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星媽說:“認知代表智商!太差就進不了幼兒園!”真是這樣嗎?

“老師,我孩子不明白加減法,怎麼辦?”

“老師,我孩子不會問問句,怎麼教?”

“老師,我的孩子不會握筆,能上幼兒園嗎?”

經常有家長會問類似的問題。

很多家長在要求康復老師在給孩子設置課程的時候,多教孩子一些算數、寫字、認識顏色等等技能,目的是“讓孩子能更好的融入集體,讓孩子看起來和其他小朋友一樣”。

星媽說:“認知代表智商!太差就進不了幼兒園!”真是這樣嗎?

前一段時間我和皓子媽聊起:“到底哪些能力是一個自閉症孩子必須具備的?”問題時,她和我講,在他們家長群裡,經常會有一些小齡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問一些問題,那些孩子比較大的家長就會給解答。

有一天就有一個小齡的家長問了她這麼一個問題:“我孩子不會問問句,我怎麼才能教會他問問句呢?”

當時她就說:“其實很多孩子到十六七歲了,到大齡的時候了,也不會問問句。這個能力對孩子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影響。”

家長就說:“這個我知道。”沉默了一會,“可我還是想讓孩子會問問句。

悄悄吐槽一下,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們所認為的,那些孩子“必須要會的技能”,很多都是家長想要的,並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認知就相當於智商啊,是肯定會看中的。康復的效果如何,體現在認知上面。”這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心聲。

前幾日,廣州懷孕媽媽帶著自閉症兒子燒炭自殺的新聞,讓人不免惋惜。

因為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在幼兒園與女同學發生爭執,媽媽在帶著兒子道歉的時候透露了孩子有自閉症的事情,結果遭到群內家長的圍攻,最終不堪重壓選擇用燒炭的方式結束了母子三人的生命。

這件慘劇也給很多家長按響了警鈴,融合這件事,到底有多難?

這起事件看起來是由於家長的不理解、老師沒有妥善地處理問題造成的。這兩點確實是自閉症孩子順利融合的必要條件。但除此之外,孩子是否具備融合的能力,是一切融合的前提。

什麼是必要的能力?

走訪了一些幼兒園,詢問了一些老師以後,我發現,幼兒園老師們的觀點,與家長們心裡認為的事情,差距還是很大的。其實大家對幼兒園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瞭解的多。

孩子會算數、會寫字是融合的必要能力嗎?

孩子能認識顏色與形狀是重要條件嗎?

孩子懂很多、學習能力強、不拖班級後腿,能幫助他更好地被接受嗎?

認知水平是否是幼兒園最看重的問題?

... ...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北京市海淀區睿智全納康復中心的彭莎莎老師。

彭老師畢業以後,更多一線教學感興趣的她,做起了特殊兒童早期干預。三四年的時間裡,很多小朋友從她那裡離開去到普通幼兒園、普通小學。

彭莎莎

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研究生

國際副應用行為分析師(BCaBA)

現任北京市海淀區睿智全納康復中心科研主任

擁有多年自閉症康復教學經驗和教師培訓經驗

曾任5A 級基金會的項目經理,參與兒童教育康復中心的創立和運營。

這時候就發現一些孩子會面臨這樣的困難:孩子在幼兒園的一些問題,幼兒園老師們沒有辦法處理,家長就會來求助康復老師,“為什麼我們在機構做的挺好的,一到幼兒園就有各種問題。”家長的這些疑問,讓彭老師發現他們對幼兒園的瞭解並不“真實”,這讓她萌生了到幼兒園看一看的念頭。

後來,彭老師來到融合幼兒園,想要看看普通孩子是如何發展的,也看到了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真實狀態。

Q1:孩子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進到融合幼兒園?

“其實並不是說,孩子一定要具備什麼能力,他才能進入到融合幼兒園。就像我們義務教育階段一樣,只要你是這個學區的孩子,選擇去普通學校還是特殊學校,都是可以的,因為這是孩子的權利。那麼融合幼兒園也是一樣的,現在倡導0拒絕,意識就是對所有的孩子開放。”

但現實並不是這樣的,專業的融合幼兒園現在還在少數,更多的孩子會嘗試去一些普通幼兒園。所以很多孩子依然會被拒之門外,這是什麼原因呢?

“從幼兒園老師的角度,他們會給我們一些反饋。例如,什麼樣的孩子可以很快融入集體,什麼樣的孩子需要很多的輔助,等等。那家長的心態就是我的孩子認識多少漢字,能算100以內的加減法,能力很強,就可以融入。

但老師們最先關心的問題往往不是這個,而是:你家孩子生活自理怎麼樣?

一、自理

“其實自理對於一個小朋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小朋友能不能自己穿衣,自己吃飯?有沒有規律的午睡,需不需要有人照料?或者能不能獨立入睡?因為很多特殊小朋友,尤其是自閉症孩子,獨立入睡的能力其實是很差的。

像我們這裡之前,有個孩子,必須要抱著他他才能睡覺,他也不能像其他小孩子一樣自己躺在床上睡覺。想一下,如果一個班上有2-3個這樣的小朋友,老師就忙不過來了。"

所以其實在幼兒園,獨立入睡的能力其實很重要,因為這是小朋友每天都會面對的一個問題。但這些恰巧是

家長們最容易忽略的

家長們會覺得:其實我幫孩子就可以。孩子不會吃,我就幫他吃;孩子不會獨立入睡,那我就抱著孩子睡。因為在家裡,這不是一個問題,家長們完全可以幫到孩子。

但是一旦孩子到了幼兒園,進入到集體生活時,如果他每天吃飯都需要別人輔助,每天午睡都需要你老師去照顧,這個時候,就可能給整個集體或者老師造成很大的麻煩。那這對於孩子的融入來說,也是很大的一個障礙。”

二、攻擊性

除了生活自理以外,老師們比較看重的就是孩子是不是有攻擊性

“一般來說,如果孩子有比較頻繁性的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的行為,我們會建議,先不要讓孩子去一個比較大的環境裡面融合,我們應該先把這個問題行為處理一下。或者說,有的小朋友,他的攻擊行為,可能是因為幼兒園裡人比較多,他會緊張造成的。那可能我們一下子就讓孩子到那樣一個環境裡,他自己很難受的同時,可能別的小朋友會受到傷害,但他的這些行為並

不是他故意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接收到很多普通幼兒園的老師的反饋說,他們會說,我們班有個特殊小孩,故意去打別人,故意去打老師。

但實際上後來我們去做功能分析,其實這孩子他待在這種大嘈雜的環境,他會比較緊張。那麼其實這個時候如果把孩子放進去,其實對他也不是特別好。”

所以其實對於那些有攻擊性的孩子,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減少這種行為的發生,去了解發生攻擊行為的原因,保證其他孩子的安全,也保障自己的安全。強行把孩子留在集體中,一定不是好的辦法。

三、刻板

除了這兩點以外,彭老師孩子提到了一個老師們會非常注意的問題,就是刻板

如果小朋友比較刻板,那麼就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他的集體生活。例如:小朋友們在吃點心,這個時候時間到了,老師提醒小朋友們,雖然沒吃完,但也要開始收拾。這個時候,如果這個小孩子比較刻板,那麼他很容易

因為有人強行打斷他的活動而情緒爆發,這對於他的融合也是一種障礙。

彭老師講了這樣一個例子:

“有個小女孩,能力特別好,她的學習能力也很強。她會問我說,彭老師你知道袋鼠英文怎麼說嗎?你知道獼猴桃英文怎麼說嗎?你知道熱帶雨林怎麼說嗎?這個小女孩都會,而且她寫數學題也是很厲害。

就是這樣一個功能高的一個小朋友,但是媽媽把她送到幼兒園以後,老師會反映說這孩子特別令他們頭疼,因為這個孩子很難接受一些挫折。比如說畫畫的時候,她自己畫畫,可是她受不了畫出格子。

塗色塗出格,她就接受不了,她會把畫撕掉,她會說“我好沒用,我又畫錯了”,然後要求老師重新給她一張紙。這時候老師就學要趕緊給她一張紙,否則她可能就會爆發。她在家裡面也是一樣,比如說她寫字不太好看,她會把整張紙揉掉。

有些小孩子,在班級裡面,沒有拿到第一名,跑步不是最快的,他可能就接受不了。所以這個小朋友令我們特別頭疼。

我還特別記得有一年過聖誕節,我們就跟所有小朋友說,一會我們吃完餐點以後,我們就不去運動大廳了。我們暫時不上運動課了,因為我們要去參加聖誕party。

這個孩子當場她就爆發了,她說:我要上運動課!然後那個時候,她就一個人自己跑到運動大廳,然後說:“我們的運動課開始了”,然後繼續跑一圈回來,“啊我們運動課結束了。”然後她才回到那個我們的party裡面去。”

其實這些刻板的行為就會給老師們或者是集體,帶來一些困擾,也會成為孩子融入集體的障礙。

Q2:我的孩子從康復機構出來的時候,已經5、6歲了,肯定要到大班去的,而且馬上就要上小學了,這樣認知還不重要嗎?

其實不論是大班還是小班中班的孩子,都要具備這些基礎的能力:例如,能不能安坐?有問題知不知道要舉手?能不能保持安靜?能不能自理?知不知道三餐前後要舉手?等等。

那對於那些即將去到小學的小朋友,彭老師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其實學校裡的老師,相較於孩子的學習成績來說,老師們更看重的是這個孩子能不能遵守規範?能不能做好課間轉換?有沒有同伴參照

我們舉一個例子:就像排隊打飯,小朋友們會自動排成一排,但同伴參照差的小朋友,他就不知道要排隊,他也不知道隊伍裡的小朋友往前走了,他也要往前走。最後就變成了他總是遊離在班級之外。

那如果說小朋友的這些能力都發展的比較好,可以融入了,但是學業跟不上,這時候我們會建議家長們在家多加入一些學業上的訓練。

本身像這樣的小朋友,他一對一的學習就比較弱。要是把他放到集體環境下去學習新東西,對孩子來說就更困難了。所以很多家長都會提前教孩子課本上的內容,這樣當孩子進到集體中時,需要做的就是學業上的泛化。”

“但其實總的來說,如果小朋友想要快速融入集體環境中,需要具備的關鍵技能,我覺得

自理問題行為的處理還有集體生活下的常規,這三點是相對來說重要的。”


所以其實家長們強調孩子的認知能力是沒有錯的,但認知並不能成為衡量一個孩子能力的唯一標準。能不能自理?問題行為多不多?能不能遵守集體中的一些規則?有沒有良好的習慣?這些都應該成為衡量的標準。

我們也應該反思,有時候我們希望孩子所具備的能力,是否一定是孩子必須具備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