費一體的綜合性社區,涵蓋各類功能,不再是單純的居住、單純CBD、單純的辦公,互相隔離。”

2013年,鬱亮提出萬科要從傳統住宅開發商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4年後的2017年,鬱亮給“城市配套商”加了一個註腳,做“美好生活場景師”。兩年後的今天,鬱亮還在思考,萬科能給城市的美好生活提供什麼支持?萬科能從城市發展中找到什麼機會?

以及,萬科要做到“美好生活場景師”,其自身組織架構該如何進化與變革?

“萬科要建設矢量組織、冠軍組織和韌性組織。”自2018年底鬱亮提出這個目標後,作為組織變革的一部分,近期,萬科新一輪職級工資體系重構在各事業部逐步落地,新體系涵蓋了所有員工,在職務層級進一步簡化的同時,員工薪酬體系加入了對崗位責任、投入程度和風險承擔的標準,隨著標準變化能夠進行隨時調整。具體是以往V1~V7七個職務層級,轉變為目前三個層級,即只有GP(核心合夥人)、SP(骨幹合夥人)、JP(合夥人)。

對於最近萬科進行的薪酬大調整,萬科集團副總裁周巍對《中國企業家》表示,薪酬調整是萬科組織架構調整的一部分,此次計劃為期兩年,且在一年前就已研究啟動,並於今年9月落地試驗。據透露,薪級體系由過去的28級擴展為50級,主要動作是下調基本工資,並將其加入績效工資中。

她對外界流傳“萬科變相降薪”的相關說法並不認可,她表示,員工薪酬有漲有降,總體上算60%~70%員工的收入是穩定的,20%左右員工是上漲的,只有10%的員工是降的。周巍坦言,這輪調整中,壓力最大且受影響最大的是如她一樣的“官”,而非一線員工,作為合夥人,“我們都要為結果負責”。

意在打破部門牆的薪酬結構調整,其中涉及到的內部張力和外界爭議又該如何處理?

就此問題,鬱亮回應《中國企業家》稱,不管漲薪降薪,還是要看企業,有的企業,漲薪也不一定能留住人。萬科的組織架構一直在調整,現在薪酬體系方面的三層架構,接下來還會繼續調。“我們所有的事都圍繞八個字,組織重構,事人匹配。”

關於薪酬調整、渠道爭議、城市佈局、市場預判……鬱亮這樣說

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

談到萬科的未來規劃,鬱亮始終強調說,萬科要當個好農民,換個外部說法就是,“做個時代好企業”。萬科的業務遍佈全國,每個城市的發展情況和發展階段都不一樣,在鬱亮看來,全國均衡佈局,可以對沖風險,從而發展更均衡,哪怕一個機會被關閉,另一個機會就來了,機會和挑戰同時存在。“我們不抱怨天氣變冷,環境變差,要看到積極一面。有夕陽的行業,沒有夕陽的企業,我們要做好準備、迎接挑戰,活到最後。”

針對近期“渠道是否搶了開發商營銷蛋糕”相關話題,鬱亮對《中國企業家》稱,對於中國房地產市場來說,萬科是農民般的存在。“我沒覺得渠道搶了蛋糕,萬科已經搶了很多人的蛋糕,當然也允許別人來搶。對於外界來說,我們就是把自己做好,就像任正非一樣,美國再怎樣,也做好自己。”

看似鬱亮和萬科只關心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預測天氣”,也不怕別家來搶蛋糕。但恐怕誰也不會忘記,正是萬科第一個提出房地產進入“白銀時代”的預判的。

那麼,在“白銀時代”的生存邏輯是什麼呢?

“我每天看的就是項目的突發事件,產品力和服務力是我們在白銀時代需要加強的地方。”鬱亮說。

以下為交流會現場採訪(有刪減):

“住有所居”和“居者有其屋”

記者:關於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您在近期談到可以借鑑東京模式,如何真正落到實處?這個過程中,地產人應該做好什麼準備?

鬱亮:在我理解,長效機制最核心最重要是要解決“住有所居”和“居者有其屋”。住有所居指的是城市的絕大多數家庭,最終都應該獲得有尊嚴的基本居住條件。“居者有其屋”指的是城市的大多數家庭,最終都能擁有自己的基本住房。

但有人說中國人口多,比較難實現這兩個目標,所以,我經常舉東京的例子。

東京比北京人口多很多,面積比北京還小一點,但東京每個家庭有1.17套房子,人均1.7個房間,而且你們仔細看房價,東京市中心通勤一小時左右的範圍,房價每平方米1萬多,半小時左右是每平方米兩三萬。

所以東京給了很多參考,東京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一方面提高土地的開發效率,北京開發了不到10%面積,深圳開發了46%面積,廣州開發了不到10%面積,而東京超過了60%面積,所以我們還有提升空間;還有軌道交通建設問題,目前我國特大城市的軌道交通分擔率還不高,東京的軌道交通分擔率達到了80%。軌道交通不僅解決點對點交通的問題,解決了地面交通的問題,還會為沿線提供高密度的集辦公、休閒、消費一體的綜合性社區,涵蓋各類功能,不再是單純的居住、單純CBD、單純的辦公,互相隔離。

我希望呼籲一下,一方面在住有所居方面,解決好租賃問題,加強租賃供應的同時建立相應的規範和標準,同時要為解決租戶子女教育問題做準備;另一方面,在解決居者有其屋的問題上,在人才房、安居房的供應上,城市所需要的人才是多種多樣的,不只是北大、清華畢業的是人才,我覺得優秀的環衛工人、快遞小哥也是人才。

記者:今年開始,長租公寓市場出現不少“跑路”情況,其中面臨的困難能不能解決?集體租賃性質的房子,目前在北京的落地情況如何?

鬱亮:長租公寓目前的經營並不容易,這項業務賺不了大錢,但租購併舉是大趨勢,因此長租公寓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市場。

劉肖:北京長租公寓市場目前是“窄門”,但未來有很多路。現在有些不好的事情發生,但我們看好未來。過去幾年北京長租公寓市場有所下降,遇到了一些短期困難。但我特別看好長期,其實長期看好的因素和短期遇到的困難因素是一樣的。比如要把長租公寓做好,首先要有好的土地供應,現在北京集體用地供應出來了,計劃將來是供應50萬套,今年已經供應了10萬套,所以從土地供應上根本解決問題。

另外是長租公寓的成本,比如說電、停車等各種系統,北京也是看到了問題逐步去解決,現在有的項目車位配比政府給我們做了一些調整。另外長租公寓也需要有學區,未來的租賃費用也有所改變。把長租公寓做好,政府在努力,產業也在努力,也在努力增加土地供應,經營人才也越來越多,這幾個方面都在改善,所以我比較看好將來的發展。

關於薪酬調整、渠道爭議、城市佈局、市場預判……鬱亮這樣說

萬科高級副總裁兼北方區域首席執行官劉肖。

記者:我想從購房者的角度問一個問題,您會勸身邊的朋友親戚有錢就買房嗎?

鬱亮:我從來不幹這個事,就像勸別人買股票,賺了錢還好,虧了錢,可能朋友都不再是朋友。投資具有偶然因素和運氣成分,因此我認為不要勸朋友(買房)。

年輕人去哪,萬科就一定去哪

記者:青島是萬科進軍山東的第一站,未來萬科在青島有什麼樣的產業佈局和規劃願景?

曹江巍(青島萬科總經理):山東迎來了歷史機遇期。萬科也是多元化的產業結構,未來我們想在青島這次歷史機遇大發展過程中,多方面參與到青島的城市建設中。

鬱亮:萬科90年代初就到了青島,青島東部開發區第一張營業執照001是萬科。我們特別看重青島努力打造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每個城市如果有產業,就有年輕人加入,有產業,就會有中產階級產生,我們的業務就會有希望和機會。

我們希望青島在實體經濟方面,在製造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這樣未來發展後勁就會很大,它不需要走別人都走過的路,完全可以走自己的一條路,因為它的工業技術很多,還有人才和港口,還有很多原來優秀企業的基因。青島有很多優秀企業,希望從新的發展階段以後,除了老牌的明星企業,後起之秀也能升起。

記者:大家都說投資不過山海關,但實際上萬科的投資是過了山海關。您對未來瀋陽經濟發展怎麼判斷的?

肖勁(瀋陽萬科總經理):我在瀋陽5年,我深有體會,我覺得得分層次,一個是國家大戰略這塊,東北振興中央的計劃已經出臺了4年,逐步在落實。另外是自身的營商環境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都感覺營商環境在變好。東北算是一個窪地,不管是各種IP窪地,還是資金窪地,都爭著去投資,還有東北文化,我們也在做文創項目,相信也能做得很好。

鬱亮:我們對包括東北在內的每個地方都情有獨鍾。不但是瀋陽,萬科到了東北沒有離開過。

萬科內部有一個說法,叫“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不努力”,我們在東北做得不錯,而且我們明顯感覺到東北這幾年的進步與發展,所以這點上來說東北潛力仍然很大。其實我覺得每個地方都一定有機會,取決於你做事的方式是什麼樣。

對於萬科在東北這片土地,我們沒有覺得山海關的“關”存在。

記者:天津市場競爭比較慘烈,萬科一直致力於產品線的標準化,但是過分的標準化可能會導致一些產品個性化丟失,甚至會丟失一些客戶,還可能導致公司產品線在同一個區域板塊的競爭力不足。萬科如何應對這種問題?

盧冰(原天津萬科總經理):關於產品線的問題,現在對產品研究的方向不僅停留於戶型上,我們希望在二居、三居能有一個比較標準化的解決方案,除了戶型之外更多去強調功能的變化,這個標準化基本上能帶來一些效率和成本的優勢。

但太過標準會不會缺乏個性?我們也做了一些佈局。這些選擇往往不是在戶型選擇上,而是在綜合項目上。再有就是對地庫、景觀、大門的回家動線,我們提出了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鬱亮:天津這邊也可能正好來到了轉型發展的當口。我們往往不會就某個階段情況就下定論。蹲下是為了更好地起立。萬科跟城市同步發展是什麼意思,就是高潮我們需要在,低潮我們也要在一起。

記者:您對山東目前房地產市場的容量和開發格局有什麼判斷?萬科未來幾年在濟南有沒有加大投資的機會?

鬱亮:萬科一年投資超過3000個項目,我沒有辦法去討論單個項目的投資。我們堅持一條原則,是跟城市同步發展。對照與城市同步發展,我們還有一句話叫跟客戶同步發展。我們在一個城市是否加大投資力度,是否看好未來,主要看是否有實體經濟的機會,是否不斷有年輕人加入,如果是,那麼,我們一定會加入。

未來年輕人是最寶貴的資源,如果一個城市不遺餘力給年輕人創造發展條件,一定有機會。

記者:萬科集團與大連政府簽訂了深化合作協議,接下來萬科會在大連有什麼樣的動作?

潘猛(大連萬科總經理):今年9月份我們和大連市政府做了深化協議,這裡麵包括了科創、文創、體育產業鏈等資源的導入。

鬱亮:每個城市都處在各自的發展階段。萬科這麼多年深耕城市,得到一個結論,確實要均衡佈局,這樣才在行業中得到穩健發展的機會。我在大連還有一點發現,有一次去大連跑步,沒想到大連坡這麼多,所以大連是出跑步人才的地方。

記者:這10年來萬科在煙臺主要在住宅產業深耕,有其他產業佈局的打算嗎?

鬱亮:其實產業化佈局和城市發展是同步的。例如物流,每個城市都需要物流,但是物流倉儲不需要建這麼多,這就涉及到佈局規劃的問題。每個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需要的房子、所需要的業務類型不一樣,我們圍繞城市發展做相關的事情,跟城市同步發展,城市需要做什麼我們配合做,我們可以略微領先,不能滯後,但是過於超前也不合適,所以我們會關注煙臺城市發展來佈局。

記者:以經營穩健著稱的萬科,對未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如何預判?對石家莊市場有何考量?

鬱亮:我們不預測天氣,預測天氣對農民沒有意義,把地種好是我們的唯一責任。石家莊這幾年城市空氣環境好了很多,有如此的變化,我是沒有想到的。這是很難的工作,今天做到了,所以我覺得特別難得,也為我們的員工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記者:萬科有什麼遠期戰略和規劃?

鬱亮:我們的目標是當好農民,翻譯更好一點,就是做時代好企業。不同城市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是兩條主線是非常清晰和明確的,一個是以客戶為中心,關注客戶的變化,還有就是與城市共同發展,因為城市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在全國佈局比較均衡,所以整體發展可以更加均衡一些。要相信當一個機會被關閉的時候,那可能新的機會就來了。

深圳原來有很多工廠,現在那些工廠搬走了,又一批新的企業來了。所以機會和城市是同步存在的,我們沒有時間去預測天氣,我們永遠看到積極面在哪。因為我們背後還有一個邏輯,就是可能有夕陽的行業,但沒有夕陽的企業,一個企業只要做好,都有機會,我們要準備好迎接挑戰,活得好活得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