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內容IP、供應鏈窪地、社群與消費升級,如何挖掘新零售商機?

內容IP、供應鏈窪地、社群與消費升級,如何挖掘新零售商機?

內容IP+供應鏈窪地改造+社群+消費升級人群需求的精準把握,是一套不錯的組合打法。

文 | 陳歡(《新零售進化論》作者)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消費零售行業正在發生劇烈的變革,“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挑戰自然不必說,同時,也蘊含新的商業機會。如何挖掘其中的商機,《零售老闆內參》(微信ID:lslb168)認為,內容IP+供應鏈窪地改造+社群+消費升級人群需求的精準把握,是一套不錯的組合打法。

- 1 -

內容IP化:內容成了最重要的商品屬性

傳統零售,提到商品就是產品加服務,在新零售場景下,還要加上內容,商品等於產品加服務加內容。那內容是什麼呢?內容就是有價值的信息。在新零售的場景下,消費者很可能還沒有感受到產品服務,他就先感受到內容,先接觸到商品的內容。

內容的商業機會,包括商品內容化,品牌IP化,內容電商等。

內容IP、供應鏈窪地、社群與消費升級,如何挖掘新零售商機?

以特產零食內容電商品牌味back為例,最開始是做旅遊的自媒體,慢慢發現在各個旅遊的城市都有一些本地人都知道,外地人想要買的零食,並沒有廣泛流通。以零食為主題,寫了很多內容介紹零食,慢慢聚集了一批吃貨的粉絲。後來,就開始經營這個零食品牌,但核心還是以內容驅動。

他們的零食可能在當地雖然很有名,但是出了省就沒人知道了,通過內容創造,符合粉絲群體的品牌化,讓這些零食走出原來閉塞環境,越賣越好,一步一步的反向整合供應鏈,食品加工包裝製作生產端,一點一點的向上遊整合。當內容足夠強的時候,其他要素都可以反向整合。

除了內容電商,品牌IP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

IP(英文全稱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為知識產權。IP指的是具有一定影響力、有延展性的品牌形象等知識產權,通過IP授權、聯名/跨界合作、出版、衍生品開發、展覽活動、影視漫畫改編等渠道和形式來運營。

對大公司來說,可以自己建IP,也可以跨界合作超級IP。可愛多和《魔道祖師》是今年相當成功的IP運作案例。

內容IP、供應鏈窪地、社群與消費升級,如何挖掘新零售商機?

可愛多與騰訊視頻國產動漫大IP《魔道祖師》合作,通過線上動漫內容定製、角色的虛擬人物代言、線下魔道款可愛多鋪貨上市等模式,全線打破次元壁實現全場景IP深度合作。

藉助消費者喜歡的內容及體驗方式進行溝通互動,產生情感共鳴,讓品牌“被看見、被喜歡”。IP廣泛的粉絲基礎和強大的圈粉能力,品牌能夠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同時,IP的帶貨能力也成為品牌銷售增長的強大助力。

可愛多與騰訊打造520告白日活動,吸引消費者通過朋友圈廣告直達小程序領優惠券,LBS門店推薦進行購買導流,最終到店微信支付購買核銷優惠券。在小程序的連接下實現O2O閉環,全鏈打通達成銷售轉化。朋友圈廣告領券率最高達到46%,線上導流線下的核銷率平均達到60%,在成都、長沙、深圳等地區核銷率最高達到89%的驚人數字。

- 2 -

供應鏈改造:尋找產業中的效率窪地,針對性構建商業模式

如果說內容能幫助產品和品牌快速脫穎而出,那麼供應鏈能保證持續的高增長。

具體來說,就是尋找產業中供應鏈效率的窪地,針對性構建商業模式。

商品價格的基礎,是由商品成本所決定,而商品的成本能又取決於效率。供應鏈的效率就是其中很長的一段。供應鏈有非常多的環節,各個環節效率相乘就是整個供應鏈端的效率,包括原材料、生產渠道、倉儲、物流、營銷等。

內容IP、供應鏈窪地、社群與消費升級,如何挖掘新零售商機?

在數據技術加持下,原來某一些效率非常低的環節,效率有可能突躍式的提升,帶來成本降低,價格的巨大優勢。

原來先生產,再銷售,現在先預購才生產,降低倉儲物流成本;原來要通過很多渠道商,現在有很多新的場景。

比如家居供應鏈,其中有一塊業務,就是新場景帶來的效率提升。

舉例來說,名創優品的生活雜貨品類,已經一個龐然大物,很多人斷言短時間內沒有競爭對手。但是,在半年多時間,NOME就出來了,現在估值30億左右。

仔細來看兩家在底層打法特別的像,都是一手抓設計—商品體驗,一手抓供應鏈—效率。名創優品主打日系獨立設計師,NOME主打北歐獨立設計師。

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可以做到讓商品的價格非常有競爭力。

中國製造業長期以來為外貿代工,OEM、ODM多番洗禮,生產能力沒什麼問題。但是除了按照要求生產,很多的製造工廠其他的方面存在巨大的短板。國家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中國的製造業亟待整合,是一個巨大的金礦。網易看到了,做了嚴選,小米看到了,做了米家有品、名創優品、NOME都看到了。

從商業計劃的角度,想做新零售的企業,應該去摸一下自己熟悉或者有資源的行業,看看他們有哪些供應鏈效率的窪地。

- 3 -

社群:篩選與分享,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未來的零售,會朝哪一個方面變化呢?很可能我們現在以搜索為核心的銷售通路和營銷路徑,將會被徹底的顛覆。

你想買東西了,那麼如果你信任人,社群是一個主要的渠道,你會通過社群來獲得建議,篩選商品。

如果你信任品牌,會持續的購買品牌的推出的商品。比如網易嚴選和米家有品,最終形成像訂閱的模式。

如果你沒有特別想要買的,只是享受購買的這種樂趣,那麼最終你會去到線下,複雜多變有趣的場景,滿足自己的消費體驗需求、娛樂需求和社交需求。

內容IP、供應鏈窪地、社群與消費升級,如何挖掘新零售商機?

傳統的基於搜索模式的平臺電商,其實會面臨巨大的危機和挑戰,這也是為什麼阿里騰訊用資本的槓桿收零售資產積極佈局新零售。現在可能我們感覺還不是特別明顯,但是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商品會呈現出樣的趨勢。

有些商品已經是比較明顯了,比如書,慢慢告別搜索。我們現在想要去買一本書,很多的時候,我們是通過朋友的推薦,就是社群,能很可能我們會持續的信任某出版社、工作室、作者,比如中信出版社的經管書、得道推薦的書等。同時,我們會非常願意去到線下去,享受在書店裡美好的,愜意的閱讀體驗。

服裝也開始轉變了,小紅書種草,閨蜜們通過社群交流分享,出現了很多的訂閱盒子,每個月給你送衣服等等。在線下的場景裡頭,服飾的新零售也是做得最超前的,快閃店,試衣魔鏡,大文娛IP結合。

不僅僅新玩家,很多大的公司,也正在積極佈局自己的社群版圖,比如海爾,很早覺醒京東6.18,它的流量同期下降了30%,也就是說電商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天花板。還好佈局了社群,順逛對內而言已經成為海爾集團的第一戰略平臺。在順逛,全海爾集團任何一個部門,任何一個產品都跟順逛有關係。

所有海爾系的員工,還有關注海爾的人,都可以在順豐上開店,簡單說的話,它就有點像一個海爾版有贊商城。他們叫做三店合一,線上店,線下店,還有順逛微店。順逛去年的銷售是45個億,今年他們預計是達到100億。

社群是不是就是做微商?但是,社群和社群是不一樣的,所有不產生價值的社群本質上都是在傳銷。社群是為了提高效率解決成本,無論是經濟成本還是時間成本。節約下來的成本,可以創造很大一部分的價值空間,那麼一部分的作為社群傳播的收益分享,一部分的分享給消費者,這樣的社群是產生價值的。如果社群是不斷的加價,最後通過通過收智商稅的方式,把產品賣到很不切實際的一個價格,這樣子的社群銷售模式,一定是不長久。

- 4 -

消費升級:用戶通過消費產品來定義自己

消費升級這個話題特別有意思,現在一幫人在喊消費升級,一幫人在喊消費降級,無論是拼多多,還是我們看到的統計數據,同時反映這兩個趨勢。

這兩種相互矛盾的線下奇妙地同時發生在中國,甚至發生在同一群人的身上。根據國富智庫的數據,現在家庭債務和可支配收入的比已經高達了107.4%。但是在社交媒體,消費主義深入人心的社會中,大家又不斷被種草。結果就是,消費者購買大量好用且便宜的功能型商品,再加上少量無用但美好的符號性商品。功能型商品,就類似於名創優品、NOME, 就是要好用、便宜,如果再有點設計感,那就更好了。

但是,同時每個人無論是中產還是剛畢業的年輕人還會有一些心心念念。種草的,特別想買的商品。我買不起YSL的包包,我買只口紅總可以吧。一個包包,一支口紅,一雙球鞋,一件supreme衣服,一個dyson的吹風機。在朋友圈裡頭,每個人都有意無意地的塑造美化自己的形象,那這個時候,每一個人其實都會有一種內心的空虛,你需要這樣少量“無用”但美好的符號商品,像宗教一樣來支撐你內心的人設,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

消費主義的觀點,叫做通過消費產品來定義自己。比如我就需要一款埃及長絨棉,國外皇室都在用的毛巾,每當我摸到這款毛巾的時候,我都能感受到他舒適的手感,然後慰藉我的心靈。你可能需要一款3000塊dyson吹風機,享受從包掏出來,別人側目的快感。

- 5 -

如何玩轉內容IP+供應鏈的新零售模式?

1.第一個方向,虛實結合,和消費品一起付費。

從用戶體驗上來看,知識和消費品一起賣,也有天然的優勢。如果說知識付費是語文課,那麼知識付費+新零售就是化學實驗課。不僅有知識,還有配方還有實驗原料、器材。

所以,現在哪怕像有贊這樣的平臺,也忙不迭的上了知識付費的內容,一些以商品銷售電商為主導的公司,也在逐步推出自己知識付費的課程。7000多萬億市場的商家需要契合的內容來滿足用戶的場景需求、創造粘性。

在線下我們看到,母嬰類的商家像孩子王,會在場景中引入大量的兒童教育、益智類的課程,來聚客留客和促進產品的銷售。線上慢慢也會走上這個趨勢。

2.第二個方向,提供配方,從提供知識到提供配方。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未來,商品會極度的豐富,每一個消費者,都希望自己獲得量身定製獨一無二的消費體驗,但是,從生產的角度,並沒辦法創造出如此多的商品。但是,可以通過排列組合來創造海量商品組合,通過一些基本款的商品或商品的功能,組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出無限可能。

到底如何組合,就需要技巧,把這樣的一些組合稱之為配方,配方就是新零售的消費知識。抖音上爆紅的各種吃法,玩法都是配方。

內容IP、供應鏈窪地、社群與消費升級,如何挖掘新零售商機?

很多細分領域,都誕生了提供知識配方的內容電商玩家。比如,延安堂是做護膚品的,分析化妝品的成分單,鑑定每一種成分和成分組合的效果,根據粉絲的訴求,推出了自己的定製化妝品產品線。

家居領域的“簡二家”,更多的是從裝修設計最開始的工序流程,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軟裝配搭各個領域,把複雜的家裝進行拆解,做成各種各樣的攻略,幫助消費者能夠在複雜的消費環節中,找到一定的方向和有效規避過程中的消費陷阱。

第三家,藍莓測評,一個以測評起家的,最出名的就是當時測了五星級酒店,有沒有換床單,他們用熒光劑做了一系列的檢測。

他們都在輸出自己的標準和配方,從消費者的角度,能夠節約時間成本,和認知成本,對於偷懶型的消費者只需要認準賬號的專業能力,跟著買就可以了,而對於有一定研究意願的消費者,可以深入的學習消費相關的常識,也能逐步成長為特定領域的消費達人。

3.第三個方向,內容逆向定製,找到屬於自己的供應鏈。

前面提到供應鏈,事實上是一個有效的護城河,誰先找到緊密合作的優質供應鏈,誰就能夠率先的建立壁壘。找到供應鏈,不等同於上一個商品的分銷鏈接。分銷不難,去微店平臺上找到一款產品,相關的文案都已經準備好了,複製粘貼放上去。但是這樣子並不會產生任何的,差異性,越來越多的內容,賬號這麼做了以後,大家都在買差不多的商品。

找到真正意義上屬於自己的供應鏈,具體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驟:團購—禮盒—定製款—自有品牌。

首先要去了解粉絲,去理解他們到底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最開始的時候可以僅僅做一些,團購,比如說媽媽群體,那麼,為所有的媽媽群體,想要的某一款產品,爭取一個定製款的團購的價格。

進一步可以做一個禮盒,基於前面提到的配方,消費者在具體場景中所需要的產品,搭配成為產品組合,貼上自己的logo,輸出內容,做成禮盒,給到消費者,再往後走一步,可以做自己的定製款,市面上沒有的商品,也能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反向的輸出給供應端,這就是現在常說的C2M。

最終極的形態,就是打造一個自己的品牌,以ODM的形式生產自己的產品。

4.除了定製,訂閱也是一個長期看好的模式。

訂閱對於知識付費來說,是一個常見的模式,對於實體產品零售來說,就是一個創新。隨著越來越多內容的產生,數據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零售的打法會越來越像互聯網的玩法。

訂閱電商這一塊,目前做的比較多的,主要是一些生活美學的品牌和一些高價值的人群品牌,比如說“花加”,每週定期和給你送鮮花,“小仙燉燕窩”的每週三瓶鮮燉燕窩,“垂衣”每個月給男生寄一個盒子,裡頭有根據你的偏好配搭好的服裝,喜歡的留下,不喜歡的再寄回去。

訂閱模式其實是也與內容在具有天然的親和性,針對具體的人群,比如母嬰人群,職場新人的小白人群,可以整合供應鏈,做訂閱商品的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