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62個紅手印

62個紅手印

62個紅手印

這些鮮紅的手印印在紙上,更印在了父老鄉親們的心裡

今年6月,郝金龍兩年的駐村幫扶工作結束了,然而他剛剛收拾好行李、交接完工作,人還沒離開時,兩頁按滿62名村民紅手印的申請書就先他一步到了自治區扶貧辦。

“在他的幫扶和指導下,我們嘎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多數貧困戶脫了貧,日子越來越好,現在他任期結束了,我們捨不得他走,為了金山嘎查的發展,我們懇請上級領導讓他延長幫扶時間,繼續帶領我們脫貧奔小康。”申請書上字不多,卻句句實在。

62个红手印

興安盟扎賚特旗寶力根花蘇木金山嘎查第一書記包寶山是第一個摁下手印的人,他說:“幫扶幹部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我們親眼看到了嘎查的變化,讓郝書記留任是大家共同的心願。”

62个红手印

郝金龍是自治區扶貧辦派駐紮賚特旗寶力根花蘇木金山嘎查的駐村幹部。2016年5月,29歲的郝金龍肩負駐村幫扶重任,來到了金山嘎查。初來乍到,生活條件差、語言不通、不熟悉嘎查工作、“兩委”班子組織渙散,開展工作非常困難。然而,軍人出身、從事扶貧工作多年的郝金龍,天生就有著不服輸的闖勁兒與幹勁兒。來到嘎查2年多的時間裡,郝金龍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感情,聽實話、辦實事,用真情贏得了嘎查群眾的信賴。

在郝金龍辦公室的牆上,一幅“扶無定法”的毛筆字掛在醒目的位置,這是郝金龍的工作法則。

62个红手印

“面對貧困戶,要有方法,但並無定法,只要能給老百姓帶來實惠,有助於脫貧致富,就是最好的辦法。”郝金龍說,脫貧致富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提高貧困戶的產業收入,讓他們有持續的增收渠道。為此,郝金龍結合“菜單式扶貧政策”,協調幫扶資金,集中精力幫助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同時,針對不同貧困戶的特點與需求,因戶制宜,“一戶一策”,發展產業。

62个红手印62个红手印

在孟繁海的小院裡,牛壯豬肥、雞鴨成群。孟繁海是金山嘎查建檔立卡貧困戶,老伴兒身患殘疾,女兒在讀大學,全家收入僅靠30多畝玉米地,生活拮据。去年,依靠著郝金龍幫助選定的庭院經濟項目,老孟打了個“翻身仗”。“我家能脫貧,多虧郝書記給張羅的這些家禽家畜,再有2個月小牛犢就可以賣了,3頭牛犢能賣2萬元,小笨雞也能賣出6000元,加上今年的土地收成也不錯,還有我在嘎查當環衛工人的工資,今年不僅能還完外債,還有不少存款呢!”孟繁海高興地說。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相恆義 孫一帆 胡日查 來春譽 見習記者 高敏娜

校對:董柏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