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買秋菜缺斤少兩?要敢於和“缺斤少兩”叫板

10月17日,本網以《老漢稱秋菜 心裡涼半截》為題,報道了家住東風新村的楊大爺家購買了385斤秋菜,結果回家用秤一稱竟然少了67.5斤的事情。

報道刊發後,引起了市民的關注,特別是一些老年讀者集中向記者反映,秋菜缺斤少兩的現象並不少見。部分市民還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呼籲商販誠信經營。


買秋菜缺斤少兩?要敢於和“缺斤少兩”叫板


讀者講述

頻頻遭遇缺斤少兩

許多市民說,秋菜缺斤少兩的現象並不少見。

市民張大媽來電說:“前些日子,我在一街邊市場買了一捆大蔥,攤販賣25元一捆,說至少25斤,回家後我老伴兒仔細一稱,發現少了7斤多,我拿著剛買的大蔥去市場找賣家,對方一頓解釋,後來又給我拿了一小捆蔥。”

“我前些天一共買了200斤白菜,共80元,付完款後,菜販就走了。後來,一位親戚幫我稱一了一下,結果,這些白菜整整少了28斤。”市民趙大媽說。

記者採訪時看到,目前很多秋菜都是成袋或打捆銷售,雖然旁邊擺放著大秤,但由於多數人看不太懂,所以要求複稱的也不多,如果秤砣上做點兒“文章”,那上百斤的土豆、白菜少個十幾斤,也就不足為奇了。

採訪中,記者也與一些販賣秋菜的攤販就“缺斤少兩”這一問題進行了採訪。面對記者,來自春蕾牧場的菜農老王說:“買秋菜‘缺斤少兩’這樣的事確實有,但肯定不代表全部,大部分菜農菜販不會那麼做的。”老王說,現在賣秋菜的菜販使用的基本都是電子秤了,大家在稱秋菜時仔細看一下,避免被騙,同時,也不要購買價格很低的秋菜。

市民建議

要和“缺斤少兩”叫板

採訪中,不少市民給“缺斤少兩”現象把脈,呼籲市民敢於和“缺斤少兩”現象叫板,積極維權,同時建議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給商家建立誠信榜,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慶泰律師事務所的徐振國副主任指出,市場監管部門應該負起責任,制定措施,保障落實。

相關部門在監督過程中,要加大對“短斤少兩”的商家的打擊力度。例如採用不定期進行檢查,對多次屢教不改,群眾反映強烈的商戶予以清理等舉措促使商家講誠信、守規矩。

還有市民建議,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定期對商戶誠信度進行排名,並通過市場電子顯示屏、公告欄等向社會公佈,讓消費者更及時直觀地瞭解商戶誠信情況,為消費者選擇商家提供依據,真正讓誠信商戶“有錢賺”,讓不良商戶“乾瞪眼”。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誠信就是商家必須遵守的規矩,誠信經營才是經商長久之計。下大力氣解決掉這個行業“潛規則”,才能讓商家的良心和誠信不“缺斤少兩”,才能讓消費者買得滿意,買得放心。

本報也提醒廣大消費者,遇到缺斤少兩行為時,應拿出敢於較真、願意較真的態度,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協會投訴,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和諧的市場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