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領導打“招呼”,怎麼保全自己

點關注,不迷路!專注發佈體制內職場、時政動態,公文寫作

時下,官場流行打“招呼”。現今之“招呼”花樣越來越多,應用越來越廣,作用越來越大。在某些領導眼中,打“招呼”就是一門藝術,運用得法,遠比各類規章制度和文件管用。

領導打“招呼”分很多種,有酒席中的玩笑,工作中的提點,閒聊中的暗示,安排專人告知,甚至親自致電、寫信明示,其手法多樣,不甚枚舉。不過寫信這一方式已日漸式微,所用之人大多系退下來的“老領導”,因為已退下來的緣故,“老領導”只能“發揮餘熱”,其暗示、提點、明示等在下級領導中可能已經失去了一部分“市場”,直接交流很可能會丟“面子”,而寫信正可避免這一尷尬,還可恰到好處地運用其潛在的影響力。

領導打“招呼”,怎麼保全自己

當然,在位的實權派多不屑書信這一老套辦法,因為書信一則費時費力,當今信息社會,瞬息萬變,信件週轉少則一、兩天,長則四五天,早已時過境遷;二怕授人以柄,確鑿之證據會遺下無窮後患。

大凡領導,均會有意無意與同僚、下屬保持一種距離感。能夠讓領導放下身段出面為其打“招呼”的人,肯定非等閒之輩。細細歸納下來,不外乎三種人:其一為“圈內人”,多為領導的親朋故舊;其二為“同袍之誼”,多為領導的老下級、老同事,昔日的領導、同事榮升後,“照顧照顧”關係好的同袍,送個“人情大禮包”也不枉同事一場;其三為“關係戶”,包括上級領導打“招呼”下來的、受人所託需幫忙的等等。

領導的級別、權威有高下、大小之分,領導所打“招呼”的份量自然而然也分三六九等。如何處理領導所打“招呼”當然大有學問,必須慎而又慎。其方法不外乎看客殺雞,見人下菜。對來自當權派、實力派的“招呼”,肯定會重點照顧,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辦成事,因為得罪不得,況且想巴結還沒機會,有幸送個順水人情,增進感情,積聚人氣,何樂而不為?

對來自“少壯派”的“招呼”,也會多方滿足要求,因為相當於投資股市中的“績優股”,長線投資,回報豐厚,日後必有可用之處。對來自“老領導”的“招呼”,則視交情、勢力等因人而異,交情淺,往後放;交情深,想辦法;勢力微,多研究;勢力強,定幫忙。對一般的“招呼”,包括非強力部門領導、交情不深者等。既不想立即交惡,又不甘爽快幫忙,則極盡敷衍塞責之能事,辦與不辦,全在自己靈活掌握之中。

因此,打“招呼”者與接受“招呼”者,彼此之間早已達成某種默契。辦與不辦,怎麼辦,大家心照不宣,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當然也有例外。如經常有領導有意無意中流露出某某不聽“招呼”云云。其實這也是一種“招呼”,說者似有意無意,聽者需專心實意,深刻領會個中含義。而不聽“招呼”者,如果看走了眼,得罪了實權派、當權派,往往會吃不了兜著走。輕則穿穿“小鞋” 靠邊站,晾在一邊,美差基本與你絕緣,苦差一直和你相伴,獨好的風景也與己無關;重則“打入冷宮”,找個機會把你“流放發配”。

不聽“招呼”者雖然心知肚明怎麼一回事,但領導辦事既講“組織”、又很“原則”,早就作了“藝術處理”。不聽“招呼”者吃了“啞巴虧”也只有打落牙往肚裡吞,自怨自艾的份。其實也算是給自己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官場哲學交了一筆“學費”,只不過這“學費”相對來說貴了一點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