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中國第一個引進番薯的人系東莞人

導讀:400多年前,陳益冒著生命危險從越南引進番薯到虎門試種成功,成為"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番薯的種植為我國開闢了糧源,緩解了當時的饑荒。

站在都市的一隅,感受人事的漸行漸遠,愈發愛看愛聽愛講一些古人的故事。

前不久,有一位老家的朋友來東莞看我,彼此相見,非常激動。他一邊遞給我一袋紅薯,一邊羞澀的說:"家裡沒什麼好東西,一點番薯,莫要見怪啊……"我馬上打斷他:"哪裡的話,在城裡能吃到地道的番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說完,我開始跟他聊起了番薯的故事。"你知道嗎?番薯最開始並非國產,它和西紅柿、番石榴、番瓜一樣,都是從外國引進而來的。"

"這我倒真的不清楚。"

"那怎麼行,這個人,你必須知道。"

某一年,陳益身著布衣,背上行囊,搭乘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出發前往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到達安南後,陳益一行受到當地酋長的熱情接待,他們擺出一道官菜。這道菜看上去並沒什麼奇特之處,但吃起來卻香甜軟滑,非常可口。陳益一邊吃一邊盤算著,這東西真不錯,不僅好吃,而且還能充飢。陳益從此以後便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兩年之後,陳益冒著生命危險,收買酋卒,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想偷偷帶回國。

中國第一個引進番薯的人系東莞人

正要開船時,多艘越南官船載著多名酋卒前來緝捕他。在這生死關頭,中國船員趁著海上風急,高升船帆,開船疾駛,終於逃脫了追捕,成功將番薯種帶回虎門。當時,陳益還不完全瞭解番薯的栽種過程,只能將其埋在花塢裡。沒過多久,番薯在花塢中長出嫩芽,慢慢伸出長長的薯藤。一天,陳益家的一名僕人見到薯藤,非常好奇,就用手將那根薯藤拉出來,隨手一掐,誰知嫩嫩的薯藤一下子被她掐斷了。僕人一時驚慌失措,生怕陳益責怪她,趕緊將那根被她掐斷的薯藤偷偷埋在花塢裡的泥土中。多日後,那根薯藤漸漸長出了新芽,陳益發現後非常驚喜,僕人這才"坦白"了經過。陳益不但沒有責怪僕人,還誇讚她"幫了大忙",從此陳益便真正掌握了番薯的種植技術。

中國第一個引進番薯的人系東莞人

由陳益引種的中國第一塊番薯地位於虎門小杰滘蓮峰墓右側(原址)

隨後,陳益在其祖父的墳墓前購置了35畝地,開始大面積種植番薯。他決意要把這種食物廣為傳播,讓周邊忍飢挨餓的老百姓都能吃到香甜可口的番薯。陳益將自己的壽穴選在薯田邊,立志要與番薯長相廝守。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陳益的推廣下,番薯種植技術很快傳遍大江南北。每當遇到戰亂或者災荒時,老百姓便開始囤積大量的番薯。陳益的一生簡樸清貧,他沒有給後世子孫留下什麼金銀財寶,卻給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帶來了希望。每當飢餓難耐時,便可咬一口番薯來充飢。

陳益在臨終時寫下遺言,囑咐後人,每年春秋二祭要帶番薯一對來祭奠他。據楊寶霖考證,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陳益的後裔每年前往他墓地掃墓時,仍用紅皮薯作為祭品,並寫上"紅薯一對富勝千箱"八個字。

中國第一個引進番薯的人系東莞人

陳益 劉岩石作

根據楊寶霖發在《農業考古》上的論文,位於虎門金洲小捷山山腰陳氏墓群旁的番薯地便是我國最早大規模引種番薯的地方。1989年,陳氏墓群以及番薯地遺址被公佈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在相關專家的指導下,虎門北柵社區對陳氏墓群進行修葺,修建後的陳氏墓群總面積達到600多平方米,陳姓後裔在墓群周圍栽種了數百棵龍柏。此後,每年清明節期間,都會有密密麻麻的當地居民自發前來拜祭。

蒼海桑田,歲月更替,那些盛開在流年裡的時光,那些經過了放逐或保存過的故事,總會在某一個合適的時間或某一個合適的地點,悄然滋生出妖嬈的花來,繞指留香。

中國第一個引進番薯的人系東莞人

鏈接:

●東莞文史學家楊寶霖經多方求證寫成論文《我國引進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種番薯的最早之地》發表在《農業考古》1982年第2期,估計很難有人會知道陳益,更沒有今天東莞新添廣東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給東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再添光彩。文章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獻研究,論證了虎門陳益引進番薯是明萬曆十年(1580年),比此前有關文獻記載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引進番薯還早了10多年。

中國第一個引進番薯的人系東莞人

東莞市文史專家楊寶霖老師對複製的陳益墓碑進行查看

●楊寶霖的著作彌補了陳益無祠、廟可資紀念的遺憾,更為東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留下了非常寶貴的一筆文史財富。

中國第一個引進番薯的人系東莞人

陳益故里虎門北柵 王敬新攝

聲明:本文旨在傳頌為祖國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們,屬於社會公益傳播行為。部分選用的圖片或引述的文字來源於互聯網,僅作為相應內容的鏈接和印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一併向為本文作出貢獻的人士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