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可怕的2歲,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媽媽的反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有網友問:他們家的孩子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做不好還很生氣,但是又不讓父母幫忙,這是怎麼回事?

這讓我想到了孩子可怕的2歲。

一般孩子到兩歲之後就會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候的孩子最愛說的話是“不”,可能我們的話還沒有說完,他就已經拒絕了。他還老愛幹一些父母不讓乾的事情,我們只要一去制止,他就跑。我們一扭頭,他又開始幹。

這還不算,這個時候的孩子還特別的擰巴,比如說聽到敲門聲他要開門,但是我們搶先一步打開了,他就大哭,非要把客人關到門外,他再打開一次,才能破涕為笑。

可怕的2歲,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媽媽的反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此時的我們會懷疑曾經那個乖寶寶跑哪裡去了,怎麼自己的孩子突然變了一個樣子。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2歲。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第一叛逆期?

1、運動能力的發展

孩子從最初只能躺著睡覺,變成了一個可以依靠自己雙腿去看世界的獨立的小人兒,他的身體能力越來越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因此,他們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獨立活動的空間,不斷的去嘗試做新的事情。

可是我們因為擔心孩子會磕著碰著,動了不能動的東西,所以往往我們還會繼續阻攔和限制,於是孩子產生了反抗的情緒。

照顧一個只懂得吃飯,睡覺的孩子和照顧一個有自己想法,還要到處去探索的孩子,哪個更容易呢?往往我們喜歡前者,覺得前者是個乖孩子,後者進入叛逆期了。那是因為前者還是嬰兒,而非幼兒。

可怕的2歲,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媽媽的反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2、自我意識的發展

新生兒不能區別自己和周圍的世界,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開始分的清楚自己和別人了。他知道這是自己的腿,這是自己的胳膊,自己哭的時候離開的媽媽會回來。

尤其是在幼兒兩歲後,他們可以漸漸分清“哪些事情是別人讓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但是,這種表現往往與成年人的規範相牴觸,進而讓幼兒產生了挫折感,最終導致幼兒的反抗行為。

3、心理需求的發展

隨著嬰兒變成幼兒,他的活動能力的增強,探索環境的機會增加,對世界的認知逐漸豐富,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導致孩子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比如1歲前孩子靠媽媽餵食,但2~3歲時他很想自己動手吃完一餐飯,可又掌握不好力量,經常弄得到處都是。做父母仍用老眼光對他,要麼制止孩子的行為,要麼乾脆怕弄髒飯桌還要繼續餵食,孩子自然就很不滿意。

可怕的2歲,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媽媽的反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4、情緒控制的不成熟

孩子對於父母的干涉不滿意,可是他的語言發展跟不上,他沒法跟我們表達:“我想自己吃飯”,只能用哭喊來反抗。而且這個時候幼兒的情緒控制能力不成熟。

孩子主管情緒的大腦在這個時候基本發育完全,但是主管理智的大腦則要到20歲之後才能發育成熟。也就是說讓他哭鬧,發脾氣的情緒腦很發達,但是讓他理智思考,控制自我行為的理智腦還在成長的過程中。

所以孩子對父母行為不滿時就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吵嚷、哭鬧通常是他們主要的宣洩方式,而家長就認為這是孩子在無理取鬧,是他們叛逆的表現,於是便去制止和反對他們,從而導致幼兒子進一步的反抗行為。

可怕的2歲,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媽媽的反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叛逆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討人煩的2歲是孩子自我意識迅速成長的表現,也是發展孩子獨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時機。

孩子在進入第一叛逆期之前(2歲之前),基本沒有自我意識他們總是把自己和周圍的事物混為一體。進入第一叛逆期,就標誌著自我意識萌生了。

適時表現出叛逆行為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叛逆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我們要正確認識孩子的第一叛逆期,看到其對孩子成長的積極意義。面對孩子的叛逆和反抗,父母不能一味地去反對和制止,我們只需要做到以下三點即可:

可怕的2歲,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媽媽的反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1、放手

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是一個只有八分鐘沒有一句臺詞的《包寶寶》,整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媽媽發現自己包的包子變成了小男孩,她給予了小男孩所有能給的愛,唯獨不能接受孩子成長和獨立。接受不了男孩獨立於自己的媽媽,最後一口吃掉了包寶寶。

這個故事的導演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這是他一自己母親為原型打造的。他小時候,母親總把他當做手心裡的小包子,不讓他離開自己的視線,不許他亂跑……他認為,當父母對孩子的愛達到極致時,為了不讓孩子離開,甚至會做出毀了孩子的行為。

所以,對子女過度保護的父母需要學會放手。

孩子雖小,能力不大,但是當他有了探索世界的慾望的時候,哪怕這個探索只是從臥室走到客廳,或者是把一塊饅頭送到自己的嘴巴里,在我們看來這不過是舉手之勞,瞬息間的事情,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成長中的一大步。

面對孩子想做的事情,只要是不影響其安全,我們都可以放手讓他去做,如果他準備做危險的事情,我們必須果斷制止,然後用一些沒有危險性的事情來代替,這樣不但會減少孩子的叛逆,同時還能增加孩子的自理能力。這也是我們下一條要說的。

可怕的2歲,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媽媽的反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2、規則

在這個時期孩子常常會提出一些要求,有些還是不應該被滿足的。比如帶孩子到超市,他看到零食就要,不買就哭。或者不讓動的東西,非要動,這個時候就需要規則來讓孩子明白什麼可以做。

在一檔親自節目中有一段時胡可帶著安吉和小魚兒逛超市的視頻,小魚兒要打開沒有付錢的商品,胡可告訴小魚兒要付了錢才能打開,小魚兒當場不幹了,故意大哭大叫。

胡可沒有理會小魚兒的哭鬧,只是強調:“交了錢才可以打開”。看到媽媽的堅持,最終小魚兒終於妥協,同意交了錢再打開。當時視頻一出,大家紛紛為胡可的育兒方式點贊。

父母堅守規則讓孩子明白,無理的要求不是靠哭鬧就能得逞的。這樣,孩子就會漸地懂得在生活中還有“可以”“不許”“應該”等一些概念,是非分明,明確邊界,促進了他的心理健康發展。

可怕的2歲,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媽媽的反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3、等待

喂孩子吃飯,又快又幹淨,讓他自己吃,又慢,又邋遢,選擇哪一個?

讓孩子自己穿鞋,可能費了半天勁,結果左右腳還給穿反了。而父母出手不到 半分鐘,選擇哪一個?

孩子因為幼小,所以他行動很慢。這些看起來浪費時間的事情,恰恰是為了我們有一天可以節約時間。

我的一個來訪者她跟我訴苦,說孩子小的時候嫌孩子自己吃飯慢,他們就給餵飯,等到幼兒園的時候因為不會自己吃飯,最後選擇了一箇中午接送的幼兒園,本來打算孩子上了幼兒園他就去上班,結果他也無法上班了。

現在孩子到了小學,寫字特別慢,而且歪歪扭扭的,去做檢查說孩子的精細動作發育不好,讓重新訓練手部動作和大肌肉動作。她感嘆得說這個時候人家孩子都在學知識,她的孩子卻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學小時候的事情。

可怕的2歲,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媽媽的反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萌生自我意識,獨立性就開始增強。他在不斷地觀察和模仿,什麼事都想自己做,比如,他要自己洗臉、自己穿衣、自己拿筷子吃飯。

雖然他的動作很不熟練,做起來要花費很多時間,做得還不像樣,但是我們仍應尊重他,讓他學著去做,並且給予鼓勵。

想看花開,就需要提前至少一個月播種,澆水,等他發芽,長葉,最後我們才能看到那含苞待放的花朵。

想吃桃子,需要提前3年種下樹苗,然後才能吃到桃子。

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我們需要有耐心的去等待,等他做事情越來越快,等他慢慢長大,等待他發完脾氣聽我們的解釋。育兒有些時候慢就是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