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四年前的一場被遺忘的比賽,卻是近年來踢得最“德國化”的足球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人猜到了我要說的就是四年前的巴西世界盃的小組賽末輪德國隊1:0美國隊的這場比賽,拉姆和克洛澤當時的“雙人放鏟”被頻頻拿出來當作“德意志精神” 的示範,然而這場比賽卻漸漸被遺忘。這是一場非常乾淨的比賽,特別是德國隊,整體陣型保持得很緊密,並沒有絲毫放水的痕跡;美國隊也表現得積極主動,敢打敢拼,就跟我們印象中那個克林斯曼時代的德國隊一樣,潮氣蓬勃,激情十足。不過雖然這並不是一場默契球,但樓主還是堅持認為,德國隊這次比賽屬於收著踢的。依我看來,判斷一支球隊是不是在放水,就看他們的陣型保持的如何,是不是注意力很隨意的就不集中了,給對手留下大片口子可以利用;而判斷一個球隊有沒有盡力的去踢比賽,那麼從身體對抗上就能略知一二。

四年前的一場被遺忘的比賽,卻是近年來踢得最“德國化”的足球

在那場比賽裡,德國隊在大多數的高空球爭搶的時候都輸給了美國隊,上半場尤其明顯。雖然美國隊的身體素質很出色,而且主要心氣兒很高,拼的很兇,但德國隊也不可能如此頻繁的在直接身體對抗爭球的時候處於下風,而且在反擊的時候,依我對德國隊的理解,他們反擊速度並沒有提到最快。基本上有三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可以解釋這樣的情況:首先那場比賽之前德國隊出線形勢良好,不狠狠的“作”的話是不可能被淘汰的,所以慢慢的踢,將節奏控制在自己腳下,避免傷病;其次,結合前面說的,德國隊對這場比賽的求生慾望並不如美國隊高,所以加上大雨過後場地溼滑,這些國腳們,甚至勒夫,更關注的是能夠低成本的把小組賽儘快踢完,以全陣容走進淘汰賽;最後,也算是或多或少的送一個順水人情給克帥,畢竟葡萄牙那邊兒形勢一直有利於美國,無妨。綜合起來說,德國隊應該說並沒有完全發力面對美國隊,而是在良好的傳控能力下儘量的控制比賽節奏,並通過邊路進攻的方式打擊美國隊後防線。平平淡淡的一場比賽,但卻是乾乾淨淨,讓外界無話可說。

四年前的一場被遺忘的比賽,卻是近年來踢得最“德國化”的足球

首先,為什麼說是最“德國化”的足球呢?說說四後衛吧。德國這個四後衛陣型確實優點很明顯,首先這四個中衛都是各傢俱樂部的絕對主力,且歐戰經驗豐富,特點很鮮明,特別是中後衛組合胡梅爾斯和默德薩克頭球能力均屬於歐戰頂尖級水平,且一攻一防各有專長。這條防線除了在防守的時候可以起到擺大巴的效果,在禁區裡堆大長腿和大高個兒外,在定位球進攻的能力尤為突出。仔細回想,德國隊三場小組賽,每場比賽都有一粒跟定位有有關聯的破門:第一場胡梅爾斯直接完爆佩佩頭球破門;第二場角球,默德薩克頭球點給克洛澤墊射破門(跟索爾斯克亞絕殺拜仁如出一轍);第三場還是角球,頭球被門將撲出後,後點無人看防的穆勒勁射破門。可以說在定位球攻防兩端來說,德國隊優勢明顯。一般來說,一個球隊的定位球攻擊有2個穩定的點就已經屬於可以接受的水平了,但德國隊有胡梅爾斯、默德薩克、博阿滕、克洛澤、穆勒這五個穩定的頭球攻擊點,外加施魏因斯泰格和赫韋德斯也可以參與搶點,這個威懾力實在強大。那個時候德國隊的每次定位球我都很期待(不像現在),而且無論對手如何在大禁區外輾轉騰挪,只要我看到禁區裡一堆大高兒排排站,我就不認為對手的這次進攻能造成多大的威脅。仔細想來,德國隊唯二的兩次失球,第一球還是因為博阿滕受傷下場,能力不足的小將穆斯塔菲被對手力壓破門的,並不具有說服力;而第二個失球也是因為德國隊後場傳球失誤,才給了對手一個直接面對門將的機會。所以說,到目前為止,四中衛戰術是成功的,但是缺點務必要正視,那就是回追速度非常成問題,特別是赫韋德斯這一點,已經成為了各路對手針對的軟肋(加納和美國都主打這一路)。

四年前的一場被遺忘的比賽,卻是近年來踢得最“德國化”的足球

個人覺得,其實在克洛澤退役以後,德國隊目前的無鋒陣型為主的戰術,可以適當的減少兩個邊路的插上,特別是基米希這一點,插不插起不到什麼太好的作用,最多增加一個邊路的接球點,然後最多他也就能傳一個不太靠譜的傳中,效果很有效,而且一旦斷球,對手打這一路的反擊一打一個準。那個時候的赫韋德斯跟博阿滕還不一樣,後者雖然有點毛躁,但是身體素質不是赫韋德斯能比擬的,無論是活動能力還是靈活程度都比礦花強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加納和美國隊都針對德國隊左路的原因。所以,勒夫儘量減少讓赫韋德斯前插的次數。拿出第一場打葡萄牙隊時的心態來解決好赫韋德斯這一點,我認為,德國隊的四中衛戰術可保後防無憂,且我們可以繼續期待定位球進攻帶來的效果,特別是決賽打阿根廷這種平均身高很低的球隊,德國隊的角球簡直就是破敵神器。以及目前的德國隊,仍舊可以採用這種戰術和思維方式解決沒有中鋒的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