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淺析清朝的避諱制度

避諱制度實在是封建社會的一個較為“

奇怪”的保守習俗,與其他的習俗不同,避諱制度更像是一種禮節思想上的保守。古代的保守習俗如一夫多妻和婦女纏足等等,都是一種男尊女卑的落後封建體現。

實際上,人的思想支配了人的身體和行為,就算人的身體被這些外在的封建保守習俗所控制著,內在又有避諱制度這樣的精神控制,封建統治者的中央集權統治才得以加強。本文借避諱制度的發展歷程和避諱制度的特點,淺要分析清朝的避諱制度。

淺析清朝的避諱制度

一、避諱制度的發展歷程

關於避諱制度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或在夏商時期,或在西周時期,又或者在春秋時期。但主要說法是在周朝。周朝不愧是各種保守習俗的初生時期,避諱制度就誕生在這個時期。避諱制度正式定在秦漢時期,到了唐宋最為興盛。

避諱制度的主要存在形式為“家諱” “國諱” 等。避諱的方法有以下四種,“改字法”、“改音法” 、 “缺筆法” 、“空字法” ,其中改字法尤為常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 記載,“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使將擊荊” ,由此可見,改字法的避諱最早出現在秦朝。

避諱制度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控制。詩人李賀早些年間在報考進士時,就因為避諱險些被劇門在外,而在這裡讓他感到苦惱的避諱是父子之間的避諱。李賀的父親名中有晉,由於

“晉”和考進士的“進” 讀音相同,於是有人就說李賀參加進士考試就是對父親大不敬。

淺析清朝的避諱制度

李賀也很無奈,很多人因為避諱而反對他參加進士考試。避諱制度阻礙了人的求學之路還不算荒唐的,更顯荒唐的是就連山藥都因為避諱而被頻頻改名。

被避諱殘害之前的山藥原名“薯蕷” ,唐代宗時期和代宗李豫的“豫” 犯了諱,改名為“薯藥”薯藥,鼠藥?人們餐桌上的美食又跟去除老鼠的毒藥撞了名,實在是尷尬。但這份尷尬只持續到宋代,宋英宗名叫趙曙,“薯藥” 再次犯了忌諱,這才最終改名叫山藥。

到了清朝,學者蔡東藩在《清史演義》 第一回:“塾師教小子道:‘書中有數字,須要曉得避諱’” ,一個朝代的書籍文獻最能反映當時社會上的風貌習俗問題,清朝就是如此,很多清朝的書籍都有對避諱的記載。

避諱制度改人名、改物名,甚至無所不能改的,不光平民百姓被搞得焦頭爛額,而且有地位的達官貴族也不能倖免,總之為的就是皇權至上。避諱制度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隨著朝代更迭,它也不斷髮展完善,形成一套嚴格的完備體系。

淺析清朝的避諱制度

二、清代避諱制度的獨特性

說起“

避諱”人們通常會想起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的歷史記錄文獻中有關於“民”——人民的記載都因為避諱的緣故而改成“”了。我們都知道唐朝是中國古代最開放的朝代,社會的包容性極強,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豁達的朝代卻保留了這種保守的制度,可見古代的人民對避諱制度的重視程度。

上從威武的皇帝,下到普通的百姓都極其嚴格的遵循避諱的規矩。而清代的避諱制度在以往傳統的避諱制度上又有新的變化。

清朝的統治者是愛新覺羅氏,作為中國少數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想要統治好另一個民族就是首要的難題。於是,歷經千山萬水來到中原的愛新覺羅氏為了統治漢人,繼承發揚了傳統的避諱制度。

而清朝作為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者為滿族人,與以往漢族統治漢族的情況不同,清朝會出現統治者不瞭解漢族傳統、難以服眾的難題。同族的人很容易就形成了本民族的小團體,難以調配。歷史上就曾有蒙古族官員護著蒙古族官員,漢族官員顧著漢族官員,民族成為了兩方分歧的導火索。

但滿族歷史發展悠久,同樣經歷了風風雨雨。歷史上曾有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由努爾哈赤建國,之後皇太極獨當一面,獨尊稱帝。因為努爾哈赤建國時對漢打擊甚重,皇太極擔心漢人記仇,把國號由金改為“後金”,最後改成了“清”,並且把女真族改叫成滿洲族。

實際上,新改的名字中都是以水字旁為部首的,正是由於封建“以水克火”的說法,皇太極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再加上避了忌諱,自己就能夠建立千秋大業。因此清朝的避諱制度“漢化”是最顯著的特徵,也正是由於統治者主動將少數民族與漢族相融合,在認識到自己民族的特點之後考慮到與漢族文化存在差異,積極地彌補這種差距,才使得清朝統治前期相對穩定。

淺析清朝的避諱制度

三、避諱制度在清朝的發展

避諱制度對人民的影響入微,清朝曹雪晴《紅樓夢》中這樣活生生的例子有很多,原本叫做紅玉的林之孝的女兒因為名字裡有“” ,和賈府的小少爺賈寶玉撞了諱最後改名叫小紅。原本大氣溫柔的名字硬是變成了一個丫鬟式的稱呼。“你可要死!你怎麼叫起姑娘的名字來?”

讓人很難想到這樣的具有威脅性的話居然是從一個小丫鬟的口中說出來的,而讓這個小丫鬟反應如此劇烈的正是因為避諱的緣故。這個小丫鬟是負責伺候薛蟠老婆夏金桂的,夏金桂在府裡為了顯出自己的地位,不允許有人說出“金桂”二字,一旦有人說了二字中的一字就免不了要受到重打以示警告。

香菱在一次跟夏金桂的交談中無意間叫了金桂的名字,於是接下來就有了丫鬟呵責的一幕。從文學作品中得以以小見大,看得出避諱制度在清朝時期趨向嚴格。

既然避諱制度有這麼多禁忌之處,那麼產生避諱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避諱最初起源於古老的語言禁忌,但最終演化為維護封建政治秩序的工具。起初,避諱制度對人民並沒有過大的毒害,它的發展隨著儒家學說的發展而壯大了起來。

仔細看來,儒家學說中倡導的正是周禮,周禮基本內容就是等級制度。由此不難看出避諱制度與儒學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聯。也許正是由於兩者同樣服務於中央集權的統治下的君主專制,等級化成為兩者的共同點。而清代儒學在傳統儒學上有了再發展,與其相關的避諱制度也有了新變化。

淺析清朝的避諱制度

四、總結

避諱體現了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性質,並且危害人們的思想,對思想自由、文明發展起到了很大的限制。它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隨著封建社會的產生,避諱制度誕生;隨著封建社會蓬勃發展,避諱制度也越發完善嚴格;等到清朝,封建制度走向下坡路,避諱制度也漸漸黯淡無光了,它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的一抹陳跡。

但它所體現的封建等級觀念影響至今,其所闡述的“人、名合一”的保守封建思想依舊有一定比例的支持者,避諱制度可以作為學者們研究古代封建社會歷史的輔助資料,但不能夠被它的思想所滋養,它總歸是封建保守的。

參考文獻:

[1]《清史演義》 ,蔡東藩,上海文化出版社,1981年3月

[2]《紅樓夢》 ,曹雪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

[3] 《史記》 ,司馬遷,北方聯合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