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慈禧為什麼命令用鈍刀斬殺“戊戌六君子”?

司馬長史


“咔!”

“好!”

一聲聲“咔咔咔”,一片叫好聲。

當我們以為最恨“戊戌六君子”的是慈禧的時候,實際上最恨他們的卻是老百姓。

在“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刑場的時候,百姓們奔走相告:“看大奸臣!”

慈禧說:“康有為一黨,決不饒!”

但是,她又覺得如果只是砍頭,是不夠解氣的,所以砍頭的時候用鈍刀,一刀砍不斷脖子的話,便多砍幾刀,讓他們受盡折磨和痛苦,讓他們和試圖反抗她的所有人知道,她不是好惹的,也不要嘗試惹她。

否則的話,讓你死去活來、活來死去。

光緒在康有為、梁啟超的忽悠下,倉促地發起了“戊戌變法”,這時候的康有為連要如何變法也沒弄明白,他只知道自己一定要趁變法之際獲得權力!

光緒也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他只想借變法奪回被慈禧拿走的皇權。

慈禧也很快明白了光緒的想法,所以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力不受威脅,在光緒皇帝宣佈變法後沒多久,她便迅速發起了反擊,趁著光緒到頤和園請安的時候迫使光緒帝發佈了三道命令:一是以“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為由罷免了翁同龢,翁同龢是光緒集團的第二核心人物,他這一走,光緒帝如斷脊樑;二是新授二品以上文武官員必須要謁見慈禧,向她謝恩,意思是說你們是我的人,你們的高官厚祿是我給的,不是光緒給的,你們要看得清楚狀況,同時也是在告訴光緒帝,你給我老實點;三是調直隸總督王文韶回京,讓心腹寵臣榮祿署理直隸總督以掌控“北洋三軍”,即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董福祥的甘軍,此三軍在手,慈禧可無憂。

對於慈禧的反擊,光緒當然也沒有坐視不理,他在18989年9月4日罷免了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等六人的官職,又在5日任命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四人為軍機章京,後來這四人被稱為“軍機四卿”,他們也是戊戌變法的中堅人物。9月14日,光緒帝在康有為的慫恿下開設懋勤殿,成為實際上的“制度局”,試圖以此削弱軍機處和總理衙門。

光緒帝一連串的動作,威脅到了慈禧的地位,也讓她下定了剷除光緒的決心,她暗中讓聶士成的武毅軍移駐天津陳家溝,董福祥的甘軍移駐長辛店,此時北京的政治氛圍已經趨近零度,光緒帝也感覺到了危險。

光緒帝立即擬了一道所謂的密詔交給楊銳,說“朕為且不能保”,“爾等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志等妥速籌商”,後來康有為為了拔高自己的地位,將這份密詔改成了“今朕位且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後來,康有為正是帶著自己偽造的所謂的密詔和衣帶詔到處招搖撞騙。

譚嗣同知道光緒帝以及維新黨的危險處境後,決定策反袁世凱,試圖藉助袁世凱手中的軍權發動“圍園殺後”,但是最後卻被慈禧先下手為強了。

1898年9月21日,慈禧率人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直奔光緒皇帝的寢宮,控制了光緒,然後指著光緒的鼻子破口大罵:“我撫養了你二十多年,你竟然聽小人的話,來謀害我!”

光緒被慈禧的陣仗嚇傻了,心中害怕到了極點,只能支支吾吾地說:“我沒有......”

但是,慈禧可沒有相信光緒的話,繼續罵道:“蠢東西,今天沒有我,明天還會有你嗎?”

你看看,所謂的“康黨”都要發動兵變殺慈禧了,慈禧能不恨他們嗎?即便只是奪權,慈禧已經不能忍了,更何況還要殺她?

所以,慈禧毫不留情地發動了戊戌政變,將光緒扔進了瀛臺,逮捕了“軍機四卿”以及康廣仁和楊深秀。

所以,她要用殘酷的刑罰去懲罰他們對自己的挑釁,讓他們生不如死。

一把鈍刀,一刀砍不斷,多砍幾刀!

康黨、康黨,當然是以康有為為首,但是康有為這個“聖人”很不厚道地跑路了,怎麼辦?慈禧又發話了,哥哥跑了,弟弟抵罪!康有為的弟弟是誰?康廣仁唄!可憐康廣仁也算不上所謂的維新黨和康黨,甚至還勸過自己的哥哥別玩得太過火,最後卻因為哥哥跑路,替哥哥捱了刀。康廣仁在刑場上多想喊一聲,冤枉!可是卻因為脖子被繩索勒得太緊,說不了話。

譚嗣同在刑場上扭頭向監斬官剛毅問道:“變法何罪?”真是太天真了,變法罪便罪在傷害了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呀!但是,譚嗣同臨死毅然不懼,吼出了“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悲壯!

林旭在被砍頭前,向剛毅要求說幾句話,剛毅害怕林旭會說出什麼大逆不道的話,所以充耳不聞,直接砍了林旭的頭。

楊深秀也被繩索勒緊了脖子,所以只能無聲地、悲壯地赴死。

楊銳臨死前只是無奈地說了句:“糊里糊塗地死,真是死不瞑目!”

劉光第臨死前高聲喊道:“吾屬死,正氣盡!”此六字,實乃醒世、警世之言!

戊戌第七君子常蔭桓在戊戌政變後被髮配新疆,1900年被處死。

康聖人雖然“流亡”海外,但是靠著所謂的密詔和衣帶詔,一路招搖撞騙,一路酒肉聲色,好不快活!


寧糊塗


戊戌六君子被斬殺時,第一個被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用的就是沒有開刃的刀具,劊子手一般很少用到這樣的鈍刀,因為不知道掌握的力度,最後一刀下去的時候,只見鮮血直往外冒,但意外的是楊深秀並沒有身首異處。

(午門刑場)

緊接著劊子手使用全身力氣,一刀下去,竟然還沒有斷,如此反覆多次,楊深秀才被斬斷,其場面實在令人作嘔,要知道在前幾刀看下去的時候,楊深秀並未斷氣。

這其中究竟因何緣由?慈禧太后要這樣斬殺戊戌六君子?

1898年,一心想要讓清朝變得強大的光緒皇帝,在康有為等人的不斷鼓動下,開始決定學習西方國家,使用變法維新來改變國家的現狀。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慈禧太后並沒有太多的干涉,有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意思,但是維新派等人的改革維新並不成熟,有些過於激進,最主要的是,康有為等人竟然想要聯合袁世凱,發動軍事政變,企圖刺殺慈禧太后,袁世凱本就是慈禧太后的人,自然要去告密,之後光緒被囚禁,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

(康有為)

戊戌變法最終失敗。

倒黴的是譚嗣同等6人被抓獲,決定秋後問斬,對於清朝斬首規矩,如果是斬百姓就用鋒利的刀、斬當朝官員則用鈍刀,據說官職越高,採用的刀就越鈍。

對於戊戌六君子,慈禧可以說是咬牙切齒,恨不得大卸八塊,所以最後慈禧太后決定用最鈍的刀具,就叫“大將軍”,從名字上來看,應該是斬殺大官員的,是清朝歷史上最鈍的刀。

慈禧太后之所以用這個刀,就是認為戊戌六君子屬於官吏,並且犯下了謀逆造反的罪,要罪加一等,按最高規格斬首。

所以慈禧太后將戊戌六君子全部拉到午門斬首示眾,有人說為什麼不是菜市口,因為菜市口斬殺的大多是百姓,午門是斬首官員的地方。

之後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段,從楊深秀之後,劊子手一個個斬,直到第五個是譚嗣同的時候,劊子手看見他沒有絲毫的膽怯,巍然不動,按理說前面砍了4個了,多少回有些膽怯。

可能是因為劊子手沒有力氣了,據說譚嗣同被砍了28刀,最後才被斬首,譚嗣同還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絕命詩

(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直到死前的最後一刻還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


貓眼觀史


大將軍!對,當年慈禧斬殺戊戌六君子,用的就是這把被稱為“大將軍”的刑具(具體請見下圖)。在斬殺戊戌六君子前,這把刀已經被封存很多年了,所以,它不僅鈍,甚至還帶點鏽。但恰是這樣的刀,最符合慈禧的要求。
大將軍

古代行刑,非常講究,但拿“殺頭”一項來說,刀具就有無數種。清代最出名的,除了大將軍還有一個五件套,名字分別叫大爺二爺三爺四爺和五爺。根據名稱不同材質也不一樣,斬的對象也不一樣。比如,大爺就專門只斬官員。


圖為大爺二爺三爺四爺五爺

為什麼同樣是砍頭,刑具還不一樣呢?一來是古代等級制度森嚴,所以根據身份不同,行刑的時候也會有明顯差異。二來,是犯人雖都是死刑,但所犯罪孽還是不同,所以行刑時又會依據罪孽程度,選擇刀口(快刀、鈍刀)。

在中國古代行刑時,越是老百姓越用快刀斬,因為大家覺得老百姓犯罪不過就是殺人、強姦等,一刀斬了就完事了。而位置越高的大臣、越大的貪官,或者叛變的大臣,對國家造成的傷害就越大,就用越鈍的刀斬,因為統治者最恨這種人。

再來看慈禧太后,在她眼裡,戊戌六君子無疑是最痛恨的存在了。而且,依據律法,他們犯的是“謀反罪”,這個罪名如果有等級,想都不用想,絕對能排到金字塔頂尖。

戊戌六君子

加上,處決戊戌六君子之餘,慈禧還想達到警告光緒還有其他革命者的目的。所以,為了達到最佳“警示”效果,慈禧直接下令祭出了這把很多年都沒用的大將軍刀,這大將軍刀天生夠“鈍”,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它根本沒有刀刃,差不多就是一塊鐵,跟鋸子似的。另外,這把刀還曾“吃過”無數囚犯的人頭,加上多年未被啟用,對於死刑犯而言,它無疑是“嗜血狂魔”一般的存在。

說了這麼多,那麼這把鈍刀砍人到底什麼效果呢?請看現場報道: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六君子被執行死刑。

行刑時的情形被欲劫法場的譚嗣同兄弟,看了個正著。那天,他帶著16位兄弟守在在法場周邊,準備伺機劫法場。結果因為戒備等原因,劫法場的他們只得眼睜睜看著兄弟譚嗣同等殘忍被砍殺。在描述當時情景時他是這樣說的--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頂上,那裡黑壓壓擠滿了看熱鬧的人,臉上都露出非常悽慘的顏色。頭一 刀殺康廣仁,輪到第五刀,天哪! 才輪到我們譚先生的頭上。

前清殺官員的刀和殺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鈍。那天用的刀叫【大將軍】,一刀飛去,鮮血汩汩然冒出,腦袋還裝在頸脖上哩。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十百倍的。 而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痛,譚嗣同面不改色……

而根據當時現場其他目擊者的證實,給譚嗣同行刑時,由於一直砍不下來,劊子手只得把他壓在地上按著用刀狂砍,才終於使他身首分離。其死狀之慘可以想見,而當時的老百姓竟還在現場拍手稱快,儼然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在現場,譚嗣同雖然表現得英烈鐵骨,但並未在現場吟詩。那句:“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實是押赴刑場時譚嗣同喊出來的!

這次行刑,戊戌六君子中每個人都差不多被砍了一二十刀,才把腦袋給砍下來。其死狀之慘烈,真真難以形容。可以說,這把大將軍刀,完全達到了慈禧預想的效果。

今天,關於戊戌六君子的死到底值不值,一直存在廣泛爭議,但我覺得,不管怎麼樣,六君子確實是非常英勇,為了中國的進步血灑菜市口,這種行為值得我們紀念!


記者李滿


因為是慈禧故意的,慈禧就是不想讓這些人死的痛快,所以才會有用鈍刀去斬首的事情,鈍刀是什麼樣子的刀呢?就是那種一點的都鋒利的刀,一般斬首的時候都是用鋒利而且大的刀,目的就是一刀下去直接身首分離,痛痛快快的死。而用鈍刀的話受刑者是很痛苦的,因為可能幾刀下去還沒有死,那種皮開肉綻的感覺很多人看了估計想吐。



在斬首這六個人的時候都是一個劊子手行刑的,開始幾個劊子手也有力氣,幾刀之後就斃命了,沒有特別的痛苦,到了後面劊子手也累了,畢竟不是特別鋒利的刀,斬起來也是很費勁的事情,而在後面斬首的譚嗣同據說斬了28刀才身首異處,想想這個真的覺得自己的脖子都涼涼的,這根本就是活活痛死的。



那麼為什麼慈禧這麼恨這些人呢?這還要從當年的戊戌變法說起,當年在康有為等人的主持之下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通過變法來改變國家的前途,但是你改革也好,傳播思想也罷,千不該萬不該和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發生衝突,發生衝突之後的慈祥自然是選擇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的,所以產生衝突的結果就是慈禧發動了著名的戊戌政變。



光緒帝被囚禁,變法為首的康有為、梁啟超逃亡了法國和日本,而剩下的沒走的就是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了,所以慈禧當然是有恨洩恨,拿這六個人開涮,最後這幾個人就被慈禧下令用鈍刀斬首,原本是為了國家前途考慮的有志青年,在行刑的時候無知的百姓居然也是拍手叫好,總結一句話那個時代並不缺少有志青年,反而缺少生根發芽的"土壤"。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原因很簡單:第一個洩憤,第二個殺一儆百,殺個別人看的!古代砍頭的時候,犯人或者犯人家屬,一般會給劊子手賄賂點好處,目的就是希望其把刀磨快點,麻利點兒,這樣一刀下去就完事兒,犯人也能少些痛苦。


而在清朝,也“人性化”的考慮到了這一點,砍頭一般是快刀。但對於官員,則是用鈍刀,以強調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一般來講,官職越高,刀越鈍,最鈍的被稱為“大將軍”刀。

但當年慈禧斬殺“戊戌六君子”時,命令採用“大將軍”刀,據說譚嗣同足足捱了五六刀,那場面就跟砍木樁一樣。

歷史上的慈禧是一個狠辣的女人,加上位高權重,任何危及到她利益的人的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所謂睚眥必報就是對慈禧最貼切的描述。

1898年,在康有為,戊戌六君子等有志之士的建議下,當時的光緒帝決定實行變法,但這次行動僅持續了3個多月就被慈禧禁止了,這項運動已經通過改革威脅到慈禧和其黨羽的利益,更確切的說是慈禧害怕這次行動會動搖自己的位置。

當然,這些還不至於說讓慈禧做出如下舉動。只是因為當時在慈禧的阻撓下,變法已經舉步維艱,變法派乾脆密謀軟禁慈禧,結果事情敗露。告密之人,正是袁世凱!

這還得了,在慈禧看來,這就是造反啊,她當然不會放過這些人,於是大肆抓捕。

當時譚嗣同六人,也就是戊戌六君子,錯過了逃跑的時機,被抓獲,並將執行死刑。

這六個人本身是平民身份,慈禧卻命令用斬殺朝中重要的罪臣的鈍刀對六人行刑。

這種鈍刀行刑在古代意味著折磨,因為人的脊椎非常硬,只有用尖銳且鋒利的刀才能一下將頭顱砍下,若是用鈍刀,只會讓受刑者更加痛苦,這也是慈禧的目的。

她會讓任何與她作對的人付出巨大的代價;

第二點,慈禧命令採用鈍刀斬殺六君子就是想對其他人起到一種威懾的作用,告訴他們這就是不聽話的下場。

比如說光緒帝,她通過這件事兒告訴光緒帝,還是要聽自己的話,不要肆意行動,讓光緒帝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違背“親爸爸”是要付出代價的。


白話歷史君


鈍刀殺人,就是為了要折磨他們,讓他們嚐盡世間的痛苦。不過話又說回來,大家都知道慈禧殺了戊戌六君子。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為何慈禧要殺他們。

說實話是戊戌六君子想先把慈禧給殺了,但是,事情最終敗露了,慈禧先下手為強,所以,就把他們給送到了菜市口殺掉了。

那麼,這個事情的經過是如何呢?

大家都知道光緒皇帝,他還是想通過變法,來讓清朝再次走向強大的。但是,很無奈的是,光緒只是一個傀儡皇帝。

他想要變法,就必須要從慈禧那裡把權利給奪過來。

通過和平手段,想要從慈禧的手裡,把權利給奪過來。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所以,光緒就聯合了支持他變法的維新派,要幹掉慈禧了。

這些支持光緒帝變法的人就是以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為首維新派。當時的慈禧,一直都是住在頤和園裡辦公的。

所以,他們就想在頤和園把慈禧給幹掉。

當時,想要幹掉慈禧,就不必須要有一直軍隊,先用軍隊把頤和園給包圍了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走漏消息,才能比較容易的殺了慈禧。

可是,光緒手裡沒有軍隊,當時所有的軍隊都是聽慈禧的話。

這時候光緒他們一想,有一個叫袁世凱的人,他好像也支持變法,若是找他來幫忙,應該問題不大。

所以,譚嗣同帶上一把手槍,就去找袁世凱了。

袁世凱聽譚嗣同這樣說,當然是很害怕了。畢竟要殺的人是慈禧,若是事情敗露了,他家都是有可能要被滅族的。

所以,袁世凱不想答應這件事,但是,他看了看譚嗣同,好像懷裡還穿著一把手槍,如此重要的事情,譚嗣同都告訴了他。

若是他不答應譚嗣同,今天恐怕就活不了命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假裝答應了譚嗣同。可是,等到譚嗣同一走,袁世凱就去給慈禧告密去了。

結果這件事就敗露了,事情敗露之後,康有為和譚嗣同就逃跑了。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兩個才沒有被殺的。

譚嗣同本來是能跑的,但是,他沒有選擇逃跑,而是選擇了英勇就義,就如同他所說的,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事件開始,中國的變法,就從我譚嗣同開始吧。

你想呀,這些人要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怎麼可能饒恕他們呢?

所以,對於慈禧來說,殺這些犯了謀逆之罪的人,當然是不能讓他們好死了。所以,只有用鈍刀來對付他們了。


不才講史


慈禧下令斬殺戊戌六君子,為什麼必須要用鈍刀?

這首先得從慈禧太后的為人說起。慈禧太后此人權力慾望極強,而且做事果斷心狠手辣,尤其對政敵從不手軟。

戊戌六君子推動的變法已經從根本上觸及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而且變法矛頭直指慈禧,竟然敢在朝廷上公開要求慈禧不再垂簾聽政,還政於光緒皇帝。此舉觸怒了慈禧。導致慈禧和維新派的尖銳對立,出現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囚徒困境。

在清朝菜市口行刑,官階越高,犯罪越重,政治犯,往往是對清政府危害最大的群體,為了殺一儆百,往往要祭出鈍刀子,那種從來沒有磨過的,生鏽的,甚至砍鈍了的刀子用來行刑。

一些死刑犯家屬為了讓他們走得舒服一些,往往私下裡給劊子手送賄賂,讓他們行刑時用快刀子。可是,這次戊戌六君子的死刑用刀是慈禧親自下的命令,用大清著名的鈍刀“大將軍”行刑,這下誰也不敢在地下做小動作了。

據傳,在殺譚詞同時,劊子手竟然砍了28刀才將人頭剁下,累得劊子手滿頭大汗,譚嗣同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最為可惜的是,戊戌六君子的死,並沒有喚醒麻木不仁的老百姓,他們不僅做圍觀的看客,而且向六君子吐口水、丟垃圾。革命先驅不被人理解的孤獨和痛苦,我想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行刑前的那一刻,不知他們心裡是怎樣的苦楚。


嶺南人文歷史



政治中的行為往往很有趣,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下手重了不行,下手輕了也不行,慈禧斬殺戊戌六君子的時候,用鈍刀來斬殺,就充分印證了這個道理。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戊戌六君子是晚清末年的改革派力量,其本意是要幫助大清朝起死回生,其實也就是要重新振興中華民族,從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卻因為觸動了既得利益者們的利益,而這些既得利益者又是大清朝的根基,於是老佛爺擔心他祖宗留下來的江山不穩,所以最終出山,滅掉了戊戌六君子。



但是砍頭就砍頭,為什麼要用鈍刀?或者說,凌遲就凌遲,為什麼要用鈍刀砍頭?


在古代,對於死刑犯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砍頭,因為一秒內結束,不痛苦、無掙扎,所以古代好漢們常說“腦袋掉了碗大個疤”,只要克服了對死的恐懼,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沒有克服對死的恐懼也沒關係,一秒鐘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犯人也就沒有機會想了。


凌遲是最壞的結果。死就死,還不能痛快一點,要看著自己的肉一片一片被割下,在痛苦中一點點死去。有多痛苦大家想想就知道了。。。


如果你覺得很痛苦,那就對了,統治者要的就是這種震撼效果。


但是慈禧對於戊戌六君子的態度是不明確的,因為戊戌變法畢竟也是光緒一手支持的,死肯定是要讓他們死的,但是讓兒子太難堪也不行,於是慈禧就想了這一招介於兩者之間的——鈍刀。


根據當時的描述:幾刀下去,血都噴出來了,人還沒有死。


可以說起到了很強的震懾效果,讓人們知道,支持改革就是這個下場。



東方國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但要用鈍刀,恨不得凌遲。

原因有2:

第一,所謂改革是什麼?無非是從既得利益手中奪權,多利益。

控制滿清的是封建大貴族大官僚階層。

比如八大鐵帽子王,狗屁不通,僅僅依靠世襲的地位位極人臣,驕奢淫逸。

這些人並無真實才能,完全依靠保持就有的統治秩序,才能保證自己的地位,才能過美好的生活。

康有為的改革,無論是鼓勵民企,開放報禁,改革教育,改革軍隊,從根本是就是從滿清封建貴族官僚手中奪權,進而奪財。

所謂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這些封建權貴當然要把你殘殺,不然怎麼解恨,怎麼恐嚇其他人!

第二,慈禧自己差點被軟禁

慈禧太后除了政治鬥爭,沒什麼能力。

滿清在慈禧老公咸豐手中,只是相對落後西方,差距還不是天壤之別。

真正徹底落後西方,就是在慈禧統治的40多年內。

慈禧自己毫無建樹,搞得國家幾乎崩潰,但也不允許別人染指他的權力。

他發現光緒利用康有為等人變法,藉機奪權,甚至想要聯合袁世凱軟禁她,立即翻臉。

對於戊戌六君子,慈禧太后給予報復性的殘殺。

即便是光緒帝,最終還是死於砒霜,誰下的毒?還不是慈禧太后嗎?

我死了,也不讓你活,大家同歸於盡。

斬殺譚嗣同時用的刀是“將軍刀”。“將軍刀”也就是鈍刀,並且慈禧太后要好好熬煎譚嗣同,所以一刀下去,譚嗣同並沒有死,第二刀,第三刀.....到了20多刀,譚嗣同才氣絕身亡。

可惜今天譚嗣同是中國的民族英雄,而慈禧早就被挫骨揚灰。


薩沙


首先從根本上來講,戊戌六君子犯了封建王朝中最大的一條罪名:謀逆,這放在任何朝代都是會被處以極刑。再者,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以警告其他妄圖犯上作亂之人。


由戊戌變法到戊戌政變:慈禧太后對光緒帝和維新派的失望

19世紀末期的大清可謂是多事之秋,在經歷了一場甲午慘敗之後,大清國內有關變法圖強的呼聲愈發強烈,作為大清實際統治者的慈禧也聽到了這些呼聲,出於政治形勢所迫,她最終默許了光緒帝和維新派的變法請求,於是乎一場史無前例的變法運動就此展開。

然而改革豈是兒戲?由於維新派所提出的主張過於激進,在實施過程中也過於冒進,所以當這些改革主張一經提出便遭到了朝中頑固派勢力的阻撓。對於這些阻撓,維新派人士並沒有從政策本身進行思考,而是將所有過錯歸咎於頑固派代表人物:慈禧。鑑於此,維新派的解決方案也就比較明瞭,即通過政變的方式誅殺慈禧以保證變法順利開展。

當然,維新派的這些伎倆在慈禧面前簡直就是班門弄斧,作為經歷過多次政變並取得成功的慈禧,在這次政變中也是毫無例外的取得了勝利。而勝利的結果便是戊戌變法宣告夭折,而戊戌六君子也因此遭到了清算,這種清算可謂是殘忍至極:用鈍刀斬殺六君子。



所謂“鈍刀”,就是未開封的刀,傳統的斬首方式往往採用的是鋒刀,即一刀便可斬下頭顱。而鈍刀則不同,一般幾刀下去被砍之人並非立即斃命,而是在極度痛苦之中慢慢死去。慈禧之所以採取如此殘忍且繁瑣的方式處置戊戌六君子,其實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 第一,作為這場政變的主導人物:光緒皇帝,慈禧本想將其廢除帝位,但遭到了列強的干預而作罷;其他兩位重要人物:康有為和梁啟超,則在政變失敗後流亡海外。所以慈禧本來最想處置的三人都沒有得到處置,而這些怒火便只有發洩在被捕的六君子身上。


  • 第二,戊戌六君子當中的譚嗣同本是有機會逃脫的,但他認為變法必定流血,想通過這種方式喚醒無數意圖變法圖強之士。而他這種方式雖為壯烈,但在慈禧眼中無疑就是對她權威的一種挑釁。所以慈禧也就以這種殘忍的方式予以還擊。

  • 第三,這場政變歸根到底就是權力的爭奪,慈禧控制大清幾十年,本就是一位權力慾望極深之人,權力對於她來說是核心利益,任何人都不得觸碰。顯然,作為參與其中的六君子必將得到慈禧的清算,而慈禧乾脆通過這次機會,以殘忍的方式警告世人:所有犯上作亂之人都是此下場。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結語:

總而言之,慈禧以鈍刀斬殺的方式處置戊戌六君子反應出了封建專制社會權力爭奪的殘忍性,以及慈禧自私的權力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