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上帝的祕密》連載之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那能見的是那不能見的所投下的影子

——柏拉圖

《上帝的秘密》連載之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聖經》是基督教欽定的具有神聖權威的正統經典,按照經典服務於宗教的基本邏輯,《聖經》就應該是上帝和上帝真理的證據,是基督教教義真理性的證據。因此,在解讀《聖經》之前,有必要粗略瞭解基督教的教義,以便彼此參契。

一、基督教的誕生和教派

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產生於公元前後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征服、奴役地中海、西亞、北非時期。當時羅馬帝國境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奴隸起義和民族獨立戰爭此起彼伏。各被壓迫民族,尤其是下層勞動人民,無能無力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獲得應有的地位和滿足,其義憤和渴望便強烈地傾注在宗教激情之中,各種宗教形式到處派生、流傳。

正像中國人在絕望無望的時候呼喚蒼天一樣,在羅馬帝國鐵蹄和刀劍奴役下的西亞人民,在無招可支的情況下,只能呼喚他們的上帝。於是,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中葉在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應運而生,並於135年成為獨立的宗教;392年又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1054年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16世紀中葉,公教又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陸續派生出一些脫離羅馬公教的新教派,統稱“新教”。在中國,基督教通常指新教。

二、“三位一體”和“因信稱義”

在基督教的教義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與上帝一同為基督教的崇拜對象。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具有三個位格。其一為聖父,無限公義而又慈愛;其二為聖子,即聖母瑪利亞感應受孕、為人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是真正的基督教教主,兼具神性人性,已經復活昇天,還將再臨人間審判;其三為聖靈,運行於世界,作用於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聖。

“三位一體”和“因信稱義”是基督教的教義核心,《聖經》為其經典,教會為其組織形式。由於教派林立,各教派強調信仰的重點不同,就像佛教的各門派所秉持的修行方式不同一樣。但作為一門同出一祖的基督教,其基本信仰,仍然統一於公元2世紀教會制定的《使徒信經》。在此基礎上,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土耳其的尼西亞,主持召開了第一次世界主教會議,調和各派分歧,制定了強制性的統一信條,該信條於381年經君士坦丁堡公會會議修改後,稱為《尼西亞信經》,成為唯一被天主教、東正教、英國聖公會和新教主要派別共同承認的基督教信條。這些經由神、俗兩界最高權力證明並開出路條的尼西亞信經,其內容是:

(1)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萬物的主;

(2)我信獨一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出於神而為神,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與父一體,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

(3)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著聖靈,並從童女瑪利亞成肉身,而為人;

(4)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於十字架上,受難,埋葬;

(5)照聖經第三天覆活;

(6)並昇天,坐在父的右邊;

(7)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他的國度永無窮盡;

(8)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他曾借眾先知說話;

(9)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

(10)我認使罪得赦的獨一洗禮;

(11)我望死人復活;

(12)並來世生命。

通過《尼西亞信經》的頒行,明確了上帝、耶穌、先知、教會在基督教裡的地位和職責權能,確定了《聖經》為基督教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明白無誤地指明瞭信徒們信仰的目的和免罪昇天的途徑。

三、人的原罪與本罪

在基督教的教義中,人皆有兩種罪,即原罪和本罪。所謂原罪,是指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偷吃伊甸園中的“禁果”,知道了善惡而犯的罪,這種罪通過世代遺傳而使人一生下來就帶有原罪。所謂本罪,是指人具備了生命形體之後,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胡作非為,不能自拔而自己所犯的罪。

基督教認為,人的原罪不能靠後天的積德行善免除,後天所犯的本罪也不能靠懺悔而使靈魂得救,唯一免罪昇天的途徑是信基督耶穌。因為基督是上帝的兒子,被派遣到人間降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擔當了世人犯下的罪惡和人的原罪,使凡信他的人都能蒙恩救贖,靈魂得到拯救,從而能夠拿到通向上帝之國的通行證。

四、基督教的主要儀式:洗禮、聖餐和禱告

基督教各派別各有自己的儀式,但主要的儀式不外乎三種,即洗禮、聖餐、禱告。

洗禮是入教者必須領受的第一件聖事。受洗者表示接受洗禮,悔改信主,並經過聖水(象徵耶穌的血)洗掉原罪和本罪,此後才有權領受其他聖事,成為正式的信徒。天主教用注水式,東正教用浸水式,新教則兩種方式都可以,隨入教者選擇或根據受洗者的身體狀況而定。相對於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教”而言,基督教顯然要神聖廉潔得多,信則可入教,而不像張天師的門檻那麼高,交不出五斗米,想入教?去丐幫吧!

聖餐是新教的稱謂,天主教稱“聖體聖事”且稱其禮儀為彌撒,東正教稱“聖體”,實質上就一回事,就是信徒分食牧師(或神父)祝禱後的餅和酒(也有用葡萄汁代替)。這起源於《聖經》記載,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將餅和酒分給他們,稱餅為自己的身體,稱酒為自己的血,並命令後世信徒如此行事來紀念他。

禱告是信徒與上帝和耶穌溝通的日常形式,既可祈求聖父聖子聖靈的護佑,又可向他們彙報功課和過失,歸根到底就是祈福和懺悔,只要心誠則靈。耶穌教導世人懺悔禱告,其儀文記載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主禱文”:

我們在天上的父,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國降臨。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

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

阿們。

這些“主禱文”都說了些什麼呢?“阿們”一詞是從希伯來文音譯過來,意思是“真誠”、“誠心所願”,類似於中國的佛教徒舉行完儀式後口稱”阿彌陀佛”。整段主禱文包括神與人、人與人的關係:從神與人的關係來說,神是萬能的,一切都是神賜予的,福是神賜的,禍也是神讓受的,神想怎樣對人就怎樣對人,人把一切託付給了上帝,願上帝賜福消災,免除人的罪惡;從人與人的關係來說,只有當人免除了與人為惡,神才會與人為善,人已經與人為善,上帝就應該而且會賜福給人,免除人的罪惡。

五、基督教的倫理與戒律

那麼,人應該怎樣與人相處呢?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呢?怎樣做才能博得上帝的歡心呢?這就是宗教倫理和宗教道德戒律了,而這恰恰是任何宗教最具現實意義、神的意旨能為俗世接受傳播的最佳契合點,甚至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契合點。

離開了宗教倫理和道德律,神與人、天國與俗塵的聯繫紐帶就會斷絕,宗教的任何儀式,威脅與利誘,都將無法避免它淪為巫術迷信的境地,也絕不可能取得俗世政權給它開具的證明與路條。這從世界各國宗教與世俗治權的傾軋史和交易史可以看出,它們的離離合合最終定型為兩種模式,要麼政教合一一個人說了算,要麼政教分離相互給面子、但以世俗權力為最終上帝。標準是什麼?兩個,一是從社會層面有利於導人向善,二是從治國角度有利於疏導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因此,在中國也不例外。中國是政教分離的國家,執政黨是無神論者,所以不可能有任何統一的國教。但基於憲法的信仰自由,只要能導人向善有利於社會穩定,任何宗教都可以信仰,反之則不然。所以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可以是正教,都可以信仰傳播。

迴歸正題,基督教的倫理觀實質上來源於猶太教的律法,耶穌按照老子原則說話的辦法,並不制定具體的道德規條,而是精煉為“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和愛人如己”,認為這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新約·歌林多前書》把它擴充為神學三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信、望、愛於是成為了神俗兩宜的倫理規範,比老子的道更要簡約,但卻比老子的道更好理解。

所謂“信”,就是信基督及其教義,踐行基督的美德和善行,也即信基督效仿基督捨己為人;所謂“望”,就是指對永恆世界持續不斷的盼望,塵世所踐行的一切美德善行,都為了最後時刻能得到上帝的眷顧指引;所謂“愛”,就是美德善行的簡約標準,具體為愛自己,愛別人,愛上帝,像愛自己那樣愛別人,愛自己就是愛上帝,愛別人也是愛上帝,愛上帝就是信上帝、踐行上帝的美德善行,完後將一切託付給上帝。

顯然,按照孔子的“聽其言觀其行”信上帝不行,按照俗人的“不見兔子不撒鷹”愛上帝也不行,信、望、愛上帝完全可以說是世界上風險最大的事業。然而就是這樣高風險的事業,清末民初那班思想啟蒙大師,居然也有人斷言基督的博愛源自墨子的兼愛,甚至因此斷言西學源自墨學,一點也不怕觸到“拾人之齒以為富”的戒條。

說到戒條,回到倫理與道德戒律的主題,倫理和戒律實質上是硬幣的兩面,一面是鼓勵的充許性規範,一面是禁止的限制性規範,符合了其中一面,一般也就不致於違反另一面。但基於人慾無限原罪深重,所以所有律法(包括世俗的法律)的立法方法是:對鼓勵的善的一面採取概括的辦法,法無禁止則可行;對禁止的惡的一面重點列舉,法有禁止的斷不可行。

基督教的道德戒律,也毫無例外,主要見於《舊約·出埃及記》的記載,是上帝在西乃山上對摩西的訓誡,並吩咐他向以色列人宣佈的,經史稱“摩西十誡”:

(1)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2)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

(3)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4)當記念安息日(第七日),守為聖日(意即不可勞作,除了記念神)。

(5)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的地上,得以長久(意即不可不孝敬父母,否則不長久)。

(6)不可殺人。

(7)不可姦淫。

(8)不可偷盜。

(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現在西方人作證時,手按《聖經》正源於此)。

(10)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這些戒律和佛教的五戒、八戒、十重戒完全相近,反映了現世中人的基本道德標準。

真正的宗教教義至此尚不能算作圓滿,因為人有慾望原罪、功利計較的緣故。要想教徒嚴格遵守宗教倫理,不觸犯道德戒律,就必須有人性的,甚至獸性的管用的措施。因此,威脅和利誘的最終手段,就如《創世記》中守護生命樹的利劍,明晃晃地登上祭壇的最高處,以天國的榮耀和地獄的烈火,引導虛榮貪婪怕疼的肉身,按照基督和他的天父設定的軌道行進,順行者進天堂,逆行者入地獄。阿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