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巢湖千年古村中份唐

中份唐村,位於巢湖市西鄉西黃山腳下,距古鎮烔煬河約12華里。這裡山明水秀、土地肥沃,從黃山、馬山流下的山泉從村南北兩個方向繞村流過,終年不息,滋潤四野良田。


巢湖千年古村中份唐



據唐氏宗譜記載,唐氏始遷祖諱岠山,於宋朝末年為避戰亂,攜妻子邑人逃難至此,拓土墾荒,休養生息,繁衍昌引,形成巢西十八戶村落,世稱“十八戶唐”。中份唐原名為“中五份唐”,可能在十八戶中居中,後逐漸簡化俗稱“中份唐”。


巢湖千年古村中份唐



唐氏先祖安定後,重耕專讀,有不少人成為宋元明清歷代知名人物。明確記載的有統領、統制、知府、太學生、巡檢、庠生等。巢縣誌明確記載的金華知府、武略將軍唐君用是明朝重臣,乃唐姓第八代始祖,中份唐村人。他逝後歸葬故里,那裡避風向陽,山清水秀,前照後靠,雲蒸霞蔚,古人謂風水寶地。直至今日,高大的墳塋、古老的墓碑保存完好。另外,還有“碎進士”唐大中、“雙頂秀才”唐保三等古代鄉賢。……古村中心的旗鼓等古代遺物,應是先人地位和榮耀的見證,證明古村中份唐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人文歷史,稱作千年古村,名實相符。

現存的唐氏支譜修於清光緒十五年,輩分派字24個,謂之“振作啟建,紹述承宗,遵崇效法,習偉能宏”。現村民多為“紹述承宗”輩,按推演應是唐氏第二十六至二十九代後裔。查譜可知,中五份村民居於“中塘”、“秀才墩”、“城子唐”、“大灞”,其中中塘、城塘、大灞皆實名,老幼皆知。然秀才墩知者甚少,其實就是村前正南方向不過百米的墩子。據過往的老者相傳,墩子最初的名稱為“皂莢墩”,因為這是古代唐姓子女上學的地方,佔地約五畝左右,上面有磚牆瓦房兩幢,學堂的門前和院中有兩棵高大雄偉的皂莢樹。由於古代村民尊師重教,人們便取諧音“造甲墩”,“造甲”的寓意為培育人才。


巢湖千年古村中份唐



從這裡走出不少地方名士,相傳先後培養出九位秀才,後人名之為“九秀才墩”。九秀才中不少人在巢縣誌上有記載。秀才墩坐北向南,墩上修竹茂林,西北兩個方向是終年不息的小河流水,墩西有小橋、古井。蜿蜒曲折的流水繞墩向東流去,宛如長龍戲水。墩西南有塊三畝的水田,名叫龍尾大田,這裡有地下泉水汩汩湧出,數百年不涸,而秀才墩正處在龍泉之上,正是紫氣東來吉祥如意之寶地。現在,墩上厚松的土壤中,殘存著不少磚石瓦礫、陶片等。

古村素以尊儒尚文而聞名四鄉八里,“周南第一、唐北保三”的巧聯婦孺皆知。古代不說,單從解放後算起,從古村中走出來的幹部、軍官、教師、醫生,各行各業的人才難以盡數,僅教師就有百人以上,有的成為教授、博導,有的走出國門,進入國際科研尖端領域。


巢湖千年古村中份唐



中份唐現有人口300人左右(絕大多數走出農門)。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古村即是巢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當時轄肥東、黃麓等地區的馬山鄉政府便設在古村大巷中,村中有最初的小學、醫院等文衛基礎設施。


巢湖千年古村中份唐



古村有南北走向的巷子六條。中心巷的出口有高大的門樓,每條巷子用青石鋪成,中間有暗道水槽流出村外。六巷也相通,防水、防火又防盜,即使冬季雨雪封門,不用穿釘鞋和木屐也可走門串戶,六巷相通,含有六六大順之祥意。


巢湖千年古村中份唐



當今的古村人,在民族復興的大潮中,勇於創新、不懈探索,立志把千年文化古村打造成環境優美、道路通暢、生態平衡、幸福和樂的幸福家園。試問天堂何處是?我的故鄉——中份唐。


巢湖千年古村中份唐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