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99式主戰坦克炮塔後面的圓管的作用是什麼?

史學微末


注意!題主所問的是坦克炮塔後面的圓管,許多人可能立馬想到的就是坦克尾部掛載的副油箱!其實不是,應該是如下面這張圖中紅圈所示的這個東西:

很多人對於這個不起眼的裝置十分好奇: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今天就為大家揭開謎題:這根管子是坦克在執行泅渡任務時的通氣管道。但坦克如果想要順利完成泅渡,僅單純的依靠這根通氣管肯定是無法實現的!

通常來講,坦克完成泅渡任務需要藉助通氣管、航向儀、排水泵、排氣閥門等多種設備。我們都知道,坦克不僅車身低矮且車內空間狹小,進入水域後極有可能全車沒入水中,此時不僅要保證車內乘員要正常呼吸,還要有足夠的空氣供發動機使用。

所以,有一根能夠伸出水面流通空氣的管子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橫置於炮塔後方的通氣管在任務需要時就可以豎起來。許多人不禁會問:看圖中的通氣管也沒多長,遇到深水怎麼辦?

其實,這根通氣管是可以伸縮的!就像以前收音機的天線一樣,不用的時候可以縮起來橫置,使用的時候豎立並抽出。通常情況下,坦克攜帶的通氣管拉伸後最高可達四米,基本可以滿足戰時的環境需求。

目前,包括99式在內的許多主戰坦克都還採用的是柴油機動力系統,因此只需要一根通氣管就可滿足泅渡時的需求;但也有一些特例,比如美國陸軍裝備的M-1主戰坦克,使用的都是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在進氣量需求上遠高於柴油機,因此M-1系列都裝備有兩根通氣管。

而且,一些坦克在設計之初進行了綜合考量,將通氣管直徑設計的比較大,這樣做有很多好處,比如泅渡時車內乘員可以通過管道觀察外部環境並指揮泅渡;進氣量增加;出現意外情況時車內乘員還可把通氣管當作求生通道。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那個其實是坦克的通氣管,不過平時不做使用,只在特殊環境,如坦克需要下水“潛渡”時使用。

上圖是一張俄軍坦克,這就是安裝了通氣管的樣子,其實它沒有什麼神秘的,就是保障坦克的正常通氣。

我看到有些人拿粗管的圖湊數,其實很明顯二者是不一樣 的,這是一張波蘭陸軍給豹2坦克安裝通氣筒的圖。一般這種粗管是作為專用裝備在需要時由後勤提供。我軍秉承了蘇式習慣,故而喜歡掛個細管在後腦勺。

粗管有粗管的好處,人可以通過內壁的梯子站在頂上指揮,這樣坦克可以方便的躲在水底,無需潛望鏡車長也能進行指揮。萬一灌水,成員再不濟也能逃生。這裡順帶說下,坦克其實不防水,哪怕有三防系統,座圈、接縫、底軸等部位也不可能真正做到iphone8的水平。不過坦克潛渡時底下有個專門的抽水泵,只要抽水速度大於進水速度,坦克就不會被灌滿。

其實兩套通氣管是可以同時安裝的,粗管多用於訓練,歐洲的德系最喜歡這種粗管。因為它能很好的保障人員的逃生和安全。歐洲河流水網眾多,又不像中國的南方水網稻田糊履帶,比較適合坦克作戰,所以坦克的潛渡性能非常被看重。同理,蘇聯也是一樣,T64坦克三棍齊下。

其實不光是99,我們的96坦克用的也是這種管子,上圖是坦克大賽時我國96坦克遺落的零件,走近一看,哦~原來是個潛渡通氣管嘛。

再看看96後腦勺,大體就是這樣固定的。這種通氣管雖然鑽不進人,但整備迅速,能被車輛帶著跑,隨用隨裝,自有一番好處。

你看,是一輛BTR-80兩棲裝甲輸送車在水中前行,它雖然能飄在水上,也有類似的通氣管道。

二戰時的鼠式坦克因為過大的重量無法通過橋樑,所以也設計了潛渡機構用來穿越河流。只不過這玩意兒誕生在戰爭最末期,又採用了電動機組,真是令人捏一把汗。

這張毛子整備T80渡河的畫面很好的展現了尾部的連接情況,美國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渡河整備與這個高度近似,只不過老王一時找不到圖,只能描述下。

M1車體左後部插了兩根通氣管,加上菊花上的一共三根,菊花上的通氣管安裝方法與T80幾乎一模一樣,畢竟都是燃氣輪機。燃氣輪機是開式燃燒室,工作壓力較低;坦克排氣管的單向活門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像柴油機那樣頂住廢氣排出、阻止水的灌進,所以乾脆多給條管道排廢氣。

上圖是99原型車在試驗潛渡,高高的“氣管”戳得老長。顯然99是有二套設備的,只不過愛用不用了。

閱兵上的99,看看就好,實際過重的坦克現在過河一般輪不到這東西。雖然通氣管潛渡理論上耗時少效率高,但河底的情況也未見就是什麼好走的高速路。尤其是99、M1這樣的重型坦克,有條件的話,還是得靠咱舟橋的弟兄幫忙過河,那根管子就留著發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