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時期很多總督像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都有兵部尚書銜,那麼專職的兵部尚書有權利嗎?

聊一點點歷史


首先清朝總督所加的兵部尚書銜是虛職,而非虛職,它的目的就只是為了提高總督的地位,及給予總督在地方上一定的軍事權而已。況且清朝的總督並不只是加授兵部尚書銜,還會再授予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即同時兼任兵部尚書及都察院右都御史。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總督都會加授尚書銜,有些總督會加授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職。



滿清時期在全國設立了八個總督,即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和陝甘總督,而後在光緒三十二年又在龍興之地東北設立了東三省總督一職,這九位總督代帝管理著全國數十省之地,或轄一省或轄數省,他們總領這些省的軍政事務,幾乎一省的軍務和政務都有總督說了算。但是實際上擁有如此大權利的總督在清朝的品級中只是正二品,地位僅僅只是比地方上從二品的巡撫高了一點,與地方上綠營的總兵平級,更是低於從一品的綠營提督。可以說如果不加授任何職務,清朝的總督權利決不能達到它所要求的那種程度。



那麼為什麼清朝的總督基本都要加授兵部和都察院的職務呢?其實很簡單熟悉兵部和都察院職能的人肯定知道總督為什麼要加授這兩個部門長官的虛銜,而不是吏部、戶部亦或刑部長官的虛銜。首先兵部我們都知道是掌全國武官的選用及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務,而在清朝總督的職責就有一項,那就是節制一省的提督和全省的綠營兵,但是我們都知道清朝的提督是從一品銜,可以說如果清朝的總督不加授兵部尚書銜亦或兵部侍郎銜,他完全就沒有資格去節制提督和綠營兵,而一旦加授兵部尚書銜或侍郎銜,那麼就有了提督軍務的權利,而藉此他就完全有資格去節制提督、總兵等武官職和全省的綠營兵啦。



而都察院就是監察百官的機構,它擁有稽察各級衙門、官吏辦事的優劣,監察鄉試、會試、殿試,巡視各營等權利,並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而都察院的最高長官就是左右都御史。在清朝總督不但有提督軍務的權利,還有監督、監察及處理數省官員的權利,那麼同樣如果以他單獨總督的身份他自然沒有那麼大的權利,畢竟提督、巡撫和總兵等官階都不比總督小,尤其是巡撫作為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他的權利和地位可不比總督小,如果沒有給予總督足夠的地位顯然是不能很好的去監督巡撫的。而這也是為什麼清朝一般會給總督加授兵部或都察院最高長官銜的主要原因。



同樣這個時候就有人問清朝的數位總督都會加授兵部尚書銜,那麼專職的兵部尚書還有實權嗎?答案當然是有。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清朝給各地總督加授的兵部尚書只是虛銜,他只是給了這個總督相應的能夠處理和管理治下的權利,而並非是實職,也就是說總督並不是專職兵部尚書的,他的權利僅限於所管理的省份,而不似專職的兵部尚書管理的是全國的軍務。所以說即使清朝加封的兵部尚書再多,真正擁有管理全國軍務的兵部尚書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北京朝堂上的專職兵部尚書。


澳古說歷史


古代的兵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國防部,既沒有統兵權,也沒有調兵權。

關於兵部尚書,我舉兩個人,就知道清朝的兵部尚書都是什麼貨色了。


王掞,康熙四十九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王掞就是康熙時期,廢太子胤𧘌的老師。

紀昀,嘉慶元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紀昀就是紀曉嵐,這個人不需要多說什麼了。

這兩個貨,瞅著像帶兵的人嗎?清朝的兵部尚書其實都是文官,根本就不管兵事。

PS:清朝的兵部尚書,滿漢各任命一人。也就是兩名尚書。

中國古代的兵制。從五代到元朝,調兵權都歸樞密院,岳飛就當過樞密副使。統兵權歸於三衙,三衙就是掌管禁軍的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

到了明朝,樞密院改名為五軍都督府,職權略有所不同。簡而言之,皇帝的權力加強了。軍權也由皇帝一人負責。

到了清朝,連五軍都督府都省略了。統兵權歸提督以下,軍令寄於總督和巡撫,不過這只是綠營兵的兵制,八旗兵另有的制度。至於調兵權還是由皇帝負責,雍正以後歸於軍機處。如遇戰爭,皆由軍機處承皇帝旨意辦理。

至於中央的兵部嘛,名義上是全國最高軍事機關,實際上只管武將的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也就是軍隊政務方面的事情,不涉及兵權。

所以,清朝的兵部尚書有權嗎?其實是有權力的,只不過不是兵權。

另外再說一句,唐朝以後、明朝以前。由於節度使的問題,導致中央對地方官員,瘋狂的分權。明朝中後期搞巡撫制度,最早是臨時性的職務,後來逐步轉為正式性的官職。

清朝繼承明朝的制度,後來又給總督和巡撫加兵部尚書和侍郎銜,其實就是在走回頭路,又恢復了唐朝那種節度使的制度。只不過明清兩代的集權制度已經很完善了,對治理封疆大吏的有一套獨有的辦法。在三司之上設巡撫,巡撫之上又設總督。總督和巡撫、提督在相互監督,綠營和八旗再相互制約,權力都讓皇帝一個人抓了,兵部尚書也就什麼權都沒有了。


Mer86


我們從現在的情況開講:就是現在,我國的國防部長一職也是文職編制,只是由於工作需要,常常由軍委會副主席兼職而已,但從編制安排上,國防部是國務院的一個部位,屬於公務員,而不是軍職(敲黑板!)

滿清的兵部尚書一職並無實際職權,具體來說,兵部尚書是文官,只負責募兵、人事調動等事務。而且,人事調動這一看似有用的權柄,還需吏部尚書共同參與才有效。

滿清建制276年,共有112個兵部尚書,除去創業初期由武將兼任外,其他都有文官統領。

滿清中期開始,直隸總督的權利就異常之大。這是由於北京天津等政治中心都位於直隸省,滿清權貴在京津地區多有產業,和地方上常有糾紛,如果直隸總督不是位高權重的“有德之輩”,恐怕無法對那些皇室成員和實權人物及其家屬產生震懾;

另外,京津地區的安危異常重要,總管滿清入主中原以來,直到中華民國建立,這二百多年津京地區常有大小“匪患”衝擊滿清官署,為拱衛京師安全計,直隸總督通常就有兵部尚書兼任,因為必要時可直接調動周邊各省的軍力用來“剿匪”。

由於直隸總督位置太過重要,清末,直隸總督甚至兼任北洋大臣,參與處理外交、海防、關稅、洋務、軍工等事項。在大清國權利中樞中舉足輕重,例如李鴻章就擔任過這一官職,並統領北洋海軍一職,算是九大總督之首,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調動直隸周邊三個總督聽其所用,這是其他8個總督所不能企及的至高權限;

有別於直隸總督在政治軍事上的特殊性,兩江總督則在經濟貿易上舉足輕重。兩江總督的轄區:安徽、江蘇、江西、上海這幾個省市。這些地方相當於大半個中國的糧倉和錢倉,尤其江蘇上海這兩個地方,對外貿易頻繁(閉關鎖國是對民間的,官方貿易不受禁令影響),如果兩江總督的轄區不穩定,大清國的溫飽問題都受影響。


所以兩江總督有時候也可會兼職兵部尚書,但沒有達到直隸總督那樣的標配。

然而滿清機關算盡,一直竭盡全力壓制漢族官員,清末時期,滿清皇族八旗子弟才不堪用,不得已啟用曾左李等治世能臣,最終袁世凱等出位,翻雲覆雨之間滿清灰飛煙滅,因為最後一任直隸總督就是袁世凱。


另類文史


清初,政治制度處於一個建立、完善階段,總督、巡撫的設置、轄區、品級、職權等時有變動,這裡不作討論,下面主要就清朝中期形成定製後的情況而論。清朝的總督為正二品,通常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使為從一品。部分由大學士兼任的總督,按品級最高的大學士職位算,為正一品,這類情況晚清時期比較多。



提問者所說的加兵部尚書銜就是其中的一種情況,但是總督幾乎沒有單獨加兵部尚書的,而是加兵部尚書兼右都御使。那麼,為什麼要給總督加銜呢?只是單純為了提高待遇嗎?非也!如果單純是為了提高待遇,那麼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又從何說起呢?並沒有提高待遇啊?依舊是正二品。實際上,清朝給總督的加銜是有實際作用的。



清朝的總督屬於文官序列,但是卻有節制轄區綠營駐軍的權力。那麼問題就來了,一個正二品的文官,憑什麼節制轄區綠營駐軍?要知道,清朝的綠營提督可是從一品的武官。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單純以總督身份節制綠營駐軍自然是不行的。這時候,加兵部右侍郎或者兵部尚書銜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加的雖然是虛銜,卻是正兒八經的兵部右侍郎或者兵部尚書,屬於中央專職部門正副主官。綠營駐軍難道可以不受兵部節制嗎?自然是不可能的。如此一來,總督節制轄區綠營駐軍也就名正言順了。同時,由於只是加銜,並非實職,兵部調動駐軍的職能這些總督們是無法擁有的,加之清朝有著嚴格的調兵制度,即便是實職的兵部尚書,沒有皇帝的首肯也無法私自調兵,從而避免了類似晚唐時期的藩鎮割據。



那麼,為什麼要加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或者右都御使呢?和加兵部右侍郎或者兵部尚書同理,增加監察權限。除此之外,這一安排也是為了讓總督、巡撫互相監視,維持地方權力平衡。有了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或者右都御史的加銜,總督便可以名正言順地“監察”巡撫。同時,清朝很多巡撫也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加銜,一定程度上同樣起到了“監察”總督的作用。而且,清朝的總督、巡撫雖然名義上是上下級,卻互不統屬,都只對皇帝負責。如此一來,總督或者巡撫想做到一家獨大,幾乎是不可能的。



除了以上兩點,提高待遇也是一個方面,畢竟從一品的待遇還是要高於正二品的。但是,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至於說這麼多總督加兵部尚書,那麼專職尚書還有權力嗎?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有!總督的兵部尚書僅僅是虛銜,並不是實職,這和現在的政治局委員兼直轄市市委書記或省委書記還是有所不同的。現在政治局委員兼任直轄市市委書記或省委書記,其政治局委員的職位是實職,是可以參與政治局決策的。但是,清朝總督的加銜不同,加銜的職能只在自身轄區有效,並不參與所加銜部門的實際事務。換句話說,兵部的實際事務還是歸專職兵部尚書管轄的,加兵部尚書銜的總督無法插手,都察院事務亦然。



大致就是這麼一個情況,能力有限,文中如有謬誤、不足,敬請海涵、指正,拜謝!


農民工歪說歷史


誠邀,如題。一部《于成龍》,讓大清版本的包青天深入人心,故事結局,于成龍以兩江總督兼兵部尚書銜的身份力斬江寧將軍赫裡,兼職的尚書就如此威風,那麼專職的兵部尚書有啥權利呢?



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大部分制度,包括六部。兵部是六部之一,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其直接對皇帝負責,官居一品。清朝兵部尚書共有兩位,滿漢各一位,以滿為主但是辦事嘛,還是漢尚書來辦。



那麼兵部能執掌軍隊嗎?

其實清朝的兵部與今天的國防部一樣,並沒有對軍隊的掌握力。因為兵部尚書太多了,光中央就有兩位,而且樓主也提到了,各地的總督一般都會掛兵部尚書銜以管轄自己轄區的軍隊 。所以地方的兵部尚書就不下十幾個,中央的那兩位兵部尚書軍權基本是被架空的。


那麼中央的兵部尚書究竟有何作用呢?吉祥物嗎?

當然不是,其實兵部的主要作用並不是帶兵打仗,而是管理全國武官的升遷任命考核等等,軍隊的後勤供給和武器配置等等也歸兵部管轄。打仗的時候,兵部還起到上承皇帝的命令,對各地駐軍發佈作戰命令的作用。總結一下,兵部事實上就相當於以前的解放軍總後勤部,總參謀部,總裝備部和國防部功能總和,而軍隊的指揮權還是在軍委手中。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清朝的兵部尚書差不多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長,清朝一共有六個部門,每一個部門由兩個尚書掌管,一個是漢人尚書一個是滿人尚書,他們之間一直以來都在互相制衡著,而在更多時候,滿人尚書實行的是監督職能,漢人尚書才是做事的主力。

我們也有必要說一下清朝的侍郎,在兵部之中,侍郎就相當於兵部的副部長。

因為清朝六部中很多官職都設置滿漢雙軌的原因,所以是侍郎也是分滿漢的,兵部之中一共有兩名漢人侍郎和兩名滿人侍郎,一共加起來就是四個人,相當於四名副部長。

清朝兵部尚書的權力

清朝的兵部尚書權力並不是特別大,因為更多時候他們掌管的都是參謀、糧草後勤、軍隊將官職位管理等權力。

無論怎麼看,都像是一個職能廣泛的後勤部,他們是根本管不了軍隊行軍打仗的。

清朝的兵部尚書在早年的時候,只有正二品的官職,放到我們現在這個年代來說,就相當於部級的長官。


不過在清朝的中後期之後,隨著所有尚書的品級上升,兵部尚書也成為了從一品的官員。

放到現在來說的話,就是實打實的副國級官員,不過雖然地位上升了,但是權力卻沒有發生改變。

清朝總督、巡撫們出任地方的加銜

在清朝的時候,總督和巡撫是朝廷派到各省去實行監督、管理大權的。

總督和巡撫是清朝真正意義上的地方大員,他們除了掌管著自己手中的職責之外,因為工作的需要,他們還會掌控一些軍事力量。


因此為了讓他們能更輕鬆地掌握軍事力量,在清朝皇帝派他們到各地上任的時候,一般都會給他們授予尚書和侍郎的加銜。

其中總督本身就是正二品正部級的官員,但是在被授予兵部尚書的加銜之後,他們在就任總督的時候卻可以被提升為從一品的官員,在明面上可以提高很大的地位。

而清朝的巡撫本身是從二品的官員,一般在出任地方的時候,會被皇帝授予正二品的侍郎加銜,平白之中多出了一個國防部副部長的身份。

清朝巡撫和總督的權力

清朝的巡撫一般掌握著一個省的大權,不僅掌握著一部分軍隊的權力,還掌握著非常巨大的政權。

同時還有上達天聽、為皇帝監督本省的權力,因此從這些方面來看,清朝的巡撫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省委書記。

清朝的總督一般掌管著兩三個省份,手中掌握著一部分的軍力以及各種糧草、經濟、政治方面的大權。


在現代沒有和總督等同的官職,如果要說有的話,清朝的總督是要比現在的省委書記要大上半級的官員。

他們同時協調著幾個省份,雖然他們管轄範圍內的巡撫在明面上受他們的統轄,但是巡撫並不是總督的手下。

平常巡撫受總督的管轄,但是在他們發現總督有什麼不軌舉動時,他們卻可以反過來行使反制之權。

這就是清朝皇帝們非常熟練的兩面制衡手段。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的兵部尚書和總督、巡撫,如果我們真正從權力上來說的話,專職的兵部尚書權力是並不如各地總督的。


孤客生


清朝時期的兵部尚書已經沒有了什麼權力,正所謂吏、戶、禮、兵、刑、工。兵部排名在吏部、戶部、禮部三部之後,僅僅高於刑部和工部。由此可以看出兵部尚書權力不高。



自從明朝胡惟庸黨案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六部由皇帝直接領導。而清承明制也是如此。對於帝王而言,國家的軍隊就是自己的命脈,所以兵部尚書根本沒有軍隊的調動指揮權力。

兵部尚書沒有掌管軍隊的權力

以上軍隊最重要的兩項權力兵部尚書都沒有掌管。軍隊的統領權力由八旗將領或者是本地督撫掌管,而這些人直接由皇帝統領,確立了軍機處之後兵部對於軍隊更是沒有了任何管理權。

調動權直接由皇帝掌管,兵部尚書更是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



兵部尚書的實際職責

兵部從設立之初就只是作為一個輔助部門出現,到了清朝高度集權的狀態下,皇權至上,兵部更是成為了輔助中的輔助。

兵部之下設四司

武選清吏司;主要負責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名義上並管理土司。

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也就是管理各地的驛站,還有地方情報的發送。

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卹、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給軍人核計功勳,發放獎勵。

武庫清吏司;掌全國的兵籍、軍器及武科考舉之事。



綜合來看;兵部尚書根本沒有對於軍隊的決策權力,清朝軍隊的大部分權力都在皇帝手中,所以在戰時兵部尚書主要負責後勤工作,平時有一些輔助職能。


我是越關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清朝的總督和巡撫,一般都要加兵部頭銜,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們就是兵部的堂官,只是為了便宜他們節制軍隊而已。

清朝的體制裡面,六部的堂官只有兩個尚書和四個侍郎,最多再加一位管部的大學士。外放到各地去做地方軍政主官的官員,是沒有權力干涉部裡面的事務的。但是這些官員如總督、巡撫等,又確實需要負責當地的軍事行動,怎麼辦呢?就必須要給他們兵部尚書(侍郎)的頭銜,以賦予他們節制當地軍隊的權力。

與其相似的還有都察院的頭銜,總督一般要加右都御史的頭銜,巡撫則一般要加右副都御史的頭銜,並在乾隆十四年成為定規。都察院的級別和六部一樣,之所以要加這些頭銜,也是為了他們彈劾當地官員做準備。真正管事的,當然還是在北京部裡面辦事的左都御史們。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總督和巡撫就類似於如今的省委書記,而書記們一般都是中央委員甚至是政治局委員。



青言論史


三省六部制度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有利於中央集權,加強了國家統治。歷朝歷代都在使用,一直到清末。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兵部相當於現在國防部、裝備部、後勤部的總稱。最高長官是兵部尚書,負責選用武官將領、兵器製作、制定作戰方案、發佈軍令等,有實權。


直隸總督,江南總督,是負責地方的軍政大員,掛兵部尚書銜是一種虛職和榮耀,以後可能會有晉升兵部尚書的機會,實則管不了兵部。


華夏曆史館


清朝的兵部權限恐怕是隋朝正式設立兵部以來最小的。

清代的兵部根據《欽定大清會典》,只有“武官除授、封蔭、考績、軍籍、馬政、郵驛”的功能,下設四個清吏司為武選(管理武職官員的選授、品級、封贈、襲蔭,考察各地險要建置營汛,管理土司武職官員的承襲、封贈)、職方(管理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簡練、征討),車駕(管理鹵簿、儀仗、禁衛、驛傳、廄牧),武庫(管理戎器、符勘、尺籍、武學、柴薪、皂隸),以及會同館(管驛傳)和捷服處(管遞送往來諭旨奏摺),也就是說,清代兵部基本上是一個武官和軍事後勤管理機關,具體軍隊日常訓練、管理並不歸它負責,至於打仗它就更管不著了。

實際上這樣一個純職能機關性質的兵部自宋代以來就大抵如此:宋代軍事權力由兵部和樞密院分管,明代則由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管,儘管職能分工差異很大,但基本思路都是將調兵和管兵的權限分開,而總成於皇帝。而清代並沒有設立類似樞密院、五軍都督府之類的機構,軍隊日常管理和戰時指揮都由皇帝在聽命於己的輔佐班底(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幫助下一手抓,戰時則組建臨時班底負責實際指揮(巡防處、臨時任命的大將軍/將軍、欽差大臣),兵部不再是和諸如樞密院或都督府之類另一個平行的官僚職能機構分權,而是要和皇帝分權,權限之小,可想而知。

更麻煩的是清還是個少數民族掌權的王朝,晚清改革前中樞最信任倚賴的是八旗,即京營八旗和各地駐防八旗,而兵部是完全不能插手八旗的任何事務的,它所能管的實際上只有綠營武官和綠營兵範疇的行政後勤等事務而已。不但如此,漢人不能通過兵部插手八旗事務,但旗人卻可以通過兵部干預兵部事務:兵部尚書、侍郎等主官都設滿漢復職,滿尊漢卑,而下屬四個清吏司更甚,以武選清吏司為例,該司額設郎中五人,滿三、蒙古一、漢一,員外郎六人,滿四、漢二,主事二人,滿一、漢一,主要辦事人員13人,其中滿人多達8人,而漢人僅4人,且“滿人可佔漢缺,漢人不得佔滿缺”,這樣一來,原本就是歷代最小的兵部權限,還被八旗擠佔了一大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