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你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

岑小朵


答案下面的答主,基本都是憑自己對哲學的膚淺理解,有"物質和意識互不決定"論(譙郡大聖),有同時要打倒"唯物和誰心"者(Ncz),還有"在唯物和唯心之間左右搖擺"的人(武丁狀元決雲霓)



本文略長,約五分鐘,保你讀有所獲,如果考公務員,相關內容,我的可作答案!!

討論哲學問題,必須有一個共識;懂得這些"名詞"的確定的信息,就象承張三就是張三,李四就是李四一樣,如果你硬要說張三也可叫李四,李四也可叫張三,不明白、不清楚哲學中"物質""意識""客觀""主觀"這些概念,甚至用人離不開食物來證明唯物主義,只能讓人哭笑不得了!!

本來答題是為了向公眾傳輸正確的知識,可惜這些人用小學作文的水平來寫本科論文,只能天馬行空的想哪裡寫哪裡了!

1>哲學的命題之一:實踐,是人一切知識的源泉!!

毛主席給的公式是:

(A)階段"實踐→認識→總結→形成知識"→所有的知識都是經最初的實踐而來,例如:數字1+1=2,就是因為人類要以物換物而產生的。

一一>請問答友(譙郡大聖)(Ncz)(武丁狀元決雲霓),你認為毛主席這個公式(A)對不對呢?!

→如果認為(A)是對的,那麼就應該承認:"實踐決定認識"是正確的。

人類實踐的基礎是物質,沒有物質就不能進行實踐,因此,物質基礎決定著人類實踐的實現,例如:耕田,就要有田有牛有工具等

因此,我們可以說;"物質決定著認識!!"→請問答友(譙郡大聖)(Ncz)(武丁狀元決雲霓),這個推論成立嗎?!

在哲學上"認識"意識""思維""精神"是同義詞,統稱為"主觀",依靠人腦存在的認識"意識""思維""精神"稱為"主觀存在"。

同時,哲學上把"物質"或真實的信息叫做"客觀",或"客觀存在"。

那麼,"物質決定認識!"→可置換成"物質決定意識"→還可置換成"客觀決定主觀"



關於"物質和意識""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給出了三個知名論斷:

"①物質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即:在源頭上,物質在先,意識在後)

②在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沒有任何原則的差別,差別只存在於已經認識的東西和尚未認識的東西之間(即:主觀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③在認識論上,應該辯證地思考,即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識到比較完全的比較確切的知識。(即:物質和意識是辯證關係)

(第②③點,不易懂,篇幅所限,略述)



我們前說到毛主席給的公式是從源頭上講的,就好象說"長江的源頭在三江源"一樣。

在哲學上,也有一個源頭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一進入哲學話題,首先就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要對這個問題給一個答案,再來研究哲學。

A>有的哲學家就認為"思維決定存在",比如休莫的"內在論",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以及宗教的"唯識論""創世論",

儘管這些人使用不同的詞語來作答,但本質上都是"思維決存在"(思維在先),主觀決定客觀(主觀在前)→哲學上把這類主張稱之為"唯心主義"。

B>而有的哲學家則認為:存在決定思維,客觀決定主觀!!→比如黑格爾、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以及所有的自然科學家→哲學上把這類主張叫"唯物主義"。

這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由來→答友們(譙郡大聖)(Ncz)(武丁狀元決雲霓),把兩個概念及其區別都給抹殺了,討論的還是哲學問題嗎?!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一切哲學家都不能迴避的而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大家還要知道,恩格斯曾指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只是在本體論上才有意義,即在討論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才意義!!

→離開了這個本體論問題,去討論唯物和唯心就毫無意義。

2>哲學命題之二:認識和實踐/主觀和客觀/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辯證關係。

毛主席還給了公式(B)和(C)→(A)實踐→認識/(B)認識`→實踐→(C)再認識→再實踐。

在(B)這個階段就是人的認識可以反作於實踐→意即在(B)階段,主觀可以決定客觀,精神可以決定物質!!

再從(B)階段擴展到(C)階段,那麼: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意識和物質,是可以互為因果的,誰叫你在(B)(C)階段去討論唯物和唯心呢?!→而(譙郡大聖)(Ncz)(武丁狀元決雲霓)等人恰恰以(B)(C)階段去否定(A)階段→這是不通哲學的結果i!

在(B)(C)階段(認識論階段),精神(意識)可以決定物質,因為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物質的具體結構形狀,進行重新組合,從而創造新的物質。

"精神決定物質"在(A)階段(本體論)作答,就N0了,在(B)(C)階段(認識論)作答,就OK了。

完整的表達是:物質決定意識,但兩者又是辯證關係,意識可以反作於物質,可以創造出新的物質!


歐陽雨晴


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

如果意識是有罪的,物質是必然敗壞的,那麼誰決定誰都無所謂了。事實上人確實是有罪的,而物質也確實是必朽壞的。

原本該是靈魂主導身體的,但墮落以後的人類就混沌一片了,說不清身體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身體了。哲學家們倒有一個自認為智慧的理想,那就是用理性領導情感和意志,繼而主導身體的行動。所以希臘哲學崇尚智勇義節,把代表真理,理性和智慧的智放在美德的首位。但這只不過是理論上的次序,人們基本都是根據身體的需要來決定意識的活動。從理論次序來講,身體決定靈魂是一種次序的混亂狀態,也就是說物質決定意識是一種墮落的情形反應。

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既是偉大的神學家,又是精通希臘哲學的學者。他提到關於物質和意識誰是主導地位的時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這非常明確地闡述了一個正確的次序,那就是他要用他已經被基督更新的意識來降服自己的身體,好讓身體成為能發揮正確功能的器具,達到榮神益人的目的。

正確的意識決定身體以及其它物質,使之發揮正確的公用達到正確的目的。這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而是唯真理的。


俯首豔陽天


中國走過的路,歷史證明唯物主義才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保證。毛澤東在面對蔣家王朝強大的軍隊力量時,用唯物主義的辨證分析法。既在戰略上蔑視敵人,又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創造了運動戰,游擊戰的戰術。得出了持久戰的結論。能打則打,打則必勝。不與蔣介石打消耗戰。依靠廣大窮苦老百姓。建立了根據地,立馬減租減息。所有政策都為老百姓作想。終於推翻了蔣家王朝。

抗美援朝戰爭又是一場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較量。面對美國的十國聯軍的實力,毛澤東認定了它是紙老虎。決定了,要麼不打,要打,就要一直打到勝利。終於將紙老虎打出了原形。

建國以後,毛澤東又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將所有幹部放在了為人民服務的位置上。為人民謀福利,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這樣,才能凝聚人心。才能激發人民參加建設的熱情。才有了後來的建設大潮,科學創新大潮。

直到現時代,中國共產黨一直是以唯物主義的精神分析形勢,制定政策。逆勢而起。進入了強國序列。我是中國共產黨員,我也是唯物主義者。而且堅信只有通過唯物主義的精神才能使中國更強大。


荒山無泉


看了網友的回答,有些還是有些道理,基本上是胡說。十分可笑,十分無知!

現在哲學界的專業人士已經沒有人討論這個問題了,也不應當再討論這個問題了。

實際上,哲學界已經有三、四十年沒有人提起這個問題了。所以,這個問題的人肯定不是學哲學的人!

根據現在分子人類學的最新成果。人類能夠認識的事物,只佔客觀存在的百分之四!

我國著名科學家施一公,已經公佈了科學界的最新的結論:人類的認識,根本就不存在對於整個客觀世界的認識。人類的所有的認識都是主觀性的,人類只有主觀的世界。

至於施一公的其他論點,我們還是有極大的異議,不同意他的一些觀點。

因為人類能夠認識全部的客觀存在,這樣一個哲學的最本質的命題,已經被現代分子人類學否定了!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感知能力比一隻蜜蜂都不如!

憑藉人類自己的感官能夠感知的世界事物十分有限。

所以,所謂的客觀世界,人類根本就不能全部認識(當然,我這個結論是人類完全不借助科學手段、科學儀器)。

這樣,西方3000多年的哲學體系已經全部坍塌,全部是謬論!

因為,這樣一個狀態下,依賴於人類依賴自己的感官,就能夠認識整個客觀實際的理論前提,在現代科學的結論面前已經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謬論!

所以說,現實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所謂“客觀的世界”!

所以,在過去哲學中,所形成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觀念,實際上應當馬上扔進垃圾堆裡!

沒有什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現在還在網上討論這樣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命題,是不是有些“吃的撐的”。

科學在進步,世界在發展。傳統的哲學的整個體系已經土崩瓦解,那些思維和存在的問題還會存在嗎?

你們不是“吃的撐的”,還能是什麼?


晉人老峰


都先別急著相互否認,開啟自己的良知和心智,認真思考並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真相自然水落石出。

1,我們還是胎兒時,在母親腹中有沒有感知和記憶?我們對身外未知的世界有怎樣的期待和幻想?

2,當我們呱呱墜地的一剎那,我們知道誰是父母?我們在哪?地球之外還有浩淼無垠的宇宙嗎?

3,醉酒之後深度睡眠時,我們能感知窗外桃花含苞怒放的炫麗美豔嗎?

4,跟自己心儀的女生滿心歡喜手拉手在公園漫步,如果換一個又老又醜的陌生大媽,我們還會向她伸出手嗎?

5,如果從未見過榴蓮,喜歡吃榴蓮的朋友告訴你榴蓮有多香甜,不喜歡的則說榴蓮臭不可聞,那麼,我們能感知到榴蓮的真實味道並表現出自己的喜惡嗎?

6,我們把想對別人說的話用意念對著白紙表達,別人能從白紙上讀懂我們的心意嗎?

7,一個先天性的盲人,能從我們繪聲繪色的描述中感知到真實的世界嗎?

8,一個在狼窩裡長大的孩子,知道金錢、手機、炸彈意味著什麼嗎?

9,我們能用意識預測到自己明天和未來會遭遇哪些幸運或不幸並趨利避害嗎?

10,如果看到最後還有人認為是意識決定物質的話,那麼,請回去認真詢問自己的母親,當初是她十月懷胎把你生下來的,還是她或是萬能的老天爺閉著眼睛用意識把你從空氣裡冥想出來的?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各位自己慢慢用心體會吧……😄











高山流水150610568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在於意識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也就是,是存在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存在。

西方傳統的哲學都建立在本體論的基礎上,所謂本體論是超越意識的假設,也就是認識世界與社會的本源。因此,傳統的哲學又稱為先驗的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又分為主觀經驗論與客觀經驗論。從柏拉圖到黑格爾,所承襲的是客觀經驗論;從笛卡爾、貝克萊、休謨、康德、謝林到叔本華、尼采等,所承襲的是主觀經驗論;這其中,笛卡爾與康德的哲學,搖擺於主觀經驗與客觀反映之間,因此在哲學史上被稱為二元論哲學。

哲學上的唯心論的先驗論與唯物論的反映論,就是來源於此。

唯物論在十八世紀的法國,以機械唯物論占主導地位。這集中表現在法國的百科全書派的代表狄德羅、盧梭、伏爾泰、拉.美特利等人的學說中;到了十九世紀,機械唯物論則集中表現為拉普拉斯決定論,就是認為自然界與社會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律決定的。受因果律支配,一切自然法則都能由對應的微分方程的解得到合理的說明;而社會則是宿命的,社會法則是人類命運的合乎邏輯的產物。可以說,愛因斯坦就是拉普拉斯決定論的最堅定的繼承者。

黑格爾正是抓住了法國機械唯物論哲學的弱點,在自己的哲學中對唯物論進行了徹底的否定。法國機械唯物論的弱點在哪裡呢?就在於對意識能動性作用的否定,也就是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否定。

存在決定意識,並不是說意識就是物質的生理機能。應該承認的是,意識作為人的大腦的物質結構,對物質具有能動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在於意識不是被動地反映存在,而是能動地反映存在,所以能通過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去探尋並發現規律的存在,這種探尋使存在與意識的關係不斷深化;因此存在與意識的關係,就深化為作用與反作用的辯證關係。

從馬克思開始,西方哲學興起了反形而上學浪潮。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沒有先驗的哲學本體論,只有唯物論的反映論與辯證的方法論。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的其他流派,無論是邏輯實證論還是存在主義,都是反形而上學的。邏輯實證論根本否認存在與意識是哲學問題,認為存在與意識是邏輯無法證明的假問題,因此屬於形而上學的問題,應該徹底擯棄;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存在先於人的本質,所謂的本質不過是人後天的主觀選擇,選擇是行動而不是概念,因此存在主義用選擇取代了先驗哲學的形而上學本體論。

存在與意識的關係,是一種作用與反作用的辯證關係;這或許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經濟相對論580


想談談對唯心主義的感想。

我還是認為,唯心主義是我們人類認識的高峰,是思想的寶庫。

我對唯心主義最簡單的看法是:就是用我們的觀念解釋我們看到的世界。

有了這個簡單的概念,就可以深入思考了。

唯心主義是我們達到高級思考的敲門磚。偉大黑格爾在自然哲學裡寫道:在對自然的理論態度上,假使物理學僅僅基於知覺,知覺又不外是感官的明證,那麼物理學的行動似乎在於視聽,嗅等,這樣一來,動物也就會是物理學家了。(第10頁,246節)

後面黑格爾指出,我們把事物改變成某種普遍的東西。……現在我們不是對自然聽之任之,不是如實瞭解它,不是感知它,反而使它成為某種全然不同的東西。因為我們思考事物,就是要使它成為某種普遍的東西。但事物卻是個別的,一般的獅子不存在。我們把事物變成一種主觀的東西,是我們創造的東西,屬於我們的東西,而且變成我們作為人所特有的東西。


老楊用戶


應該是互相影響的!心看到某種物質想要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會想方設法改變之使其符合自己的預想!一切發明都是心靈的產物!心理的作用讓一切不可能變為可能!但這並不能否定物質自身的作用!我們作菜會選各種肉食菜蔬,而不會用石頭鋼鐵為食材,我們會優先在物質的特性上花功夫進行心理活動,這就是物質影響心理活動!離開心理說物質,物質不能發揮其更大的功用,如電,微波,原子能,X光等都是物質,但在我們認識不到其功能前,雖然他們客觀存在,我們都無法主動得到其更多好處!也就是說,意識不到的物質對我們益處有限(主要指我們無法主動獲得更多好處而言)!物質對失心之人影響也有限!







離相如如


這個問題有點像“蛋生雞,還是雞生蛋”

當然是而且絕對是“蛋生雞”。

根據進化論,“蛋”是一種低級的生命形式,而“雞”是一種高級的生命形式,生命由低級向高級進化。(這裡不討論文字遊戲)

意識作為人的意識,當然沒人就沒意識。

從這點看,物質比人類出現的早多了!人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地球就存在好多年了!這個毋庸置疑!

上面的說法其實是把“意識”當成一種物質,只是人才有的物質!

真正的“意識”只是那麼一瞬間,就是一念。

如果這個“意識”一直在腦海,一直耿耿於懷,念念不忘,這個“意識”的腦電波一直在腦海中閃亮,那就變成了物質,成了“執念”,就是“我執”。


說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兩個小和尚看到風吹幡動,就在爭論是“風動”還是“幡動”。這是有個老和尚就點播他們兩,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你們兩個的心在動!”

這是說這兩個小和尚把看到的“風吹幡動”的意識一直在腦海中糾結,物質化了。老和尚很聰明,別扯出玄之又玄的“意識”,不就是你們兩個和尚的心,這個物質的心在騷動嘛!不安分嘛!


什麼是“心”呢!

再說一個故事!

《楞嚴經》裡說到世尊與阿難的一段對話。

世尊在大眾中伸手握拳,鬆開,又握拳,問阿難“你說說剛才我做這個動作時,你的覺了之心(佛心)在哪裡!”。

阿難說:“在您手上,我看見您手在動,握拳又鬆開,又握拳!”

世尊說:“手是我的手,心是你的心,你說你的覺了之心在我手上,這是胡說!”

阿難說:“在我自己身體裡!”

世尊說:“你身體是你自己的身體,跟我這個動作有何關係,難道我不做這個動作,你就沒有覺了之心了!”

阿難說:“在我身體和您手之間!”

世尊說:“中間是什麼位置,你身體外一分還是一寸,我手邊一分還是一寸?我和你隔的這麼遠,周邊庭院屋舍都是中間?江河湖海、宇宙天地都是中間?你一人吃飽,天下人就會吃飽麼!就算是中間,跟你的身體有什麼關係呢,你也感覺不到,控制不了!”

阿難說:“那在哪裡呢?”

世尊說:“不在你身,不在我手,也不在中間,反正不在這三者,至於其他,自己去悟,悟到了你就有三摩提了,跟我一樣!當然這個三摩提不是人人都能悟到的,悟不到就繼續勇猛精進!”


法本如一,妄分為二。就像王陽明的‘知行’。

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

會的這個意,物質與意識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佛家講無念為本,“無念”不是說一個想法都沒有,白痴一樣(白痴也有想法的),而是不要掛念,念念遷流,就像流水一般,不會停留,沒有掛礙,"一朝風月,萬古長空”。

就像《心經》講的“無有掛礙,遠離顛倒夢想”


右手累了


人的愚蠢就是一直在框框裡打轉,拋開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你就會看到一個嶄新的世界,我就是一個現象存在主義。你看見了,聽見了,別人看不見,聽不見,就會說:這是幻視,幻聽。管他呢,自己知道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