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疁城一日長(清 鄧石如)

丹青不知老將至(清 吳熙載)

鄧石如的印作風格多樣,他在不同時期,甚至是同一時期不同的作品,也都各自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方印即是與眾不同的一方,也是鄧石如白文印中的上品。與之同時期的白文印,大都線條平直,結子方嚴,遵循的是漢印風格,但是鄧石如這方印卻將書法的筆意融入刀法之中,可以天馬行空,任意揮灑。在刀法上,鄧氏衝切並用,除了"城"字的土旁刀法似有失外,其餘各字都無懈可擊。"一"字與"長"字的橫畫呈波浪形,使印面極富動感,呈現出一派生機。

"丹青不知老將至"出自杜甫《丹青引贈曹霸將軍》。吳熙載刻的這方白文印非常有特色,文字形態方圓兼施,用刀衝切並用,線條爽勁,有粗細變化,極富韻致;章法佈局獨特,第一個行有三個字,"丹"字極力壓縮,已經和"日"字十分接近,使下邊"不"字出現大塊留紅,並將右下部打圓角,使留紅鮮明而並不顯得突兀。正方印疏疏朗朗,活脫自然,使我們可以想象到,吳氏在篆刻此印時那種遊刃有餘的快意。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蔣仁印(清 蔣仁)

一日之跡(清 鄧石如)

蔣仁是"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以沉著冷雋見長,。所示的"蔣仁印",是他為自己刻得一方自用印,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用刀蒼渾沉著,是典型的漢代鑄印風格。線條之間的殘破造成了印面大面積的留白,這樣處理,既避免了印面的擁擠,有增強了朱白對比效果,使印面不再單調。蔣仁用刀師法丁敬的短碎切刀,但較丁敬更加樸拙,更加鏗鏘。

鄧石如提出刻印要"印叢書出",這並不是一句空口號,鄧石如認認真真地做了,並且還影響了後世的一大批篆刻家,是篆刻所表現的意趣為之一變,可謂功德無量。"一日之跡"這方印文字取圓勢,採取的是三密一疏的佈局方法,由於每個字的筆畫都不多,顯得正方印格外疏朗,圓轉的線條顯得流動而富有張力,再加上切刀所造成的金石味,使全印的藝術效果特別明顯。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龍尾山房(清 奚岡)

夢萱草堂(清 徐三庚)

奚岡也是"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繼承了丁敬朴茂古秀的一面,茂密處見通透,渾成中見散逸。 而最厭惡嫵媚一路的印風。"龍尾山房"是一方朱文印, 是奚岡 25 歲時的圓朱文力作,全印中沒有一根直線條,大部分橫線兩端都向上彎曲,筆勢婉轉流動,結體舒展輕鬆,缺蝕的線條和幾處稚拙的筆意,使全印繁茂、明快、飄逸的氣韻和諧地統一起來,煞費匠心的安排被自然不做作的效果遮去。

在徐三庚的篆刻作品中,這一方顯得與眾不同。無論徐氏作朱文還是白文,都是以他所書寫的小篆體入印,這種風格的印章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但"夢萱草堂"卻是一個特例。印章屬於細朱文,幾乎每有粗細變化,很難看到徐三庚篆書的影子,這在徐氏的作品中這是十分罕見的。該印線條圓勁,乾淨利落,印面中間用豎線隔開,對文字起到了穩定的作用;另為,"夢"字有邊弧線的內收,與"堂"字上部繁化的處理,也是徐氏的巧思所在。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翰墨緣(清 錢松)

兩方端硯齋藏書之印(清張熊)

這是一方橢圓形白文印,是錢松的作品。錢鬆開始師法浙派諸家,後又臨摹漢印,據說有兩千方之多。但是他的印風仍沒有脫盡浙派的影子,故也被列入"西泠八家"之一。這方橢圓形印章共有三字,一般朱文可以隨形詰曲而不失自然,白文卻很難做到,一般都在一個方形的空間內變化,為此,錢松用肖形裝飾印文兩側以,這樣既豐富了印面,避免了白文的變形。此印線條圓勁、古樸,印面安排華麗、雅緻,是一件佳作。

這是一方九字藏書印,使用的是細朱文。文字個個獨立,與印邊不相交,所以在印面使用了九宮格,對文字起到了穩固作用。這種設計印面的方法並不多用。張熊喜愛收藏金石書畫,精篆刻,擅繪畫。他的繪畫作品雅俗共賞,時稱 " 鴛鴦派 " ,他的篆刻風格也和他的畫風一致。這枚印章是他的代表作,整體風格工穩雅緻,線條細勁,篆法活脫自然,極富筆意。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放情詩酒(明 何震)

程守之印(明 何震)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夥山汪氏(清 黃士陵)

從文彭、何震刻印,開始使用青田石,文、何的關係介於師友之間,何震印風深受文彭的影響,使文彭的繼承者。這方印是何震用青田石刻成的,全印氣息蒼茫樸厚,用刀外露,毫不掩飾,更增強了其猛力奔放的藝術效果。這種效果是象牙等印材所無法達到的。另外,印章邊緣的自然殘破有使該印多了幾分放達意趣,正與"放情詩酒"印文相合。

何震的這方印文名印,在章法上遵循了漢印的模式。印面文字三密一疏,"程"字上緊下松,和"印"字的下緊上松呼應,為了使"印"字上部出現大面積留紅,所以簡省了最下面一橫畫;"守"字下面的留紅與"之"字上面的留紅相呼應,佈局巧妙。該印用刀衝切並用,線條表現出十足的金石趣味,但又不失靈動,整體上看既有壯士耿介之氣象,又不失文人的書卷氣。

這方印是典型的黃士陵的風格,黃士陵的印章,用刀以衝為主,刻出的線條幹淨利落,甚至轉折處直來直往,毫不掩飾,他設計的印稿,為了使中宮疏朗,將文字的筆畫極力向外拓展,形成了一種外緊內疏的獨特的視覺效果,給人一種清爽雅緻的美感。這方印也是如此,文字兩密兩疏,但並不顯得輕重失調,其中"山"字中間一豎筆有意加粗,對平衡印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印章邊欄外破內整也是該印的獨特之處。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季荃一號定齋(清 黃士陵)

丁敬身印(清 丁敬)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結習未除(清 丁敬)

此印六個字的排列比較整齊,線條以方折為主,每個橫行的三個字之間幾乎相連。"季"字的結構安排比較規整平均,線條偶有斷開之處,於整齊之中增添一絲變化。"荃"字的結構安排十分平均,留白處的距離都一樣,線條也比較平均。"一"字則被安排在靠上的位置,因為如果把它安排在中間,則在視覺上會給人以下沉的感覺。"號"字的線條粗細有一些變化,筆劃的收筆處也比較尖細。"定"字則在整體取縱勢的趨勢上內部取橫式,下面留白較多,與"一"字的留白相呼應,避免"一"字的留白過多,給人以突兀的感覺。"齋"字的結構也與印文其它字保持一致,整齊、平均。

丁敬是浙派的創始人,他的出現一掃甜軟柔媚的印風,開創了細碎短切刀之法,印風古拙樸厚,自成一家,成為了繼何震以來印壇執牛耳者。這方"丁敬身印"是丁敬為自己作的私用印,線條渾樸古拙,有濃厚的金石氣息,富有是秦漢鑄印的藝術效果;在分朱布白上,疏密得當,遵循了漢印對角呼應的原則,字形端嚴而不失自然之態,是丁敬的得意之作。

丁敬這方白文印不同於其他作品的風格,其他白文印在章法上多是佈置成滿白的效果,很少在字外留紅,而這方印則不然,其中每個字都是呈上松下緊的結構,這樣就使得字的下部出現了大塊的留紅,既增強了朱白的對比效果,又活躍了印面。浙派刻印更加註重刀法的渾樸,而多在章法上有呆板之嫌,丁敬的這方印也許是他的一種新的嘗試,較之其他浙派白文印顯得更加活脫,更加有情趣。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俠骨禪心(清 趙之琛)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清 趙之謙)

「轉」明清印章篆刻欣賞

有好都能累此生(清 鄧石如)

此印出自趙之琛之手。浙派篆刻發展到趙之深這裡,又達到了一座高峰。其時,浙派篆刻無論是理論還是刀法,都已經發展成熟,再加上趙之琛用工甚勤,使得他的篆刻更趨精熟。"俠骨禪心"是典型的浙派風格,左邊、上邊的邊欄幾乎已經殘去,但是由於浙派自行處理得比較端穩,所以並不顯得散亂,此印用刀老辣,線條有耿介之氣,整體的格調正與印文"俠骨禪心"相暗合。

此印是趙之謙為了紀念亡妻和亡女所作。款採用典型的北魏造像體,極具風神,屬趙之謙的首創。趙氏作此印時心情之悲涼可以想象,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為其傾力之作。採用上實下虛的佈局方法,每個字點畫主體部分上移,使字之上部顯實;每字都將下方部位某些線條拉長,作懸針、長腳形狀處理,疏而空靈,形成虛境。印章文字雖多,但多而不滿,疏密相間,氣象萬千。

這又是鄧石如的一方開後世先河的典範之作。白文印刻得如此流動,如此富有毛筆書寫的味道,是從鄧石如開始的。這是一方七字印,左三字右四字排列,字勢扁平,取橫勢。其中"累"字的上部由於太繁瑣,所以作了減省。此印用刀爽利,線條變化豐富,印面佈局自然,分朱布白妥帖,這類處理方法被後來的吳讓之所心領神會,鄧石如的印風得以繼承法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