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樣子

“他是一個失敗者。”

“他是一個弱者。”

“他是一個垃圾。”

......

古往今來,人言可畏。

人言常常讓我們迷失了自我,使得自己害怕表現的不好,被別上不好的標籤。我們往往會受到別人的定義,被人貼上某種標籤。

微信上有著對你自己朋友圈的“朋友”進行標籤上的歸類分配,或許,是為了方便對多朋友的人你對你的朋友們進行某種特定的標記。但,這是對人性的最直接否定,你在你的朋友心中,標籤定義了你社會人格,定義了你的社交價值,你是在某某公司任職,你是在某某場合上認識的人,你是某某性格的一類人。

但是,頭銜、社交屬性,真的能夠定義一個人的存在嗎?

我想,絕對不能!

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樣子

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是誰。他人的評價,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從小到大,從學生時代到進入殘酷的社會競爭,我們無時不刻被其他人定義著。只有非常深刻的反省自己,與自己進行深入的自我對話,你才能知道自己是誰;才能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才能知道自己未來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

兒時的玩伴,小城,從小因為某幾次考試不理想,就被老師定義為一個笨蛋的人。他自己心裡也就從此認同了這種說法,從此,自我放棄,初中畢業就跑到外地打工。因為自己認定自己笨,後來的多份工作都沒能夠為自己證明,都是沒啥成就,草草放棄,至今蹉跎,徘徊在溫飽線之下。

可見,一個否定標籤對於一個弱小的心靈是有著多麼大的作用。他從此以後幾十年都對自我定義為笨蛋。反之,為何他不能夠勇敢的撕開標籤,為自己的“笨蛋”來一個證錯的努力呢?

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樣子

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樣子。在通過充分的認知自我之後,當自己選擇想要走什麼樣的道路,決定好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之後,開始去行動。為著自己的目標,堅實地踏好前進路上的每一個步子,我相信,未來的某一天,你就會成就屬於自己想要的自己。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因為路人的評價,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回到前文所說的,人言可畏。

猶記得父子趕驢的故事。父子二人趕驢到集市去,途中聽人說:“看那兩個傻瓜,他們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騎驢,卻自己走路。”於是老頭讓兒子騎驢,自己走路。又遇到一些人說:“這兒子不孝,讓老子走路他騎驢。”當老頭騎上驢讓兒子牽著走時,又遇到人說:“這老頭身體也不錯呀,讓兒子在下面累著。”老頭子只好讓兩人一起騎驢,沒想到又碰到人,有人說:“看看兩個懶骨頭,把可憐的驢快壓爬下了。”老頭子與兒子只好選擇抬著驢走的方法了,沒想到過橋時,驢一掙扎,墜落河中淹死了。

如果,父子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目標是去趕集,而不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到達市集,就不會有這個故事最後的悲劇發生了。這個過程中,他人的語言令父子改變了幾次行為。他們在人言中,迷失了雙雙自我。

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樣子

只有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的樣子。堅強的內心,拒絕絕人言的影響。

只有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的樣子。明確的目標,堅實的走好每一步。

為自己撕開標籤,做一個不能隨便被一件事或者一個人定義的自己!

只有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