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證用藥經驗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證用藥經驗

圖為楊思進在為患者診病。

辨證責之心、肺、脾

心之氣陰兩傷為發病之本。病毒性心肌炎屬於中醫“心悸”“胸痺”“溫病”等範疇,多為外感溫熱邪毒,由表入裡,損傷心臟;且外感溫熱邪又極易耗氣傷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壯火食氣。”清陳平伯《外感溫病篇》所謂:“風溫燥熱之病,燥則傷陰,熱則傷津”即此意也。《張伯臾醫案》亦說:“溫邪時毒,傷人陰血津液為其常,陽氣耗損為其變。”心氣虛則心臟鼓動無力,血運不暢;心陰虛則心失所養,氣陰兩傷則出現胸悶、胸痛、心悸、脈結代等一系列臨床表現。若病情遷延,失治誤治,陰損及陽而致陰陽兩虛,則病情日趨複雜、重篤而危及患者生命。正如《丹溪手鏡·悸》曰:“有氣虛者,由陽氣內,心下空虛,正氣內動,心悸脈代,氣血內虛也。”《脈經》也有相關闡述:“熱病七八日,脈代。”《諸病源候論》亦指出:“凡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府為風邪所乘,或恐懼憂迫,令心氣虛,亦受風邪。風邪搏於心,則驚不自安。驚不自已,則悸動不安。”故楊思進認為:心氣陰兩虛為病毒性心肌炎病本所在,是其發生的主要病理基礎,是疾病整個演變過程中的主要病理變化。

肺脾功能失常為發病的重要因素。楊思進認為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位雖在心,但其發病與肺、脾有很大的關係。心之氣陰兩傷,肺失濡潤,脾失健運,共同形成了本病的病理機制。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初起多出現發熱、頭痛、咳嗽、咽部腫痛等肺系症狀,從大量臨床統計資料來看,本病出現上呼吸道或腸道感染症狀者高達75%~90%,國外亦報道約59%~80%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有過流感或腹瀉等先驅病毒感染史。肺主一身之氣,百脈朝會於肺,肺氣可貫心脈,心肺同居上焦,正如《素問·經脈別論》雲:“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肺為嬌髒,不耐寒熱,易感外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溫熱邪毒侵襲肺衛,可致肺氣耗傷,肺經鬱熱,浸淫及心,消灼心陰,耗傷心氣,故臨床每見呼吸道感染之時或稍後,漸感心慌、 胸悶、胸痛、氣急、氣短,動則加劇之心氣陰兩傷的徵象,正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金元李東垣以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理論受到眾多醫家的推崇。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升而統血,不斷化生血液而上注於心。若脾不生血,血虛無以濡養,心神失養而發動悸。正如《證治準繩·驚悸恐》所說:“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失守則舍空,舍空而痰客之,此驚悸之所由發也。”另一方面,脾為水溼運化之樞紐,脾失健運,則痰溼內生,擾動心神而發為心悸。此外,由於本病多因感受溫熱邪毒而發病,部分醫家常堆砌大隊清熱解毒的藥物,殊不知該類藥物多苦寒傷陽,寒凝血澀不行,敗胃則脾胃運化失調,溼從內生,溼鬱化熱,聚溼生痰,尤其是素體虧虛、氣血虛弱、胃腸素虛之人更易形成痰濁、溼熱膠著不解之勢,“子病及母”發展為“胸痺”“心悸”等。因此,脾胃虛弱常造成“血虛”“痰阻”“溼滯”的病理機制,從而形成“虛實夾雜”的病理改變,導致本病纏綿難愈,反覆發作。

總的來說,心藏神,主血脈,司血液之運行;肺主氣,主治節,朝百脈,為相傅之官,佐心氣以行血;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溫熱邪毒侵襲,肺衛失固,病邪內侵於心,耗散心氣、損傷心陰;脾氣受損、脾失健運、聚溼生痰、痰溼鬱阻,血脈被遏而致心血不暢、心神不寧或脾虛血虧、心失所養,導致虛中挾溼及虛中挾痰之病變;再者,心氣不足或心陰被耗,血滯不行,或肺氣虛弱,不能助心行血而血行無力,又會出現虛中挾瘀之病變。可見肺、脾功能失調會產生痰、溼、氣滯、血瘀等病理產物,這些病理產物既阻礙了機體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同時又直接作用於心、肺、脾,使其氣血陰陽進一步失調,從而加重心氣心陰的損傷,使病情更加複雜化。因此肺、脾功能失常在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中亦起著重要作用。

早期注重祛邪,益氣養陰貫穿始終。溫熱邪毒,侵襲肺衛,不得宣散,由表入裡,導致心、肺、脾的功能失調,邪毒既自外來,理應從外而解,因此疾病初起以驅邪為主。楊思進擬定“清熱利溼化痰,活血化瘀解毒”為本病早期的基本治療思路,緊緊圍繞“毒、溼、瘀、痰”等病理關鍵,辨證施治,消除病邪,保護心肌。臨證常用的清熱解毒之品為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牛蒡子、貫眾、虎杖等;常用化痰除溼之品為茯苓、澤瀉、滑石、車前子、薏苡仁、半夏等;常用活血化瘀之品為紅花、丹參、川芎、赤芍等。根據熱、痰、溼邪的偏重,隨時調整。針對病毒性心肌炎發病之本,益氣養陰貫穿本病治療的始終。楊思進指出:即使在本病早期,邪氣較盛,用藥亦不忘顧護心臟,臨證常用的益氣養陰藥有麥冬、沙參、天冬、石斛、五味子、太子參、黃芪等。病毒性心肌炎早期,重在祛邪,以清熱解毒、化瘀除痰為主,輔以益氣養陰,且養陰之品應選用不滋膩之品,以免礙邪;病毒性心肌炎中、後期或症期,以正虛為主,治療應重在補益心氣,滋養心陰,安神定悸,若此期又因起居不慎,復感外邪,內舍於心,乃致病情急性發作,此時治療上仍應以清解邪毒為主,“邪去則正安”,但是用藥不宜過度苦寒,以免更耗氣傷陰,且清解邪毒之品服用時間不宜過長。

重視調理肺脾

肺為嬌髒,易傷難調,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常出現肺臟功能失調,肺心同病。“肺以降為順,喜潤惡燥”,故邪實為主時,以宣肺、降氣、清熱、化痰為“調理肺臟”之法;若肺氣不足,衛外不固,則常反覆感受外邪而發病,以益氣固表為“補肺”之法,同時囑咐患者在本次疾病痊癒後,再堅持服用1周的中藥以固表護肺,常以“玉屏風散”加減治療。調理脾胃,開啟脾胃化源之樞機是楊思進治療本病的另一特點。脾為心之子,子病及母,影響心的功能,調理脾胃是提高本病療效的一個途徑。臨證中調理脾胃亦要分清陰陽而施治,脾陽主運化吸收,脾陰主營血;胃陽主腐熟納谷,胃陰主津液。如脾陽虛弱,治宜補中燥溼,胃陽不足則宜溫胃振陽;脾陰虛則著重養營和血,胃陰不足則偏重養陰清熱,才能使脾胃生機蓬勃,化源充足,心有所養。

臨證不忘疏肝

在臨證中發現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伴有肝氣不舒、情志不暢等心肝同病之證,同時由於部分醫生誇大病情和對本病的不正確解釋,給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精神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楊思進指出,一方面要對病情有正確的認識,給患者做必要的心理疏導,解除患者的緊張,同時可酌情配合運用疏肝解鬱之品,正如《薛氏醫案》指出:“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臨床常用柴胡、枳殼、香附、玄胡、川楝子等。其中柴胡入肝經,是治療肝氣鬱結的要藥,可配合白芍、當歸等以養血柔肝。(作者單位為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