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700字殺掉封疆大吏,這才是曾國藩的“天下第一折”

晚清名臣胡林翼曾說,天下寫奏摺,有三把手,曾國藩算一個,左宗棠算一個,自己算一個。而被譽為“天下第一折”的《參翁同書片》則出自曾國藩幕府之手,是曾氏眾多參折中最負盛名的一道。

這道參折之所以享有盛名,有兩個原因,一是被參者翁同書為近代中國最有名望的翁氏家族成員,二是其僅憑藉696字,就將翁同書置於死地。研究曾國藩的著名作家唐浩明曾評價這道參折是“一道不能不接受的參折”。

700字殺掉封疆大吏,這才是曾國藩的“天下第一折”

曾國藩

這道參折寫於1862年正月,當時的清廷堪稱亂世,與太平天國的戰爭已持續十年之久,而與太平天國同時期爆發的北方捻軍起義也讓清廷應接不暇,按下葫蘆起了瓢。曾國藩組建的湘軍則是清廷鎮壓太平天國及捻軍的重要軍事力量。

1862年,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同時督辦蘇、皖、浙、贛四省軍務,巡撫、提鎮以下都歸其管轄,當時的安徽巡撫就是翁同書。

翁同書被參的一大罪名,是處理苗沛霖問題失當。苗沛霖是什麼人呢?其出生於安徽鳳台,亂世中靠辦團練,兩年內將自己的苗家軍發展成擁眾十幾萬的地方武裝勢力,在安徽稱霸一方。而這位苗沛霖最“令人稱絕”的是其反覆無常的政治態度,其在清政府、捻軍、太平天國三方之間來回投靠,一會投清,一會反清,堪稱近代史上最無原則性的軍閥。

1859年,太平軍聯合捻軍進攻翁同書駐守的定遠縣城, 定遠陷落,翁同書退守壽州。次年,太平軍圍攻壽州,苗沛霖本與翁同書聯合抵禦,但因其與壽州其他團練首領矛盾激化,遂倒戈反攻壽州。翁同書為招撫苗沛霖,答應將他的幾個仇人殺害,但是苗的目的達到後,並不投誠, 最終導致壽州失守。

700字殺掉封疆大吏,這才是曾國藩的“天下第一折”

太平軍清軍作戰圖

翁同書忠奸不辨,丟城失地,曾國藩火冒三丈,遂要參翁。

但要參倒翁同書並不容易,其父翁心存歷任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是咸豐帝,同治帝兩朝皇帝的老師,地位顯赫。而且 1861年,6歲的同治帝即位後,兩宮太后旋即發動祺祥政變,扳倒前朝顧命八大臣勢力,垂簾聽政。在這場政變中,翁心存沒有站錯隊,深受慈禧太后信賴。翁同書的弟弟翁同爵、翁同龢,當時一個是鹽運使,一個是狀元。

面對如此權勢的翁家,在翁同書因壽州之役處置失當,被調回京僅十天後,曾國藩便遞上參折《參翁同書片》。

當時翁同書並沒有被撤職,只是從安徽巡撫的位子上下來,準備調到北京另有任用。結果曾國藩的參折一來,翁同書就被判了死緩,下了大獄。翁心存則因此事一病不起,當年就撒手西去。次年翁同書被流放伊犁,三年後死去。

700字殺掉封疆大吏,這才是曾國藩的“天下第一折”

清朝官員像

到底是一份怎樣的參折,可以在696字之內將兩朝老臣氣死,且將其子置於死地呢?讓我們一睹這份參折真容:

再,前任安徽巡撫翁同書,咸豐八年七月間,梁園之挫,退守定遠。維時接任未久,尚可推諉。乃駐定一載,至九年六月,定遠城陷,文武官紳殉難甚眾。

參折一開始便直截了當地指出,之所以要參翁同書這一本,就是“定遠城陷”造成“殉難甚眾”。此外還順手牽羊,巧妙地把翁在不滿1年前“梁園之挫”的案底帶了出來,一箭雙鵰。

該督撫獨棄城遠遁,逃往壽州。勢窮力絀,復依苗沛霖為聲援,屢疏保薦,養癰貽患,紳民憤恨,遂有孫家泰與苗練仇殺之事。逮苗逆圍壽,則殺徐立壯、孫家泰、蒙時中以媚苗,而並未解圍。壽城既破,則合博崇武、慶瑞、尹善廷以通苗,而藉此脫身。

面對危局,翁同書堂堂一省巡撫卻“獨棄城遠遁”,真是貪生怕死,又“復依苗沛霖”,養癰為患,民怨沸騰。且在對待苗沛霖的問題上,翁毫無主見。徐立壯、孫家泰都是壽州團練首領,殺死過苗的部下,蒙時中則是苗的仇人。為了拉攏苗,翁將這些並沒有謀反之意的團練首領殺害,但此舉並未換來苗的投誠。壽州陷落後,竟然還聽取總兵博崇武,安徽布政使佐吏慶瑞、尹善廷“繼續招撫苗”的意見,真是判斷敵情錯誤,禦敵又不得法,在護境安民上極為失職。

苗沛霖攻陷池,殺戳甚慘,蠶食日廣。翁同書不能殉節,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團練之有罪。始則奏稱苗練入城,並未殺害平民;繼則奏稱壽州被害及婦女殉節者不可勝計,請飭彭玉麟查明旌卹,已屬自相矛盾。

700字殺掉封疆大吏,這才是曾國藩的“天下第一折”

同治帝

苗沛霖攻陷壽州,翁同書等一干大吏成為階下囚,翁既“不能殉節”,又在關於苗是否屠城的奏摺裡自相矛盾,始則奏稱“並未殺害平民” ,繼則奏稱“殉節者不可勝計”。這已然不是能力不足問題,而是人品問題了。

至其上年正月奏稱苗沛霖之必應誅剿一折三片,膾炙人口。有‘身為封疆大吏,當為朝廷存體制,兼為萬古留綱常。今日不為忠言,畢生所學何事’等語,又云‘誓為國家守此疆域,保此殘黎’,儼然剛正不屈,字挾風霜。逮九月壽州城破,翁同書具奏一折二片,則力表苗沛霖之忠義。視正月一疏,不特大相矛盾,亦且判若天淵。顛倒是非,熒惑聖聽,敗壞綱紀,莫此為甚!

引用翁的原話,將翁去年誓要剿殺苗的大義凜然,與壽州陷落後力表苗忠義的矛盾態度,升級到“熒惑聖聽,敗壞綱紀”還“莫此為甚”的地步。行文至此,誰要是再敢護翁,可能就有存心與朝廷作對的嫌疑了。

若翁同書自謂已卸撫篆,不應守城,則當早自引去,不當處嫌疑之地;為一城之主,又不當多殺團練,以張叛苗之威。若翁同書既奉諭旨,責令守城,則當與民效死,不當濡忍不決;又不當受挾制而草奏,獨宛轉而偷生。事定之後,翁同書寄臣三函,全無引咎之詞,廉恥喪盡,恬不為怪。

步步緊逼之後,再次坐實翁同書濫殺無辜助長苗之氣焰,且優柔寡斷,苟且偷生的罪行,但在其寄給曾國藩的信函中,竟“全無引咎之詞”,真是“廉恥喪盡”!

軍興以來,督撫失守逃遁者皆獲重譴,翁同書於定遠、壽州兩次失守,又釀成苗逆之禍,豈宜逍遙法外?應請旨即將翁同書革職拿問,敕下王大臣九卿會同刑部議罪,以肅軍紀而昭炯戒。

700字殺掉封疆大吏,這才是曾國藩的“天下第一折”

李鴻章,這篇《參翁同書片》正是李鴻章代曾國藩起草

以反問句形式,強調對於丟城逃遁的督撫向來都要重罰,而翁同書“兩次失守”,又有“苗逆之禍”,更應法辦,堵死其“逍遙法外”的可能。同時指出對翁議罪,是“肅軍紀而昭炯戒”之舉,這使得曾國藩站在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我曾國藩參翁,可完全是出於公心,翁違犯軍紀已屬實,如果有人敢反對,誰能拍著胸脯說不是在挾私報復呢?

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是否有當,伏乞皇上聖鑑訓示。謹附片具奏。

結尾這句是最絕的,翁同書誤用歹人,棄城而逃,連失兩城等罪狀已是毋庸置疑,想為其說情之人是沒辦法為這些事做辯護的,而唯一可為其說情的就是翁家滿門忠烈,世代為朝廷盡忠,念在這個份上,應放他一條生路,事實上,朝廷遲遲不處理翁同書,正是這個原因。但曾國藩此句一出,就將朝廷可能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而想"瞻顧遷就”從輕發落的後路徹底封死了,同時也讓那些想以此理由幫忙援救的人有口難開。

行文至此,翁同書確實是死罪難逃了。靠696字的參折,就將權勢家族成員置於死地,不怪這份參折被譽為“晚清第一折”了。

注:《參翁同書片》並不算獨立文件,而是奏摺中的夾片。奏摺是正折,清大臣上奏,一件奏摺只說一件事。如果還有別的問題要說,就寫成片夾在奏摺中,因此稱夾片。附在奏摺中兼奏其他簡單事項的附片不再具官銜,開頭用“再”字標識。一個奏摺,最多隻能夾三個附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