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家長們,孩子不會分享很正常


家長們,孩子不會分享很正常

跟著媽媽出門去院子裡玩之前,菡菡特地帶上媽媽新給自己買的禮物:一隻粉嘟嘟毛茸茸的玩具豬。

鄰居家一歲半的鼕鼕晃晃悠悠地跑過來,看見菡菡手裡的小粉豬,立刻伸手去拿。菡菡眼疾手快把豬往身後一藏,對著鼕鼕大吼一聲:“別動!”鼕鼕嚇了一大跳,小臉兒皺皺地看著身後的奶奶似乎要哭,菡菡媽媽過意不去,趕緊對菡菡說:“給弟弟玩兒一下吧,別那麼小氣啊。”菡菡脖子一挺,大聲宣告:“不行!是菡菡的!”

鼕鼕又繞到菡菡身後伸手去抓,菡菡轉過身來劈頭給了鼕鼕一巴掌:“不給!別動!”鼕鼕放聲大哭起來,奶奶心疼地抱起孫子:“別搶姐姐的,待會兒奶奶給你買去!”菡菡媽媽也批評菡菡:“你怎麼變得這麼自私啊?弟弟看一下都不行嗎?不就一隻玩具嗎?幹嗎那麼捨不得?還打人?真不像話!”說著她拿過菡菡手裡的小豬,意欲交給鼕鼕。

沒想到,菡菡不依不饒地跟媽媽奮力爭奪,還哇哇大哭起來:“嗚——是菡菡的,就不給鼕鼕!”搶不過媽媽,菡菡伸手又打了媽媽幾拳頭:“臭媽媽!”鼕鼕奶奶觀看著母女倆的爭奪戰,眼神十分複雜。

菡菡媽媽感到無地自容同時心裡也很納悶:菡菡怎麼越大越小氣呢?想當初,菡菡未滿週歲開始直到快兩歲,都那麼大方那麼好說話。手裡不管有什麼玩具,只要媽媽要求給其他小朋友玩一會兒,她都毫無怨言地讓媽媽拿走。拿著吃的,只要別人逗她“給我吃一口”,她都會把小胖手伸到你嘴邊。

在鄰里中,菡菡得了一個“慷慨大方”的美名,讓菡菡媽媽很是自豪。可最近,怎麼越來越讓媽媽下不來臺呢?她會不會變得越來越霸道呢?該怎麼辦才能讓她懂得分享呢?

家長們,孩子不會分享很正常

事實上,對於一個兩三歲的學步兒來說,“自私”是一個正常現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經之路。首先,學步兒正在建構自我意識,正在邁向獨立。在這個階段,兒童正在建立“所有權”的概念:我、我的、我的東西。在這麼大的孩子心目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並沒有意識到別人也有“我的”這種觀點,也不明白為什麼要跟別人分享。其次,他們尚未掌握“借”與“還”這種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還能完璧歸趙,而是片面地認為一旦離開手邊,就意味著丟失。

作為人,不及時確立“我的”這個概念,我們就沒有自我。不知道什麼屬於我們,我們可以支配什麼、應該對什麼負責,我們就無法發展責任心,也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資源。因此,我們應當盡力保護兒童“所有權”的建立和發展,讓他們確認自己的“財產”不會受到隨意侵佔。

孩子只有確認什麼是“我的”、什麼屬於自己之後,才能逐漸意識到什麼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開。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識,建立我、你、他的關係,知道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而後才能在反覆的社交活動中,逐漸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分享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要為了面子而強迫孩子分享,讓孩子感到恐懼和痛苦。

讓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徵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則尊重孩子的意願,告訴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長說了算,為了顯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給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兒”。

家長們,孩子不會分享很正常

在家裡,讓孩子分清每個人的所有權,未經許可,不能隨意翻動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邊,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徵得對方同意。

幫助孩子學會遵守“輪流”“等待”等規則,比如在遊樂場,大家輪流玩鞦韆,誰先拿到誰先玩兒,後來的小朋友要等待。

出去時,多帶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那麼在意的玩具。首先讓孩子學會“交換”,有助於孩子學會分享。

不要批評孩子,更不要給孩子貼上“小氣”“自私”“霸道”的標籤。理解、接納孩子此刻對於分享私人物品感到困難是正常的,耐心等待孩子按部就班的成長。

您的點贊是對我最高的讚賞(收藏不點贊,都是耍流氓 -_- )

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書寫粗心、計算馬虎、寫作業拖拉、成績上不去....等一切關於學習、成長過程中問題,私信我,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