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農村有的地方借錢也要舉辦盛大的葬禮?

山野匹夫


死者為大,這是歷史性的問題。大多部分人是想通過葬禮寄託生者對死者的哀思。

很多農村都把結婚和喪事稱為紅白喜事。

所以就要辦的熱熱鬧鬧、吹吹打打,甚至還邀請腰鼓隊、戲班子、嗩吶之類的的隊伍連續唱幾天。

程序是這樣的:

當村裡某人去世後,家屬都會告知所有的親朋好友,到派出所註銷戶口並領取死亡證明。這樣喪事就可以開始辦了。


辦喪事都是要三到四天,死者就要在家裡放三到四天。


問題來了,放在家裡冷冷清清怎麼辦呢?


又怕街坊鄰居指指點點,說他(她)不孝順之類的話。所以就要耍氣派、耍權勢、地位等等,剛好借這個機會在別人面前掙面子顯風光。

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世俗觀念太強,利慾薰心,藉此機會斂財,靠著已去的人再撈上一筆。認為隨大流不怕,別人大辦我們也大辦,不能給別人有說閒話的藉口。

據媒體報道,2012年,雲南昭通市永善縣黃某過世後,靈堂設在其子經營的賓館內,連辦6天流水宴,每頓不低於200桌。在黃某兒子中老大曾任鎮雄縣檢察院檢察長,老二曾任永善縣衛生局局長,老四時任永善縣公安局右岸分局副政委。

這樣呢攀比心理就形成了,就算沒錢辦也要借錢辦,還得要比其他人辦得大。

鎮黨委書記辦喪事通知各單位弔唁。2003年,湖北監利縣容城鎮原黨委書記肖仁柏在岳母病逝後,成立治喪委員會,鎮長任主任,鎮委副書記、常務副鎮長任副主任。肖仁柏還安排鎮黨政辦公室和農業辦公室通知各個總支、社區、學校及鎮直單位和企業,要求前往殯儀館弔唁。肖仁柏為岳母辦喪事共請客60桌,收受禮金140450元。肖仁柏事後被開除黨籍和公職,並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在農村,每一位老人死了以後都會有一場熱鬧的喪事場面。孝子孝女哭的是驚天動地,與淚寡歡,感覺對待老人的關懷呀!贍養之心啊,以此來報,盡心盡力了。真的是這樣的嗎?絕對不全是。

有的老人生前就缺衣少食,有病沒人說,有痛無人知,有多少這樣的老人悽慘離世,無從統計。可為什麼發喪時又來大操大辦呢?並且把悲傷表現得淋漓盡致,傷心欲絕的樣子呢?

對於真正孝順的人來說,外人自然是認為孝順的。可是對於那種活著不孝,死了又來孝順的人來說,明面上雖然是孝子,可背後誰又知道怎麼說呢?

農村的這些紅白喜事,是該進行改革了,移風易俗。要文明辦喪事,提倡不鋪張浪費,傳統的文化禮儀要傳承好,杜絕攀比心理。因為大辦未必就是孝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會有所幫助,如果諸君有其他見解,留言探討一二。


小漁咯


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導致的。

首先,歷史的原因。從大的方面講,自古以來,風風光光的葬禮就是對逝者最好的交代。尤其是在農村,這種情況尤為嚴重。

其次,個人的原因。個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面子問題,中國人講究面子是眾所周知的。任何事情都要有面,葬禮上肯定有親戚朋友來送葬,街坊鄰居來幫忙,還有不相干的人來看熱鬧。這個時候如果很寒酸的葬禮,日後肯定成為當地人的笑柄,很沒有面子。

再有,還是個人的心理原因。逝者過世後,總覺得生前對不起逝者,於是在逝者的葬禮上,辦的隆重一點,就是對逝者一個補償,也算是自己求得一個心理安慰。

其實,這都是社會陋習,歷史遺留的封建迷信。很多農村葬禮上的活動,根本就是對逝者的不尊重,甚至有一些不文明的活動,簡直不堪入目。還有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的情況也是數不勝數。

還有人們的攀比心理在作怪,不光是上面這一種事情,很多很多,什麼結婚,生日,升學等等,都要大操大辦。在這咱都不說了。


好在國家對這方面比較重視了,提倡要厚養薄葬。其實看明白了就是這個道理。好好的孝敬老人,讓他們安享晚年,儘量多的滿足他們的尋求。再說他們年齡大了,也沒有什麼過多的苛求,無非就是給他們心理上的陪伴就可以了。

相信借錢大操大辦也不是逝者願意看見的畫面。現在國家提倡的文明葬禮也是很有寓意的,比如樹葬,海葬,一方面說節約了土地,另一方面文明祭祀更顯得莊重,對逝者的尊敬。


尤其是城裡人都有在城裡生存活不起,也死不起的想法。房價高,攢了一輩子的積蓄買了一套房,而墓地的價格也讓他們買不起。難道人這一輩子就為了這兩個小盒子嗎?可悲!

這都是做給外人看的,這樣做累不累啊!要是任何事情都讓別人來評判自己,你終究會淹死在別人的口水裡。坦坦蕩蕩的活出自我不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