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一灣兩翼八廊”為大青島通風降溫

《青島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定位為基礎性規劃,強調環境空間管控。規劃範圍為青島市全域,陸域總面積11282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約12240平方公里。規劃基準年為201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0年,遠期目標年為2030年,並展望2035年。規劃堅持生態優先原則,著眼於生態城市、美麗青島的戰略目標,系統研究確定資源環境承載上線、生態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實施“多規合一”,引導城市發展形成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空間佈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

“一灣兩翼八廊”為大青島通風降溫


“一灣兩翼八廊”為大青島通風降溫



01

分析發展形勢

制定總體目標


研究了青島市環境及經濟區位條件,在長週期尺度內分析了青島市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及生態環境演變歷程與形勢。橫向比較分析了青島市與國內外47個同等城市的環境經濟競爭力,提出規劃總體目標及2020年、2030年分階段規劃目標,確定生態環境安全、環境資源承載、環境質量維護、環境公共服務4大領域7方面26項指標,其中10項為底線指標。

《規劃》提出了到2020年,生態保護紅線得到嚴格管護,環境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5%,入海河流達標率53%。環境公共服務不斷完善,中心城區汙水處理和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100%。重點區域建設與環境保護基本協調,重點環境風險源得到全面管控,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基本完善。

到2030年,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總體形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大幅提升,環境質量主要指標根本好轉,PM2.5(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35微克/立方米,入海河流達標率100%。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山水城林田海島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穩定恢復。

展望2035年,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風,環境質量大幅提升,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成為常態,全面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一灣兩翼八廊”為大青島通風降溫

“一灣兩翼八廊”為大青島通風降溫


02

根據實際情況

劃定保護空間


充分依據青島市自然規律、生態環境格局及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現狀,系統識別生態服務功能重要區、生態敏感區及生態脆弱區,劃定總面積2836平方公里、佔比25%的生態空間。

城市生態空間為城市提供生態系統服務,是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不可或缺的城市空間。生態空間管制是中國國土空間管制的重要內容。通過落實生態空間管控措施,可有效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以及人居保障區。在此基礎上建立國土生態安全監測與監察體系、預測與預警體系和國土生態安全管控體系,為生態多樣性、脆弱生態系統和人居環境的保護提供保障。

03

劃定空間分區方案

制定分區管控措施


《規劃》結合汙染源的分佈、環境承載力稟賦等,劃定生態、大氣、水、土壤、噪聲、近岸海域環境空間分區方案,並分別制定分區管控措施。

根據青島市氣候氣象條件、大氣汙染物擴散規律、地形地貌、開發格局和現狀空氣質量,將全市劃分為大氣環境核心保護區、重點管控區、一般管控區三類大氣環境管控區。

根據自然匯流特徵、水環境功能、水質狀況和汙染源分佈,構建“流域-控制區-控制單元”三級管控體系,將青島市43個流域劃分為220個控制單元,劃分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控制區、水源涵養控制區、城鎮生活控制區和農業面源控制區四類。

根據土地利用類型、汙染源分佈及影響範圍,劃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兩類土壤環境管控區,農用地按風險狀況劃分為優先保護區、安全利用區、嚴格管控區,建設用地按照風險狀況分為安全利用區、嚴格管控區。

按照城市功能佈局、重點噪聲源和環境敏感目標狀況,分為機場噪聲控制區、工業噪聲控制區和生活噪聲控制區三類管控區。

“一灣兩翼八廊”為大青島通風降溫


04

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提高大氣自淨能力


構建“一灣、兩翼、八廊”通風廊道體系,暢通海陸風交換,控制廊道內的開發強度和建築高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大氣自淨能力。一灣——膠州灣,保持膠州灣北岸大沽河河道、白沙河河道、紅島至棘洪灘水庫、前海一線經青銀高速至嶗山水庫西側四條通風廊道。兩翼——藍谷、西海岸新區,藍谷:鰲山灣溫泉河和大任河入海口沿河道至河流上游、S215穿越嶗山段兩條通風廊道;西海岸新區:靈山灣小珠山南麓至風河入海口,鐵山水庫沿鐵钁山東側至古鎮口和董家口兩條通風廊道。

構建“河流、乾渠、水庫”清水通道體系,保持重要水源輸送功能,維護優良水體,打造宜居水景觀,保護水生態系統,其中飲用水源型清水通道包括25條河流(總長908公里),2條幹渠(總長100公里),34個水庫(總庫容13億立方米);景觀生態型清水通道包括17條河流,總長422公里。

構建南部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東部嶗山、北部大澤山-天柱山之間的廊道作為一級生態廊道,依次構建二級生態廊道、一般廊道,形成縱貫南北的生態廊道體系,保護潛在生態廊道。構建大沽河干流防洪堤壩外緣線外側200米,大沽河一級支流兩側50-100米,為母親河生態廊道。

05

堅持海陸統籌

保護近岸海域


根據近岸海域環境狀況、功能與保護需求,實施海灣、海島、海岸線分類管控,將全市49個海灣分為“三灣”、重點管控海灣和一般海灣三類;全市120個海島分為特殊保護類、限制利用類和開發主導類三類;全域的海岸線分為自然岸線、受損岸線和無序開發岸線三類。制定綜合防治陸源汙染、海水養殖汙染、船舶港口汙染和廢棄物汙染管控要求,保護近岸海域生態環境。

“一灣兩翼八廊”為大青島通風降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