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他會被趕下臺嗎?

用戶61865217383


袁世凱一生最大的詬病其實就是因為他稱帝,如果不是因為袁世凱稱帝,他的地位絕對不比孫中山差。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在晚清也做了不少的貢獻,比如兵不血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然後與革命黨和談。他的這一舉動,避免了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傷亡。可以說,他的功績比老孫要大得多。袁世凱本可以流芳百世,但是他的一個決定,卻毀掉了他的一生功績。

袁世凱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結束了封建帝制,本來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卻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在了他的身上。1915年12月,袁世凱宣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他結束帝制,卻又恢復帝制,真的讓人匪夷所思。他的這一舉動,很顯然違背了大多數人的意願,也背叛了革命。所以,他遭到了眾人反對,其中就有他的心腹段祺瑞。由於內部離心,加上外部起義。袁世凱很快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之上,迫於壓力不得不取消帝制。袁世凱取消帝制以後,起用段祺瑞鎮壓國內的護國運動。全國的起義在當時已經不可遏制,所以袁世凱憂心忡忡,1916年6月6日,因為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

如果,按照民國正常的憲法程序,袁世凱不稱帝,那麼他就不會被人趕下臺。但是,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修改憲法,想做獨裁統治,刺殺宋教仁。其實,都是為他稱帝做準備。假如,袁世凱沒有稱帝的思想,那麼袁世凱絕對稱得上是一代偉人。只可惜,袁世凱的野心實在太大,民國大總統根本滿足不了這個野心家。歷史也沒有給他任何機會,畢竟稱帝是歷史的倒退,肯定會激怒大眾。別說是袁世凱,換做誰稱帝都會遭到全國的討伐與責罵。如果,袁世凱老老實實的做他的大總統,還是有一番作為的。比如,廢除科舉,新辦學校,發展農工商,新修鐵路。禁毒禁賭,維護國家領土。

在捍衛國家領土方面,袁世凱比老孫還要堅定幾百倍。日本曾逼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袁世凱極力抵制。而孫中山卻偷偷與日本苟合,遭到袁世凱通緝。所以孫中山發起的“第二次革命”最終會失敗,原因就是很多人倒向了袁世凱。不過,袁世凱的思想還是比較陳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他痴迷於恢復帝制。不過他曾推行“君主立憲”在當時看來,憲法內容還是很不錯。只是,很多知識分子無法接受他這種獨裁統治。也沒人給他機會,實施新的憲法。最終,在一片討伐聲中被氣死。


謀士說


決定袁世凱命運的日子,是1915年12月12日,在這個看上去很吉利的日子,袁世凱做了一件倒行逆施的事情,那就是悍然稱帝改元洪憲。

這件事的主要推手就是楊度還有他那好兒子袁克定!一個是憲政派的中堅力量楊度,一個是自己家裡那個無日無夜都在做皇帝夢的大兒子袁克定!


這兩個人為了私心蠱惑袁世凱,最後讓袁世凱身敗名裂。

一個本可以做國父的人成了罪人遺臭萬年!

與支持者的構成,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當時北洋軍中並沒有多少袁世凱稱帝的支持者!

原因也很簡單,大家都過夠了磕頭的日子,民主思想也在漸漸傳播,這是其一,其二嗎就是他們羽翼豐滿,不聽袁世凱命令了!

理由其一:冠冕堂皇為大義,為國家。

理由其二:實力足夠,才是真因!

這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反對派就是袁世凱手下兩員大將,段祺瑞和馮國璋。

袁世凱帳下,最出名的莫過於北洋三傑",龍虎狗,龍者為王士珍,虎者為段祺瑞,狗者為馮國璋是也!

這三人,並稱袁世凱臂膀,都是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候就跟隨袁世凱的心腹之人!

不過他們最後仕途卻不同,王士珍轉武為文,成了政府大員,而段祺瑞和馮國璋則一直紮根部隊,成了封疆大吏!

這就是他們有底氣反對袁世凱的由來,軍權在握!

當時情況是這樣的,在袁世凱與宋教仁被殺之後,成為民國大總統,最後鎮壓二次革命,一時間權勢滔天,幾乎掌控了全國各地。

於是就任命了段祺瑞為陸軍總長,一般叫總長的,都是軍方司令員,段祺瑞當然是如此,和各省督軍實權派都有聯繫,間接控制了無數軍隊。

馮國璋比段祺瑞差點意思,當時職位是江蘇都督,雖然職權沒有段祺瑞大,但是手下卻有一隻精銳部隊,數萬北洋軍和他一起坐鎮最富庶的江蘇地區。

輻射範圍幾乎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

能被袁世凱引為心腹的人,當然都是有能力的人,要不也不會委以重任!

袁世凱成了大總統之後,其實和他們關係是有些疏遠的,這也屬於人之常情。

大家一起打天下都是兄弟夥的,最後坐天下了,當然是尊卑有別!

因此,段祺瑞,馮國璋有私心也是難免的!

那麼他們不和有證據嗎?

當然有,在段祺瑞成為陸軍總長之後,就開始了不斷培植自己親信的舉動,營造個人勢力,這就讓袁世凱擔心了,於是在1914年6月設置專門的大元帥統帥辦事處。

目的不過是分割原本屬於段祺瑞的權力而已,不僅如此,他還自己訓練軍隊,安排自己兒子袁克定訓練“模範團”,並以此為基礎擴充三個精銳的屬於大元帥直轄的部隊!

那麼為何袁世凱不一擼到底,將段祺瑞乾脆弄下臺,其實這和他漸漸失去北洋軍控制權有關。

一般而言一個軍隊如果不屬於國家,就會屬於各個勢力集團,袁世凱的崛起之路就是如此,當清朝無力控制地方時候,就需要一隻精銳力量出現來保護國家,可是這個軍隊皇帝管不了,於是交給下面人。

下面人就袁世凱合適,就只能讓他管!

最後袁世凱逆襲,清朝毀滅,看袁世凱和段祺瑞鬥爭其實就和清末一樣,管理不了軍隊的袁世凱,不放心,於是組建新軍,最後新軍首領是自己的兒子袁克定,這袁克定才能不足,無力控制軍隊,還和段祺瑞矛盾不斷,最後段祺瑞以退為進,直接不幹了。

袁世凱見此機會,直接任命王士珍代理陸軍總長,一腳踢開了段祺瑞,還將段祺瑞勢力給打擊了!

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年清朝不也是這樣對付袁世凱的嗎?

哪有那麼容易就清除段祺瑞的影響力?

這就是段祺瑞和袁世凱的恩恩怨怨!

那麼馮國璋和袁世凱為何也有矛盾,不過是因為馮國璋也有野心而已!

與野心而論,其實不管段祺瑞也好,馮國璋也好都是學的袁世凱!

段祺瑞做的事情是袁世凱當年做過的,而馮國璋想做的事情是袁世凱正在做的。

那就是當總統!

也因此,才有馮國璋的兩面下注,他不僅在袁世凱哪裡效力,也經常和孫中山有聯繫,目的很明確,我不在你袁世凱這一根繩子上吊死!

我要一家獨大!

也正因此,他們兩個人才會在明知袁世凱稱帝是倒行逆施,絕對沒有好結果的時候一言不發。

靜看楊度,袁克定還有袁世凱表演!

原因很簡單,他們想摘桃子而已!

只不過需要一個契機,那就是你袁世凱眾叛親離!

果不其然,袁世凱悍然稱帝,成了他的催命符!

他們一見這袁世凱頭腦發昏,當然要落井下石啊,於是段祺瑞,馮國璋馬上群起反對袁世凱稱帝。

段祺瑞還算厚道,沒有公開反對,只是在背後靜觀其變。

馮國璋就直接多了,又是聯合申明反對帝制,又是聯合地方實力派,公開逼迫袁世凱!

他們的反水無疑給了其他反對派信心。

於是無數地方勢力開始攻擊袁世凱,蔡鍔、唐繼堯組織護國運動,袁世凱命令馮國璋和段祺瑞出兵討伐,最後他們陽奉陰違,不僅不討伐還和反對派勾結!

所謂樹倒猢猻散,這帶頭的都叛變了,下面人當然也是如此啊!

就這樣北洋軍將領紛紛倒戈。

有的甚至敢於當著袁世凱面頂撞袁世凱!

然後就是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之後黯然下臺!他的帝王夢想成為流星,自己也身敗名裂!

其實按照當時形勢,如果袁世凱不稱帝,還是可以掌控北伐軍,不至黯然下臺的,只不過他的稱帝,讓他最後合法性也沒了,成為眾矢之的,在被之前手下推波助瀾之後,成為了歷史罪人!

看民國袁世凱最後結局,就彷彿看清末浮沉一樣,這段祺瑞馮國璋,不愧是袁世凱的好學生啊!


阿斗不傻




袁世凱能當上總統,不是靠自己強行上臺的。清朝皇帝退位前,革命黨就答應,如果袁世凱能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就讓袁世凱當總統。說白了,袁世凱能當上總統,靠的是自己的強大實力,掌握著北洋新軍。這個總統袁世凱不當,沒人可以當。但是,革命黨人不想讓袁世凱做個有權有勢的大總統,於是通過議會限制袁世凱,後來袁世凱基本成了空頭總統,想任命個部長,要議會批准,想搞個建設,要議會批准,總之大事都要議會批准,否則都做不了。



袁世凱後來覺得,做這樣的大總統沒有意義,也無法做一些大事情,沒有權威搞不成任何大事。想來想去,袁世凱在一些封建遺老遺少的忽悠下,決定稱帝,但是是君主立憲制。不是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那種皇帝。袁世凱稱帝的消息發出後,遭到國內無數團體人士的批評和申討,連登基儀式都沒敢舉行,後來就宣佈取消了帝制,前後83天。不久,袁世凱因為尿毒症去世。

袁世凱如果不稱帝,沒有人會推翻他,也沒有人有實力推翻他。若是不稱帝,袁世凱就是世紀偉人,一稱帝成了遺臭萬年的竊國大盜。善惡一念之間。


坐看東南了


袁世凱如果不稱皇帝,那麼他很可能是近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在當時的大清亂世之下,他兵不血刃的完成了改朝換代,說服大清皇太后交出政權,實乃大功一件,有人說他是中國版的華盛頓,也不算太過,也有人說,他如果不稱帝,其所幹的實打實的功績遠比整天就知道放空炮的孫中山強的多。

歷數一下袁世凱這一生的功績,也確實有不少值得稱讚,自從他總督朝鮮之時便大得都民之心,日後他開始承擔起編練新軍之任,在天津小站創建了中國近代史第一支新式陸軍,並創辦武備學堂,隨後興辦學校,工廠,鐵路,並且培訓出很多的軍事人才,民國時期知名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都是老袁的手下。袁世凱在民國時期也政績斐然,當年和日本的談判也取得了以弱勝強的勝利,著實不易,事後胡適曾經評價袁世凱政府能夠在此事上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爾後袁世凱的新政也對中國的工業,農業,商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他又禁毒禁賭使得清末不良的社會風氣得到極大改善。

皇帝的位子的誘惑看來是巨大的,它也是千百年來無數梟雄的終極夢想,對於袁世凱也不例外,終於,老袁在1915年12月宣佈自稱洪憲皇帝,開始他的人生巔峰,但正是這個不智之舉,成為了他一生中難以洗刷的汙點,全國人民對其聲討並引發了護國運動,老袁終於在不到九十天後宣佈取消,不多日,袁世凱死於尿毒症。


有人說,之所以袁世凱在死之前稱帝,很可能是他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也就說有西醫告訴他將不久於人世,所以他選擇了稱帝,先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實現了再說,坊間不是有那麼一句話麼,反正就要死了,我管它死後巨浪滔天!!!


老豬的碎碎念


袁世凱的倒臺是遲早的事!稱帝只是個導火索罷了!袁世凱在當了民國大總統後,忘了自己起家的根本,且聽我細細道來。

牢牢控制北洋軍是袁世凱能夠在晚清時期迅速崛起的殺手鐧,更是李鴻章、榮祿、張之洞力薦袁世凱的根源所在。當時的北洋軍從小站起家,袁世凱攏聚一眾草根,後期都成長為封疆大吏,諸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雄等諸多幹將,北洋軍逐漸發展為當時最具勢力軍隊,號稱袁家軍,袁世凱個人的聲望在北洋軍中達到了頂峰。

但隨著,孫中山主動讓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他的心思已不在軍隊,特別是在部下楊度,段祺瑞等人和家人的慫恿下,也對稱帝有了野心,晚期更是一門心思當皇上,忽視對軍隊的控制,北洋軍看似平靜對袁世凱仍然如初,但背後人心渙散各自為政。最後當雲南蔡鍔揭竿而起反對稱帝后,原來的北洋軍無動於衷,北洋軍完全失去控制,段祺瑞等人更是當面威脅袁世凱。

所以袁世凱對北洋軍的失控才是他最終倒臺的根本原因!倒臺對於他來說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專注明清


袁世凱稱帝不稱帝,都會有人很多人想要趕他下臺,因為那個時代沒有人能夠鎮得住場子,孫中山也不能;如果袁世凱不稱帝,應該沒有勢力能夠把他趕下臺,因為反對他的人政治訴求並不一致,是袁世凱豎起了帝制的靶子才讓所有反對的人和潛水、騎牆甚至內部的反對勢力集結到一起,最後才引起了護國戰爭。即使形勢如此,反袁軍也只是和北洋軍僵持,直至袁世凱下臺,還能在大總統的位置上死去。

袁世凱出身河南項城,並無太強的背景,但他有著河南人的精明,有著梟雄的眼光,有政治家的手腕,有治軍理政的能力,也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本質。

而袁世凱被釘在恥辱柱上,最主要的事件就是稱帝;而袁世凱手上最重要的資本,是北洋軍;袁世凱的最要對手,是革命黨,嚴格來說,是孫中山;還有一股潛在的勢力那就是非北洋派系控制下的長江以南、西南數省和西北的半獨立的軍閥。

要完全解答這個假設的問題,需要分析袁世凱稱帝前後民國的政治形勢。

1、各方角逐下的大總統

辛亥革命雖然呈燎原之勢,但是各省督軍魚龍混雜,有革命黨,有舊官僚,有進步人士,也有新軍人物。他們的政治訴求是不一致的,革命黨人是要求建立西方式的民主議會政治,舊官僚希望的是躲在新政權的旗幟下,保住自己的權位。而進步人士和新軍人物政治訴求很複雜,一方面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政府形式拋棄封建帝制,另一方面也並不完全認同革命黨的西式政體,他們很多人心中的理想政治形式是立憲式或者其他形式。

在遍地烽火和北洋軍消極怠工的雙重壓力下,清王朝的統治者們基本已經放棄抵抗了,但他們的手上並不是毫無籌碼籌碼。

正是這種形勢之下,袁世凱出馬了,憑藉手上的北洋軍將革命軍趕回了長江以南,在軍事上完全壓制住了北洋軍;同時憑藉北洋軍只聽命於自己,讓清廷一步步退讓。

此時的南方各省雖然奉孫中山為大總統,但實際上孫中山並不能完全掌控南方的軍事力量。各部力量分散,參差不齊,戰鬥力根本無法與北洋軍抗衡,所以革命黨只能妥協,統一了訴求:清廷退位,建立共和政體。而清廷想著優待皇室而退位,總好過雞飛蛋打。於是也同意了。

因此,袁世凱的上位是各方妥協的結果。他手上雖然有北洋軍作為中國第一大軍事勢力,但他的上位並不代表著各方勢力的心悅臣服。中國反而因為清室遺臣、革命黨等力量的存在,而更加混亂不堪。

2、喂不飽的袁世凱

袁世凱上位大總統後,一直不滿足於現有形勢,總想要更進一步。而他的終點,或許他自己也沒有完全想清楚。

先是,首都之爭,袁堅持以老巢北京為都,孫中山同意了。然後是內閣,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南京方面將臨時約法中總統制改成了內閣制;然而,組閣的宋教仁卻死在了半路上。內閣癱瘓,國會休會;因此袁世凱當上了有全部實權的大總統。

1913年,孫中山組織了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卻迅速失敗了。這樣,袁世凱更加不滿足於現狀了。

1914年,當手上的權力握緊以後,袁世凱解散國民黨,遣散國會。然後修改憲法,新的《中華民國約法》又將內閣制改回了總統制。緊接著,袁世凱又修改選舉法,將總統任期增加到了十年,還可以連選連任,辭任後還可推舉下一屆總統人選。

這樣,袁世凱不僅掌握了國家的全部軍政大權,還可以終身掌握國家機器,甚至還可以讓兒子接班,實際上,袁世凱除了名字不是皇帝以外,與皇帝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所謂的共和政體僅僅剩下一些空殼,袁世凱借共和之體,行的是獨裁之實。

然而,此時的中國並不安寧。

內部,在晚清督撫已經坐大的基礎上,辛亥革命的衝擊下,地方實力派有很大的發言權和相當的軍事實力,並不完全聽從北京政府;革命黨實力與日俱增,二次革命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孫中山的號召力還是不可忽視。可以說此時的中國已經離心離德,想要發展和強大,難上加難。

外部,英法日俄等國虎視眈眈,並未因為改換了政府而放鬆對中國的經濟和軍事侵略;好在一戰已經開始,歐洲列強沒有精力;但身邊的日本卻加強了對中國的瞭解和蠶食,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就在此期間提出,除了滅亡中國的部分條款減弱,袁世凱政府幾乎同意了其他所有條款。

內不能統一,外不能制列強,這就是大總統袁世凱面臨的形勢。

3、洪憲帝制和袁世凱之死

雖然內外形勢一團糟,然而中南海的袁世凱自我感覺越來越好。

1915年8月,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F.J.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一文,認為中國人知識程度太低,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適合於君主制。

楊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聯了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和嚴復,聯合發起成立籌安會,公開進行復闢帝制活動。梁士詒等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製造“民意”,並與籌安會爭功。

1915年10月6日,參政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國民代表一律“贊成”君主立憲,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大會總代表,上書推戴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接受帝位 ,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五年(1916)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袁接受帝位後,準備於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登極)。

袁世凱將要稱帝的消息就像是立起了一個靶子,全國反對的聲音都開始響起來。雲南蔡鍔、廣東唐繼堯率先舉旗反對,北洋三傑龍虎狗中的段祺瑞(虎)當面反對稱帝,馮國璋(狗)裝病,後來在1916年3月公開反對洪憲帝制。

這樣,袁世凱的洪憲帝制籌備了一年,卻在數月間轟然倒塌。袁世凱於1916年3月宣佈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其本人仍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然而反對的聲音並未消散。在一片聲討中,袁世凱於1916年6月患尿毒症死去。

有人說,袁世凱稱帝是受了大兒子袁克定的攛掇;有人說,袁世凱稱帝是受了復辟派的蠱惑。然而事實上,袁世凱稱帝使他自己的選擇,也是他必然會走的路。

當一個人掌握的權力越來越大,開始缺乏制衡的時候,投其所好獲取個人權勢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阿諛奉承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多,反對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少。當統治者身邊只剩下了阿諛奉承的聲音的時候,現實就會越來越飄渺。當如果統治者都不知道這個國家的真實狀況,身邊只有投其所好時,他自然會覺得天下太平,於是個人享樂的時候到了。這樣,國家就完了,進步、創新、發展、富強,都是跟享樂相矛盾的。

因此,權力必須要平衡,有所制衡才會不斷自省,不斷將國家治理的更好。然而,站在權力頂端的人總是想要更進一步,很少有退步抽身的,而袁世凱從當上清政府內閣總理的過程和民國大總統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絕不會放過一絲機會。

所以,幾乎可以說,從袁世凱鎮壓了二次革命,開始走向個人獨裁的時候,帝制幾乎是袁世凱的唯一終點。

而且,其實袁世凱稱帝是投石問路,如果成功了,那麼他就是皇帝;如果失敗了,他自信能夠回到大總統的位置。

4、總是缺席的孫中山

袁世凱如果不稱帝,確實沒有人能夠扳倒他。

洪憲帝制的反對者們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地方督撫,這一部分從外部給了袁世凱極大的軍事壓力;另一部分是北洋系內部,這部分人本來是袁世凱的下屬,比如袁世凱傾心培養的段祺瑞、馮國璋。

蔡鍔和唐繼堯的護國軍戰鬥力不及北洋軍,他們在輿論形勢和其他勢力的支持之下,戰鬥意志十分強勁。憑著這些,護國軍攻到了四川瀘州,並得到了南方大多數省份地方實力派的響應。然而他們始終不能完全戰勝北洋軍。這點也說明袁世凱確實沒人能扳倒。但是不得不說,他們給了袁世凱相當大的軍事壓力,讓袁世凱感到投石問路失敗,帝制不能長久。這才是袁世凱取消帝制的根本原因。

內部的反對聲也很大。段祺瑞、馮國璋二人野心極大,袁世凱當上總統後他們的權力就開始擴張,也開始走自己的路。洪憲帝制中他們表現的十分微妙,表面看他們是當面反對帝制,迫於袁世凱的壓力稱病的稱病、辭職的辭職,等到袁世凱稱帝后極其無奈的出來反對;而實際上,當袁世凱開始一條路走到黑的時候,他們的頭腦保持了相當的清醒:袁世凱稱帝是他們自立的唯一出路,不然,他們永遠是袁氏的下屬。

在這樣的情況下,馮國璋跟袁世凱決裂的比較徹底一點,通電反對稱帝,加入護國軍的行列。而段祺瑞,一如當年的袁世凱,在反對聲中企圖直接黑虎掏心,沒有地方實力的段祺瑞一直借刀殺人好幾次,還每一次都取得了成功。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雖然他們與袁氏漸行漸遠,獨立性越來越大,然而聰明如他們,袁世凱不犯錯,他們沒理由跳出來。

而本應該反對聲最大的革命黨,沒什麼聲音,因為孫中山在日本呢。不得不說,孫中山的一生,奔走共和,是一個傑出的思想家,然而他本人的政治和軍事能力,並不足以統治中國,而且運氣極差。

辛亥前,孫中山等人組織了一次黃花崗起義,這次起義最終耗盡了孫中山的幾乎所有家當,於是孫中山出國覓食去了。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孫中山同志正在國外籌集資金,革命黨軍事領袖黃興也不在國內。等到辛亥革命成功了,孫中山回到國內,想直接摘取勝利果實,卻被袁世凱摘了。

這次袁世凱稱帝之前,孫中山又組織了一次二次革命,失敗了被迫流亡日本。因此,護國戰爭的時候,孫中山又沒在國內,等到5月回到國內,發現已經沒什麼熱點可以蹭了,又回到日本娶了國母宋慶齡女士。

所以,孫中山的革命黨也扳不倒袁世凱。

最後說說,袁世凱和孫中山的人設。80年代以前,孫中山是國父,袁世凱是竊國賊;後來,袁世凱是譭譽參半,孫中山也有不堪之事;10年以後,袁世凱是救國英雄、艱難維持時局;孫中山是孫大炮,還把中國主權賣給日本。其實要評價民國時期人物十分複雜。但這兩人,從出發點上看,袁世凱是為了個人權勢,賣了不少國家利益;孫中山思考救亡之道,有時候卑躬屈膝。

我是子彧,歷史如鏡,多讀可以明智,思之可悟大道。關注子彧,一起讀史!


一品鏟史官


稱了帝就是倒行逆施,開歷史倒車。自晚清,列強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逼著中國人進步。中國的有識之士,痛定思痛,要君主立憲,要要洋務救國“師夷長技以制夷”,要革命實行美國式的三權分立,不管有沒有用吧,都拿來試試,中國始終是在進步的。剛過了幾天舒服日子,不用給皇帝磕頭了,沒那麼多忌諱了,他這一上位算怎麼一回事。他的地位其實並不牢固,他當上大總統,完全是各方勢力博弈的結果,代表革命黨謙讓總統位的孫中山還在,退位的滿清末代皇帝溥儀還在。



而且原本背後支持的列強對袁世凱稱帝並不滿意。多少有識之士多少年努力的結果,又出了皇帝,是不被接受的。

甚至他身邊的得力干將段祺瑞一幫人也並不滿意。袁世凱復闢帝制,可以說是他人生最大的敗筆。最後只落得個眾叛親離,慘淡收場,遺臭萬年。 如果不稱帝的話,沒有理由把他趕下臺,他上臺就是革命黨與滿清政府,袁世凱代表的北洋勢力妥協的產物。
袁世凱本身很有才能,雖然國家仍然處於半殖民地的狀態,但對於一個剛剛推翻帝制的國家,很多舉措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各個方面的革故鼎新,中國呈現一派新的氣象,沒有大方向的錯誤,是沒有理由倒臺的。


hh1185977001


袁世凱如果不稱帝,誰也沒辦法趕他下臺,他能當總統當到死,或者自己不想當的時候辭職。

他的上臺是當時三方勢力角逐和妥協後的結果,一方是以他為首的北洋系,一方是受載灃掌控的風雨飄搖的清政府,一方則是日漸有燎原之勢的革命黨。

1911年袁世凱復出後,一手掌控著北洋軍,另一手又安插馮國璋去掌控載灃主政後訓練出來的禁衛軍,這麼一來,清政府的兩支精銳部隊便都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裡。

但是,清政府和革命黨相比仍然佔據著絕對優勢,只要袁不帶頭造清朝的反,不帶頭革命,那麼各省督撫也不會反,革命軍自然成了夾縫裡的臭雞蛋。

可是,只要袁世凱態度一曖昧,生出反意,那麼各省督撫必然有樣學樣,採取觀望的態度。

袁世凱繼續給清朝賣命,所謂的革命軍抵抗不了。

袁世凱反了清政府,投入革命陣營,不管載灃再怎麼努力也救不了清朝。

這也是革命黨不得不向袁妥協,作出“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這個承諾的原因。

這是一種革命黨也阻止不了的“勢”,彷彿是時代強加給袁世凱的使命,讓他強壯得沒人能夠抵擋。

不過,隨著袁世凱步入晚年,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雖然一手創建了北洋軍,是北洋系的開山鼻祖,北洋系裡的“小山頭”將領也是他一手培養和提拔的,可是他對北洋系的控制是越來越弱的。

拿馮國璋來說,老馮雖然被人稱為北洋的狗,可是,絕不是因為他是袁世凱的忠實走狗,而是因為他面厚心黑,是一條不會叫卻隨時伺機咬人的狗。

老馮也曾試圖反咬袁世凱一口,在袁世凱和革命黨邊打邊談的時候,他為了掙功績,看袁世凱不打了,直接越過袁世凱去找隆裕,讓隆裕支持他繼續打。好在這事被袁世凱知道了,先對老馮下了手,捋了他手裡的兵權,這麼打了一棒教訓了老馮一番後,這才有了讓老馮去當禁衛軍總統這一手。

袁世凱的稱帝,讓已經等了好多年的馮國璋終於找到了機會,所以才會公然反對袁稱帝。

反觀段祺瑞便沒有馮國璋做得那麼絕,雖然他也不支持袁世凱稱帝,可至少沒學馮國璋,多少也維護了袁世凱的顏面。

但是,有一點卻很明確,不管段祺瑞和馮國璋怎麼想接替袁世凱的位置,只要袁世凱不稱帝,不對他們的野心產生威脅,他們便不會,也不敢公然反袁,否則肯定會被群起而攻之。

對於袁世凱不稱帝會不會被趕下臺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從北洋系內部來看,一個是從北洋系和南方革命黨之間的矛盾來看。

從北洋系內部來看,上面也已經說了,袁世凱是北洋開山鼻祖,是所有被洋人的頭目,不管段、馮怎麼有野心,也不可能會在他不稱帝的情況下向他發難。

比如段、馮是競爭對手,如果袁沒稱帝,也沒死,馮國璋便扯旗造反,那肯定會讓段祺瑞找到機會,打著維護袁世凱的旗號向他下手。

所以,袁世凱不稱帝,不管內部怎麼風雲湧動,表面上也會繼續聚在袁世凱這面旗下,等到袁死了再爭!

從北洋系和南方革命黨之間的矛盾來看,北洋系裡的小山頭不是傻子,他們怎麼可能會在袁世凱沒稱帝的時候去趕袁世凱下臺?

相反,他們為了維護北洋政府的正統地位,會毫不猶豫地去維護袁世凱的位置,否則哪還輪得到他們去接袁世凱的班?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便袁世凱真的宣佈稱帝了,不管是公然反對袁稱帝的馮國璋也好,段祺瑞也罷,他們的要求是讓袁世凱取消帝制,不是讓他下臺!所以袁世凱在取消帝制後,仍然安穩地坐在總統寶座上,雖然實權漸去,但是北洋系的人沒人趕他下臺!

如果1916年袁世凱沒有病死的話,他這個總統會繼續當下去,他可以當到死,也可以在他感到自己被架空後自己選擇辭職。

總之,有能力趕袁世凱下臺的北洋系不會公然趕他下臺,迫切想要趕他下臺的南方又沒能力趕他下臺!

如果袁世凱沒稱帝的話,安陽的袁林便是袁陵了。


寧糊塗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佈取消帝制,並於6個月後因為尿毒症不治而亡。

袁世凱稱帝是倒行逆施,在當時的中國已經是假民主之風已經形成,所有敢言皇帝之人,必將受到世人的唾棄。而袁世凱為什麼想稱帝呢?首先袁世凱 權利慾望高漲,想成為開國之君,其次袁世凱想給自己的兒子們謀取,希望能建立袁家天下。

袁世凱稱帝之前有很多誤判,對局勢把握不足,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對自己的心腹的忠誠度把握不足,他原本以為自己稱帝,這些心腹都會贊成,但是沒有想到在自己稱帝之後,主要的兩個實力派心腹,段祺瑞和馮國璋會首先反對。第二、沒有想到南方的反抗勢力會如此的強大,西南的蔡鍔、華南的孫中山等人,都是強大的反對帝制的人員,這些人員反對帝制,就讓袁世凱的心腹有了反抗袁世凱的理由。第三、錯誤的估計了國際局勢,當然這個他兒子弄的一出好戲,國際上對袁世凱稱帝並不支持,喪失了外部支持。

由於很多錯誤的判斷,所以袁世凱最後被逼無奈被迫下野,在死前還以“楊度誤我”而心懷不甘。

如果說袁世凱不稱帝,那麼對於袁世凱而言有什麼不一樣呢?主要就是一身的名聲而已,袁世凱稱帝之前大權在握,而不稱帝自然不存在所謂的下臺了,被迫撤銷帝位後,袁世凱6個月就去世了,所以對袁世凱而言,也就半年的時間沒有掌握大權,但是袁世凱留下了一個亂攤子。

袁定克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群龍無首,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時期。


帝國烽火


袁世凱倘若不稱帝,就沒有稱帝的野心,也就不一定有殺宋教仁的極端事件出現。再把商務、外交交給孫文去搞,他是不會下臺的。

袁世凱在北洋軍閥中的威望極高,畢竟整個北洋軍閥的前身都是他小站練兵親手帶出來的,實際上,僅僅是孫中山的國民黨根本推翻不了袁世凱,畢竟他的政治經驗是遠遠超過孫中山的,而且他對國家還是立過大功的,滿清遜位袁世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原本袁世凱好好的做民國大總統,國內很多實力派人物,包括各地方的當權者都是擁護他的,北洋軍內部,即便有覬覦大位的人,也不敢過度激進。對於個別人想要造反,以袁世凱多年的經營和權力掌控,予以鎮壓打擊完全不是問題。

他最後聽了楊度和袁克定的慫恿稱了帝,要知道民智一旦開化,要想關回去是很難的。特別是那些封疆大吏、革命黨,好不容易站起來大家可以相對公平的交流意見,你又要他跪下去三拜九叩,為你的家天下效命,誰能接受的了?

再說,晚清末期把國家帶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受盡列強凌辱,其根本原因是什麼?就是公器私傳,一個國家幾億人為一家人的福祉在付出代價。無論是對國家有憂患意識的人,還是僅僅想上位的人,都無法接受歷史倒退,把中國再次帶入萬劫不復的輪迴。

包括北洋軍閥那一幫子,也接受不了袁世凱稱帝的做法,原本跟著袁世凱混,以為現在民主了,江山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你到好,稱帝了,我們也就到頭了,又搞家天下了,誰願意?

其他不說,身邊幾大金剛沒有一個願意。看看袁世凱生平,倘若不稱帝的話,雖不至於有一個完美的歷史評價,起碼也不會太過貶損。而且他的稱帝,分裂了好不容易集聚起來的人心,讓我中華再次陷入軍閥割據。也激起了一部分人的野心,北京這個國家都城成了軍閥們過家家的地方,今天這個打進來,明天那個打出去,家不成家,國已不國。

袁世凱稱帝,他人生中抹不去的汙點,平生最大的敗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