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太宗為何親自砸掉魏徵墓碑?

瀋海疆


魏徵逝世後,李世民曾一度發脾氣,推倒過自己為這位大賢臣所立的碑。

話說在玄武門之變前,魏徵本是太子建成手下。清朝學者王夫之先生在《讀通鑑論》裡非議過魏徵,認為他先是觀望,等太子一死,就去向李世民請見投效,可知是個功名之士。當然李世民不在乎,他在玄武門之變後重用魏徵,是因為他的才華,也顯然是要向天下昭示:我用人不疑,不念舊惡。

此後,他君臣二人從最初的彼此心懷芥蒂,到一個敢言,一個納諫,磨合出了不錯的君臣關係。

雖然私下裡李世民還會罵罵咧咧,但君臣對外的姿態,很是好看,真是歡喜冤家。直到魏徵死,李世民四十五歲。他對魏徵,是從本來忌憚,再成為君臣,雖然許多次衝動起來,也要念叨“殺此田舍翁”,終於還是沒動手。年紀大了,他對魏徵也有感情了,於是痛哭流涕,一套“以人為鏡”之類的言論,之後又是親寫墓碑,又是看畫像,又是賦詩:大概李世民真把魏徵當鏡子了,“魏徵魏徵告訴我,千古賢君是不是我……”

這是我們知道的歷史,或者說,被歷朝歌頌的歷史:主賢而臣直,君臣商量著共治天下。

話說魏徵死在公元643年,是貞觀朝多事的一年。那年李世民的太子承乾謀變事發,牽涉到大將侯君集,一併被處理了。此後,李世民連有謀奪太子位意圖的兒子李泰也一併踢開,立了後來將成為唐高宗的李治為太子。

人一死,茶就涼。先前魏徵死後,就有人提醒李世民:魏徵的許多進諫,是有底稿的,他私下裡還編纂進諫語錄,打算把好名聲傳之後世呢!

李世民聽了難免不爽:敢情,這進諫是秀姿態來了!拿我當配角使喚!

等太子承乾事件出了,又有人提醒李世民了:魏徵跟杜正倫、侯君集有染!

——這下不得了了。

進諫語錄的事,打擊了李世民對魏徵的信任:敢情,這老頭拿我作秀呢!杜正倫與侯君集之事,那則複雜得多:

杜正倫先前輔佐太子承乾。李世民私下裡跟杜正倫說,我兒子似乎不親近好人。杜正倫去勸諫太子時,把這話說了,太子於是很氣父親:你這麼說我?李世民也生杜正倫的氣:我跟你吐槽自己兒子,你怎麼傳小話呢?於是貶黜了杜正倫。

侯君集則是李世民凌煙閣功臣之一,與太子承乾策劃兵變,因此被處決。

我們不妨做個不算出格的猜測:

李世民一生至險之事,是玄武門之變。從此兄弟反目,海舟逼宮。這是他內心最深的秘密。故此涉及權力交接時,李世民很容易失去理智。玄武門之變發生前,他一度懷疑近臣如房玄齡等有觀望傾向,甚至都動過殺心——當然後來得了天下,房玄齡和杜如晦組成了房謀杜斷的王牌組合,大家和氣生財,這事揭過去不提了。

大體上,李世民是個豪邁的明君;但會不會涉及奪權問題,李世民就很容易暴躁了?“魏徵跟杜正倫與侯君集有染?後兩個人夥同我兒子一起謀反我?魏徵會不會也在其中?”一旦意識到了這種可能,李世民自然反應激烈——於是,推碑去了。

到這事稍微冷一冷之後,李世民頗有姿態:重新立碑,懷念魏徵。

《新唐書·魏徵傳》所謂:

遼東之役,高麗、靺鞨犯陣,李勣等力戰破之。軍還,悵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賜勞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復立碑,恩禮加焉。

風頭過了,恩遇又回來了。

卻說公元644年,李世民去打了高句麗。

貞觀朝先前幾次對外戰爭,多是李靖為大將。而644年,李靖年過古稀,去不了。李世民必須御駕親征。前一年太子與魏王爭太子位出事,侯君集被處置了。這一年李大亮身體不大對,留駐長安,不久過世。秦瓊秦叔寶已於六年前去世。尉遲恭已經去研究道術了。王君廓已被處死。李世民手下一班舊將都老了,能跟著去的,也就是李世勣和李道宗。

李世民自己,四十六歲了。陣容上、年紀上,所帶的都不是開國那批名將了。

如是,李世民事隔二十年親征,諸將或老或死,勞師遠征,兵力不太夠,前一年還經歷了兩個兒子鬧事、流淚處理了侯君集,以這種糟糕狀態,打得也不算順。大概回來路上,真覺得自己老了,心情平靜一點兒了,也想起魏徵了?於是,有過能改,重新給魏徵立了碑。這不,明君賢臣的形象,又立起來了。

李世民是個極重形象的皇帝,一輩子都想當千古明君。

說他許多行為舉止毫無作秀成分,那不可能。骨子裡,李世民也並不是寬仁慈愛、笑臉盈盈的好好先生,更不是個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君王。他武將出身,衝動熱血——乍一聽,有幾分像年少時的隋煬帝?

但李世民比隋煬帝好的是,衝動過後,他往往能自責,能把做錯的事情挽回來——徵遼之役雖然不順,他卻沒有像隋煬帝似的,一打再打三打,打得勞民傷財。

回朝之後,李世民能亢龍有悔地感嘆:“有魏徵在,不會去打呀!”

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裡說過個看法:唐朝並沒有制度來保持權力的“互相制衡”,而是完全靠儒家紀律與君王的個人自覺,來約束如李世民這些帝王們的作為。

換言之,各類意見的取捨,全看李世民自己的品德:他高尚一點兒就知錯能改,他暴虐一點兒就有錯不改。即,貞觀朝的開明,不只在當時的三省六部制,還在於恰好趕上李世民有知錯能改的脾氣,擁有名垂千古的開明,以及對自我形象的重視啊——千古聖君也會犯錯,也有一觸即跳的逆鱗;能改回來,就很難得了。


新銳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次子。

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期間,李世民立下不少功勞,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封李世民為秦王。

不過,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則被封為皇太子,是皇位的當然繼承人。

李世民自恃勞苦功高,在幕僚的慫恿下,於唐朝武德九年(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他們倆所有的兒子。

唐高祖李淵只能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在不久後退位,李世民如願即位。

李世民知道自己當皇帝的過程太血腥和不堪,所以當了皇帝之後,他決心樹立起明君的風範,而魏徵正是配合他演出的重要釘子。

魏徵的履歷很複雜,悅友們可以欣賞一下: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年輕的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手下當差,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軍李密後,魏徵也跟著從了李密。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隋朝鄭國公、尚書左僕射王世充擊敗,被迫投降唐朝,魏徵也跟著投了唐朝。

皇太子李建成起用魏徵為太子洗馬,對他禮數周到,魏徵也對他知恩圖報,多次勸他提防李世民。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殺死李建成後,看到了魏徵複雜背景的價值,先任用他為詹事主簿,開始了一段傳說。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

唐朝貞觀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

唐朝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任侍中,不熟悉法律,依實際情況處理了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

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對州縣官吏的供奉大加譴責。

魏徵以隋煬帝楊廣為例勸諫李世民,然而收效甚微。

唐朝貞觀十三年(639年)五月,魏徵上奏《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慾以勞役百姓、暱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遊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於徭役等大問題,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

李世民欣然接納,說了不少客套話,然而依然固我。

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諫,要他善始善終。

唐朝貞觀十六年(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安於君位,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寵愛卻在一天天增長,朝野上下議論紛紛。

李世民不想聽這些議論,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

魏徵不想趟這個渾水,藉口有病推辭,李世民不準。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追贈他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還親自刻書碑文。

魏徵前後上諫兩百多件事,李世民基本全部接納,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

然而,沒多久,陳國公侯君集因涉及皇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處死,南陽縣侯、交州都督杜正倫也被罷免。

李世民震怒之下,猛然想起,魏徵生前曾經向他推薦過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李世民開始懷疑他們是不是一夥的。

後來,李世民又聽到一個更讓他無法容忍的事情,魏徵為了青史留名,曾多次把自己的諫辭,私下給諫議大夫褚遂良看。

李世民徹底憤怒了,君臣知遇是他費力打造的形象,魏徵竟然給自己撈名,實在是不能忍!

於是,李世民立即下一道手詔,取消了之前定好的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同時,李世民命人將他之前給魏徵立的墓碑砸掉。

其實,是不是李世民親手砸的,這個並不重要,因為砸墓碑這個舉動,已經特別特別嚴重了。

當然,有悅友可能會問,那為什麼李世民和魏徵在後世,還能留下君臣知遇的美好形象呢?

悅史君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李世民後來也醒悟了,知道臭了魏徵對他也不利,於是給魏徵恢復名譽,並重新立碑,後來的唐朝皇帝當然知道此中利害,所以對魏徵的後代也加以優待。

第二,皇帝是一種獨權存在,乾的好的基本都是神話,有李世民魏徵這個神話,還能教育後世的皇帝,這對大臣們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史官們也願意把這一對豎起來。

嗚呼,拋開這些說說,這兩位也都是很厲害的人物!


歷史這樣說


魏徵,字玄成。唐朝鉅鹿(今河北鉅鹿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曾出家當過道士。他原來為太子李建成的東宮僚屬,但是不納忠言,最後失敗後被唐太宗李世民所重用。魏徵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現代中學課本里《諫太宗十思疏》就是他寫的諫表。

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魏徵病逝後,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他好幾次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清靜無為、“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魏徵向太宗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魏徵對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諍,有時弄得他面紅耳赤,甚至下不了臺。一次罷朝後,太宗曾餘怒未息地說:“會須殺此田舍翁。”又說魏徵“每廷辱我”。不難看出,魏徵的犯顏直諫,往往是一針見血,甚至到了太宗難以忍受的程度。

但是唐太宗對魏徵的特殊禮遇與尊寵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經魏徵舉薦入相的杜正倫、侯君集或以罪被黜免,或以叛逆受誅,於是有人放言魏徵有朋黨;又揚言魏徵將前後諫諍之語抄錄給史官褚遂良以達到個人千古揚名的目的,太宗信以為真,很不滿意,遂終止了原來議定將衡山公主與魏徵兒子魏叔玉的婚事,並下令推倒了親自書寫的紀念碑。直到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高麗,戰士死傷數千人,戰馬損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這一舉動,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立命人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魏徵,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因多次向太宗直言勸諫、並共同開創「貞觀之治」的偉業而名垂青史。

公元627年,即貞觀元年,魏徵,初登帝位的李世民,徵詢魏徵治理國家的建議,魏徵前前後後直陳二百多條,從敵對營壘(魏原是太子李建成屬下)如此恪盡職守,令太宗頗有好感。

太宗女兒長樂公主即將出嫁,所有朝臣都附和太宗提必,破格增加嫁妝,只有魏徵敢於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不合禮數,長孫皇后得知此事誇讚魏徵“引禮儀抑人主之情”,後來有陝縣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太宗李世民,魏徵引經據典諫言:

「 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陛下你應該仔細想一下這樣的事對還是不對。」

長孫皇后去世, 李世民對她無比懷念,建了層觀,常向皇后長眠之地痛哭流涕!魏徵進言進:自己的父親和妻子同樣重要!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流淚下令拆掉了層觀。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但,伴君如伴虎,勸諫是冒犯天子的話,九五至尊的天子要面子:長此以往, 太宗有心煩的時候:盛怒之下竟放話:

「魏徵總是讓我下不來臺,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魏徵死後,再沒人敢直陳太宗過失了,太宗慮及其忠誠、正直、無畏!給魏徵建樹了魏徵碑。

但是,太子李承乾(魏曾是太子的老師)謀反時,加上魏徵引起了太宗警覺:因為太子黨之中堅人物杜正倫和侯君集的現任職務都是魏徵推薦的,太宗懷疑魏徵生前也是其中的一員。於是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徵碑”(其時,長孫皇后已離世)。

後來,太宗徵罰高麗國失敗。回想到魏徵生前勸阻自己攻打高麗的話,萬分自責、羞愧難當,繼而下令重新修建了魏徵碑。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世民推倒魏徵的墓碑,不僅僅是因為魏徵舉薦失察,更是李世民對魏徵長期的不滿情緒的爆發。

千百年來,李世民和魏徵的君臣關係是難得的佳話,他們二人對大唐國力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明君賢臣 互相成就

魏徵原來在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手下做事,後來李建成兵變失敗,李世民成功當上皇帝,但是他並沒有將魏徵處死,而是選擇讓他作為一名諫官,時時刻刻監督自己。

李世民將監督權給予魏徵,魏徵也沒有讓李世民失望。在國家大事上,魏徵一直在告訴李世民如何成為一名好皇帝,在私生活上,魏徵可謂是操碎了心,生怕這個英明的帝王一不小心做出荒唐的行為。

正是因為唐朝有了直言進諫的魏徵,敢於納諫的李世民,才會出現貞觀之治。

多次直諫 君怒臣言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李世民自然也是希望身邊的人多講點好話,即使是勸諫,也儘可能委婉,畢竟他是一個帝王,是需要面子的。

魏徵每次進諫的目的很純粹,就是為了李世民可以成為一代明君,同時他說話也很純粹,不被條條框框限制,也不怎麼會看人眼色,因此經常在朝堂上和李世民爭鋒相對,甚至有一次李世民在長孫皇后面前痛罵“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魏徵)”。能夠將一向開明的李世民氣得連儀態都顧不得了,魏徵也是個人才。

根據史料記載,魏徵勸諫得次數不少於兩百,可想而知,兩個人因為進諫起的衝突肯定不少。但是李世民並沒有除掉魏徵,而是把他留在身邊十六年,得以善終。

雖然李世民沒有處置魏徵,但是魏徵的苦口婆心,句句諫言,既成就了一代明君,也成為了李世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忠臣離世 君親立碑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逝,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且親自為其刻書碑文。同年二月,李世民將二十四功臣的畫像至於凌煙閣,魏徵在其中位列第三。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從說:

《舊漢書》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對於李世民而言,魏徵的離世,自己就像失去一面鏡子。

舉薦失察 君王毀碑

侯君集和杜正倫謀反,因為杜正倫是魏徵舉薦,李世民認為魏徵很有可能和杜正倫是同謀,他非常生氣,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並且磨滅了自己親手刻上的碑文。

後來,李世民征戰高麗失敗,重新認識到魏徵的重要性,又修復魏徵的墓碑。

李世民推倒魏徵墓碑的原因很複雜,我認為,魏徵舉薦失察只是一個導火索,李世民是想要通過推倒魏徵的墓碑將多年來對魏徵的怨氣發洩出來。


湯湯說歷史


因為水太清則無魚!

在我們以往的歷史認識中,唐太宗李世民和諫議大夫魏徵可謂千古君臣的楷模,他們倆的事蹟廣為流傳,成為後世君臣競相效仿卻無法達到的高峰,也算一種千古絕唱了。


就在貞觀十七年,魏徵剛剛去世時,李世民還說了幾句千古佳句來表明心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今失魏徵,朕失一鏡矣。

這話說出來,真是照耀在這對千古君臣身上,暖在我們這些後人心頭。但是我想說的是,這些個不過都是些應景的話,史書如何記錄,還不是他們這些勝利者來定嗎?要想真正弄清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還得從頭談起。



李世民並非大唐開國之君,他只是二代,雖然大唐的江山他出過很大力,但是皇位卻輪不到他坐,因為在他上面,還有個嫡長子的哥哥李建成。當然,作為失敗者的李建成已經被史書肆意的抹黑成了一個廢物點心,但就是這麼個廢物點心,還是諍臣魏徵最初的主子,且魏徵並未因為李建成所謂的昏庸而想易主到其他地方試試運氣,包括李世民那。


一場宣武門之變,改變了歷史,也改變了太多人的命運。李世民通過殺兄逼父,成功當上了皇帝,而魏徵也通過敢於說話而成了新皇帝受用的臣子,一個嗣位不正的君,一個毫無忠節的臣,就這樣開始了全新的演義,力爭成為千古君臣模樣,說實在的,他們確實成功了!

奪位之後的李世民兢兢業業,終於開創出貞觀之治,臣服四夷,成為萬民稱頌的天可汗,而魏徵也以敢提意見,敢逆龍鱗,而成為千古難得的諍臣。


據說,他向李世民提出過二百多條意見,從李世民的吃穿住用,家庭瑣事,到征戰殺伐,國家大事全面涉及,一樣不落,別說是皇帝,就是你爹孃整天這麼嘮叨你,你也反了,可李世民全面接受了,雖說只有少數意見得到執行,但起碼人家能聽完,態度好,這就不容易了!

如果你以為說這樣就能締造一段千古君臣的神話故事,那你就錯了!世上哪有這樣的事!這麼和諧的君臣故事只能在童話世界裡,稍微有點社會生活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水太清則無魚嘛!



但是古人總是聰明,有一種手段屢試不爽,而且越是愛惜自己名聲的人越會用,什麼手段?自汙!就是故意做錯事!這種手段想要達到的目的很多,什麼臣子讓君王放棄猜忌了,自己故意貶低自己來明哲保身了,當然,還能成就像李世民與魏徵這樣的千古君臣榜樣了。世界上只有不完整的才是真正完美的,如同納愛斯雕像那樣,是吧。


其實通過一些不經意留下的史料我們就可以窺測知道,李世民和魏徵,一個虛懷若谷,一個敢於直諫,都是有意在這麼做,就是為了留下好名聲。魏徵的每個條陳都留有副本,而且交給了史官,李世民那就不用說了,大哥李建成都能被他寫成昏庸的無道太子,還能說什麼?

通過李世民砸魏徵墓,讓我們看到了不是一個君王,而是一個人的真性情,就讓我們更加相信和珍惜他倆的這段君臣際遇,效果滿滿啊!而且與歷代做法不同,在李世民還活著的時候,他就把墓碑給修復回來了,雖然是藉著征伐高句麗失敗這件事,但一般情況下來說,撥亂反正這樣的事,應該留給後人做,只有並非真想砸他的墓,才好自己打臉給收拾回來,這招雖然堵心,李世民卻也忍下做到了,為了這個名聲,也算拼了。



如此,明君諍臣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務,在史書上寫下了漂亮的一筆,讓後人望而生畏,知道這種君臣模樣是不好描的,也就只能把他倆作為榜樣來說,那個什麼殺兄繼位,背棄舊主的事,就淡了,算了。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不知道題主為什麼要提這個靠掉牙的問題,李世民推倒魏徵的墓碑,只有李世民知道,我們根本無法知道為什麼,只能進行有依據的猜測。所以我就義正嚴辭地分析一下。

李世民這個人在歷史上爭議頗多,如果當初玄武門事變失敗的人是他,那麼他的一切品行都沒現在傳的那麼完美了。(歷史是成功者所寫的)

李世民能發動玄武門事變,屠殺自己的兄弟,逼自己的父王退位足以見得此人的無道德。事後為了自己的名譽,讓房玄齡編造說自己的兄長兩次要殺他,有腦子的都知道是真是假,只是迫於皇帝的權威裝不知道而已。

魏徵是誰?原來太子李建成的老師,將來只要李建成登基,自己的前途定將大放異彩,施展自己的抱負。誰知玄武門事變,一切都破滅。魏徵被俘,李世民問他:“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關係?”魏徵失望地說:“如果,建成早聽我的話,如今登上皇位的人是他。”李世民見他直爽就把他釋放了。

李世民連自己的兄弟都殺,就因為魏徵直爽而不殺他嗎?不是,因為魏徵當時名氣較大,殺他會引起更多人的不滿,倒不如放他給自己樹立形象。

之後魏徵就開始直言不諱,“瘋狂”進諫,最後連自己也害怕了他,但又不能殺他,因為要靠魏徵來樹立自己的品德,內心卻對對魏徵積累下很深的怨恨,也因此留下了許多魏徵進諫,李世民以人為鏡等的美話。

魏徵死後,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魏徵又一次成為太子的老師),舉兵造反後因事情敗露而失敗。這下李世民徹底怒了,認為是魏徵又一次的離間父子之間的關係(並不怪魏徵,是李承乾氣量小,品行不端正,想效仿父親的做法而已。也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就有了題主所說的推倒魏徵的墓碑。

綜上李世明的品行和做這件事的原因讀者們應該差不多明白了。

我是Lloydxia一名歷史愛好者,有什麼與我意見不一的,可以關注我,留言一起討論。


淡墨青史


向敬之

魏徵作為李世民作為秦王時的政敵、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近臣,能在玄武門之變後,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和重用,封公拜相,輔政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與李世民是極度信任,是分不開的。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還親製為其刻書碑文。此外,太宗還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將魏徵位列第四,還在一代名相房玄齡的前面。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大臣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徵傳》)

但,作為一個成熟的帝王,尤其是有著不少人格汙點的帝王,李世民要的是臣下對他的絕對忠誠。然而,魏徵生前向李世民極力推薦,說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死後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太子左庶子杜正倫以罪被黜免,侯君集唆使太子謀反被以叛逆受誅。

一些人因為李世民對魏徵生前身後所給予的特殊禮遇與尊寵,很是妒忌,於是拿著杜正倫、侯君集說事,指摘魏徵有朋黨;又揚言魏徵將前後諫諍之語抄錄給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為真,很不滿意,遂取消了愛女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事,並下令推倒了自己為魏徵書寫的紀念碑。


以禮觀書


真實歷史上的魏徵,難以稱得上是一個忠臣,而李世民推倒他的墓碑,也是因為他認為魏徵不忠於他?


1、何為忠臣?

對於忠臣的定義,許多人還搞不清楚。所謂的忠臣,是以主子的利益的自己的最大利益,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叛主子的人,這才是忠臣。

也就是說,如果主子做了背叛國家、人民的事情,忠臣也義無反顧的去做。而不論這件事如否符合正義和正道,是否符合歷史趨勢。但魏徵顯然不是這種人。

2、魏徵為何不算忠臣?

魏徵本投靠在李密帳下,為書記官。後來因李密不聽魏徵之言,結果導致大敗,被迫投靠了唐高祖李淵,魏徵也跟著入唐。而李淵後來被竇建德擊敗,魏徵被俘,他又降了竇建德,此為第一叛。

兩年之後,李世民擊敗了竇建德,魏徵看竇建德大勢已去,勸說洛陽守將,一起投降唐朝,此為第二叛。

魏徵重新降唐,被李淵瞧不起。幸好李建成寬厚仁慈,將魏徵納入太子府為其效力。而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死李建成,逮捕了魏徵。魏徵直言:“如果當時太子聽他的,哪裡會有今日?”李世民欣賞魏徵的氣魄,又把他招致麾下,此為第三叛。殊不知,李建成死後,多少他的老部下明知他已死,仍要戰鬥至死為他報仇。

3、李世民為何推倒魏徵墓碑?

李世民和魏徵,確實是千古群臣佳話,這個一點也不用懷疑。然而,魏徵曾向李世民說過這樣一句話:“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這句話什麼意思?

魏徵的理由是,像比干這種勇於直諫的大臣,最終會惹毛皇帝,引來殺身之禍,但這樣的結局是:比干獲得千古美名,而商紂王遺臭萬年。如果魏徵一直敢於剛諫犯上,早晚有一天,會讓李世民殺了。而事實上,李世民還真的差點殺了魏徵,幸好有長孫皇后幫著魏徵說好話。

因此,魏徵才說,不要讓他當個忠臣,只讓他做個良臣:既能成就李世民虛心納諫的美名,又讓魏徵獲得一個勇於直諫的美名,但在君臣之間,有一條二人心知肚明的紅線,誰也不去觸碰它。因此,魏徵一生給李世民提了200多條建議,李世民都欣然接受,這些建議,實際上都提到了他的心眼裡。

但是,魏徵做了兩件事,還是觸碰了李世民的紅線。一是魏徵把他向李世民提的建議內容,交給史官儲遂良看,李世民覺得魏徵是在拿這些事美化他自己;二是魏徵向李世民推薦侯君集、杜正倫為相,二人先後被罷免,侯君集還謀反,李世民因此覺得魏徵與他們結黨。

故而,李世民才會對魏徵大失所望,認為魏徵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就是對自己不忠,於是一氣之下推翻了他親手給魏徵寫的墓碑。


深夜聊齋


因為當時在清算侯君集謀反案,魏徵是侯君集的推薦者,以前天天給侯君集點贊,把侯君集送上時間線,群議是不會放過他的。李世民也不會放過他,要對他進行封號處理。

侯君集幹了什麼?侯君集一直是個野心很大的人,但在貞觀年過得不舒坦,因此支持太子李承乾謀反,因為李承乾比較劣質,容易對付,預備等李承乾坐上皇位後,他再奪了李承乾的權——這太壞了。

與此同時,還有一位杜正倫,是太子的老師,最後弄了個教導無方和瞎雞巴傳話罪。本來也沒魏徵什麼事兒,可惜這個杜正倫,也是他推薦的。你看,你推薦的大將,支持太子謀反;你推薦的太子老師,把我和他有關太子太難管的私聊記錄給太子看。你說這是群什麼人啊!

與此同時,有人爆料說,魏徵寫給太宗的諫言,都是抄錄兩份,一份給李世民看,一份給史官看。魏徵這麼做的原因就不揣測了,不過在李世民看來,魏徵的行為就是光顧著自己名垂千古。既然是諫言錄,一定是李世民做了什麼錯事,魏徵就此說了什麼鐵骨錚錚的話。

加上前面那兩檔子事兒,魏徵這個死鄉巴佬(田舍翁)真是太差勁了,太壞了。但貞觀年的朝廷決意,不會衝昏了頭公報私仇就這麼幹了。主要原因應該和高票說的一樣,就是想警示臣下,不要幹那些投機取巧一肚子壞水的事。他不僅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推完不久後就後悔了,只是人都死那麼多年了,又是沾的謀反案,一直沒人敢提。直到徵高麗鎩羽而歸,李世民才給了自己一個臺階下,重新給魏徵立碑並勞賜家屬。同時暗示群臣,你們要諫諍啊!

在本朝翻本朝的案,是需要很大魄力的,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不信請放眼看世界,只不過是“知錯能改”四字,難倒了多少英雄好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