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病人怎麼預防胃癌?

少女心悠悠


胃炎病人要預防胃癌?當然是儘快治癒胃炎啦。

這個就先要明確胃炎的病因。

說著簡單,其實還是要細緻認真的區別對待,比如戒菸酒,不吃辛辣刺激食物,不吃變質食物,保持規律的進食時間和量,這些是所有人都要養成好習慣的。

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知道它與胃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於是都像躲避瘟疫一樣,對它充滿了嫌棄和恐懼。體檢查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更是惶惶不可終日,覺得自己已然被胃癌盯上了呢!事實果真如此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幽門螺桿菌和胃癌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淵源。

先來簡單認識一下今天的主角吧。幽門螺桿菌是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的一種具有螺旋結構及鞭毛的細菌(講真,樣子挺讓人翻江倒海的)。一般來講,胃內的細菌感染是比較少見的,因為胃的環境是酸性的,一般的細菌無法成活,也正是因此,我們說的胃炎往往是指非細菌性炎症。但是,幽門螺桿菌有著特殊的結構和功能,練就了一般細菌所沒有的耐酸神功,所以就大搖大擺地在胃內安了家。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的關係

幽門螺桿菌是多種胃病的致病菌,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罪魁禍首。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導致的。

在這個轟動醫學界的發現背後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1982年4月,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者Marshall從胃黏膜活檢樣本中成功培養和分離出了這種細菌。為了證實這種細菌就是導致胃炎的罪魁禍首的猜測,Marshall和另一位醫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這種細菌的培養液,結果“如願以償”地得了胃病,幽門螺桿菌和胃炎、消化性潰瘍的關係正式被揭示出來!Marshall也因此在2005年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係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在早期胃癌的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較高;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險性幾乎是未感染幽門螺桿菌人群的4倍。但這並不代表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患上胃癌。

首先,幽門螺桿菌的種株很多,患者只有感染了毒力很強、致癌機會較高的該菌種株,才有可能患胃癌。

  其次,胃癌的發生往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來說,其演化進程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胃癌。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在內的患者體內的各種致病因素往往會協同作用於上述各階段。也就是說,胃癌的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幽門螺桿菌感染只是其中一個致病因素。而且還有一個事實,幽門螺桿菌其實並不能直接導致癌變,它最多隻能算是一個幫兇。它分泌的一些毒性物質,如氨和磷脂酶等可以破壞胃黏膜,使各種致癌因子更容易直接作用於胃黏膜的上皮細胞。打個比方,它本身不是老虎,只是起了“為虎作倀”的作用。

綜上,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在臨床上,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數眾多,但這些人中真正患上胃癌的卻很少。因為胃癌的發生還與個體的抵抗力、遺傳因素、飲食習慣、營養情況、年齡、菸酒刺激等其他因素有關。

如何避免幽門螺桿菌的感染

據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幽門螺桿菌感染呈世界性分佈,感染範圍廣,感染率高,其發生率僅次於齲齒,居第二位。我國一般人群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高達50%-80%,屬於高感染國家。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預防感染呢?首先要知道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一般為口—口或糞—口傳播,經口餵食、親吻、打噴嚏等都會幫助它做免費旅行,因此把住口腔關對於預防感染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借鑑。

——儘可能分餐制、用消毒處理的碗筷勺或自助餐;

——對嬰幼兒不口對口餵食,不將食物用嘴吹涼後餵食;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飲用經消毒的牛奶;

——飯前便後要洗手;

——認真刷牙,飯後漱口;

——有高溫消毒功能的碗櫃可以殺死幽門螺桿菌,或者洗碗時放在鍋裡用開水煮一會兒也可。

如何篩查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可通過抽血、胃鏡、呼氣等方式來檢查。

呼氣檢測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檢測方式。具體方法可分為兩種:C14呼氣試驗和C13呼氣試驗。其中14呼氣試驗存在放射線危害,兒童、孕婦、哺乳婦女和年邁體弱者應慎用,且對同一患者來說,也宜避免反覆多次採用該種方法檢測。C13呼氣試驗檢出率和符合率接近100%,無放射性,對人體無損害,各種年齡的患者都可採用該法。檢查前受檢者需空腹三個小時,在採樣過程中,受檢查者在半小時內服一顆膠囊,並先後呼三口氣留取樣本,就能十分準確地檢測出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

13C呼氣試驗已被公認為目前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最佳方法。

既然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這麼高,篩查方法又如此簡單,是不是應該奔走相告,讓身邊的親戚朋友都去查一下呢?不必!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議篩查幽門螺桿菌,因為他們屬於胃癌的高危人群,若結果為陽性應儘快根治,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病率;

長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建議篩查幽門螺桿菌,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增加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風險。至於其他人群,去篩查幽門螺桿菌意義不大,查出陽性反而徒增緊張。

另外,對於經常上腹脹、痛,有胃炎病史的人群,首選的檢查並不是幽門螺桿菌,而是胃鏡。因為胃鏡檢查可以避免胃癌、賁門癌等消化道惡性疾病的漏診,而且醫生在做內鏡檢查的同時就可以在鏡下取胃黏膜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

事實上,目前醫學界認為大多數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是不需要治療的。對,你沒有聽錯!因為很多人儘管胃內終身攜帶幽門螺桿菌,臨床上卻一直沒有症狀,過度治療反而會帶來其他不良後果,如機體對抗生素的耐藥、腸道菌群失調等。

在這些人中,大約只有1/3的患者需要接受治療。總結起來有以下四類:一是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二是慢性胃炎伴粘膜萎縮或糜爛患者;三是患有胃癌或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幽門螺桿菌可能會加大患胃癌的風險;四是有MALT淋巴瘤患者。以上四種患者一定要做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

至於治療過程和方法,其實很簡單。一般要服用3-4種藥物,服藥10-14天。待停藥1月後複查C13呼氣試驗即可。

說了這麼多,大家明白了吧。幽門螺桿菌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不必過分恐慌,也不必過度檢查和治療。至於是否需要篩查或治療,還應請專業的醫生根據個體情況進行判斷。


美中嘉和談腫瘤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淺表性胃炎,再臨床中是非常常見的,這種胃炎好多人是有症狀以後到醫院就診才發現的。所以,也有很多個沒有症狀也就沒被發現。

那麼,我們的胃是消化器官,所以它出現問題肯定首先就是和飲食有關的。比如長期飲酒吸菸,長期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等。

一般,胃炎發展成為胃癌是長久的累計刺激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都是從淺表性胃炎,到萎縮性胃炎,再到腸上皮化生,最後就可能進展成為胃癌。



雖然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是,胃病還是要“三分之七分養”。我們也看到,胃病是需要養護的,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

第一,飲食是最關鍵的。長期食用對胃有刺激的食物,不規律飲食,暴飲暴食等等。都會對胃粘膜造成損害,如果長期如此,黏膜就得不到修復。

第二,戒菸酒。吸菸對身體的危害我想大家都知道。最近國際頂尖雜誌《柳葉刀》也證實,飲酒也對身體有害無益。

第三,生活要規律。包括各種生活方面,比如工作,飲食,睡眠都要進行調整。其次就是要規律運動。


春雷醫生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怎麼預防胃癌?

首先,癌症是不跟人們講道理的,想要預防,談何容易,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再就是早發現,早治療,僅此而已!
然而樓主問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怎麼去預防胃癌,我想這有點過於緊張了。雖然有預防的意識是好事,但胃炎就是胃炎,不要老是往壞裡想,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主要類型,通過合理治療,一般問題不大。當然,跟任何疾病一樣,慢性胃炎,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病因,胃鏡、尿素酶實驗,該做的都要做;慢性胃炎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幽門螺桿菌一定要殺!

怎麼去治療,是醫生的事,也是患者的事,遵照醫生的囑託,規範的去治療,是治癒慢性胃炎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患者平時飲食方面也要注意。胃病,三分治,七分養是有道理的。
另外我想說一點,日本這個曾經飽受胃癌折磨的國家,如今卻大有不同,跟國家對胃鏡的普及有很大的關係,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然而一般人都不會把胃鏡作為常規查體的內容,但胃鏡是發現早期胃癌最好的手段!所以,有胃病的患者以及年齡50歲以上的健康人群,每年一次胃鏡檢查,是必要的!


e醫路同行


在平日的工作中這個問題有很多胃病患者都向我們問過,的確目前胃癌的發病年齡越來越早,但同時也有更多的朋友開始關注相關問題。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關注才有機會盡早發現早期癌變及癌前病變。那麼怎樣預防胃癌的發生呢?當然是採取科學的篩查。下面開始小科普: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一般來講病情穩定不易癌變,但如果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就大不一樣了,尤其是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如不進行干預,後期發展為胃癌的幾率要明顯高於常人。經常關注我的朋友應該知道,只要提到胃病,D醫生就會強調幽門螺旋桿菌的意義,不管是哪種胃部疾病,我都建議明確自己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如果有的一定要根治,因為它和胃癌的關係密切。而對於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查其實和胃癌的篩查是可以同步進行的。


怎樣開始胃癌篩查呢?首先你要確定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在胃癌高發地區生活的(這個網上就能查到);家族中有癌症患者的;飲食習慣不好愛吃醃臘製品的;抽菸喝酒的;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消瘦等報警症狀出現的;年齡>40歲的。這些都屬於高危人群,建議有這些情況的朋友立即做第一次胃癌相關篩查,然後根據結果決定以後的篩查策略:

  1. 沒有幽門螺旋桿菌及萎縮性胃炎的,應該每5年複查一次幽門螺旋桿菌、胃泌素-17和血清胃蛋白酶原;
  2. 幽門螺旋桿菌陽性但沒有萎縮性胃炎的,應開始根治幽門螺旋桿菌並每3年複查一次胃鏡;
  3. 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萎縮性胃炎的,同樣在根治幽門螺旋桿菌的同時每2年複查一次胃鏡;
  4. 僅有萎縮性胃炎但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這種最兇險,應當每年複查胃鏡。

這就是我們建議的胃癌篩查策略,各位參考一下吧,無論是非萎縮性胃炎還是萎縮性胃炎都可以參照上面這個標準來進行定期篩查。

那是不是定期篩查就可以了呢?當然不是!防大於治,食療優於藥療。改善自己的不健康生活習慣、戒菸限酒、少吃醃臘製品、少鹽少油,這樣才叫有備無患。


全科D醫生


作為一個消化內科醫生也經常被粉絲和患者問到這個問題!

題主是不是想提問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預防變成癌症,而不是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以前有科普過關於胃癌的話題,我個人意見是:“羅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胃癌也不是一天就長出來的”,胃黏膜正常細胞變成為癌細胞是一個慢性漸進的過程,不是一下子幾天時間從正常細胞就變成癌細胞的!

一般過程如下:慢性淺表性胃炎沒有好好保養慢慢轉化成慢性萎縮性胃炎!

繼續沒有好好保養轉化成不完全小腸型腸化!

繼續沒日沒夜抽菸喝酒 熬夜沒好好保養變成不完全大腸型腸化然後異型增生最後慢慢惡化成早期胃癌,早期胃癌沒及時發現變成進展期胃癌。

上述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多年甚至幾十年時間,如果好好重視,好好保養定期複查打斷其中一環就會明顯延緩胃黏膜細胞向癌細胞方向發展。

所以任何胃病都是七分治療,三分靠保養,共勉!

順便也科普一下慢性淺表性胃炎!

以前也有科普過,我們的胃因為每天都要跟食入的食物發生摩擦(特別是粗糙的食物:比如筍乾、馬蹄、還有很老的一些蔬菜水果等),加上我們胃酸胃蛋白酶的腐蝕(初中生物應該 學過我們人體的胃酸就是鹽酸,鹽酸是腐蝕性比較高的一種強酸),所以我們胃內總有一部份胃粘膜會被摩擦和腐蝕而產生炎症,但這種炎症是屬於化學性炎症,不是細菌性炎症!

換句話說這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人這一輩子誰沒有偶爾腹脹、腹痛、打嗝、噯氣、反酸一兩下。

所以一般的慢性淺表性和慢性非萎縮性胃炎(這兩種胃炎是一個概念)一般是不用治療的。但比較嚴重的胃炎,比如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需要適當治療,但也是三分治療,七分靠保養。具體可以看一下我在頭條發表的文章!

我是消化科醫生,如果你有胃腸道不適,建議關注,每天花五分鐘時間看一下我的微頭條,我下班有空會把臨床上一些比較典型的胃病案例寫出了跟大家分享交大家如何預防和保養消化道疾病。 \r最後願每個人的胃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消化內科葉醫生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常說的淺表性胃炎,在胃鏡下表現為胃粘膜層的充血、糜爛。多由不良的飲食習慣(暴飲暴食、三餐不規律、菸酒過度、愛吃辛辣刺激、過熱、過冷、鹽醃、熏製、煎炸、過於粗糙的食物)損傷胃黏膜;幽門螺桿菌感染;十二指腸-胃反流;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解熱止痛藥等因素引起。

為了避免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爛進一步發展,引起胃黏膜從萎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的演變,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以上飲食細節,儘量避免繼續損傷胃黏膜,讓其恢復正常功能。



對慢性胃炎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如三聯療法殺滅清除幽門螺桿菌;應用抑酸劑(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鉍劑、鋁碳酸鎂)、胃動力藥(莫沙必利)足量足療程力求徹底治癒,並定期複查胃鏡,慢性胃炎症狀反覆發作時一年至少一次;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治癒以後至少2-3年複查一次。可以有效預防非萎縮性胃炎進展形成胃癌。



小克大夫


有一部分慢性胃炎可以轉變為胃癌,所以有慢性胃炎都不應該掉以輕心。

題主擔心慢性胃炎轉變成胃癌。這裡有一個假設,慢性胃炎能解決的話,你還擔心轉變成胃癌嗎?再說,得慢性胃炎以後,就防著怎麼變胃癌,是非常被動的。

慢性胃炎,是過去幾年或者十幾年不良飲食結構造成的。慢性胃炎,他有兩方面的因素,第一方面它本身比正常的胃要孱弱很多的;第二方面它有炎症,或者其他的一些病變。

常規的胃病治療只是把炎症給消除了,不痛了,你以為好了,但是,胃壁孱弱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下次一有風吹草動,又重新復發。

胃壁孱弱如何調理,請找有證的營養師。


橋牌宣傳競賽部部長


萎縮——腸化——異型增生——胃癌。看到這個路線圖,你不要緊張,因為實際發展胃癌的是鳳毛麟角。胃萎縮是器官衰老的一個標誌,年級越大,萎縮發生率越高。難道萎縮就會患癌,顯然不是這樣。但即使是鳳毛麟角,足以讓你心裡不安,也的的確確應該引起重視。怎樣重視?改怎麼做?1、定期複查胃鏡,看有沒有異常變化(隆起、凹陷、色澤改變、糜爛),必要時活檢,對症治療2、根除HP感染3、注意飲食:避免飲酒、辛辣食物、油炸、燻肉、醃製食品。


消化科醫生劉


首先,慢性胃炎是種病,而且是一種很難一次治癒的慢性病,也是給病人生活帶來很多麻煩的常見病。久拖不治或治不好有轉化成惡性胃病或胃癌的可能性!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隻是胃炎的一種階段性分類名稱,說明胃粘膜腺體還沒成片凋謝,能分泌正常胃粘液及其它成份。

這種病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幾是因幽門螺桿菌存在於病人胃粘膜上造成的。

正常人的胃本身是無菌的,在胃粘液的保護下胃粘膜是完整無炎症的,之所以有炎症存在並持續發展,是因為有病原體的存在於胃粘膜上所造成的。個別的由其它藥物或膽汁返流造成。胃炎說明胃粘膜已破損並持續發炎,嚴重的會潰爛穿孔。或長期糜爛,粘膜反覆修補更替直至粘膜細胞生長失序形成惡性增生。成了癌症!

因此,有了胃炎應及早治療,即使難也要治,治好了也就斷了發展成胃癌的路,排除了隱患,生活質量也改善了,何樂而不為呢?身體是自已的,珍惜生活,愛護自已不好嗎!


吃錯胃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